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分析农村高中教育投资效益提升对策及制约因素

来源:UC论文网2016-01-18 20:09

摘要: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不仅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能优化人口素质和结构。另外接受教育不但具有社会效益、个人效益还具有货币效益和非货币效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不仅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能优化人口素质和结构。另外接受教育不但具有社会效益、个人效益还具有货币效益和非货币效益。本文从投资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农村普通高中,以此发现我国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的现状和制约效益的因素。

  一、教育投资效益理论

  (一) 教育投资及成本分担机制

  教育属于 "准公共产品"同时是一种能满足人们特殊消费需要的 "耐用品消费".劳动力再生产方式的演变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教育投资的方式的转变,教育投资效果的转变。教育投资的经济分析与教育投资政策的制定,都应当充分考虑教育投资的特征与构成。

  1、教育投资及其来源

  教育投资是实现劳动者智力再生产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经济体,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和劳动能力而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它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费用总和。教育投资的来源即教育投资的供给,根据教育投资的来源渠道与来源主体,教育投资的来源可以划分为: 政府部门的财政性拨款及捐赠; 学生缴纳的学杂费; 学校的各种收入; 其他收入。

  2、教育成本

  高中阶段的教育成本是指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能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全部的费用总和。按照负担主体的不同可以分由社会和受教育者承担,即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高中教育的学校成本一般指学校的财务成本,一般体现为人力和物力资源两大类。教育服务所耗费的人力资源主要有教师、为教学服务的行政工作人员等。

  (二) 教育投资效益

  教育投资的效益是指一定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教育投资效果。

  教育投资的效益从其产出的形式上来看,既有经济方面的效益,收入的提高、产量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长等; 还有不能以货币衡量的非经济收益,如人口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等。教育投资的效益按收益的主体不同,一般可分为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

  1、教育投资的个人效益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分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升迁机会多等特征。二级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差、管理粗暴等特点。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上,本科学历劳动者大都有机会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而高中学历劳动者多数是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接受高中教育可以为个人带来经济与非经济的效益。

  2、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包括多个方面: 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在普通高中教育更是如此,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扩展了基础知识范围,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学习一定的知识有助于消除封建迷信思想;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投资高中阶段教育,使具有一定经济头能的人有了创业意识,拉动经济的发展; 人类法制观念的增强也离不开一定的教育,投资高中教育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和农村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

  3、分析教育投资效益的必要性

  与高等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投资紧缺而又浪费严重的现象,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资金凑集渠道单一。分析普通高中教育投资效益有助于了解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现状及制约因素,从而探求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育效益的对策。因此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的效益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投资现状

  普通高中教育投资是指投入到普通高中教育领域的各种物力与财力。农村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家庭观念的影响、生源质量等普通高中教育投资除具有三级教育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特点。

  (一) 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

  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均衡、三级教育间的不均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指的东、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不平衡。东部地区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为后盾,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发展教育事业,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落后,政府必须筹资辅助教育的事业的发展。

  (二) 社会教育经费比例偏低,学生资助体系不完善

  企业、社会团体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投资对象,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使命,高等教育一般需要 3 至4 年的时间,社会团体在出资的时候综合考虑投资普通高中的时效及普通高中辍学等风险的不确定性,在普通高中教育方面投资比较慎重,较职业教育偏少。

  (三) 农村家庭个人负担比例过大

  教育投资的收益原则表明所有受益者都应当承担教育投资,普通高中阶段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承担着教育的主要投资。虽然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家庭在负担教育投资时仍然很吃力,家庭所负担的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对于农村家庭而言,供养一个高中生的支出占据了家庭的大部分收入,经济困难的家庭,则出现入不敷出、高中致贫。

  (四) 选择性教育支出增加

  农村普通高中的师资和教育质量和重点高中相比大打折扣,为了应付升学压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农民身份,走出农村,家长要支付高昂的择校费。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低于重点高中的录取线要支付上千甚至上万的费用。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而言这部分费用基本上是一年的收入。

  三、制约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投资效益的因素

  (一) 规模结构不合理

  规模结构,指的是规模不同的高中学校的构成状态。规模结构是目前影响与制约我国农村普通高中教育投资效益的一个特别突出的因素。我国农村普通高中平均规模较小,重点高中、"超级中学"垄断生源,使农村普通高中面临生存危机。甚至出现师生人数倒挂。现象只重视高中教育数量的扩大,忽视高中教育特色与内涵发展,致使农村普通高中数量迅速增加,但由于其规模的较小,造成投资效益低下。

  (二) 与义务教育衔接断层

  义务教育影响普通高中教育生源的数量与质量。要提高学校的投资效益,学校首先要具备生源充足的学生,生源数量不足,其投资效益越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素质低、教学方式落后、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平等地位,辍学和留级现象普遍等,导致学生质量低、生源不足,进而制约了农村普通高中的投资效益。

  (三) 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低

  城市高中阶段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学历较高,而农村高中阶段的学校教师学历水平远低于城市学校,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师,且存在着没有受过培训的教师。农村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目前大多还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学校教学设备落后,尤其是理科教学仪器设备不达标,多媒体教学基本上没有开展,大部分的学校没有图书馆或者是流于形式的图书馆。

  (四) 教育投资效益流失

  高中阶段辍学现象一方面映射了教育投资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教育投资不足,从而造成教育投资效益低下; 此外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 "孔雀东南飞"的劳动力流动特点,即从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种流动趋势催化了教育投资效益流失的产生。

  四、提高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投资效益的对策

  (一) 优化结构,注重特色发展

  农村普通高中数量多、规模小的,片面追求数量,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要迅速从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转变到重视提高投资效益上来,适当的减少校点。在生源、师资、教学设备落后的背景下,农村普通高中应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走特色发展道路,办特色学校。

  (二) 注重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

  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数量和质量严重制约着普通高中的生源质量与数量,因此国家应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

  (三) 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我国教育系统人员膨胀,教职工超编,影响了投资效益。所以要改进教师队伍结构,师资比例结构。为了提高教育投资效益还应提高师资水平,改变授课方式,开展教师讲课、评课、评优。改善办学条件,更新设备,普及多媒体教学。

  (四) 探求多元化筹资路径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对农村普通高中因辍学、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教育投资效益流失,给予教育成本补偿; 学校应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教育经费,健全成本核算机制,杜绝资源浪费现象。

  参考文献:
  [1] 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少元。 农村教育论 [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 王善迈。 教育投资与产出研究 [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汪明,关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策略的若干思考 [J].教育研究,2003 (5) ,90 -94.
  [5] 马晓强,丁小浩。 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 [J]. 教育研究,2005 (04) .
  [6] 邱渊。 教育经济学导论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