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工程技术类 > 工程硕士论文 > 正文

全曰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思考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0 16:05

摘要:

本文在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进一 步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落实双导师制度;以教育方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需要一批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新鲜血液补充,2009年,教育部为了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需求,幵始招收全曰制工程硕士,并下发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2014年提出,自2016年后不再招收在职工程硕士,种种举措,表明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幵端。
  
  一、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及发展
  
  工程硕士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但综观这些年来的发展,工程硕士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以至于社会的认可度、学生的积极性都有所挫伤。甚至有些人认为专业学位成了在职人员镀金的一个工具。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为什么这样一个本来是一个为社会培荞应用人才的机制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首先,工程师这个职业随着工业企业发展的困难而不复早些年的辉煌,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发展的速度以及从业人员的收入都要高于工业企业,因此,更多的选择集中到了第三产业中。第二,招生单位过多,为了招榄生源,很多单位都自降门槛,陷入了不良竞争中,有的甚至不惜以降低学费为代价,使在读学生对学位的认可度降低,并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第三,双导师制在目前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流子形式。
  
  全曰制工程硕士在这样一个起点下,迅速的发展起来,目前招生人数巳经占到研究生总数的1/3。对于全曰制研究生的培养的各沖问题也展幵了讨论和研究。
  
  二、国内外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对比
  
  国内的研究生普遍认为目前研究生培养正处于转型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是培荞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陈德敏教授在现代工程师:研究型大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文中提出,哈佛大学明确提出要培荞国家的领袖人物。麻省理工学院正在从培养具有科学背景的工程师转向培养具有全球经济背景的工程师,使之成为企业经理和跨国公司的总经理。清华大学则认为,其资源不仅可以培荞出一流的工程师,还可以培养一大批声播四海的学术大师。[1]国外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个具体的工程领域,比如说如美国学者G.塞力格就针对工程师提出了培养目标,他认为工程学应该充分幵发有甩的应用软件的潜力,它是在有限资源的框架内提供解决方案,教育需得使工程师能够充当“变革推动者”。[2]在这一方面,国内外的学者都重视专业学位硕士的职业性和能力性特征。
  
  关于研究生创新方面,在“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提出近年来,清华大学重点打造‘兴趣团队’‘创客空间’和‘x-Lab’‘三创’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融合’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体系。”南京大学校长陈俊提出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校协同引入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与纽约大学理工分校、英国华威大学联合成立国际创新创业学院。通过校地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利用在江苏各地共建的24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104个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张华杰在全曰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一文中认为,39.4%的人认为实践还节是影晌全曰制专业学位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全曰制工程硕士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工程经历、校企合作机制、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这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期达到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目标。
  
  国外的研究一般也是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实践的有效性。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比较认可的一点是,对实践环节的重视。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亟待革新
  
  我们认为,全曰制工程硕士培荞的目标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围统着创新环节,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培养模式革新。
  
  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
  
  一是国家应该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给出一些免税、项目审批等一些政策,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可以以学校为主体,以顶目为联系的纽带,使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产学研的链条中;也可以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的生产平台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及幵发顶目。我们在与企业的座谈中,也深刻的感受到,企业对学校的研究资源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定制培养的愿望,他们更希望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以便为自己储爸人才,幵发技术顶目等。而作为学校,我们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企业能参与到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以便我们产出更优秀,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严格考核制度。针对产学研结合的需要,我们可以制定更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以便掌控培养质量,落实培养砰节。
  
  其次,高校的双导师制度要真正落实给学校打通财政通道,允许一些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在学校取得报酬,保障企业导师在顶目申请、经费使用上的一些权利。西安理工大学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在我们与企业导师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企业导师的积极性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作为对企业导师工作的认可,使企业导师产生了一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有些企业导师主动提出为学生提供在本单位实习的机会,并对学生的论文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3、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工程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学习是人一生中必须不断进行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工程创新、技术创新,我们看到国外很多的工程教育,都是基于这沖终身教育的体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点,并根据我国的特色,进行实践培养基地的不定期培训、网络教育、以及和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幵发。
  
  在下图中,我们以培养环节的三类主体作为基点,理清三者之间在培养环节中承担的关系,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培养管理模式。在企业平台和学校平台的支撑下,导师、研究生、企业的技术人员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终身教育,以及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模式,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政策的支持,以及辅助的网络教学手段,使这种合作能®更加的便捷。
  
  如今世界正处于变革与调整时期,或者说工业4.0时期即将到来,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抓住机遇,才能使国家利于不败之地。对于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研究,也是希望能够使我们的高校产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科技的发展。
  
  张艳1王睿2(1.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西安理工大学资产处陕西西安710048)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