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学前教育论文 > 正文

论学生德育工作在多类型学前教育学生中的演变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1 09:03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作为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成都学院,学生结构层次类型多样,如何有效对各类型学生实施德

  近十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经历了从中师到专科、本科的转型。全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共同经历了专业设置、学科发展、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等诸方面变革。成都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经过最近几年的转型,学生德育工作逐步有序。从幼儿师范到学前教育,其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材施教、凸显特色”是适应这种变化的最深体会。
  
  一、五年一贯制学生德育管窥
  
  成都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虽然没有在校的中职学生,但有从中职升人专科阶段的五年一贯制3)学生。他们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活泼,有爱心,多才多艺,女生占99%以上。在此,笔者以成都学院学前教育学院2014届五年一贯制学生的一次集体抵制教育事件为例,简要分析怎样有效对五年一贯制学生实施德育。
  
  【案例】
  
  在该年级学生第四年(大专一年级)的某次儿童文学课上,任课老师与该届学生发生过一次集体冲突。像所有的课程一样,儿童文学课在开学前两周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儿童文学历史的了解,对儿童文学学科理论的探讨。这些内容对于缺少理性思维的五年一贯制学生来说确实为难。于是矛盾发生了
  
  课堂的混乱出乎该教师的预料。学生对理论色彩浓厚的讲述和分析毫无兴趣,老师自认为准备充分,旁征博引,希望穷尽自己所知地全面深人地给学生介绍国内外儿童文学诞生、发展、研究概况,以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和思考兴趣。事与愿违,学生对此毫不领情,教师尽量有修养地暗示、明示、等待,希望学生至少能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然而学生毫不客气地弃老师于不顾,自顾自地大声说话,终于老师忍不住抓住某几位表现过分的学生严肃批评。更让老师不能理解的是,这些学生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忌惮、在乎、或者照顾老师情绪,反而对老师的批评强烈对抗,不客气地、毫不掩饰、毫无修养地用市井的方式抵触,丝毫没有惭愧、难为情的感觉,振振有词地强辩,不接受批评。更为不理解的是,全班大部分学生竟然支持这几个学生的行为,反对老师。
  
  老师震惊了:为学生的缺乏基本说话素养、为学生的缺乏起码是非观念。由此,引发了学院对五年一贯制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在讨论中,我们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增强德育的有效性,从而凸显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思政工作特色。
  
  (一)五年一贯制学生特点在成都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五年一贯制专科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高中起点的专科生,更不同于高中起点的本科生。她们从初中毕业就进人学前教育学院,前三年为中专,后两年为专科。
  
  在前三年,年龄正处于青春期,有着此期普通学生共同的反抗情绪强,易冲动、逆反心理强、辨别是非能力弱等特点。而学前专业的这些五年一贯制学生,往往是当年成绩不是太优秀,也没有太大想法去重点大学,家长们往往只希望他们能歌善舞、可爱、有一个稳定职业。她们几乎全是女生,且多为城市背景的学生,家中条件不错,多数属于独生子女,相对地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有依赖思想,心理承受能力差,团队意识差。“这决定了他们必须在抛弃各种孩子气、幼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二)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自信心
  
  五年一贯制学生往往家境好,自身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素养也往往不错,在音乐舞蹈技能方面很出色,当她们精心排练、着装上台后,往往光艳照人,舞蹈艺术天分让他们魅力四射,四座皆惊。但她们自制力往往不足,行为习惯欠佳,不好学、十分自我。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做到宽严有度。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慎用批评,在具体问题上给予帮助。我们要充分发掘他们的长项,积极组织他们擅长的活动,展示其才能,使他们在大学本科环境中找到自信和价值。
  
  (三)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
  
  从中职过来的五年一贯制学生,虽然已经进人大专阶段,但当初选择幼师,实际上就已经选择了自己的做幼儿教师的理想。她们是幼教专业思想十分巩固的一批学生。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引导不当,这种良好的专业思想也会成为她们高标准要求自己的障碍。社会整个群体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误解,让她们觉得不需要丰富髙深的知识,于是钻研精神不够,学风不浓。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她们中间展开愿景设计,规划人生,让髙远的理想引领她们。教育家的情怀和业绩鼓励着她们,自身不足促使她们转移注意力,变得虚心好学起来。这个时候对他们实施为人、行为、言语、素养的教育,效果就比较理想了。
  
  二、德貪工作转型的必要
  
  成都幼师2006年并入成都学院以后,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不适应。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德育工作面临转型的必要。
  
  首先是教育对象的转变呼唤德育工作的转型。并人成都大学以后,学皖的招生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髙中起点的专科生和本科生取代了初中起点的中专生。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接受基础教育年限的差异决定了现在的教育对象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也更为活跅。此外,幼儿师范学校并人成都大学还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中国的进程,当代大学生学习途径和信息来源更为广泛,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自己的看法和期望,他们不再愿意接受以灌输、说教为主,以被动学习为主,以行为约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其次是培养目标的转变要求德育工作转型。拥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成都幼儿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具有过硬职业技能的幼儿教育专门人才。合并进入成都大学以后,成都幼儿师范学校转型为学前教育学院,其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应对接成都大学这所城市型综合大学的要求,重在培养髙素质应用型人才,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厚基础、强能力、有特长”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人才。换言之,学前教育学院不再只看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也看重藉由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提升;学院出口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也应该具有大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适应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三是外部环境的转变促使德育工作转型。幼儿师范学校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单元系统,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外部环境较为单一,可利用的资源也受到限制。转型为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以后,作为髙校的二级学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学院的思政工作需要与学校多个部门、多个学院、乃至外校外单位发生密切联系;与此同时,可利用的思政教育资源更为丰富。兄弟学院的工作思路、方式和内容都成为学院借鉴学习的参照。
  
  三、徳育工作的快速转型的主要做法
  
  事实上,学前教育学院的思政教育工作实现快速转型主要依赖了以下做法。
  
  (一)主题思政教育,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并人成都大学以后,我们一改过去主题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特点,逐步实现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
  
  1. 在主题活动主题的确定上,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一方面注意以“战略的眼光”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意见,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利用与学生座谈、一对一谈心、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选择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育主题。例如,在某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时间都去那儿了”的旋律唱进了很多学子的内心’也成为学生返校以后讨论的热点。因此,学院的新生班级以“感恩•成长”为主题,对学生开展了感恩教育、学风教育和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把感恩化为一种责任,转化为学习动力,以自身能达到的最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报道社会、学校和亲人。
  
  2. 在主题活动的形式上,学院在考虑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主题思政教育的同时,将部分有主观意愿的学生吸纳进来,参与主题思政教育方案的设计,并将设计方案在学生代表中间进行征求——修订——再征求的工作,直到形成比较完善的方案。目前学院主题思政工作的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存在着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专题报告式、节日纪念式、现场体验式、经验交流式、才能展示式、专题辩论式等诸多形式。以学院“中国梦,我的教育梦”主题教育活动为例,就综合采用了现场体验式、经验交流式、专题报告式、专题辩论式等主题教育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思政社会实践,确保工作的有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国情民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生动课堂。学院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化、专业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1.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建设
  
  在过去的社会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几多几少”的问题参观旅游”式的社会实践居多,实实在在的支农支教较少;追求浅尝则止的社会实践居多,深人反思的社会调査较少;游击式的社会实践居多,深人开展、实现共贏的社会实践较少。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院在这些年来一直在探索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建设。
  
  我们认为,实现社会实践基地化可以有如下的好处:首先,可以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其固定的实践地方,有利于社会实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实践育人的功能和成效也能得到可持续、有保障的体现;其次,可以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实践基地的需求,按照“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加强与地方的联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学院已经与广元青川、龙泉驿区等地的教育局和部分幼儿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建设了一批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使之成为学生走出校门、融人社会的实践平台和拓展素质、励志成才的广阔天地。
  
  2.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
  
  学院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既提倡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和解决途径,也敦促学生能将校园内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付诸社会实践中,将开展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这既能保证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也有利于推动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生成师范生所必须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更能充分发挥学院指导教师的作用,部分同学以“带课题下乡”的模式开展社会实践,能够有效推进社会实践的水平提升,促进学生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展。在2013年学院学生申报并立项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既有校级项目对龙泉驿区滨西社区幼儿园的支教活动,也有很多皖级项目和自选项目体现了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如“十陵镇流动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等。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工作的针对性
  
  我们借鉴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中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导师制,以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在学院的本科生当中试行导师制,每一位同学能选定一位导师。在探索实施导师制的过程当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的经验:
  
  其一,要选聘和激励优秀的本科生导师。学院为激励优秀教师参与本科生导师工作,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考核办法和激励制度按照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师的年度学培工作量;每年年终对导师指导质量进行考评,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负责任的导师,取消导师资格。
  
  其二,导师制具体实施方式可以灵活处理。学院为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不同的专长,灵活地采用了项目制和学生制两种实施方式。项目制即以项目为基础,如“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校级项目”“指导学生六项专业技能”等,夯实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为基础,即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和教师的学生与导师关系,导师可以从学业、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其三,加强对本科生导师的职业培训,帮助每位导师了解导师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的基本体制,了解导师的素质要求及主要的工作内容等。
  
  (四)思政教育研究,提升工作的科学性
 
    为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我院辅导员的专业化,学院在并入成都大学以后,着重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具体的思路是:第一,加强对教育对象思想动态的研究;第二,加强对工作方式、途径的研究。学院每一学期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展开一对一访谈和小组座谈。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我院大学生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谐公平状况等方面的整体认知,对时事政治的了解途径及相关的基本认知,自身的学习生活状态,对学院及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等。藉此,学院能够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他们的心声,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展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同时通过积极申报研究性课题,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方式,例如“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专业性社团建设”等等,在研究中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在研究中推动思政工作专业化,从而实现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综上所述,要做好转型中的髙校学生思政工作,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树立学生信心,加强班主任建设,利用学生团体教育,做好个人愿景设计,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实行导师制,加强思政理论研究。“因材施教,凸显特色”,紧密结合专业发展对学生实行思政教育,有效雕琢学生心灵,培养我们需要的人才。
  
  作者简介:肖红(1965—),女,成都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硕士,研究方向:儿童早期阅读,思政教育;刘颖(1987—),女,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学前政策研究、学生德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