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中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的初中等教育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1 09:58

摘要:

殖民地时期,随着欧洲白人实力的日益强大,殖民者移植欧洲文化教育理念,强迫印第安人接受 欧洲白人的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文化。殖民者妄图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内容、教育形

  早在欧洲白人到达美洲之前,印第安人长期遵循着自己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其教育形式主要通过口授历史、宗教仪式、故事、游戏、生活实践等方式进行;教育的功用主要在于传承文化、学会生存与塑造性格;教育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主要是生存技能教育、道德文化教育与原始宗教教育。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后,欧洲白人(主要是英国人)沿袭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印第安人文化进行激烈碰撞。一方面,殖民者承认印第安部落的独立主权地位;但另一方面却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持否定态度,认为印第安人文化非常低级,受此影响,印第安人也是落后、野蛮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在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架起了无法逾越的鸿沟,使得在殖民地时期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冲突不断。但是,随着殖民者势力的日益强大,白人根据基督教义对印第安人进行教化教育,无论是在办学理念还是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都是对欧洲教会教育模式的移植。殖民者强迫印第安人接受欧洲白人的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文化,妄图将印第安人从家庭教育与部落教育的传统模式中分离,实现印第安人对白人文化的认同。
  
  一、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进行教育的目的
  
  在抵达美洲的欧洲殖民者中大部分是盎格鲁——撒克逊的新教徒,他们大多是为了避免国内宗教派别的迫害与政治打击,不得已只好远离家人,千里迢迢来到美洲。尽管远离家乡,但是这些虔诚的新教徒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观念,他们标榜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光明的化身”,背负“天定使命”,拯救落后、愚昧的印第安人。在与印第安人交往的过程中,殖民者发现,要想改变印第安人落后的生活状貌就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放弃印第安人原有的传统观念、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使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的怀抱,实现精神信仰上的基督化。在这一中心思想的影响下,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中思想最为激进、对教育最为重视的清教徒马上着手将基督教义通过教育的方式向印第安人进行传播。他们声称:对主动接受教育的印第安人,将会变成文明人与虔诚的基督徒;对于拒绝接受教育的印第安人,将他们赶尽杀绝就是最好的办法。[2]事实上,白人妄图强迫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接受白人文化,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促使印第安人无条件地服从白人的旨意,变成思想上跟殖民者绝对一致的“白人”。
  
  二、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进行教育的内容
  
  (一)宗教思想
  
  如前所述,初到美洲的欧洲白人大多是饱受宗教与政治迫害的狂热宗教徒,其中尤以英国的清教徒居多。他们来到美洲一方面为了躲避本国的宗教迫害,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美洲继续传递其宗教思想。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借助教育来实现基督教在印第安人中的传播。可以说,土著青少年教育成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教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欧美殖民者的宗教主张,力求在身体上打垮他们,在精神上奴役他们,使他们变成新宗教的拥护者。
  
  (二)白人文化与语言
  
  进行思想的传播,首当其冲就是规范其语言。如前所述,殖民时期北美有600多个印第安部落,说200多种印第安语言,给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殖民者进行教育,教师要向印第安人教授他们的英语,将英语作为印第安人的通用语。规范了语言之后,将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仪规范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正规的英语学习,了解欧洲文化与社会发展。因为在殖民者看来,印第安人实在是非常落后,要改变他们的必须是上千年来的文化传统,陈旧、老套的东西必须要革除^
  
  (三)生产技能
  
  除此之外,印第安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方式巳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狩猎、捕鱼、农耕的方式传统落后,而英国正向新兴的资产阶级过度。商业的发展以及机器的改进促使其生产力得到很大地发展。因此,在印第安人的学校,教师们应该积极向学生传授欧洲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先进的生产工具与劳动方式,以加强对新事物的认同。
  
  三、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进行教育的形式
  
  (一)学校课堂教育
  
  欧洲殖民者移植欧洲的教学方式,在美洲办起了学校,使得美洲第一次有了进行教育的专职场所——学校。殖民者的这一举措也使得印第安人从传统家庭教育与部落教育中解放出来,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在殖民者看来,印第安儿童要想打破部落的束缚,脱离印第安人部落的现实生活,就必须跟部落、跟家庭、跟父母产生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快更好、自主自愿地服从白人教师的命令,认同欧洲白人的文化理念与态度价值观。否则,在印第安人部落、父母的羽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欧洲白人的文化观念是不会轻易在他们心中产生重要的作用的。毫无疑问,专职对人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印第安人单独进行教育的目的。而且从家庭、部落式的传统教育过渡到学校教育,可以说是印第安人走出原始氏族社会,与欧洲接轨的良好开端;将印第安人从无拘无束的放养式教育带进学校接受正规的课堂教育,是印第安人走向现代文明的初始。遗憾的是,印第安人对白人的教育模式并不买账,他们经常逃学,无心学业,更向往广阔、自由的部落生活,因此,印第安人的入学率长期停滞不前。除此之外,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白人与白人之间、印第安人各部落之间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欧洲白人带来的天花、白喉等疾病开始在印第安人部落蔓延,他们的生存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学生因感染疾病而死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印第安人的人学道路,学校并没有成为印第安人接受新事物的催化剂,反而让他们感到害怕,无心学习。
  
  (二)生活实践教育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史、多元文化除了将印第安人带入学校、带进课堂,让他们跟白人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这条路径之外,殖民者还仿效印第安人传统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的教育方式,他们把印第安儿童带人白人生活的社区,寄养在白人的家庭里,从小让他们跟着白人一起学习英语,感受白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彻底告别曾经的印第安人的生活。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确实能够学到一些东西。例如,他们的英语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可以流利地与白人进行交流而且还能阅读比较困难的英文书籍;此外,他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文明,接人待物很有礼貌;更重要的是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地增强,很快地就接受了白人社会的生产劳动方式。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也很快凸现出来。一方面,早期进入美洲的欧洲白人并不都是品学兼优、一清二白的合格公民,除了一些饱受宗教与政治折磨的清教徒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好吃懒做、吃喝嫖赌、作奸犯科、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社会败类。可以想象,一旦印第安人的孩子进入这样的家庭生活,不仅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反而会沾染上他们身上很多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在白人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是留在白人家庭作长工,抑或是回到印第安人的部落继续生活?从小接受白人教育的印第安人巳经无法再融人到部落生活的轨道中了,尽管依然是红皮肤,但是思想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在白人家庭中,他们不能白吃白喝,他们需要出去赚钱养家。很显然,现实生活让这些印第安人的处境极为尴尬。
  
  (三)家庭学徒制教育
  
  除了上述两种教育方式外,在一些殖民地地区还针对印第安人采用特殊的家庭学徒制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15岁以上的印第安人青少年。欧洲白人殖民者认为:让具有一定实际操作经验、具有一定社会生存能力的印第安青少年到白人雇主家庭中接受家庭学徒制教育,不仅能够缓解白人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境况,而且能够让印第安人接触到更多、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劳动技术,以便今后运用于部落实践D这种家庭学徒制教育模式在执行之初,不仅得到了殖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也得到了很多印第安人的积极响应。但是不久之后,这种教育方式却遭到很多印第安人的排斥。一方面,白人殖民者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蛮横不讲理,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对印第安强少年呵斥打骂;另一方面,殖民者在传授先进技术时,并非真心实意,而是有所保留。更多的印第安人青少年成为他们的帮佣。正因如此,家庭学徒制教育遭到印第安人排斥,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殖民者对印第安人进行教育的评价
  
  欧洲白人殖民者怀着梦想,千里迢迢踏入美洲这片沃土。尽管每个人的梦想不同,但是其目标都很明确,即通过什么样的办法在美洲大陆上捞取最大的好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印第安人是不可能屈服的,种族灭绝的方式劳民伤财,损失惨重;唯有教育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教育达到印第安人对白人文化的认同,将他们变成红皮肤的白种人。于是一场教育的“革命”就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在美洲北部的英格兰殖民区,英国人对印第安人的教育进行了详细地部署,他们希望借助于对印第安人进行教育,更好地传递其宗教思想,使印第安人都能够抛弃以前传统的自然、图腾崇拜的“有神论”思想解放出来,投入基督教“上帝”的怀抱。
  
  为了实现教育教化的目标,欧洲殖民者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例如,1609年托马斯•盖茨接受英国国王的命令,一方面着手对詹姆斯敦印第安居民进行食物、药品的救助,另一方面开始对印第安儿童进行教育。1617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命令下属募集资金,用于在北美建立教堂与学校。英国弗吉尼亚公司积极响应此号召,于1619年拨款1,500磅用于印第安学生智力的开发、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印第安人学院的建设。其目的是向印第安儿童灌输欧洲白人的文化思想,接受白人的教育方式与价值观念,以便日后能从印第安部落中分离出来。1701年,英国传教士布莱尔利用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Boyle)留下的5,400镑遗产在威廉一玛丽学院内建立一所印第安人学校,招收印第安7——8岁的儿童人学;免费为该学校10名印第安贫困儿童购买衣服、书籍以及食物;资助一名教师一年的相关生活费用〖723年,威廉——玛丽学院专门为印第安人修建了单独的教育场所——布拉福尔顿厅,鼓励印第安儿童到里面进行知识学习。
  
  在欧洲殖民者的努力下,印第安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的人数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有一些学习特别优秀的印第安人青年还被殖民政府公费派往英国去接受更髙级的教育。除此之外,殖民当局还采用一些优惠政策,诱使印第安人部落送他们的孩子进人学校学习。例如,殖民地弗吉尼亚当局规定:向殖民当局纳贡的部落,只要将印第安儿童送到威廉——玛丽学院学习,就可以免去该项负担;两个敌对的印第安人部落可以相互将对方的人质送往学校里面接受教育。可以说,殖民者为了让印第安儿童接受教育,想尽了一切办法,有时甚至不择手段。确实,在殖民政府的努力下,印第安人的教育获得了发展,但是由于欧洲白人与印第安人、欧洲白人之间战争不断,教育的发展并不稳定,学生中途辍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据统计,威廉一玛丽学院1712年招收学生14人,1732年招收28名,而到了1754年只能招收到8人。总之,殖民地时期,殖民者确实为了达到印第安人“基督化”,实现对欧洲白人文化认同的目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形式的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其中一些非常复杂的原因,在白人文化与印第安人文化碰撞过程中,文化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倾斜,双方依然保存自我文化的独立性。
   
  作者简介:韦文华(1980-),男,水族,责州省施秉县人,博士,教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