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社会科学II > 职业教育 > 正文

文化取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5 14:31

摘要:

现代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文化活动,职业的文化性、技术的文化性、人的文化性及教育的 文化性,这四维度文化属性同社会和个体对相关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其首要的问题是需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问题。“在学科层面上,价值问题并不是哲学中的一个低层次的、局部的个别问题,而是一个高层次的、全局性的普遍问题。价值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实践中的一个普遍的、基本的内容,具有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职业教育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价值往往支配着事实和行为,价值具有导引性和根本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职业教育问题都是一个价值问题,而文化取向是现代职业教育价值的重要选择。
  
  一、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的文化缺失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培训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教授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到底指向什么?人们为什么会对职业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对职业教育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体现出了不同的立场和取向,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诉求的差异。这也反映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着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格局,这是好事,职业教育发展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姿态;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出应有价值的缺失和已有价值的混乱。
  
  对于价值的认识,“需要说”将价值理解为主体的需要,“属性说”将价值解释为客体的属性,“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问题就是在处理这种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满足关系中而所形成的。本文认为,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在相互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中所形成和衍生出来的一种旨趣、导向和指引。作为职业教育价值主体的社会与人对就业能力、技术获得和实践能力需要同作为职业教育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活动所表现出的谋生、技术和实践属性之间的关系之中衍生出了就业价值、技术价值、实践价值三种当前盛行的价值。
  
  社会和个体对就业的需求与职业教育自身的谋生性之间的相互满足关系中形成一种就业的价值取向。就业取向的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就业、面向就业、服务就业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能促进就业,“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双元制”职业教育下的德国青年失业率比其他国家低得多。2004年德国失业率为9.7%;法国20.76%;西班牙为22.4%;意大利为26.5%。1995年,德国受过教育的人的平均失业率为8.2%,其中没有受过职业训练的为20.0%;大学学位的为4.0%;应用科技大学的为3.4%;受过高等职业训练的为2.9%;受过职业训练的为6.2%。这一组数据充分说明职业教育在就业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就业取向的职业教育活动表现出了一些特点:在培养目标上,将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上,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依据;在课程设置上,把企业的需求作为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标准;在评价考核上,把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目标。我们确实应该客观地看到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就业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将就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唯一价值诉求。《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4]1号)明确指出,“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这一指向虽然没有将就业推向极端,但是却给职业院校办学带了极大的指引导向。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意味着职业教育应该面向现代职业培养生产、管理与服务所需要的具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以就业为导向”所引发的职业教育片面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就业取向的职业教育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弱化了职业教育的育人本体功能;过度重视了职业教育就业带来的经济功能;夸大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发展出现偏差,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欠缺,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不能较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上述问题不完全是由就业取向所完全决定,但是追求了就业能力往往容易对其他方面有失偏颇。
  
  社会和个体对技术的需求与职业教育自身的技术性之间的相互满足关系中形成一种技术的价值取向。现代工业发展中,我们会面临有设备、也有技术,但是就是缺乏运用技术、使用设备的人;因此’迫切需要培养能够熟练使用技术的、进行设备操作的人。那么,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熟练使用技术的人才,尤其是能够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一线。职业教育的技术价值取向为个体的技术技能获得,为社会工业生产的技术应用与改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技术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内在价值。但是,技术取向的职业教育也带来了一些困境,技术至上引发的对人文教育的忽视是当今职业教育的整体性问题,表现为职业教育目标的狭窄和职业教育内容的单一。将职业教育窄化为技术教育或专业教育,忽视技术技能背后的文化意蕴、忽视了专业背后的文化价值。技术本身没有错,我们需要技术,职业教育应该传授技术,但是唯技术取向的职业教育的出路容易滑向“一见到螺丝就想拧,但是就是不知道拧螺丝的意义何在,始终没有从拧螺丝中找到自我”。
  
  社会和个体对实践能力的需求与职业教育自身的实践性之间的相互满足关系中形成一种实践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认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术教育注重学术理论发展,而是强调实践环节的训练,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取向的教育。这种取向表现:课程设置重视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强调企业、社会、生产过程等实践场域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认识发展途径,实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路径。从个体的素质来看,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没有实践的职业教育是乏力的、脱离职业教育本真的。但是,纯粹弟)实践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我们仍然记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既然实践是个好东西,但为什么要批评这种“理论课+实践课”的模式,因为她是“纯粹”的实践,其实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割裂了人的整体性,所以要回归“理实一体”,一切都实践化也是危险的。
  
  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在生产活动中使用工具和运用技术?他们是否在内心上体验和感悟到所从事的职业精神和价值感?为什么有的人从事了一辈子的专业技术工作,最终并没有感受到其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价值。只知道安装汽车的零件,却未体验到汽车制造这个职业的精神和价值。这其实在说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缺失,“有技术没内涵、有设备没底蕴”,“会操作、不会工作”。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呼唤一种文化的取向。
  
  二、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的文化属性
  
  职业教育不能被沦落为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的实践活动,其更为深层次、更为富有真实内涵的是其对于人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职业文化的陶冶。因此,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需要聚焦在个体的职业文化取向之上,在技术基础上的职业精神熏陶,形成一种整体的职业文化涵养。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属性,从而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价值取向。职业的文化性、技术的文化性、人的文化性及教育的文化性四维度文化属性同社会和个体对相关文化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价值本质属性。
  
  首先,职业的文化性与社会和个体对职业内在价值的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文化价值。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在生产活动中使用工具和运用技术?他们是否在内心上体验和感悟到所从事的职业精神和价值感?比如,厨师这个职业不仅拥有会炒菜烧饭的技能技巧,同时还特别强调菜品的卫生、结构布局和创意等方面,体现出该职业的内在文化含量。一项职业除了表现出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生产实践行为之外,总是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彰显出一些内在的职业价值、职业精神、职业制度和职业规范等要素,其实这正说明了职业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性一面,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职业精神、职业制度和职业规范等方面上。此外,职业活动本身传承着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文化。比如,导游这个职业总是在旅游景点会向游客讲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故事,是在传承传播着相关的文化的;再如,营销这个职业总是传承着诚信、合作、质量的相关商业文化。因此,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要聚焦在个体的职业文化取向之上,在技术基础上的职业精神熏陶,形成一种整体的职业文化涵养。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指导职业院校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过程,也是文化精神建构的过程。
  
  其次,技术的文化性与社会和个体对技术文化的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技术文化价值。技术本身是一种文化,技术教育应承担着技术文化的教育工作,技术教育不仅教会学生技术的操作与使用,还要在学生内心深处陶冶着对技术的崇尚、对技术的向善、对技术的本质的价值。马林诺夫斯基在他的文化定义中,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因素。埃吕尔、F•拉普和李克特等人则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一种文化过程”。M德国哲学家施本格勒在认为,将技术排斥在文化之外,或将技术归结简化为功利,实际上是不理解技术’是过分迷信文明的进步这尊启蒙运动哲学的偶像而造成的后果。w“文化决定着选择什么样的技术目的,这些目的更多的是由关于美好生活和关心美好生活的观念,由文化观念共同决定。上述种种观点,都在剖析着技术本身的文化属性,对于技术的任何问题的讨论,我们始终不能排斥在文化之外。对于技术的教育问题,也同样如此,这样直接决定了面向技术的职业教育活动的文化关涉,而不是文化无涉。
  
  第三,人自身的文化属性与社会和个体对文化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文化内在价值。从人自身来看,人自身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展示着人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文化即人化,此时,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拘泥于技术技能的传递,而是凝聚在人本身的内在价值实现之上,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在于发现、展示个体的自身价值。“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文化世界的本体就是人的自为的生命存在”。[6]从人与人及周围环境来看,人的发展受周围的历史文化环境制约。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不是文化影响个体发展或个体发展影响文化,而是人们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获得发展,文化活动本身也由于人们的代际介人而发展,每一代人在与其他人进行社会文化活动时,会运用和拓展从上代人那里继承的文化工具和惯例,人们通过共同运用文化工具和惯例而发展,同时人们也促使了文化工具、文化惯例以及文化机构的转变。”[7]
  
  第四,教育活动的文化品性与社会和个体对文化的向往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文化价值。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追的个体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与主体之中”。w他还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陶冶人性,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文化的能力;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于摄取汲收文化价值、体验陶冶多维的人、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教育实质是一种生命体验。德国凯兴斯坦纳所主张的“劳作学校”被视为职业学校,他认为这类学校要提供学生的自动活动,通过共同的老做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均衡发展,达到“职业训练”与“公民教育”,实现职业训练、职业道德化(内在人格价值)。
  
  总之,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本质属性意味着现代职业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技能传承培养的、与文化无关的价值中立活动,而是以提升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培养人的职业修养为目的的文化实践活动。
  
  三、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的文化回归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价值选择上必须确立起文化的取向,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活动之中寻求文化回归之路。本文从宏观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观产业技术、微观的院校办学文化生态、本体的职业人格培养四个方面分析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回归策略。
  
  (一)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层面:培育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将其置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形态下来审视。我们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文化形态、工业经济社会文化形态和知识经济社会文化形态。不同社会文化形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我国社会规划并追求着中国制造的新常态,从学习西方国家的制造业技术到吸收西方制造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制造文化,这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历史文化层面的重要文化价值使命。作为本土版本的“工业4.0”的《中国制造2025》在其指导思想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培育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选择。现代职业教育承担着中国新时期制造业强国建设的使命,如同德国的发展轨迹,制造业强国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模式,而是一种国家社会发展的文化姿态和文化常态。职业教育始终不能脱离或架空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
  
  (二)产业经济技术层面:构建技术精神世界
  
  完整的技术是技术物质世界和技术精神世界的统一。“技术精神是技术活动在社会意识层面积淀与结晶的结果,是技术文化模式的核心和灵魂。”[9]“一种技术,当它在社会中得到普遍的认可和运用,并且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就会成为一种文化。另外,技术本身是文化积累的产物,而文化又往往通过技术得到表征。将技术技能的传承上升到文化层面来审视,构建技术技能的文化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技术生产和技能操作层面。如果缺少更广泛的文化维度连结并构成各个体系的复杂技术,转移起来就相当艰难。这些技术就会保持它们原来被体现在原有母体文化时的那种样子,没有文化上的准备,转移就会遇到障碍。职业教育在传承和创新产业技术方面的贡献,不仅做好物质层面、产品层面、行为层面的技术工作,还应做好意志层面、价值层面的技术工作,构建好技术精神世界,推动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院校层面:构筑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我们必须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多元文化关系之中的学校文化生态元素的变革。职业院校是一个文化场域,职业院校学校文化是学生发展的生存环境,职业院校学校文化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力量。从文化生态属性出发,职业院校是一个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所形成的生态系统,职业院校院校学校文化是多种文化并存、共生和融合的结果,尤其是一个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专业文化融入的过程;职业院校学校文化的生成是一个围绕职校学生职业素质发展和教师生命意义体验的过程。职业院校学校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解释为不同的结构。从要素来划分,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文化和学生文化;从文化层次来划分,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参与的成份来划分,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专业文化和教育文化。
 
    (四)个体发展层面:置于文化环境之中培养完整的职业人格品质
 
   文化取向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从根本上在关注人的发展,置于文化环境之中培养完整职业人格品质。具体体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过程三个方面。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确立职业技能与职业文化素养统整的目标,一个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职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包括职业价值、职业精神、职业制度、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关于职业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方面,应从职业文化、技术文化等相关文化的视角认识课程的本质,职业教育课程实质上是一种基于职业活动的职业经验体系。课程开发中融入相关文化,如汽车文化与汽车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民族文化与民族工艺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海洋文化与海洋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具体比如绍兴某职校旅游专业以绍兴本土文化特色为依托考法旅游校本课程,将鲁迅文化、越文化、绍兴旅游地理知识等纳入教材。关于职业教育过程,应基于文化过程体验的文化育人,职业教育过程是真实性生产性的过程。
  
  赵文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