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正文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来源:UC论文网2016-05-31 15:29

摘要:

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经济危机,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聚集与流动意味着实体经济中资源的整合与 配置。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源配置失衡,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机制在一定技术与资源

  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晡掀起惊涛骇浪,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迅速波及全球,举世震惊!一时间,人们对金融危机的起因众说纷纭:是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是新自由主义的双刃剑?是华尔街的贪婪?是金融监管不力的创新之殇?是美元霸权货币体系的掠夺?是超前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是资本信托责任的破产……。似乎一切都失灵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经济理论失灵。华尔街是金融风暴的始作俑者,然而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本文阐述了笔者对金融危机表象后面深层原因的思考,试图揭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寻求人类合理经济行为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最初只是扮演着商品交换中介工具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丰富,目前已是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现代经济中,金融的最大作用是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市场通过聚集资金、引导资金流向,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也正是由于金融的这种功能,当存在市场失灵,并且这种失灵的影响积聚到一定程度后,金融市场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合理状态的结果也是十分可怕的,通常会以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极端形式,以资源浪费的巨大代价实现资源配置重新调整。.
  
  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经济危机,因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对应着的是实体经济中的各种资源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因此,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聚集与流动就意味着实体经济中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着金融市场资金的流向,而金融市场的运行也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规模、速度与效益。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就一定繁荣。同理,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就一定会反应到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恐慌,也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现实中,金融还会通过加速与减速效应,对经济增长与衰退产生倍增的影响。
  
  在金融与经济如此密不可分的现代经济中,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危机的震波总是最先反应到敏感的金融市场。然而,金融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表象,金融危机的背后是不可抗拒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最一般的理解是,由于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不足所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经济骤然衰退。GDP=C+I+G+X,从这个经济增长的公式可看出,生产与消费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环节。经济持续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经济总产出与居民消费支出和企业及政府投资支出之和相等。居民消费支出是由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意愿决定的,而企业或政府投资支出是由企业盈利的目标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在经济增长的上升时期,投资回报高,企业生产有利可囝,经济增长加速,就业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消费支出与企业投资支出增加。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资本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收入分配差异也会积累,并且,当生产达到潜在生产力水平时,资源稀缺性提高会使成本提高,投资的利润回报减少,生产失去了动力,这会导致用于生产的资本品卖不出去,同时,消费也由于相对贫困的积累而显得不足,生产过剩矛盾凸显。在这种情形下,鼓励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撑起的金融市场繁荣会暂时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但失去资源基础的经济增长终归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挫折会使代表实体财富的金融资产大大贬值,金融危机就会出现,金融危机使企业没有了资金来源,私人不能信用消费,经济危机就会雪上加霜,也就是说,尽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经济危机,但金融对经济运行广泛又倍增的影响、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也使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实体经济,过于膨胀的金融泡沫会加剧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震荡,因此,一个有效率的金融制度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
  
  二、经济危机与资源配置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源配置失衡,经济危机爆发是经济运行机制对资源不合理配置达到极端时,以死而复生形式的一种自发的调整,危机迫使资源配置重新调整,最终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更趋向合理。
  
  经济危机总是周而复始,这是由于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因为技术的进步与生态资源供给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的培育,总是赶不上人类欲望的增长。因此,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机制在一定技术与资源限制条件下,使经济增长规模、速度、结构与其限制条件相适应的一种自我调节。
  
  资源配置失衡是资源没有达到合理配置或最优配置,经济学理论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衡量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供求均衡;二是经济生产的资源组合都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供求均衡是指经济系统中,人们使有限的资源通过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即资源得到了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表示特定资源与技术限制条件下,最大的生产潜力与可能的最优资源组合。如果供求失衡,如果经济增长的资源组合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内,说明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利用的最优配置,有资源被浪费。
  
  纵观经济发展历程,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模式可归结为三种:市场配置模式;计划配置模式;市场配置加上宏观调控的混合模式[7]。不管是那种模式都会由于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的产生与积累。
  
  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表现在,垄断、外部性、公共品不足,都会使供求失衡,导致资源配置低效,也就是说,资源配置会落到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然而,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失衡,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市场无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平实质是资源占有的不公平,资源占有的不公平会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必然会导致消费不足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素产生与积累。例如,美国就是一个财富高度集中造成资源配置供求失衡的典型。美国GDP增长的绝大部分是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人口只有30万,最穷的人口有1.5亿,但前者的收入与后者相当[8]。按照美国自己的统计,2008年美国蓝领工人的平均工资只相当于1979年的水平,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增长[9]。相对贫困的加剧,是导致资源配置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政府失灵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导致资源配置结构失衡,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最后导致供求失衡加剧。例如,利率过低会误导资源配置流向,可能使企业投资一些原本不该投资或与需求不相适应的项目,特别是一些对利率的反应非常敏感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如房地产业、重工业等。此次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再到经济危机,就是由于市场失灵再加上政府失灵。在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过多的资源涌入房产市场,与需求能力不相适应。为了鼓励消费,挣取利润,华尔街的天才们设计出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以未来收益作为超前消费的基础,这样更加剧了资源配置失衡,当金融泡沫下的虚假繁荣将这种供求失衡推到极至时,危机终于在穷人还不起钱的那一天爆发了。
  
  经济学将供求均衡点与生产可能性边界作为资源合理配置的界定,是以经济人在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中作出理性选择为假定前提的。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类经济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是有限的,某一时期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决定了与其相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因此,可以说,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形成了人类经济活动选择的前提之则提。
  
  显然,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类合理经济行为的选择(合理配置资源)就成为提高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最重要的方面。经济与生态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经济增长与生态供给
  
  生态供给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的特定技术条件下,经济增长的规模与速度要受制于生态系统在这一特定时期的资源供给能力。资源、劳动与技术是决定经济产出规模与速度的最基本因素。当一个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总量达到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的最大值时,就是达到了这一特定时期经济增长的顶峰期。
  
  经济危机总是在经济繁荣的顶峰时期爆发,说明了生态阈不可逾越的严酷亊实。经济增长周期规律表明,在经济复苏与上升时期,当经济增长的规模与速度还未达到潜在生产力水平时(这个潜在生产力水平受到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限制),通常经济会稳定、迅速地增长,并不断逼近达到潜在生产力水平的繁荣时期。然而,当经济增长达到资源限制的潜在生产力水平时,再也没有多余的资源可以浪费,生产会因成本太高无利可图,穷人会因经济不景气而更加贫困,经济危机就会爆发,此时,只有将有限的、配置失衡的资源重新调整与优化配置,经济才有可能再复苏。因此,经济危机的背后是生态危机,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失衡,最终是由于无限人类欲望与有限生态资源供给的矛盾。经济增长中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是由于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是有限的,经济增长受制于生态供给,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限制着经济增长的规模与速度。例如,现实中,原材料紧张,油价上涨,自然灾害等资源短缺的表现,常常会成为引发经济增长波动的原因。
  
  生态经济学理论将人类经济社会与其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所组合成的整体概括为生态经济系统,将人类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抽象为属于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经济活动(经济系统)提供资源,承载与净化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另一方面是,人类不断对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供给能力。
  
  资源的限制归根到底是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的限制。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资源)转化为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物质与能量),这些物质与能量经过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消费以后,最终又会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到生态系统,经过生态系统的分解与净化,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遵循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大自然法则,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是与其结构、功能相对应的,即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通过生态建设,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局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才能够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断增长的资源。如果人类无视大自然规律,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贪婪掠夺生态资源,轻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导致生态系统供给力下降,形成生态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重则会导致生态供给力的毁灭,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人类经济活动只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一段路程,人类不能违背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供给规律,因此,用于经济增长的资源必须受制于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可以设想,如果生态系统供给能力是无限的,那么就不会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正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人类无限欲望与自然有限资源的冲突,使经济繁荣与危机总是并存。
  
  二战后,对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问题的策略通常是刺激消费,然而,经济危机既然是由于资源配置失衡达到极至所引起的,那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而不是刺激消费,治本的方法应该是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和消费模式,调整资源的产权配置,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合理配置,使经济发展的结构、规模、速度与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相适应。
  
  在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人类主要是以自然的方式,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对生态系统干预与破坏能力都很小。然而,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规模和速度都大大提高,并且以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过度索取,当今,严重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是对生态系统养育人类功能的严重削弱。历史已经验证,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可以很快从经济危机中复苏,但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可以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中迅速崛起。每一个古文明区域的兴衰及消失都在证实着这个事实。因此,经济增长不能脱离生态供给的基础,经济危机的背后是更致命的生态危机。
  
  四、结论与启示
  
  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源配置失衡与生态系统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因此,潜伏在经济危机背后的是更致命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可以死而复生又周而复始,最根本的基础是因为大自然规律赋予了生态系统可再生的资源供给能力,然而,生态系统这种功能的维持是有条件的,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生态系统在特定结构与功能状态下所能形成的更新与净化能力。
  
  由于经济运行机制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存在,当人类在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进行理性选择时,往往会使资源配置不断偏离全社会最优状态,这种资源配置失衡的积累,会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造成资源巨大浪费。与此同时,为了索取更多的资源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人类又会不断以掠夺方式利用生态资源,使经济需求与生态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使生态危机(生态退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性日益显现。
  
  事实上,在资源配置选择既定的条件下(特定时期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的根源还在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行为。贪婪的人类总会在无限欲望的驱使下使资源配置偏离社会最优,偏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如何生存与发展的选择又一次摆到了人类面前。
  
  透过众说纷纭的金融危机起因迷雾,我们恍惚可以看到欲望的创造力与破坏力。无论是华尔街的贪婪、资本良心的缺失、霸权美元的掠夺、还是超前消费之殇,无不在论证着欲望的动力。欲望使监管不力,欲望使信用膨胀,欲望使未来透支,欲望使泡沫鼓起,欲望使信心跌宕起伏,欲望使资源配置失衡。长期以来,人类都是跟随着自己的欲望去追求经济的增长,也正是这种欲望,使人类无视自然界(生态系统)提供资源与净化污染能力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限制,导致危机的不断爆发。在以往的年代,发达国家倚仗对全球资源的掠夺来支撑本国经济的高增长与高消费,战争常因争夺资源而爆发。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当今,发达国家依然倚仗着霸权的世界经济秩序,以赤字方式掠夺全球资源,实现超前消费。
  
  然而,无论科技如何日新月移,经济如何突飞猛进,生活如何丰富多彩,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因此,减少危机爆发与危害最根本的途径是人类改变自己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让和谐与宽容的心智战胜自私与贪婪的欲望,让人类用智慧与道德缩小贫富差距,让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生态供给能力的基础之上。否则,消费一赚钱一再消费的欲望所推动的经济增长,总有一天会把有限的资源耗尽,无疑,生态危机的爆发将是毁灭性的,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还在于地球所无法重负的过度消费。
 
 作者简介:林卿(1955-),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