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启示

来源:UC论文网2016-06-02 11:26

摘要:

陶行知教育理论是先生教育思想遗产中的精华,在现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它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的深 刻启示,并对我们反思当前教育现状、改良语文教育文化生态具

  陶行知在借鉴和改造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自己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展示了他的教育理论的重要内涵。他说教师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陶行知教育理论经过他的乡村教育实验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凝练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半个多世纪都过去了,它仍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仍然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会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如果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普及工作是让大众能获得良好教育,那么语文教学实践的建设和完善则是对教育本身的改进,使它更适合大众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是一座宝库,其理论博大精深。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使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为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指导,采取综合措施,创新语文教学的策略。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很多启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语文教学实践渠道,改进语文教学实践摸式
 
   陶行知先生说:“问题自己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去了。若想经验丰富,必须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在概括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时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没有以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的语文教育和培养,学生习得的语文知识,就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认识和语文情感并付诸实践,学生的语文情操未获得应有的进步。只有着眼于学生的语文教学的需要,才能使受教育者将他律转变为自律,并把它们看成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手段。
  
  语文教学实践要突破只读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讲求有“声”有“色”。这就要求教学老师要多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多使用影视资源,多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多引人精选教学内容,多引入时代活水。
 
    二、明确语文教学实践目标,尊重学生个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实践当然要考虑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语文教学实践要将种种教育理念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上,甚至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某一个单元中去才能奏效。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的人性,塑造一种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使人能够洞悉人生、彻悟人生,成为生活的创新者。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咨询者或者指导者。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应以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出现。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道徨人文等语文棄质培养
  
  1926年11月,陶行知提出“知识品行合一”的观点,“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语文教材向来都是不仅富于饱满深邃的人文内涵,而且又有颇耐咀嚼、经久弥醇的审美意蕴,它是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现代文的选材往往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体现语文和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了语文其实就是生活的反映。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必须给学生空间和自由,因为语文学科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学科,优秀的作品常常透析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深挚的情感色彩、丰富的思想内涵、广博的文史知识、深奥的人生哲理,这就使得语文教学不能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要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戚品红(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江苏宿迁22380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