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保险 > 正文

养老保险制度助力供给改革

来源:UC论文网2016-06-06 09:34

摘要:

在经济增速换挡之后,亟需加快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社 会生产要素、提升生产率等方面的制度供给作用 。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调速、转型、提质、增效的新常态,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亟需通过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来缓解其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阻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对于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相当重要性。
  
  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具重要正向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在于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生产要素的推动。
  
  当前来看,中国无论在提升技术水平和推动生产要素方面都已遇制度瓶颈,亟待突破。尤其在推动生产要素方面,面临扩增量和提质量两大任务:“扩增量”需要解决人力资源的流动性、生产资本的风险偏好以及将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本有效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的问题;“提质量”实际上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提升人力资源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养、优化全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
  
  从国际经验来看,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对生产效率、劳动力市场供求、经济结构、资本市场、收入分配等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从我国的养老制度发展情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地配合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合同制的推行,保障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在改革开放中期,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及时从国有企业职工扩大到全部城镇企业职工,全面配合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养老保障,同时也解放了思想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
  
  经过20多年改革发展,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初步形成了定位明确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但是仍存在三支柱发展不平衡、保障水平低、制度设计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等问题。在经济增速换挡之后,亟需加快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社会生产要素、提升生产率等方面的制度供给作用,否则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具强大经济推动力
  
  有效率、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能够提供收入保障机制,保障人民群众老年的基本生活,而且能够作为动力机制,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调动劳动力的积极性,并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积累基金,优化金融结构。从这个层面来看,以“全方位、保长期、多角度、可扩展”这十二个字为目标,旨在进一步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挥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牵引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方位。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其全方位服务于生产要素的推动。一是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根据公平性、适应流动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建立符合各类职业和群体特征的制度安排,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权利,从而改善人力资源的流动性,释放人力资源在生产力中的增量作用。二是通过养老金的长期投资来优化资本的风险偏好,并促进社会财富资源流向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经济领域,实现生产要素的顺利流动与合理配置。三是进一步优化缴费与收益的正向激励关系,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更大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家、科研技术人员、政府公务员等群体的创造力和能动性,鼓励其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和技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有效的人力供给。
  
  ——保长期。一是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稳定劳动者心理预期的功效,并且能够在保障社会公平的同时,实现个人消费的纵向烫平以及个人消费与收入的精算公平,发挥制度在提升人力资源效用、推动生产力、提高生产率方面的长期性作用。二是进一步提高替代率和制度赡养率,降低年轻人在买房和赡养父母方面的负担,鼓励其增加在教育以及价值创造等方面的投入,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长期价值。三是加快由中国传统家庭赡养模式向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障责任的可持续模式的转型,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道德体系。
  
  ——多角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本身就是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面临来自经济市场化、人口老龄化、风险社会化和改革政治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关系到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和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努力实现“政府减负担,企业有动力,百姓得实惠”的新格局。一是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夯实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提升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体制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二是全面提升养老保险行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与财富管理需求。三是通过提高统筹层次、降低养老保险费率、推行税优政策等举措,降低企业负担。四是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多的风险保障手段,更好地防范长寿风险,尊重个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保障体面的老年生活。
  
  ——可扩展。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注重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医疗服务、全民健康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即代表了新的结构性调整,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老年人增加福祉。
  
  紧抓改革战略机遇和窗口
  
  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一文中对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阐述有三个主要观点值得关注。一是中国经济进入L型增长阶段。在这样一个艰难的阶段,很多经济和社会矛盾将暴露出来,必须由以养老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托底,需要有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二是调整建立更高层次的供需关系。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引导预期的过程。当前社会中,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年龄层次、习惯、偏好和需求都在发生变化,必须通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效满足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变化需求,来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关系。三是政府打算忍痛发力。这背后的含义是,现在是进行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唯一的窗口期。如果错过,我们将失去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最后机会。当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总体仍处于人口红利期,最为突出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人力资源长周期的矛盾正在积聚,但老龄化问题还未严重到导致人力资源长周期矛盾的爆发。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样一个窗口期,在解决结构性矛盾的同时,通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尽早解决人力资源长周期的矛盾,以避免其一旦爆发对于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说中国的经济走到今天的繁荣,主要归功于三次制度突破,即19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1990年代初的经济特区建设和2002年的加入WTO,那么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是这轮制度突破的关键点。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锐意变革、大胆创新,推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推动改革取得最大的胜利。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苏罡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