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形势与政策论文 > 正文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来源:UC论文网2016-06-24 08:19

摘要: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全国各高校均已普遍开设。“形势与政策”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⑴学习“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情况,正确把握认识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其制定的背景和依据,对于大学生认清形势,把握政策,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水平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得这一课程的教学成效与开设要求还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其教学有效性。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成效的影响因素
 
  (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1.师生认识层面
 
  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属于考査课,日常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没有作业的要求,期末考试一般采取开卷考试或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所以,对学生来说,上这门课也就是在课堂上听听而已,没有什么学习及考试压力。渐渐地,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松懈,不重视,认为考査课学多学少无关紧要,从而上课也就缺少了积极主动性。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内容大多比较“虚”,因此把公共课放在了学习中的次要地位。从上课出勤情况来看,在大一阶段,大多数学生能正常上课,出勤率较高,而到高年级,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旷课、逃课的现象,上课出勤率明显降低。学生的这种思想认识及表现,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在实际教学中,部分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也不够,认为这样的课程简单易教,不认真备课,上课也很随意,对学生的出勤、课堂的管理以及课程的考核也较为松散,导致这门课程逐渐被边缘化。
 
  2.课程安排层面
 
  从实际的课程安排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太科学。受现实因素的制约,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学科专业课程能够在白天上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大多被安排到晚上或是周末上课,这在无形中让人觉得这门课程不重要,是一门副课,不被重视。同时,这样的时间安排,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不合理。晚上正是学生复习消化白天课程内容、调节休整的时间。经过白天的学习,晚上再上课,学生心里难免有抵触情绪,也容易产生疲劳感,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课程安排在周末上,更是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休息时间。对大学生来说,周末也是各种文体活动安排较多的时间,直接影响教学的正常出勤,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这门课程安排的班型过大,一般都是四、五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也导致了上课效果不佳。
 
  3.教材使用方面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动态性很强,每学期的课程内容都会有变化。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上课基本没有教材,全凭教师的讲授。而任课教师自己也没有固定的教材,上课内容按照事先安排的专题来讲,学生只需要在课堂听听,教师对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做笔记也没有硬性规定。这在无形中就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不重要,所以,整个教学活动都比较随意,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虽然现在网络信息很发达,学生获得信息、知识很快,但大部分都是碎片化信息,比起专业教材而言,还是缺少相应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完整性,想要完全了解掌握本课程知识,还是从课堂教学或书本教材中获取的效果更好。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配有课程教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
 
  (二)师资队伍的配备欠佳
 
  据调査了解,在很多高校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得不到科学合理的配备。任课教师大多是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等兼职教师为主,专职的任课教师很少,或者说基本没有。任课教师的配备一般都是由各个院系自己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部对任课教师的选配、考核、管理不到位,没有相应的制度。另外,高校扩招后,师资变得很紧缺,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公共课程一般都是采取大班教学,一个教室安排一两百名学生上课,教师也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基本没时间、精力去思考。
 
  (三)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
 
  从现状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较为单调和不规范。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学校下发的课程大纲,任课教师按照专题自行设计和安排。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要求,没有一个规范系统的教学组织来引导。一些学校组织的任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名存实亡”,参加的教师很少。课程的主管部门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很少,以致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随意性较大,不一致、不统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由于大班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机会很少,几乎没有答疑课,教学缺乏创新性,多媒体教学也变成了纯粹地放录像、看视频。教学缺乏吸引力,逐渐走向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境界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课程的考核评价松散
 
  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考核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关注并科学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是否能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关键时刻能否体现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奉献精神,这需要较长时间了解和观察,不是一场考试或一篇文章就能解决的问题。u]“形势与政策”课程属于考査课,学期考核一般采取撰写一篇课程小论文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洁、灵活、开放,能较好地展现学生的创造性。但现实情况是,这门课程的考核评价很松散,学生的课程论文很多都是网上抄袭拼凑而来,没有经过自己思考而作,只是流于形式,结果却是所有同学最后基本都能通过考核,而不管学生的课堂出勤、平时表现、作业有无抄袭等是否达到了基本要求。这样的考核评价,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表现和思想状况。
 
  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效性策略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其教学领导与管理机制比较松散有很大关系。高校应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与督导。“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领导与管理机制应建立为由校党委直接领导,思政部主管负责执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各部门要明确管理责任,统筹安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各环节。校党委负责审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是否符合要求;思政部负责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宏观指导,并提供教学资料、组织教师培训等;教务处负责统筹安排教学时间,协调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各院系负责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管理。成立专门的督导组,负责对教学进行监督管理,督导和检査日常的教学工作。规范的管理机制,能提高课程的学科地位,进而增强课程的受重视程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门课程是否受欢迎,教学效果是好是差,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队伍亟待加强,这是提高这门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1.科学配备专兼职教师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很强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根据经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求在政治上必须具有较强的坚定性和敏锐性;在能力上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在教学素养上,必须具有较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高校应充分调动相关学科教师的力量,建立一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带头人、相关社会科学学科为骨干、各级领导与学生辅导员、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较为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m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长期培养优化,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工作条件、课酬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关怀,配备并培养出稳定的、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2.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养对新任教师集中进行岗前培训,可以采取集中授课、跟班听课、观摩教学等方式进行。加强教师的在职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教学经验交流会、以老带新活动等促进教师在职学习。有计划、分批次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脱岗进修等,精心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开展规范的“集体备课会”、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通过活动,教师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提升教学水平。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在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等方面学校应给予专门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学识水平,打造一批教学名师、教学新秀,逐渐形成该课程的精品团队。
 
  (三)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
 
  1.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精彩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因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科技、教育等众多领域,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些动态的信息,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该课程的优势所在。教学内容要紧随社会的发展,随时更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既要把握反映时代主题、代表时代潮流的形势和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关于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这些相对稳定的内容,又要适时抓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重大时事等可变性内容,并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4]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内容,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是良好教学效果的载体
 
  教什么,怎么教,任课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备好课,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有意识地改变传统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去收集资料、汇报研究情况,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课题讨论、辩论等形式让更多学生能有机会参与,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若干场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让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和掌握国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延伸课堂教育,加强实践教育,可结合“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社区、走基层,在实践中体会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意义。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既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对教学效果实现反馈。w改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评价松散、不规范等现状,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1.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改变以往以一篇课程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注重平时考核,并加大平时考核的权重。任课教师要加强平时考核,对日常教学加强管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期末考核可以采取提交调查报告、开卷考试、撰写课程论文等灵活的方式。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得出学生的综合评分,凡考核不合格者,必须重修。
 
  2.建立学生评教制度
 
  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让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将“形势与政策”纳人到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课程之内,学生的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的参考依据之一。这样,任课教师上课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可促使任课教师增强教学责任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3.建立督导评估制度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应建立完整的督导评估制度,教学督导组要按照要求,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检査教学秩序,对任课教师教学进行考核评价。拥有常态的教学督导,师生的教与学都会很积极,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4.建立激励奖惩制度
 
  建立考评激励制度,确保课程建设所需的教师课酬、研讨培训等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对在教学方面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并在课题申报、外出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及时进行惩罚或劝离教学岗位。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我国特有的、当代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应自觉了解国内外发展的形势,主动把握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了解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形势来把握整个时代的主题,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应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独特地位,规范课程管理,多措并举,切实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使之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并受益良多的一门课程,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魏建徽
                                                                            (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