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社会主义论文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构建

来源:UC论文网2016-06-25 15:02

摘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要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尊重真理与追求价值相结合、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实施主体性生成方略、和谐性实践方略、智慧性方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追求进步的历史过程以及产生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进步成果。社会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人也是由各种需要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因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由此产生的文明成果也表现为整体文明。在现代化背景下,整体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就是人类整体文明的典范。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揭示其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探索其建设原则和科学方略,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理解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是,学者们都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论的理论依据,而且具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论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对人类整体文明做出了科学的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因此,人类整体文明必然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那么,社会实践是如何产生人类整体文明呢?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可见,人类社佘实践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基本内容,因此,人类社会实践的文明成果必然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基本方面。所谓物质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所谓政治文明就是人类在政治实践中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具体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实践文明。所谓精神文明就是在改造主观世界中所取得的所有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和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上述三种文明形式构成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要处理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就前者来讲,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离开自然环境,就不可能有任何形式文明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就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这个论断表明,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所有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后者来讲,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人就不会有社会实践活动,就无所谓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里所说的新的观念、力量、交往方式、需要和语言实际上就是人的文明的具体表现。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里所说的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不仅是人的文明进步所取得成果的重要表现,而且也是人的文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人的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其他文明形式的支撑,但是,人的文明要高于其他文明,它像一条红线一样把所有的文明贯通起来。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论看来,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创造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创造着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这些文明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在协同共进中使人类文明呈现整体性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整体文明。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整体文明的结构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实践依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文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文明,因为社会主义文明是比资本主义文明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正如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已经真正达到了高度的文明。从中国的现实运动看,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步人了人类文明的大道。改革开放以来,在历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实践。从这一伟大实践的性质来讲’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就其基本内容来讲,就是全面的改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定位,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使以人为本上升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同方面的建设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归属于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结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对于改革开放来说,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人的自身建设,都着眼于整个文明结构体系,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结构体系的有机联系,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文明发展规律,协调有序地加以推进。可见,改革开放是整体性的改革开放,生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必然是整体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就是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人的文明在内的整体文明,其发展是上述各种文明形式的整体发展。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髙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2001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此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04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核心就是改善民生。这实际上就是狭义上的社会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深入发展的逻辑必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髙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五位一体”的结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不仅高度重视各种社会文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高度重视人的文明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们收人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结构体系中,人的文明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各种文明形式都服务于人的文明。同时,各种文明形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发展,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美好未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明结构论中国化的结果,而且也是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认识深化的结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不仅要分析其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而且要考察其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
 
  (―)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指导下,自觉创造的一种新型文明。这种文明超越了以往所有文明的片面性、极端性和绝对性,是一种具有全面性、辩证性和科学性的文明,是人类整体文明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一种整体文明,具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内涵。
 
  1.指导思想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自觉创造的新型文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在继承人类在各个时期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客观地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历史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趋势有了更为自觉的预见,并根据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主动地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积极选择了社会主义文明,并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自觉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指导,尤其是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指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文明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形成了其指导思想的整体性。
 
  2.构成内容的整体性。社会主义以前的各种文明类型,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阶级属性的制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性,但是从总体上讲,其文明的构成要素是不全面的,而且各种文明要素之间互相否定和互相排斥,从而使得其文明发展始终处于片面的、畸形发展的状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颠覆”、“意义失落”、“精神危机”就是资本主义文明片面发展的真实写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作为具有整体性的文明,是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人的文明在内的整体文明。它不仅表现在构成要素的全面性,而且表现在上述各种文明形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关系,把人类整体文明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创了人类整体文明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构成内容的整体性是其他任何文明形态都无法比拟的,成为其整体文明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价值目标的整体性。从近期目标来讲,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包括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一个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各个子系统的整体性目标;从中期目标看,我们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也是一个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各个子系统的整体性目标;从长期目标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目标也是包括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世界和谐在内的整体性目标;从最终目标看,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文明,这个目标也是一个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整体性目标。总之,价值目标的整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在价值诉求上的基本内涵。
 
  (二)内在逻辑
 
  文明不仅是一个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描述性概念,也是反映人类历史价值追求的规范性概念,两者有机统一于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文明必然是整体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内在逻辑不应该到抽象的概念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寻找。
 
  1.结构逻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着内涵丰富、层次复杂的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反映了其结构的基本内容,这个战略布局的逻辑展开必然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都是为实现人的文明服务的,从而形成了“六大文明”的文明系统。这六个层次或系统,乃是对改革开放实践逻辑的科学把握,它们各自从自己特定的方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生成逻辑和发展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大系统中,这六个层次或系统之间不是相互平行、互不相干的,而是处在一种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系统之中。其中,物质文明是经济支柱,为其他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经济条件和经济基础;政治文明是政治支柱,为其他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政治条件和政治基础;精神文明是精神支柱,为其他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生态支柱,为其他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资源条件和环境基础;人的文明是核心灵魂,为其他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检验标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人的文明的演进,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制约关系,具体表现前一种文明形式是后一种文明形式的前提和基础,后一种文明形式是前一种文明形式的展现和升华,并把前一种文明形式包含在其中,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同时对前一种文明具有积极反作用。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系统中,各个文明子系统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折射出结构上互相建构与互相规范的内在逻辑。
 
  2.功能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内在逻辑不仅体现在结构上的互相构建与规范,而且也体现在实际运行中各种文明形式在功能上的互相补充与叠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或者几个文明形式的发展,而是“六大文明”子系统的共同发展。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是“六大文明”系统各自为阵的发展,而是在互相配合和互相支撑中协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效应,也不是某一个文明或者某几个文明的效应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文明形式效应的整体叠加。其中,每一种文明都自觉地融人到其他文明的发展中去,从其他文明的发展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以自身的发展积极推动其他文明形式的发展。在这个双向或者多项互动过程中,推动着各种文明形式之间协同发展,从而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功能的最大化。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中,各个文明子系统形成一个内在互动的整体,折射出功能上互相补充与互相叠加的内在逻辑。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略
 
  21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期,整体文明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整体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整体发展,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基本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六大文明”的协调发展,最终把人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到共产主义文明的最高理想。为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建设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是整体发展,而不是局部发展;是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而不是单打一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各种文明的建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每一种文明都要自觉地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结构体系中去,才能获得建设的正确认识和找到建设的科学路径。比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如果仅仅就政治文明自身谈政治文明建设,就是一叶障目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做法。实际上,要真正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其他五种文明形式的配合与支持。否则,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难以实现。当然,我们强调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不分轻重缓急的平均发展。如果分不清主次矛盾,难以真正推进整体建设。由于经济建设处于中心地位,对其他建设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重点仍然是物质文明建设,我们必须突出物质文明发展的中心战略地位。同时围绕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积极推进其他文明形式的发展,使各种文明形式在协调发展中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文明的发展。总之,我们要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避免任何形式的单一论和片面论,始终坚持协调论和整体论。
 
  2.真理与价值相结合。人类文明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就是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过程。为了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达到理想的目标,一是要对其发展规律有科学的认识,二是对其价值追求有准确的把握。前者就是真理原则,后者就是价值原则,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基本原则。坚持真理原则,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内在结构逻辑去认识它,按照其运行的功能逻辑来规定人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发展逻辑,遵循其发展的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是真理性原则的内在要求。坚持价值原则,就是要按照人的需要和目的要求,遵循人的文明的尺度和标准,使各种文明形式的发展都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人的需要满足中实现人的幸福,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价值性原则的内在要求。真理与价值都是建设整体性的基本原则,两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实践中难免发生矛盾冲突。我们要发挥人的主体性,或者按照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规划,或者按照人的文明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使两者在合理的张力空间中实现和谐统一,确保建设整体性文明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比如,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要让人民群众共享物质文明成果,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优越性。
 
  3.现实与理想相结合。我们建设整体性文明的实践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的,因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是坚持现实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坚持现实性原则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制度,反对任何形式的照抄照搬西方国家文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做法。同时我们要自觉地认识到我们文明的有限性,努力继承、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优秀文明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建设成为最先进的整体文明。我们建设整体性的文明实践不是一个静止的自然状态,而成为一个由现在联结着的过去与未来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过程。为此,在现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理想性原则。坚持理想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不仅承担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庄严使命,而且承担着把人类文明推进到共产主义文明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整体文明建设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向共产主义文明的靠近。坚持现实<性和理想性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当下整体性文明建设时不能忘记共产主义文明的最高理想,在实现共产主义文明理想时必须从当下“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做起。
 
  (二)科学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不仅体现在来源于整体实践,并随着整体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且体现在对整体实践的指导作用,推动整体实践的发展。在整体理论和整体实践的内在互动中,必须做到一般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情景结合起来,针对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把一般原理转化为科学方略,促使建设整体文明最终取得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科学方略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实施“四个全面战略”遇到的实际问题,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
 
  1.主体性生成方略。主体性生成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最为本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既反对把人的本性溶于自然的自然主体性,也反对把人的本质投射于神的精神主体性,更反对旧唯物主义把人的主体性界定为单个人的抽象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看来,主体性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必然指向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及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把人类社会推进到共产主义的美好境界,是人的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有机统一的综合主体性。今天,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主体性生成方略时,不得不提及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科学领导,不得不提及全体华夏儿女对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高度自觉,以及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自信。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文明主体性不仅构成当下中国文明主体性生成的思想核心,而且也开放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体性生成的三重境域,即党的主体性、民族的主体性、人民的主体性。只有在这三重主体性的综合开发中,群体力量调动和个体力量彰显才能合理地开发出来,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提供必要的主体保证。
 
  2.和谐性实践方略。马克思主义和谐实践观是以和谐主体为主体维度、以和谐思维为思维维度、以和谐价值为理念维度、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维度的实践形态。和谐性实践是马克思实践观时代化的产物,是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发展必须遵循的实践方式,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应该倡导的实践形态。今天,我们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和谐性实践方略时,必然意味着和谐主体是必要的主体保障,和谐思维是主导性的思维方式,合作、和平、共赢理念是先导性的价值理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文明是追求的最高理想。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和谐实践观不仅是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实践形态,而且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理想实践形态,它对当下中国发展意味着三重逻辑,即促进不同实践主体之间的和谐形成整体文明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实现斗争性思维向和谐性思维的转型,在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导下增强合作自觉;和谐主体、和谐思维、和谐理念、和谐目标等实践要素的整体构建。在这三重逻辑的内在结合中,真正理性的和谐实践历史呈现和未来价值诉求才能创造性的持续下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提供重要的实践保证。
 
  3.智慧性方法方略。智慧性方法是在真理性方法和价值性方法基础上生成的最高哲学方法,是人类过上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方法总和。应该说,任何一门哲学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己的智慧性方法,都在解决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优势,而且这些方法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智慧性方法不是某一门哲学的智慧方法,而是各门哲学智慧方法的综合,即融通马、中、西三大哲学流派智慧方法生成的整体性方法。具体而言,在马、中、西哲学方法的对话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中国哲学的人文精神与西方哲学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从而生成整体历史观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中国哲学的和谐辩证法与西方哲学的思辨辩证法结合起来,从而生成整体辩证法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方法论、西方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的文化方法论、西方年鉴学派长时间段理论的历史方法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整体文明发展方法论。当然,在这个三维方法方略谱系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构成智慧性方法方略的根本方法,以此为主导形成以整体历史观方法论为“一体”、以整体辩证法方法论和整体文明发展方法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架构。在这个“一体两翼”的科学方法方略架构中,真正有效的智慧性方法生成逻辑和操作程序才能现实性地展现开来,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提供科学的方法保证。
 
  总之,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不仅反映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诉求,而且反映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诉求,以及在此基础上最终反映了塑造东方负责任社会主义文明大国形象的发展诉求。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工作,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苏星鸿(1969-),男,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