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五项策略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6-06-30 09:16

摘要:

高校是国家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高校是国家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必须实现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实现教育观念与理念的创新。如何实现这些创新,怎样的人才才是创造性人才,是摆在每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必须认真、努力思考的策略和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是前提
 
  要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要对创新性人才有科学的界定。宋永忠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几乎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有明显的创造性成分,幼儿时期是创造性萌芽阶段。在小学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良好的创造性。青年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年期则到了创造性的收获季节。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创造性视为天赋,而更重要地要看作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所谓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什么样的人是创造性人才?没有统一、确定的标准。创造性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的人才。什么叫创造性思维?吕廷杰认为至少有下列三方面特征:(1)怀疑意识:即对传统或常规提出质疑,而不习惯于接受传统或常规;(2)好奇心与求知欲: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或领域,保持好奇的探究冲动;(3)发散式思维习惯(想象力)。什么叫创造性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善于对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出关键性对策。而创造性人格则应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意志,对新事物新知识特别敏锐,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为追求真理、实现创新而勇往直前。所以,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其涉及人类的发展环境、国家发展环境、日常生活环境,天赋、所接受的教育、兴趣、勤奋、机遇等等。
 
  二、自主创新,领军人才是关键
 
  自主创新的关键更在于领军人才与杰出团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纵观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一个杰出的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当前,一大批中青年人才在各行各业挑起大梁,但这仍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的要求有很大距离,人才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能够引领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尤为缺乏。
 
  因此,加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杰出团队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何谓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铭俊认为,首先,在学术水平上必须是本领域公认的、成绩卓著的专家学者;其次,必须具有良好的“学术眼力、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胆识魄力”等综合素质,能够带领一支创新团队,不断取得创新突破,推动和引领该领域的发展。后者正是领军人才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差别之处,也是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的必要条件。所谓学术眼力,就是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必须具有战略眼光,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所谓管理能力,就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必须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团队。所谓人格魅力,就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所谓胆识魄力,就是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要敢于创新、勇往直前。面对科技创新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领军人才只有具备“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才能带领团队取得骄人的成绩。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产生和成长,既离不开自身的艰苦努力,同时领军人才赖以生存的土壤和周边环境也极为重要。
 
  三、人才培养,创新团队是载体
 
  前已述及,一个优秀的领军人才可以带好一支团队,而反过来,领军人才要得到持续发展又需要团队的有力支撑。团队如何能获得事业成功和持续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首要责任。
 
  (1)教研相长,锤炼创新人才。大家常说东华大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研究团队培养出的学生每年都会有单位主动上门来要人。用人单位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为人处事的能力都非常强。这与我们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和严格的培养要求是分不开的。所有新人学的研究生’一进学校,就要到课题组报到,并在课题指导老师和师兄师姐指导下立即开始课题的前期工作,了解熟悉课题组情况。一段时间后要自己理出思路和想法,进行独立的研究,对于研究生,更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承担项目,要有自己的见解。从项目的开题到结题,完成整个过程的训练。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几乎一切课余时间都要在实验室度过。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和给予实战训练的机会,才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而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但以广博、宽厚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更以崇高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我们团队先后为学生开设了“化纤专业英语”“化纤工艺概论”“高聚物成型原理”“纳米材料”“科技预见讲座”等多门课程,推广与实施研究型本科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索,激发了他们的求真精神和创造意识,还培养了其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把学生 分成5人~7人一组,由学生自己选出小组负责人进行启发式、创新性教育。对指导的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每周有小组汇报(Seminar),每个月写一份月报告(MonthlyReport)。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有选择地邀请国际、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作讲座、讲课。还尽力为学生创造机会锻炼,鼓励每个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他们争取发言机会,安排外国教授和学生交谈,要求学生坚持每天看中外文文献。
 
  (2)因材施教,培育创新人才。我们深深体会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教师不但要严于律己,创新教育方法,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宽容学生的缺点。要防止对人才认识和评价出现误区。譬如一说人才,好学生就要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比如做研究,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什么都会。现在的学科非常多,多涉及交叉学科前沿,所以学生能在一两个方向点上有扎实的知识,进行实验研究就相当不错了。同时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张扬个性。有种说法“十个人才九个怪”。创新人才各不同,但也有一点都相同,即对从事的研究有浓厚兴趣,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所以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其思想素质,键炼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培育其创新精神,张扬其创新的个性。
 
  四、志同道合,合作创新是源泉
 
  回顾自己求学和成长的经历,深深体会到导师的指导和团队的合作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多么重要。一个研究团队要能时时闪耀创新的火花,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品质:
 
  志同道合。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心里装着祖国和人民,就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钱伟长说我不是党员,但是我爱国,我要为祖国奉献我的一切……”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都是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的。同时,创新价值观是团队志同道合的思想基础,也是奉献科学的精神动力。
 
  崇尚科学。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研究团队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团队要有学术包容,宽容失败的学术自由环境,倡导探索、能耐寂寞、富有创意的科学风气。清新的研究气氛,有利于创新火花碰撞和激荡,使创新研究的氛围更浓厚。
 
  协同合作。研究团队就是要创造出比团队成员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总和更多的价值,正确认识、自身作用和价值及对实现团队目标的责任感是团队成功的基础。要大力弘扬合作精神,营造协同攻关、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要努力使自己和团队成员,所指导的学生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受人欢迎的人,能感染他人的人,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并发挥作用为国服务的人。
 
  民主开放。团队要倡导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鼓励开展学术批评和争论,每位成员的学术观点是可以自由发表的,学术成就是受到尊重的。团队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要倡导有高远的全球视野,重视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沟通借鉴,合作交融,加强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合作。
 
   
 
  综上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所在的团队在人才培养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要实现创新教育,机制创新是保障。为此,本文作者认为高校内部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应摆在优先的位置:
 
  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一支具有很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老师和团队才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而目前不少高校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建设更是不容忽视。重点高校应将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培养提高,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并做出制度性安排。比如校内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大学和研究院所参与合作研究,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产、学、研基地为教师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等等。只有教师科技创新意识的增强和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获得根本保证。
 
  改革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促进教师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对教师的考核必须兼顾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也要避免重教学轻科研的导向。不同高校自身的任务和办学层次有别,对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量应有恰当的权重和适当的要求;在统一要求下,还应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应该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分别作出规定;对一些科研或教学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或某一时期承担重要科研任务者,还应留有个性化的管理空间。考评制度和体系设计,是高校协调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枢纽和关键,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为具体实践表明’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可以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导师制、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和科技实践等,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多样性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科研管理体制方面,以学院和系为依托建立各种科研组织,促进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更紧密的结合,同时鼓励跨学科组织科研创新团队,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学生评价体系建设方面’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当务之急是从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快推进和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的各项改革。
 
  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艰巨的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只要辛勤耕耘,求真求实,锐意创新,就能用汗水浇灌出一朵朵高科技之花,用智慧谱写出一首首创新之歌……
 
                                                                                                                                              朱美芳
                                                                                                                               (东华大学,上海20162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