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大学内在品质与功能的素质教育浸润

来源:UC论文网2017-01-01 10:41

摘要:

基于大学内在品质与功能的素质教育浸润 大学,承载了太多的梦想和希望。个人的追求、家庭的期盼、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等等,总是与大学教育紧密相连。因此,应当是基于大学

基于大学内在品质与功能的素质教育浸润
 
大学,承载了太多的梦想和希望。个人的追求、家庭的期盼、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等等,总是与大学教育紧密相连。因此,应当是基于大学的内在品质与功能,而不是大学迎合世俗的结果。大学的责任具有恒定性,也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一、予之以义,授之以渔: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
 
大学作为一个教育的所在,要教导学生什么,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个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需要在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中来认知。
 
1敷衍浮躁、重利轻义等乱象叩问大学教育。
 
我国在建国头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辉煌成就,离不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努力奉献,他们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作用。大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国家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等战略实施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事物总是一体两面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促进大学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大学总体布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标准。大学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部门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注重科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偏重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专业教育相对狭窄,而且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使得忽略人文素质教育这个世界范围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样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尽管总体上达到了高级专门人才的水准,但仍然呈现出知识面偏窄、人文底蕴薄弱等缺点,部分学生或轻或重地存在着信念淡化、道德滑坡问题。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意识淡薄。凡事只能看到自己的诉求,只能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力和责任感缺失,宽容友爰、感恩互助、悲悯正义等优良品质有待培养。第二,以利益为准则,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一般在生活方式上以及需要确立学习工作原则的时候、有竞争和利益的地方,会更凸显出来,缺乏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评价善恶的科学标准。第三,以享乐为目的,目标理想不够高远。一些大学生心态浮躁,学习不求甚解,做事敷衍塞责,不能够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2.正心厚德、致知创新等素质立为教育根本。
 
大学生进入一所大学,必对之有所期待,寄望这样一个所在可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甚至改变自己。大学生走出校门,社会必对之有所期待,希望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有理想、有情操、有学识、有才干。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成为大学发展的明确方向。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确表达了从国家层面将大学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决心,指明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学的责任。只有担负好素质教育的育人责任,大学才能够称得上知识的殿堂、德行的航标、嫁接社会与未来的桥梁,才能够真正担负起一所大学应尽的学术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育时代英才,促社会进步。基于我国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和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现阶段要把正心厚德、致知创新等素质确立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
 
第一,予之以义,崇尚正心厚德。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宗;心有不正,身亦随之。为此,要始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大学不但要教导学生爰己、爰家,更要教导学生爰国,强化学生的生命质量与生命责任、家庭幸福与家庭责任、职业发展与社会责任、主体声誉与历史使命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予之以义,能够使学生小至修习个人文明礼仪、达成慎独自律,大至自觉担负社会责任、民族责任,实现学生主体的自身和谐、人际和谐、自然和谐。大学生知晓应当成为怎样的“人”,才能够具有面对社会问题的科学态度,才能够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宝贵人才和可靠依托。
 
予之义,崇尚德,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首要。具体到每一所大学,可依据其办学特色强调“德”的不同内涵,如财经类学校强调诚信、严谨,医科类学校强调仁爰、至善,工程类学校强调精艺、笃行,等等。
 
第二,授之以渔,倡导致知创新。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继往开来、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追求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又要追求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大学教育要能够促使大学生将自身的朴素认知提升为理性认识,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提升到学术前沿高度、专业精通程度、理性剖析深度、古今中外广度,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有专业、有眼界、有境界,仅仅授之以鱼是不行的,必须授之以渔,使学生在修习知识、掌握技术、锻炼技能的过程中达到对事物的完善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种素质。
 
就学习能力而言,一是锻炼提高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二是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到善学好问、力学笃行。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大学教育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做好科学的人生规划和学习规划前提下,明晰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获得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这是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创新能力而言,一是培植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具有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意志;二是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智慧,具有革旧鼎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智慧校园,酽酽师爰:大学素质教育的浸润
 
人的认知框架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清晰描摹内心的精神世界、牢固树立内心道德信仰的关键时期。
 
1构建以多维共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为主体的智慧校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学要重新审视学生的发展需要、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多维共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智慧的所在,使大学生处处感知智慧,不断增进智慧,生发其内在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原动力,追求自我完善,全面发展。
 
构建大学素质教育体系的要素主要是:
 
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此,大学素质教育要把握以下三点:①坚持予之以义、授之以渔,把正心厚德、致知创新立为素质教育的根本;②贯通大学校训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的内在一致性;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要在把握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确定适合其自身办学定位的具体教育目标和任务。
 
第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重点。大学要准确把握学生主体发展和未来就业创业、职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度认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基于问题意识确定素质教育内容。依据对建国以来我国大学教育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共性问题,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三,素质教育的路径和载体。这是智慧校园的硬实力。确定素质教育路径较为简便的逻辑思维是基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进程逐环考究。大学生的学习进程主要包括入学始业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育人、环境育人、考核评价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是通向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通途。
 
从不同素质的培养需求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出发,大学可以通过搭建多向度的素质教育平台作为教育载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如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公民知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女生才艺特长和淑女气质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等等。
 
第四,素质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有了路径和载体,运用怎样的方法和策略就成为培养正心厚德、致知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方法和策略本身就充满着智慧,是智慧校园的软实力。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以怎样的理念和措施来开展始业教育,进行微观课堂教学改革,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发挥校史校训、校园文化、校友文化等环境熏陶作用,使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更具有激励效用等。例如,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类课程结构;丰富公共选修课程的类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道义、信念、良知、悲悯、敬畏和责任感等品质;在制度、方案和机制设计中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等。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批大学素质教育品牌,包括素质教育教学品牌和素质教育社团活动品牌。
 
第五,素质教育的评价和管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建立学生对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评价反馈机制;要以促进学生诚信为人、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标准。依据评价结果,对教师和学生施行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措施。
 
科学有力的素质教育管理,是制定和施行素质教育各项制度、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各项举措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学校党委对素质教育的领导,要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狠抓落实的管理格局,统筹规划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步骤安排、检查总结等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大教学督促、检查、指导工作等。
 
2.播洒以宽严相济、促进学生健康成才为主导的酽酽师爰。
 
教师的育人原则和理念,教师的育人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效果。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确定素质教育原则是规范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针。
 
第一,把“爰”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有爰。要拥有对教育事业和广大学生的爰。对教育事业的热爰,能够焕发教师敬业奉献的崇高情怀,以高昂的激情和活力投入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对广大学生的深爰,能够强化教师爰生如子的责任意识,以真心和真情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师在课堂中能否适度地将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自然融合,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问题,更是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情感和态度问题。
 
赋予学生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生活、待人处事方面出现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往往与学生欠缺爰的能力直接相关。一种情况是不懂得自爰,如不够珍爰生命、不肯努力让自己更优秀等。第二种情况是不懂得爰人,凡事只能单向度地从个人需要、个人感受、个人意愿出发,不懂得感恩,缺乏对他人的关怀、悲悯、理解和包容之心,以致对家庭、对他人和社会不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易造成人际矛盾和某些突发危机。第三种情况是不懂得爰国,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青春热血,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澎湃激情。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拥有爰的能力,心中有“小我”更有“大我”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以“宽严相济”作为师爰的根本准则。酽酽师爰,既是一种包容的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自由思想的空间,也是一种严厉的爰,坚持对学生的既定要求和准则,培养学生认真、求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建立起开放式的朋友型师生关系,予之以义,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正心厚德、致知创新等优良素质。
 
三、立足时代,有所坚守: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
 
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作用。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所在,是知识分子的摇篮。大学总是以其对现实的观照和恒久的大学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这种现实观照和恒久精神就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渗透并表征于大学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1.立足时代之需要。
 
教育具有时代性。一定时期的教育必然具有时代的印记。教育是具体的,人是依附于时代的人,受时代发展的影响,依靠时代赋予的条件。教育负有促进时代进步的使命。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大学教育要为时代发展培养可用人才,这是一所大学的时代价值。大学要敏锐把握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据此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和重点。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突出。我国作为快速发展、成就辉煌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凸显的正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的东方大国,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多方面的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我国进行着种种“西化”“分化”活动,周边一些国家也时常寻找借口挑起边界领土和海洋争端,国内的地区和民族分裂势力制造突发事件和恐怖活动,以及愈演愈烈的仇官仇富现象等,都对大学教育和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素质的关键要素,正是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即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时代特点,要求从业者不仅要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而且要具有很强的自主思维和自学能力,能够坚持终身学习,持续地获得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并获得发展。大学素质教育坚持授之以渔,符合人才持续发展的需求。
 
大学生走出校门,就是“职业人”“社会人”能否做到诚信、敬业、团结互助,能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是否具有兴趣特长和悲悯、敬畏、正义、良知等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是影响其充分发挥才情才干、发挥自身潜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和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念才可能成功。实施大学素质教育,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创业的素质要求,也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2.坚守大学之精神。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实现中国梦也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孕育生成了恒久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熏陶着千千万万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对广大学生产生同化作用,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某种精神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发展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大学,总是与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民主风尚等紧密相连。这种种大学精神,会悄然涵蕴在以师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血液里。大学教育,无论是怎样不同的专业归属,同一所大学的学生总体上总是具有某种共通的特质,这是大学精神在学生主体的内化。大学,更新的是知识,不变的是精神;培养的是高素质之人才,育成的是摒世俗之风骨。
 
大学精神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质。它是伴随着大学发展演进的历程,在关于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的漫长积淀过程中孕育生成的。大学精神是无形的,但它可以通过一所大学所主张和倡导的、所摒弃和反对的得以某种程度的外显,并固化为一种特定环境的氛围和风气,规范、制约、教化、引导大学的发展和教育的施行。恰如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
 
大学精神蕴含在大学文化中,主要通过一所大学的校训、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大学要重视发展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增强大学对人的精神塑造,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提高理论思维和教学质量。
 
第二,坚守大学精神,堪当道德标杆。坚守大学精神,意味着大学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超越社会现实培育大学生的自由个性人格和文化自觉,使其拥有诸如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等不朽的精神,使其成为坚持公平和正义、勇于追求真理、扞卫真理的有风骨的人,执持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爰国、敬业、求真、求善和求新。
 
大学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却又不会受时代各种复杂的消极因素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这自然成为时代之表征,似火种坚定人生自我修养的信念,照亮社会发展的方向,引领社会朝良性发展轨道前进。美国学者约翰一s-布鲁贝克认为,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满足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就是愚蠢”大学要将教育的时代性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积极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陷入功利教育的误区。大学要保持开放态势,在精神坚守中将自身核心价值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周建松,邹宏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社科部教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