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安全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7-01-02 09:59

摘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重特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2004年3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同学案件

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重特大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2004年3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同学案件震惊全国;2005年6月25日晚9时许,107国道衡阳市环境生物学院地段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车内5名大学生和1名出租车司机当场死亡;2006年9月28日晚7时45分左右,湖北大学二期公寓H栋209室内的两名大学生因欠款发生争执,双方情绪激动,一方用刀具,朝对方连捅两刀,致其倒地身亡;2008年11月14日清晨,上海商学院一女生宿舍发生火灾,该宿舍内的4名女大学生慌不择路地选择爬上阳台,悬空吊在栏杆上,后陆续坠落身亡;至于学生被骗、被盗、被抢等案件更是经常发生。
 
上述案件、事故都给学生、家庭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和精神创伤,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主抓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李岚清同志曾在其《教育访谈录》中说:“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己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谈何教育inr通过分析上述案件、事故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忧患意识淡化,应付突发危机性事件的心理准备不足,对社会潜在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较差。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应对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己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内容观点陈旧,教育方法、手段单一,致使安全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安全教育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因此,重新审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便成为当务之急。
 
1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每年也都通过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板报、横幅等形式来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但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模式明显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造成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其主要表现在:
 
1)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教育理念仍跟不上改革开放教育形势的发展,认识不到安全教育的功能,认为其可有可无,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大安全观,致使安全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深入性、系统性。
 
3)安全教育手段陈旧、落后,往往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4)高校对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校内安全管理规定宣传不够,造就了不少“法盲大学生”。
 
5)安全教育内容枯燥、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对学生在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自防自救、应急逃生以及个人与集体安全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影响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与防范能力的提高。
 
6)安全教育队伍往往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与交流,更谈不上进行安全教育的研究工作。总之,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己不适应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
 
2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安全教育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继续増多,制毒贩毒犯罪有较大増长,性犯罪不容低估,智能犯罪、技术犯罪有所増长,其他形式的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地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流行性传染疾病等公共安全事故,以及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也给社会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社会治安形势的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校园的安全状况。
 
当前,高校尽管对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很关注,但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时,却往往没有结合这些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致使安全教育目标不明、措施不力,安全教育模式己经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2.2教育观念的“功利化”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些能在激烈竞争中摸爬滚打、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全能复合型人才得到了高度重视。高校的教育工作中也往往注重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有多少科研项目,每年能培养多少专业性人才等等这些有形的成果,安全教育因此常常被处于改革完善中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所忽视。
 
“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往往造成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只停留在形式上,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只是在事故发生后才想着去抓一抓,缺乏长效机制,影响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与安全素质的提高。
 
2.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要求不具体、督促检查力度不够
 
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至今没有提出具体性、可操作性,甚至强制性的教学法规性规定,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文件指示与领导讲话内容。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必要的督促检查机制,致使有些高校敷衍了事,未能很好地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安全教育的要求具体落实。有些高校尽管也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但由于缺乏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经验,造成安全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2.4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其主要表现在领导机制不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安全教育是否应该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安全教育课是否应该进入学分制的范畴等等,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有些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学工处,而有些学校则放在保卫处,从管理机制上基本没有形成合力,也就更不可能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来进行。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只是零敲碎打极不正规,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得不到应有的重视14。
 
2.5大学生安全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当前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乏相关的安全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知识,只能做具体工作,而进行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正是由于安全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造成了安全教育内容枯燥、老化,教育手段陈旧、落后,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3.新时期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变革时期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改变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3.1健全领导体制,强化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置于学校党委的领导之下,建立健全由校领导负责,学校党务、学工、保卫、教务、团委以及各院系等统筹兼顾的领导体制,具体实施和全面负责安全教育工作,规划和制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另外,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并加强师资、研究队伍建设,确保安全教育课时充足、理论更新及时、教学内容丰富,形成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的良好局面。
 
3.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安全教育离不开安全制度的规范,健全的安全制度不仅是规范大学生学习、生活、课余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根据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和不断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如《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学校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巡逻制度》、《值班制度》等。
 
高校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制定、完善和落实各种具体的安全责任制及相应的岗位职责,把安全措施落实到人、到岗;要层层签订和贯彻落实安全责任书,把师生员工履行安全管理和教育责任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畴,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从制度上确保高校各项活动的安全开展,从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守法心理结构,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督导检查,达到建立长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的目的。
 
3.3更新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大安全观”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丰富多彩才能増强学生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回顾我国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的,长期围绕着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和利益、对敌斗争、军事威胁等“传统”的安全观开展教育活动。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全观在内容上己经历了从传统安全观到非传统的新的安全观的演变。
 
新的历史时期,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相当丰虽,包括人身安全、财物安全、心理安全、学业安全、出行安全、运动安全、社交安全、信息安全、性安全、消费安全以及就业安全等等。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实现由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的新安全观的转换,及时更新安全教育内容,这是时代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
 
3.4改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
 
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法,才能切实増强教育效果。应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以丰富的活动为重要支撑”的教育方法体系。课堂教学主要以系统的讲授为主,结合答疑、研讨等方式,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宣传主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橱窗、校刊、校报、张贴安全警示牌、图片展等进行安全教育,特点是形象直观,印象深刻;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党团组织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参观、安全演练、主题活动等,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安全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思想18。
 
除以上方法外,高校还可以采取把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媒体和声、光、电等技术以及开辟学生安全教育网页等方法来进行安全教育。
 
3.6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水平
 
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要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因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以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是加强对学生安全和社会形势的预测,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新特点及新规律,避免工作的表面化、形式化与简单化,使安全教育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二是拓宽思路,从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考虑,结合安全形势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效性等问题,以推动安全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是针对目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新特点,要特别加强对学生心理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和网络信息使用方面的新问题,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探索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网络受骗、网络失德、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3.7加强院校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新的理念,是安全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是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在校园中生活、成长多年校园的安全人文环境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个体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是深入持久的。
 
校园安全文化以校园的习惯规则、语言形式、行为方式、交流合作等外在媒体表现出来,对大学生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特点。
 
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精神建设是关键。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努力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自觉维护校园秩序的优良安全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才能得以创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结论
 
1)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安全教育是教育学探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理念,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领导,优化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3)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领导,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尤其要将高校党政一把手的政绩与是否重视安全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的成效挂钩,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效。
 
4)安全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应该从中小学开始抓起,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掌握自救互救、应急逃生与防灾减灾等安全科学知识与基本技能。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作者:韦庆辛(苏州大学保卫处,苏州215006)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