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工程技术类 > 水利水电论文 > 正文

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来源:UC论文网2017-01-08 10:08

摘要:

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产

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变了自然生态。随着水利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水资源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时期,要用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理水利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实现水利水电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臝。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除害兴利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本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除了灌溉、发电之外,还实现了防洪、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航运、生态与环境等综合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自古以来,除害兴利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本质。
 
(2)水电资源是最丰富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开发水电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水库的功能从初期的防止洪涝灾害发展到水能开发利用兼民生水利,以水利电力为主的大坝,同时肩负着流域防洪、水量调配等功能。目前我国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26%,还有70%以上的水电资源待开发,水能利用程度远低于世界工业化国家,水电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水电工程在实现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在施工建设和运行中也不同程度地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平衡。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4]。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否则难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长久发展。
 
2.1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众多河流上都修建了水利工程来调节水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需求。水利工程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同样具有积极作用。水利工程可以通过调节水量丰枯,合理配置水资源,防止河道断流,减轻水旱灾害损失,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同时也改善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状况等,充分发挥了河流的各种功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小浪底水利枢纽为例进行分析。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以来,通过精心调度、科学管理,在防洪、减淤、供水、灌溉、生态、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同时通过合理调度,还保障了黄河下游及入海口的生态需求流量,大大改善了黄河下游生态环境,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明显增大。
 
(1)有效拦蓄黄河上中游洪水。2003年8—10月,黄河流域遭遇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华西秋雨”中下游干支流相继发生10余次洪水过程。小浪底水库进行蓄洪、削峰、错峰运用,拦蓄洪水58.5亿m3,将黄河下游可能出现的6000m3/s洪峰消减至2800m3/s以下,避免了滩区179万人的转移以及25万hm2耕地遭受水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10亿元。
 
(2)通过调水调沙冲刷了下游河道,提高河道过流能力。小浪底水库投运以来,拦截了大量泥沙,对下游河道起到了有效减淤作用。2002年至今,黄河已累计进行了11次调水调沙,将数亿吨泥沙冲入大海,冲刷了下游河道,使河道主槽行洪能力提高至4000m3/s,有效缓解了下游“二级悬河”的威胁。
 
(3)保障沿黄地区及供水区的用水需求。在供水和灌溉方面,2000—2009年,小浪底水库累计供水1624.6亿m3,累计补水660.99亿m3,为黄河连续10a不断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提高了下游地区266.67万hm2灌区耕地的灌溉保证率,缓解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紧张局面。通过科学调度,截至目前,水库还为引黄济津、引黄济青、引黄济淀提供了充足水源。
 
(4)改善黄河下游生态环境。通过小浪底水利枢纽调节,黄河下游和河口地区最低生态用水得到保障,改善了黄河下游生态环境,河口生态植被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黄河湿地面积增大,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百鸟园。
 
2.2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2.2.1对水体水质的影响
 
水库、闸坝建成蓄水后,由于水的流速对不同污染体的净化作用不同,因此对水质可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库区大体积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可使水体的浊度、色度降低。同时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CaCO3和MgCO3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减少了因碱性增大而导致水体毒性加大的可能。
 
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流速减缓,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迀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同时库区水流流速慢,水体置换速度慢,透明度提高,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在充足的氮磷营养盐、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光照等条件下,库尾与一些库湾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2.2.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流速变缓,部分水域几乎成为静止的水体,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流速减缓,泥沙沉降后,水体透明度提高,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农田被淹后,营养盐类和分解后的有机物溶于水,大量营养物质在库区蓄积,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水库蓄水后,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导致生物多样性退化。鱼类尤其是洄游性鱼类、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都可能因洄游通道阻断、觅食产卵场消失、水温和流速改变等生境变化而受到影响,甚至消亡。例如,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水流相对静止,对铜鱼的产卵场影响较大;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度降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等。
 
2.3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产生显著效益的同时,对社会环境也有不利影响。在人类健康方面,不少疾病直接或间接地与水环境有关,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多,移民动迀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古迹和景观带来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对人口迀移、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影响。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并对库区内仅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的潜在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运行中,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在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
 
(2)进一步健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改进具体水利水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可行性研宄报告审批前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手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政策引导,在科学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全面预测和描述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科学开发水利水电。
 
(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补偿,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化的补偿机制。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过鱼设施、增殖放流、生境补偿等措施,协调工程建设与水生生物保护的关系。如针对河流开发对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在采取过鱼设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的同时,采用人工增殖放流的补偿措施,以遏制生物资源的衰退6。
 
(4)加强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环境管理,开展施工区大气、噪声、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废污水)监测,实时掌握施工期环境状况;实行环境监理制度,及时处理施工区环境问题;认真做好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做好临时用地的景观恢复和绿化,避免或减轻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5)强化工程运行管理。科学制订调度运行方案,统筹兼顾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在制定调度运行方案时,优先满足生活用水,重点考虑生态用水,兼顾其他用水。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基础上,以生态效益为目标开展生态调度。为河道留下适当的生态水量,兼顾灌溉、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用水需求。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以及调度运行的需要,科学制订环境监测计划,并按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对规定的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调度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6)开展工程保护措施及技术研宄。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运营过程中,对生态流量泄放、分层取水、鱼类增殖放流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研宄,采用针对性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施工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宄,如工程开挖及加固新技术、水工混凝土骨料和新型掺合料技术、遗弃开挖料的利用及填筑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后生态恢复等的研宄7,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作者:司源(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