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 正文

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7-01-12 10:56

摘要:

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 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水平,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结构

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
 
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水平,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都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并以此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理论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方能培养出适合国家贸易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弊端
 
(一)指导思想模糊
 
许多高校认为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干这个,也可以干那个,只要跟经济管理挂上边儿的,都可以从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侧重点,使得学生毕业后什么都干不成,甚至有毕业生在网上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评为十大垃圾专业之一。
 
(二)课程庞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培养复合型的国际人才,因此,许多高校在课程建设中,往往强调学生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法律,还要会外语,既要知道各国的风土人情,又要会操作计算机等,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带动下,课程设置过多,甚至周学时能够达到30节以上,内容涉及经济、管理、法律、文化、计算机、外语等多方面,课程没有重点,分不清主次,致使学生四年下来只是觉得学了很多,而对于学的是什么、学后能干什么却不知道。
 
(三)内容重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有些课程教学内容相同,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中,都会提到汇票、本票和支票,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这些课程,老师讲课内容重复,不知道各门课在该知识点运用上的侧重点,致使学生认为内容重复,丧失了学习兴趣。
 
(四)理论课程多,实务课程少
 
许多高校为该专业学生开设了许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课程,把理论前沿的知识,如知识产权、倾销、绿色壁垒等也单列为课程,而对实务类的课程,如制单、报关、外贸会计等课程不予设置。
 
(五)缺少实践环节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讲解,然后学生和教师共同处理进出口业务来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这种教学其方法比较单一,学生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任务,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后,束手无策,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六)英语课程少
 
有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依托原有的老专业办起来的,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同于其他专业,除了大学英语以外,只开设有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也只是涉及一些文献资料翻译,不强调英语的应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英语的重要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一)注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的教学质量工程,同时也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与提高素质的重要载体,对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动态课程体系。并且要坚持素质与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不断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变革和更新,切实实现从单一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转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融人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去,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注重因材施教。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和拓展教育平台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
 
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力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形成品牌和特色。具体实施中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并不断优化专业。从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同时要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定期在网络上进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的发布,以引导高等学校根据监测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要加强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企业或社会需要的各种经贸类专门人才。要根据国家对各个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进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尝试。要大力培育具有明显优势、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专业,逐步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品牌。在增设新的本科专业前,必须进行科学论证,严格执行专业论证和申报程序,同时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要在有成熟学科支撑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以及学校是否拥有相配套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综合考虑,另外还要有足够的经费能持续投人,全面加强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三)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同,就必须紧密依托地方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同时探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多途径、多形式促进校外基地建设。高校要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及时了解企业有关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要重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可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操作平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也能使学生在实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实践证明,校外实习基地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实践,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大多数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加深了,同时对实践对象的认识会更清晰,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要采取多环节、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的前提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以增加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时间。例如,在技能训练周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强调学科交叉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可以制定假期独立活动规划,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与所学专业相近的研究所、公司、企业等进行实习,要求他们在对社会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写出有深度的调研报告。同时,要在学校全面推行学生创业行动计划,对创新人才要大力表彰。比如从大一开始就让每一位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早地明确目标。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改善教学基础条件,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勤练内功之外,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
 
(一)多元参与监督,注重过程管理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加强教学监督,应建立教学督导队伍。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热心教学工作的老教授担任教学督导,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全程、全方位进行指导和监督,为教师提供具体的帮助。教学督导不仅要深人课堂,还要参与教师资格审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诊断性、指导性听课,评议审查课程考试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专题调研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等,为教师提供指导。
 
(二)实行激励与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应将评价直接和奖惩挂钩。对课程的针对性指导要进一步加强,对不能够使学生满意的教师实施追踪听课,分析原因,帮助提高。在教师晋升时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为畅通信息渠道,应加强双向联系,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批评和建议,改进教学管理工作,确保绝大多数学生满意。教学中不仅要加强过程管理,还要注重教学质量在成果上再体现。学校应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指标,启动每年一次的普通本科教学运行评价,实施教学质量目标动态监控。随每个年级教学任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运行指标。比如四川大学设置的大学三年级的评价指标包括必修课考查、计算机和英语过级率达标,四年级增设了报考研究生人数和英语六级达标人数,到毕业时毕业生人数、授学位比例、考取研究生人数、一次就业率均为新的评价内容。如此一来,教学绩效考评贯穿始终,学校通过将评价结果和各单位奖励挂钩达到了激励的目的。严格的教学质量考评虽然增加了压力,但十分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营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教学质量在教师的良性竞争中稳步提升,而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
 
(三)建立并逐步完善三级听课和教学环节监控制度
 
为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应建立三级听课制度一校级领导重点听课,督导教师全面听课,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及同行经常听课,并且将其列人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来说,这样可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自己。建立并逐步完善校、院、系的听课制度,扩大同行教师听课、评课范围,形成教学督导、教学指导小组成员、院系负责人和同行等不同层面听课网络,并要求所有听课人员认真填写“听课表”,将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使教学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加大对教学环节的监控力度,应完善“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听课、查课”等制度,形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务部门要坚持每学期第一周全面查课,期中抽查教师及学生的教学纪律并及时通报。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中,采取多种方法督促教学,比如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代表反馈意见,查教案、教学进度、教学日志等,查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是否相符,查教学进度与学期授课计划是否相符,以期促进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
 
(四)强化学生评议制度,注重评价结果
 
学校应建立规范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使其更科学、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由于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接触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更具有权威性。学校每学期可对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由学生给教师打分。还要结合“三级听课制度”及督导组意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讲课能力、讲课效果、作业批改等多项因素,每个层面既要有评价的侧重点,还要有信息采集方法,最后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每位教师教学质量的集合评分。教学质量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层次,每个学期评定一次,年末讲课酬金可按评定等级发放,同时对不合格者要限期整改。整个评估过程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样才能提高评价的可信度。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可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公平性,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效果。
 
总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国贸专业课程建设的生命线,高校只有围绕教学这个中心,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加大教学投人,强化教学管理,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才能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从而成为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作者:崔鹤(河南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