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 正文

当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差异分析

来源:UC论文网2017-01-12 11:14

摘要:

当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差异分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进出口权已逐步放开,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并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对从事国际贸易

当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差异分析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进出口权已逐步放开,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并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对从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増加,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加快培养更多思想好、外语强、业务通、后劲足的高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紧迫任务。
 
一、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现有框架和主要内容
 
根据全日制高等学校国贸专业4年制本科培养计划要求,该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及技能,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较强交际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商务经营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998年颁布)的要求制定,主要骨干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尽管有些高校根据本校师资状况和教学条件对上述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都没有对上述课程总体框架所规定的课程范围和内容做出实质性改革和突破。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大基础模块和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安排组成。
 
通识基础课程是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各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都必须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一般安排在大学第1~2学年内完成。这些课程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可以在各专业间打通并采取统一的学时、学分、教材、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通识基础课程一般占该专业总学时的40%。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指在校本科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所必须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特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其目的是在修完通识基础课程基础上,为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一般安排在大学第2~3学年内完成。国贸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宏、微观)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国际商法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占该专业总学时的28%。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一般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完成。专业核心课,指国贸专业所特有的、在特定专业领域和范围内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设置这类课程,是为了强化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这类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技术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在掌握专业核心课并修满学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定数量与国贸专业密切相关的若干其他课程,既可是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动态以及热点问题,也可是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领域,以拓展国贸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课程包括: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税收、证券投资、第二外语(日语或法语)等。专业核心课程占该专业总学时的8%,专业选修课程一般占该专业总学时的4%。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一般集中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并贯穿整个大学4年的全过程。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专业实习、学年论文、进出口贸易模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课外创新实践环节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占该专业总学时的20%
 
二、当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差异分析
 
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关系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检验和评价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必须以社会(主要指用人单位)对国贸人才的素质要求作为衡量标准。用人单位的素质要求,是检验和评价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试金石,是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客观依据和出发点。基于这一认识,本课题组在2005年6~8月间,通过对武汉市100多家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4个方面入手,针对目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素质培养与课程设置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矛盾,为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提供依据。
 
(一)在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方面
 
目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偏重课堂教学而忽视社会实践,培养方式上过于简单化,职业道德教育尤为薄弱。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主要局限于通识基础课程中的“两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入学教育与军训”等环节来实现。以江汉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例,“两课”课程设置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共计371学时21学分。占通识基础课总学时的30%占该专业全部理论教学学时的15%,授课时间主要集中在大学第1~2学年。“两课”和“入学教育与军训”的课程内容、学时学分、学期安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各大学基本一致。大学第3~4学年,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训练为主,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在课程安排上没有作进一步的要求。
 
通过调查显示,在反映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4个一级指标(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评价中,用人单位对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视程度最高,超过了对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的重视程度,其权重为03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中,又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最为用人单位青睐。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实现并达到目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磨练过程,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点滴积累而成。学生在大学4年学习中,校风、师风、学风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相比之下,目前全国各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因时间短而缺乏长效性、形式单一而缺乏多样性、内容单调而缺乏灵活性、被动灌输而缺乏主动性、脱离专业实际而缺乏职业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不利于职业道德和个性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基础能力素质培养方面
 
目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相对薄弱,尤其是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需要从方法上着手改进,高等数学课程安排有待进一步调整。
 
在培养计划中,基础能力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谨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以江汉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例,通识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两大模块合计达1720学时(此处不含“两课”部分),占该专业理论教学总学时数(不含实践教学环节)的70%。据了解,全国开设国贸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基本上按这一比例设置,足以反映出各高校对基础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视。“打通基础,淡化专业”已成为目前全国各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融入办学理念之中。
 
通过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素质要求一直很高,其重视程度与思想品德素质相当。在4个一级评价指标中权重都为0.3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只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力,学什么都相对容易,也易适应岗位要求。正是基于这一点,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格外重视,特别是对最能反映国贸专业特点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倍加关注。本课题组,在回收的1013份有效问卷中,有65%回答者认为作为一名能胜任国贸业务的业务人员,其英语听、说、读、写熟练程度应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有35%回答者认为英语听、说、读、写熟练程度应达到大学英语4级水平;有92%的回答者认为从事国贸专业的人员计算机应用应操作熟练。可见,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必须引起我们在课程设置中的高度重视。
 
客观地说,目前国贸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基础能力的现实状况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以江汉大学国贸专业为例,现开设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谈判口语、国贸英语听说,共计512学时(32学分)不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中的第二外语(日语、法语)占该专业通识基础课(不含“两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的30%,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208%。尽管英语课程比重如此之高,但大学英语46级通过率并不理想。2004届国贸专业大学英语4级通过率8529%,6级通过率50%;2005届国贸专业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68.49%,6级通过率仅为4383%。英语46级通过率偏低除了近年高校盲目扩招导致各班学生数目偏大,影响教学质量外,对英语应用能力训练重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高等数学课程,主要由于经济学科对数理运用的依赖性日益増加以及学生进一步深造和考研需求,而无法随意降低要求。江汉大学国贸专业目前开设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共计374学时,19学分,占通识基础和学科(专业谨础(不含“两课”)总学时的18%。但普遍反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部分生源属文科类,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考研学生比例有限,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偏大。
 
(三)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方面
 
目前国贸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实际业务联系还不够紧密,尤其在专业深度和动手能力方面,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主要通过专业理论课程涵盖在学科专业基础课内)、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
 
以江汉大学国贸专业为例,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地理等课程构成国贸专业理论课,主要阐述国贸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法规和理论热点问题,对于国贸业务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指导意义。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投资、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这些课程构成了国贸专业课的主体。以江汉大学国贸专业为例,专业核心课共计320学时,20学分,占该专业总学时(不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13%。
 
专业选修课包括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税收、电子商务及应用、国际商务谈判、第二外语(日或法语)、外刊经贸知识选读、证券投资学等,这些课程大多是对国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尽管开课面较广,学生只需选择其中若干门修满8~10学分即可。
 
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四)在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方面
 
国贸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4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是,实际上有很多设有国贸专业的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目前全国高校可划分为国家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地方所属普通等高院校和专科院校三类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上各自切出“蛋糕”的一块,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开设的同一专业,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同是国贸专业,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满足国家机关、高校及相关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现实情况是,不论哪类层次高校开设的国贸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谨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几乎占理论教学80%左右,被牢牢锁定在规定范围之内,几乎没有太大的调整余地,唯有剩下的20%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作适当调整。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改革与创新。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各类高校对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自身的需要为前提,尊重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手段,以学校定位为特色,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
 
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特点,改革“两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安排^突出重点,面向社会,形式多样,联系实际
 
1.对“两课”(主要指8门必修课)在内容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増减,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压缩面授学时,増加实验实践学时,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改革考核办法。
 
2.建议除“两课”必修外,在大学3~4学年増加社会实战、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实习,将各类调查报告、总结、实习鉴定等作为思想品德素质的考核内容。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采取奖励学分,对没有完成的学生可扣减学分,以确保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连续性和灵活性。
 
3.建议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融入专业学习之中。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涉外企事业单位和一线部门开展实习和调研;同时,请经验丰富的“老外贸”来校讲学,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爱岗敬业教育。
 
作者:胡俊文,叶元,戴瑾(江汉大学商学院,武汉430056)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