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 正文

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定位

来源:UC论文网2017-01-12 11:18

摘要:

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定位 我国加入WTO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理论上,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

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定位
 
我国加入WTO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理论上,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该并不突出。但实际上,全国701所本科院校中,有384所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得该专业求职市场人满为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如何针对社会需求,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定位,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是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国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加入WTO也度过了5年的过渡期,国内外贸行业的经营主体已经形成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各种涉外单位的国际经贸合作业务也从简单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到对外货物、服务、技术和资本的多层次及多领域的复杂经贸关系。国内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表现为多样化,即不同层次的涉外单位、不同的涉外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明显的差异。现阶段,以经济效益为衡量尺度的外经贸行业更加重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就我国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而言,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3个方向。
 
第一,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侧重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类专业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
 
第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掌握国际商品贸易综合理论与实务操作知识,具备国际贸易实务技能专长,直接从事针对具体工(农)业产品、工(农)业技术的外经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三,国际商务管理人才。此类外贸高端人才倾向兼具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企业管理能力、知识的交叉型人才,既要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是主要负责对外贸易项目运作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二、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定位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全国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也许是“高级”等同于“理论型”的错误意识在发挥作用,本属于应用经济学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形成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的状态,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
 
在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改变以往以计划为主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不断加强宏观市场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发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时间,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总培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自然就向纯经济类课程体系趋同。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的特点下,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在高校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涉及商业秘密、业务实践集中体现在商品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客观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提高科研成绩,外贸公司和企业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对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
 
上述国内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的趋同性,最终形成国内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单一和相近,该专业的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定位
 
(一)培养目标定位
 
基于上述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现状和国内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特点的研究,本文提出: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顺应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实用化、多样化的趋势,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定位方面走差异化道路——不同层次和不同特色的院校,实施不同的专业定位,培养具有不同专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作为在高校中占绝对多数的一般高等院校,应该立足于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前面所论述的3个方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中,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任务应主要分配给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院校承担;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属于高端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应属于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最大,培养任务应主要分配给数量最多的普通本科院校承担。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宽泛性。应用型外贸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4个方面:一是掌握比较系统的国际贸易实务及经营管理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和决策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二是专业外语知识,如商务函电;三是商品学知识;四是计算机办公软件课程。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3个方面:一是国际商务交流和竞争的能力,能够完成商务谈判、国际营销、货源组织、货物外运、纠纷解决、经营决策等业务;二是团队合作、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结合行业变化自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二)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施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强调采取实施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既要保证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的掌握,又要保证学生毕业离校后有较强的继续教育意识与自学能力,为其日后向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发展打基础。
 
厚基础指学生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经济学课程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和规律;注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惯例、商品学、国际贸易地理等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重实践指课程体系向应用化方向调整,定位于重点培养面向实际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与目前国内的外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教育结合,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加强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开设国家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从业资格考试涉及的课程,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这种理论课程体系的调整,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就业机会。
 
宽口径指根据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趋向务实化、多样化的实际情况,我们顺应管理、经济两个一级学科曰益交叉的现实发展趋势,增设管理学科课程,给学生在知识构成方面引入管理的基本规律,力争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专业应用技能,为其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综合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定位特点,其实质是在学校期间,培养目标和体系以专业人才的实务能力本位、自学能力为优先;学生离校后,可以利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继续自我学习和提高。
 
作者:刘晓伟,孟亮(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