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数学小论文范文10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1-03 10:46

摘要: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师教研论文内容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背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师资的需求要从数量的满足逐渐过渡到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教研论文是评价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说明其对数学新课程的参与、评价和反思过程。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教师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教育研究论文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教研论文的内容既可以反映出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映出数学新课程实施近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在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研论文。文献来源是“中国知网”,选择的文库为“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主题为“数学”;作者单位:“小学”;搜索匹配度为模糊;时间为2010.1.1~2010.12.31。检索结果为2010年小学教师公开发表有1367篇论文。


  本研究的样本是从小学教师发表的1367篇论文中随机选取100篇。采用了Excel软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中作者单位为小学的100篇文章主要内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文章内容偏重课堂教学。表1数据表明文章的内容有93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上好课。综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探讨两大类问题:


  (1)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如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怎样对学生注重人文关怀等。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在样本所选取的100篇文章中有14篇文章论述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总结。

  (2)对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经验谈: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理念的理解及结合具体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2.关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选样本的教研论文中有8篇文章探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数学兴趣、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和经验之谈。这较之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只为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相比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也说明小学数学教师逐步认识到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缺少多角度的论述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结构基本以“理论+相关例题”为主。在所选样本的100篇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角度单一,没有多角度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所有文章都是一些课堂实录,文章结构基本形式为“理论+例题”。其中理论探讨都为文章第一段或第一二段,理论探讨的内容基本上以文章所论述主题词的简单定义或某一个问题中的新课改理念为主;大多数文章都没有从理论上做深入研究,例题在整篇文章中占的篇幅过多。


  4.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研能力认识不足。样本中有4篇文章论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所有文章都认同数学教师整体素质关系到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大体可总结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其中教学业务素质是指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但这4篇文章对数学教育的研究能力并没有提及。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上好课,完全忽视了在教学中对出现问题的解释、探讨和总结的科研能力。


  四、思考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里收录的教研论文为研究对象,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数学课程改革十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参与和反思的现状。综合2010年全年所有文献,文章质量普遍不高。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但很少有相应的教研意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小学教师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学习和训练,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仅处于半专业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变革:


  1.职后培训中注重教研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型教师是指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作出理论的分析、解释。而职后培训是目前小学教师由“教学型”的教师过渡为“教研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参与教研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修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职后的培训中要有“教研强师”的理念。帮助受训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育教研理论素养和教研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教研能力、教研知识和教研精神的专业化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高自身职业定位。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是简单的课后小结或教学日记,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对上课情况的一种简单描述,而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的角色。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理论更辩证的一种反思形式,通过这个方式可更快、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改变教学反思形式,提升自己的职业定位,使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数学,做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研究者全方位的参与到数学课程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吕世虎.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2]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3]张奠宙.高师数学系改革的若干设想.数学教育学报[J].1999,(2).

  [4]吕世虎,郑庆全.高师数学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的挑战[J].数学教育学报,2004,(2).

  [5]“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2013年11期

  作者:马艳



  第二篇:多方法并举,提升学生写数学小论文的能力


  写作是一个好的习惯,数学学习中也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动笔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悟,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思考和发现写成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二来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也有帮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想要帮助学生养成这样一个好的习惯并非易事,有些学生对语文写作就没有兴趣,现在让他们写专业性更强的数学小论文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这其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需要我们的鞭策和激励。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的选材,让学生具备数学眼光

  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写作的时候会有无从下手之感,他们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不知道怎样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的时候要从选材入手,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话题,觅得适切的途径,这样让学生告别“无米之炊”,才能拉开数学写作的序幕。


  学生数学小论文的来源广泛,比如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自己对一个数学问题的探析过程与认识,在玩数学游戏中的发现与思考等,都是数学小论文的素材,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多接触这些有意思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有一定的发现,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论文积累足够的素材。比如我在数学课上和学生一起玩“数独”的游戏,先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术语,像“行、列、宫”等,然后将数独的规则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从简单的4×4格的数独填起,学生在开始尝试的时候很轻松,随着问题难度的加深,学生渐渐感觉到挑战的乐趣。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到排除法、推理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些都是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财富。在游戏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给学生这样一个延续:数独最早起源于中国,后来成为风靡全球的数学游戏,大家如果对数学感兴趣,可以在课后查找资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尝试将自己的研究和发现或者感悟写出来,并在下次数学活动课之前将数学小论文交给老师帮忙修改。


  因为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数独,并对此感兴趣,所以他们能在课后延续学习,找到与数独有关的资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完成数学小论文。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学生数学小论文的写作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带着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世界,这样学生才有素材可以挖掘,才有话可说。


  二、指导学生的写作,让学习材料增添趣味

  数学小论文的写作源于兴趣,但是永无止境,在尝试写作的时候,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不仅让學生将事情写得真实、符合逻辑、有条理,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符合小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的指导会让学生的作品增色不少。


  比如在学习“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学生对这样一个问题感兴趣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它的4/7,第二天读了余下的1/2,还剩下30页没有读,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他们在画图理解题意之后用倒推的方法找到了题中的几个数量关系,然后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在写数学小论文的时候,有的学生从巧找单位“1”的角度入手写,有的学生从倒推的策略人手写,都挖掘出了一定的深度。读了学生的初稿,我对学生写的感悟和所得比较欣赏,但是给他们提出了一点建议:能不能将问题放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增添阅读的兴趣,又能提升问题的趣味性。在这样的指导之下,学生展开想象,其中有学生将问题编到了熟悉的动画片情境中:喜羊羊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与羊村历史有关的书,懒羊羊也喜欢这本书,请喜羊羊借给他看一看,喜羊羊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说:我出个问题给你做一做,你如果能做出来,这本书就先借给你看,否则你就等到大家都看完再看吧。懒羊羊连忙答应,于是喜羊羊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本书,我第一天读了它的4/7,第二天读了余下的1/2,现在还剩下30页没有读,那么这本书一共多少页?同学们,你们能帮帮懒羊羊吗?


  三、培养学生的习惯,让数学写作成为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将自己的所得所感写出来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数学写作的习惯,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感受到写作的价值。


  其实数学写作的形式是多样的,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学习反思,记录自己的所得和疑问,将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探索过程写出学习笔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一些问题编写成童话故事等多种形式,并将这些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大家感受到这样新颖的数学问题的价值;在数学阅读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数学日记。教学中我们要定期组织学生写数学小论文的展示交流活动,让大家评选出优质的作品并给予表扬和奖励。其中一些比较有创造性的作品,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向杂志社投稿,当自己的作品刊登出来的时候,学生会增添前进的动力。


  总之,教师要做个学习中的有心人,要做好学生数学写作的指路人,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多动笔,写好数学小论文,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层次,拓展数学视野,这样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来源: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17年6期

  作者:俞小平


  第三篇:基于SOLO理论指导初中生撰写数学小论文


  SOLO的英文全称为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即可观测学习结果的结构,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初中生在进行小论文创作的过程中,不但要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要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甚至需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这与SOLO分类评价中对高层次所要求達到的是相吻合的。于是,教师用SOLO理论评价学生论文,能做出针对性的有效指导。


  一、解放思想

  鉴于学生对撰写小论文的认识有限,大多数学生对该活动有畏难情绪,教师可用现有的学生论文作为范例,引导学生看同龄人写的文章,让他们感受到其实撰写论文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言之有物、写之有理,让人看了有收获,也就成功了,以此打破学生思想上的僵局。


  二、在教学中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渗透能力训练

  请总结解分式方程的常用技巧,并设计出相应的例子。

  能否弄懂数学某个概念,取决于脑中是否有该概念的模板,而对该概念理解的深度和速度,则取决于有多少模板。理解力超常的人,可以一边在脑中制造模板,一边吸收外来的信息,他们在脑中有各种各样的模板,接收来的信息总会和其中一个模板对上号,于是就理解了。所以,人的理解力取决于通过“思考、动脑、动手、观察”等行动产生了多少模板。基于这个原理,教师可通过引导预习、创造生活情境、组织活动等方式持续不断地帮助学生制造模板,使得学生的能力螺旋上升。


  三、引导阅读,积累素材

  在阅读的初始阶段,对学生进行被动式阅读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情与阅读的内容编写导学案或阅读提纲,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数学阅读。在阅读的高级阶段,对学生进行主动式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一般策略,要求学生能全面提高阅读速度,通过阅读,整理归纳出阅读重点,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遇到问题可以自己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课外阅读材料包括数学故事、数学报刊杂志、论文集等等。阅读这类材料时可以通过做阅读笔记、写学习心得、编制卡片、复印感兴趣的文章等方式进行素材的收集,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中也随之积累了更多的模板,有益于日后对相关新概念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活动,撰写论文

  1.提出课题

  课题的产生可以是教材或教师设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选题应秉着有用、有趣、可操作、可探索、可结合平时的数学学习的角度进行。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分类列举往届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能力展示活动”数学科论文比赛部分获奖学生的论文选题:1.学习心得类;2.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获得灵感;3.综合、概括、总结类。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简化计算题或证明题;4.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5.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6.问卷调查类。


  2.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活动与论文撰写

  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论文成型的步骤:(1)列出提纲,构建论文的框架。具体的可以参考一个与自己内容相符的论文模板来构建。(2)分版块扩充内容。在扩充板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已积累下的素材,并根据需要,不间断地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对新生素材缺口进行补充和整理,同时返现素材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看法。(3)修改浓缩,形成初稿。对所扩充的内容中,把没有为主题服务的内容都删去,并进行润色。另一方面与同学讨论、征求老师意见,进行充实提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所选课题,预设其应达到的SOLO分类评价层次,对论文提出针对性指导。(4)冷处理一段时间,重新拿出来,对文中的错别字、语病、逻辑等问题进一步修改,最终定稿。


  初中生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教育给予了学生知识,而论文撰写让他们拿起了知识的武器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知识的价值,领略到解决问题的愉悦,体验到其实很多问题在开始接受后就变得不再复杂。另一方面,SOLO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为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工具。


  责任编辑邹韵文

  作者:鲍月平



  第四篇: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论文


  数学作为一门主课来讲,有着他自身不可动摇的地位,数学不仅联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开发学生大脑的重要过程,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记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作为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们来讲,四则运算的介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小学生们学习数学,只是先认识一下数字,可以数数到很多的时候,利用实物在一步步的进行运算,这就在联系着生活,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各有各的难度系数,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需要运用有趣而又吸引学生的方式方法去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耐心,因为刚步入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是比较贪玩的,玩性比较大,想要自己动手去玩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实物,而且,在小学这个阶段,小学生们的接受程度是非常大的,记忆力也是非常好的阶段,思维的活跃性决定着学生们快速的接受老师给与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反方式进行教学之后,给学生们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像在一个很长很长的道路上,有一扇门是关着的,而这扇门是需要教师来为学生们去开启,引导学生正确的走向这条道路,让他们在其中探索,真诚并且认真的发掘美好事物,去寻找丰富而又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逐渐开发大脑,活跃思维。


  首先,数学的概念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课程,但是对于小学的数学来讲,只是单纯的数学学习,还没有到研究学习的重要底部,但是,如果学号数学的开端,就会有之后的研究,着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并且,我们都知道,数学这个主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人类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对于他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里,来讲一下刚刚接触运算时,小朋友们该如何面对加减乘除的计算,面对数字的累计。四则运算有其自身的简单口诀,这正好方便了小朋友们的学习,简化了学习的困难和舞曲,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来说,有趣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吸引得到小朋友们去学习,因为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正是如此,踩哦会给小朋友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感觉氛围,才会有不同的学习动力,首先第一个有趣的教学方法就是交给学生口诀,像顺口溜一样的口诀,小朋友们记住之后就会慢慢的引用到计算中去,但是,口诀多了之后也会让小朋友们感到一丝丝的混乱,不能准确的将法则运用到计算中去,所以,口诀要有数还要有量,这样才会有针对性,下面是比较有特点的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方便小朋友记忆和学习,第一个就是小数加减法的儿歌:计算小数加减法,关键对齐小数点,用0补齐末位,便可进行加减。第二个就是小数除法的口诀:除法是小数,移位要记住。移动小数点,使它变整数,除数移几位,被除数同样多,数位如不够,添0来补位。其次,除了运用口诀教学之后,还有书中自带的一些定律,牢记这些之后让后将其运用到运算中,就会简单并且方便的多,例如:第一个是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第二个是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等等,而这些是书本中为我们提供的一些方便运算的法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一种适合小朋友的方式在来教学。最后,在口诀,法则之外还有很多性质需要去告诉小朋友,比如: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还有一个就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只要将简单的方法交给小朋友,在多加练习之后,就会有量的飞跃,教师将基础的知识交给小朋友以后,后给小朋友布置一些作业,作为课后的一些练习,而作为家长,一定要配合教师的工作,在监督玩孩子学习,写作业之后,还要注意让孩子在平时有大量的练习。比如一天做一页或者两页的口算纸,长期以往下来,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就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做得很好。


  来源: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5年22期

  作者:蓝晓英



  第五篇:导写数学小论文培养学习兴趣


  撰写数学小论文,对学生来说,这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处女地。要如何施教呢?笔者的做法是:选题,导思,琢玉。

  一、指导选题

  因数学科比较枯燥,如果指导不得法,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畏难而退。因此,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时,指导选题是重要的环节。笔者指导学生选择在学习和生活的现实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养成学习兴趣。


  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班杨同学便以此为内容撰写小论文。她与两位同学在操场跑道走运动时,回忆起课本知识(如图1)a+b>c的道理。

  笔者提出《捷径》、《短程》两个命题让其选择。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有正反两方面,既有相对的一面,也有绝对的一面。就这样学生写了《如此捷径》的小论文。其论点是证明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学生写用结合,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对数学原理的理解。


  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学科之间知识相互联系的问题。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第二课堂),笔者以物理学的力学、阿基米德定律以及牛顿的力的方向、作用力的大小、水的流量落差等基本知识的综合,出了两道小论文题:《力学与数学的互用》,《排水渠的底》,要求学生运用几何学科的基本知识撰写小论文。张同学所写的《如此的底》在黑板报上发表。其论点为:水渠的底是可上可下的。(如下图2)


  张同学在论证中摆事实、比数量,并运用数学理论知识去论证。因上底、下底与下底、上底都属水渠的底。计算公式为相似,S=1/2(a+b)h,也可以是S=1/2(b+a)h,他在班会上演示:“第二公式是第一公式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语言生动,数理确凿。


  二、导思

  一些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对数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可以从他们的作业或发问中发现其新颖巧妙的想法。

  例如,从初三班陈同学的题为《三角形中线段的比例》小论文,可以看出他思维判断、推理的能力。(如图4)


  已知:AD是Rt三角形ABC斜边的BC的h,AC的中点为E,ED的延长线与AB的延长线交于F。

  求证:AB·AF=AC·DF

  如果:AB·AF=AC·DF可化为一比例式,这时,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ABC和ADF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相似,但是它们可以成为比例,是否有除相似以外的其它条件,能使得四条线段成比例呢?这是在小论文中各抒己见的焦点,学生们都议论纷纷、说法不一。于是笔者肯定地说: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也是这四条线段成比例。但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并不相似。至于这两个比例中的每两个三角形有什么性质,要求同学们再仔细研究,经过剧烈的争论,最后终于形成共识。


  三、琢玉

  当今是科技上的世界竞争,未来的接班人是高科技的人才。在学校中培养尖子,也是我们国家教育培养高新人才的突破口。

  余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了《三角形线段的比例》,从这篇小论文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掌握了定理的推导,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外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应用。这正是解决了一道当年学生难解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


  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可启迪思维,产生联想,变枯燥为乐学,通过教师指导选题、导思、琢玉,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3年4期

  作者:杨惜君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案例评析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论文写作时,有时会由于考虑不周,文章论述出现一些值得推敲之处。现从一些老师发表的文章中,选取几个案例进行评析。

  案例1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的庄俊敏老师在《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7期发表的文章《体验数学,张扬个性》中写道:“在教学完‘圆的面积’后,出示这样一道习题:‘有一块长10米、宽8米的草地,小羊被一根3米长的绳子拴在草地的中央,请问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题目刚刚呈现,一位学生急不可待地说:‘当然吃不完了,春风吹又生嘛。’全班同学听后哄堂大笑,而刚才还自以为引用了诗句有些得意的他顿时涨红了脸。”


  评析:在教师所呈现的题目中,由于“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没有给出时间的限定,所以容易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歧义。那位“急不可待”的学生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说出了“当然吃不完了,春风吹又生嘛”这样智慧、幽默、富有诗意的语言,我认为真是棒极了。庄俊敏老师却使用了“急不可待”这样一个略带贬义的词。“全班同学听后哄堂大笑”就更令人担忧了,说明这个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缺乏敏锐的思辨意识,以致出现了“刚才还自以为引用了诗句有些得意的他顿时涨红了脸”这一结果。这真是我们数学教育中的一个悲哀。由于教师在出题时严密性不够,而且缺乏敏锐的思辨意识,使得本来应该体验到成功的他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庄俊敏老师接着写道:“教师迟疑了几秒钟,这种情形确实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本意是想诱导学生得出:小羊所吃的草围成的图形是一个圆形,如果能计算出这个圆形的面积,则能知道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情急之下,他笑着拍了拍那个学生的肩膀:‘嗯,有道理!’接着又问:‘假设小草没办法这么快长出来,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学生仔细想了一会儿,突然恍然大悟,又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评析:由于教师备课时考虑不细致,出题时严密性不够,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形就会经常发生。而且即使备课时作了较为细致的考虑,也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形,这是备课时应该预见到的,教师对此应该有心理准备。出现了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教师不应该“迟疑”,也不应“情急”,而应该机智地采取应变措施。这种课堂教学应变能力正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接下来这位教师的“本意”也出乎我的意料,“小羊所吃的草围成的图形是一个圆形,如果能计算出这个圆形的面积,则能知道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如此,即使能计算出这个圆形的面积,也未必一定能够知道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只有当这个圆形的面积小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时,才可以判定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当这个圆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时,就不能根据这个圆形的面积判定小羊一定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也就是说,“圆形的面积小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只是“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的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选取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可能使学生产生负迁移,得出“当这个圆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时,小羊就一定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的错误认识,并使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可能采取错误的解题策略。接着在教师“假设小草没办法这么快长出来,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诱导下,“这个学生仔细想了一会儿,突然恍然大悟,又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这里教师所提到的“数学知识”,学生一定能够理解为是“圆的面积”吗?学生仔细想了一会儿之后,“恍然大悟”,到底悟出了什么?是否一定能够悟出教师的“本意”?其实,判定“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的关键条件是“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如果“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则可判定“小羊能够将草地上的草吃完”;如果“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大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则可判定“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要计算“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只要长方形的“长”大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的2倍,就可以判定“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这个问题中,因为2×3<10,所以,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这是这个问题最为简洁的解法,学生难道悟不出来吗?如果学生悟出来了,教师是否还会“出乎意料”。这种为了运用某一“数学知识”而编制的数学问题一定要注意它的发散性,否则就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地方。


  案例2长沙市开福区东风小学的易虹辉老师在一则案例(登载于孙晓大主编的《走进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一书)中写道:“在一堂练习课上,B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说一个数,首先说的是‘8’。


  生1:‘8比9小,比7大。’

  生2:‘3+5=8。’

  生3:‘教室里有8个小组。’

  生4:‘8个苹果,吃掉两个,还剩6个。’

  ……

  最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响亮地回答:‘8是16的儿子!’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


  评析:当最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响亮地回答“8是16的儿子”,为什么教室里的学生们会哄堂大笑?因为大家认为“8是16的儿子”这句话描述的不是数学,也就是说,学生们认为“8是16的儿子”这种说法不是数学语言,认为这个孩子有点儿起哄的意思,因而“哄堂大笑”。


  易虹辉老师接着写道:“B老师也笑了,她没有发火,而是用欣赏的口吻说了一句话:‘你的回答总是让我吃惊!你能不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8是16的儿子呢?’”

  ‘因为8是16的一半,所以8是16的儿子!’孩子理直气壮的回答。”


  分析:“B老师也笑了”,这一反应也属正常,“她没有发火”,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她为什么会用“欣赏的口吻”说下面的话呢?难道她已经抓住了孩子话中隐隐闪现的数学灵光了吗?我隐隐地感到,她的“8为什么是16的儿子”这一提问,正引导着孩子的思想朝着创造新数学知识的方向发展,孩子的回答证实了这一点。孩子“因为8是16的一半,所以8是16的儿子”的回答,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在借用生活中的词汇“儿子”,规定新的数学概念“数的儿子”,但是由于“这孩子的话里还有些东西经不起推敲”,所以需要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使之进一步完善。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予以正确引导,就会使学生体验到一次非常难得的数学创新,使闪现的数学灵光进一步扩大。但非常遗憾的是,B老师并没有这么做,也可能B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回答中蕴含着一种原生态的数学思想,也使得前面的“欣赏的口吻”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易虹辉老师又接着写道:“‘噢,那8的儿子又是谁呢?’B老师很感兴趣地追问道。

  ‘8的儿子是4,4的儿子是2,2的儿子是1,1的儿子是0!’孩子一口气报出了他全部的‘儿子论’。

  教室里笑得更响了,在学生的眼里,数学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假如我们总是按照成人设定的思路去上课,你能听见这么精彩的数学语言吗?

  虽然这孩子的话里还有些东西经不起推敲,但B老师仍把最具分量的幸运星奖给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评析:B老师的追问只是出于感兴趣,但孩子的一连串回答中“1的儿子是0”显然是错误的,教师本应及时予以纠正,却任其发展。由于B老师未加以正确的引导,所以“教室里笑得更响了”,学生们在笑什么呢?他们真的由此感觉到数学的趣味了吗?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的回答能算作“精彩的数学语言吗”?能说数学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吗?如果最后B老师认为“与众不同”的孩子的回答是“精彩的数学语言”,那就应该奖励他“智慧之星”,不知为什么却奖给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幸运星”?也不知为什么“幸运星”还最具分量。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作者:王志东



  第七篇:小学数学新课改论文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 2013年5期

  作者:章静静



  第八篇:开展“数学小论文”活动点滴谈


  “数学小论文”活动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新生事物,是前无古人的一次教学探索。它要求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感兴趣的,或有疑惑的且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以作文的形式写出来。这一活动以“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注重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背景,旨在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创造能力,达到研究性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


  一、“数学小论文”活动的原则

  1.立足课堂,融合双基

  “数学小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而“知识储存”是能否主动建构成功的基础。目前我们的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所以立足于课堂,融基本知识和技能于其中,才能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与体验,为“数学小论文”的诞生提供肥沃的土壤。如“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平面几何中学过的定理,那么在立体几何中,是否有类比,能否再创造呢?通过小论文“立体几何中的勾股定理”的撰写,很好地完成了对教材的挖掘及对学生类比、联想、归纳能力的培养。


  2.联系学科,结合生活

  数学来自人类对自然、社会及生活的认识,人类再用它来理解自然和社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数学小论文”活动让学生回到自然与社会中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经个人的努力,与他人的交流,解决问题或提出方案。所以这一活动势必成为沟通数学与其他学科及实际生活的桥梁,也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逐步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将物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应用模型,观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在撰写了不少这方面的小论文之后,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方法,更提高了相关的应用能力。


  3.提倡合作,整合能力

  “数学小论文”活动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它不仅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的共同参与。因而它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清“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思路,掌握建模过程,除课堂上进行深入讲解、反复训练外,还要求同学结合这一课题开展小论文活动,就分期付款中涉及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单利、复利的概念、储蓄方法的种类等到银行做实际调查,掌握分期付款问题的一般性解决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将此方法推广到诸如人口增长、住房建设等其他实际问题中去,其整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均得以提高。


  二、“数学小论文”活动的开展

  1.论文的选题

  “数学小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三个结合:一是师生结合,在交互中共同确定论文选题;二是结合课本,并努力高于课本;三是密切结合学科与生活。在选题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传递者。无论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还是思想上的一个火花、学习中的一份体验,教师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支持。特别是在活动初始,只要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参与,培养其科学的思想方法的选题,教师都应帮助学生做好立意的工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成进一步的探讨。


  2.材料的收集与成文

  “数学小论文”活动提倡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相互的交流协作。所以一般以自愿结合的5~6人为一小组开展活动,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加强当选人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对于材料的收集与成文,方案有很多,诸如:从图书馆收集信息,或从网站查找,也有直接调查、测算或实验。总之,应遵循基本真实可靠的原则。例如:学习函数时,要求同学将每天《常州日报》上的有关空气质量日报的数据按序记录,制成表格,再描绘出曲线图。这样,同学们对函数及其图像、单调性等一些抽象的概念便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再结合课堂所学进行进一步理性思考,最终形成一个认知的转化和突破。即:“空气质量日报——数据表格——曲线图”是为了突出主要对象,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异,直观地反映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感悟到当一个问题分析、表达、解决看来比较困难时,人们便会发明一种更好的办法去突破。当这一体验由同学们撰写成文时,我想这一过程比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也更有价值。


  3.交流、评价、反思

  “数学小论文”活动的重点在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思想方法的体验,对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应有两次重要的交流。一次是汇总调查材料,由执笔人完成初稿之后,全组同学可做第一次修改。此时教师的参与很重要,要着重注意整个小论文的逻辑性与推算、分析的科学性。第二次便是定稿后在全班的交流。这时,教师组织的评价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开展小论文活动的重点是对知识技能的应用,是同学们的参与和探索。所以,一定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与灵活,促使学生发展主体性,挖掘潜能,并学会欣赏。

  总之,“数学小论文”活动的核心是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既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又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综合高中)

  来源:成才之路 2008年19期

  作者:谢喆


  第九篇:数学小论文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我认为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也是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方式,这是一个很新颖的研究课题。所谓“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


  一、数学小论文的作用

  “数学小论文”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的新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数学小论文的撰写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小论文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教师的束缚,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而写成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活动能开启学生心智,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由于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己努力探求的结果,所以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写数学小论文,学生可以更多地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增长数学才能,又有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的机会,所以在体会到数学来源的同时,会更加热爱数学与生活。


  3.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文章中看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信念、挫折感和成就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交流,建立友好的师生情感。


  二、数学小论文的多维视角与丰富内容

  数学小论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观察和发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通过探究趣味题和智慧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数学小论文的几种具体写法。


  1.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主要是学生对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例如,书后的思考题,奥数题,教师或家长布置的智慧题,数学刊物上的挑战题,平时自己在做题时遇到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等。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发展了思维,而且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这对他以后数学的学习将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2.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问题。主要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计算、分析现实问题,获得一种理性的思考。比如,有学生写道: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克水,那全国13亿人口每天可以节约1300吨水,发出了“人人节约一滴水,沙漠也能变绿洲”的感慨!还有学生写道:如果每个去银行储蓄的人每次都能为“希望工程”捐1角钱的话,全国那么多储蓄点捐到的钱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学生实现上学的梦想呀!学生能从这些角度通过数学的计算去思考社会意义,它的价值就能远远超过数学研究本身。


  3.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主要用来记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并有亲身体验的有关数学的情境记录。写这种数学小论文的题材特别多,比如,有学生写到了人民币为什么只有1元、2元、5元而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的;再如,有学生写到了他家住的楼房每层有24级楼梯,那么他从1楼到5楼要爬多少级楼梯。这些都是生活中每天要经历的很平常的事,但学生一旦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问题,就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课堂上的数学问题。主要指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发现。这对学生数学学习非常有帮助,比如,有个学生在学习画三角形的高时,发现书上介绍了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而钝角三角形只介绍了一条高。她在课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画出了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欣喜万分,连忙写下了《我发现了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这篇数学小论文。


  5.数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获得的启示和得到的结论等。比如,有个学生在教师还没有上实践活动课“可能性”之前,自己看书并根据书上的内容用红、蓝铅笔去摸,自己动手去探索并验证规律,事后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写出了她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让她觉得其乐无穷。


  6.数学童话。主要指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童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数学论述)来记录看到的数学世界。这是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一种很好的整合,那种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描述,让教师耳目一新。


  三、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循序渐进。刚开始写作,起点不要过高,写作内容、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还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能力和条件。没有经过实践,没有可靠的材料和数据,是不可能写出有科学价值的文章的。数学小论文的价值与题目的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小题目照样可写出大文章来。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大了费时费力,不容易说清楚,往往写不下去。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文章的写作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2.注意结合学生身边的数学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小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有限,精力和时间也有限,教师指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应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有指导性地帮学生选一些题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写,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有利于写作。比如,在学完面积单位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并估算出课桌、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并把实践活动的过程写成数学小论文。又如为了教育学生节约粮食,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学校食堂每天浪费多少千克粮食,一年下来学校节约的粮食可以派什么用场。这样学生就会有活动,有思考,有内容可写。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撰写数学小论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将数学小论文变成自觉的行动,这个活动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开展写作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不大可能写出水平很高的小论文。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参与。在参与写作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才能会得到展现。


  来源:科教创新 2010年2期

  作者:张朋


  第十篇:小学数学电教论文


  新课的导入好比一出戏的序幕,一篇新闻的导语,一部乐章的前奏,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开头,能让学生产生渴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它们的注意力,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意味着成功的开始,可迅速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创新,走向成功,真正让学生收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新旧联合,衔接紧密

  一是作比较,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六个梨、三个盘子,指名一个学生把投影仪上的六个梨,平均放入这三个盘子里,他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又在投影仪上加一个梨,继续让那个同学把七个梨平均装在三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分。趁机让学生观察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理解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的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二是设联想,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设两幅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半径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让两个圆重叠,形成同心圆。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让学生积极主动、深刻扎实地理解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从而使抽象的思维直观化。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萌发求知欲望。如教育《循环小数》时,为了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我特制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时先将此片映出后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红、绿、黄灯交替出现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生活中有循环现象,我们数学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现象。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教学不但激发学生认识新事物的兴趣,而且突破教学概念的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是老师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新知的浓厚兴趣。设置的悬念“精、新、奇”,令人深思。例如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有三块玻璃拼成),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直角三角板,算算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演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三个内角和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到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四、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式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关系,使他们获得较为深刻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投影显示红领巾,谈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师生互动参与。投影显示一些生活中三角形的实物,提问:“虽然他们大小、颜色、材料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三角形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不停地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五、变静为动、激活学习动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口语为主,辅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建筑物的圆锥顶、机械零件、农谷堆、堆煤、堆沙等多种实物图,使学生体会到圆锥就在我们的身边;在用直角三角形旋转成体,使学生悟出椎体的形成。这样“动”的导入,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采用故事,激发想象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心里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想象力,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导入新课,既生动有趣,又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如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成功教学奠下基础。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教学中,电教媒体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吸引学生,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它独特的优势,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发挥最佳效应,营造和谐快乐学习氛围。使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09年22期

  作者:武小芹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