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就业指导的撰写范文10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1-05 09:21

摘要:

  第一篇: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我国很多高校在教学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教师却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方面的问题考虑不周全,进而导致高校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事业的问题。...

  第一篇: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我国很多高校在教学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教师却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方面的问题考虑不周全,进而导致高校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事业的问题。所以,只有从根本上完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为高校大学生规划一个正确的发展途径,这样才会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关教师应该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适当地考察市场,对于现如今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全面的培养,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这样才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充分发挥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机构不完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一些就业指导机构都是隶属于学校的某个部门,并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权和自主管理能力,这将会导致指导机构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在实际的工作和发展中,并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重要性,就业指导机构的不完善将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一因素是现如今高校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较为严峻的问题[1]。


  2.就业指导内容缺乏实战性。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就业指导一定要具有实战性,不要口头讲授。现如今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口授,通过宣讲一些政策和就业信息来引导学生就业。实际上,这种就业指导方式看似很隆重,但却并没有具体的意义和实战性。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影响性。就业指导缺乏实战性是存在着的主要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问题,通过完善现代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进而更好地推动高校学生的就业发展。


  3.就业指导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就业指导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采用的是较为死板的方式和方法,就业指导方式缺乏创新性,这将会导致学生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些职业测评机制和指导方式对于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专业性不强,能够为学生带来的帮助不大。由于就业指导缺乏实践性,所以往往会与实际的社会需求存在偏差[2]。


  4.就业指导部门人员素质低。就业指导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大学中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自身素质并不高,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够很好地起到一个带头性的作用。大多数高校中的就业指导人员都是行政主管或者是一些老干部,真正高学历、多才能的教师并不多,尤其是懂得专业实践的教师更少。为了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的就业需求,有关高校教师就应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要让高校能够具备一定的培训能力。必要的时候,有关部门还可以引入一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人员,这样能够为提升高校的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3]。


  二、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取向模式的原则

  1.开放的组织机构系统。开放的组织机构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开放的组织机构系统就是经常与外界建立联系的一种系统。高校有关部门如果可以在资金、人员、能量以及物资等方面做到维持系统的生存力,那么将会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未来发展起到促进性的作用。开放的组织机构系统具有工作效率较高、体系较为完善等多种内容,是现如今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2.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为组织目标。在整个大学的教育发展中,学生都应该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无论是学习还是管理方面,教师都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主导来建立一定的教学体系。高校大学生生源的不断增多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中,有关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目标来建立具体的教学体系和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取向模式能够体现高校的目标和发展理想,所以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人们一定要注重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完善现有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4]。


  3.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将会关系到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中,有关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这种职业指导方式也符合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不同的学生都将会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设定目标,并且朝着其不断地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完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4.就业指导人员的高素质和专业水准。作为一名优秀的就业指导工作者,首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水平,不仅要懂得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和未来发展有着明确的判断。因为对于不同的就业指导教师而言,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将会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心态。只有从根本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会更好地让高校大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就业指导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才会让学生信服,树立一定的威信,能够真正地胜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5]。


  三、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取向模式的特征

  1.就业指导工作以“指导”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该以“指导”为工作核心,因为不同的学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前景和工作性質都会有着不同的追求,教师不要一味地去主导学生的思想,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选择性错误的情况,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和对未来的信心,教师就应该做好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建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信息库,这也是为了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和开拓就业市场奠定基础[6]。


  .就业指导工作开始辐射到全校学生。在传统的就业指导体系中,就业指导教师总是喜欢将目光放在毕业生的身上,认为只有毕业生需要面临就业。而现如今,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却逐渐将目光放在了全校学生的身上,无论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是其他年级的学生,都开始对其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并且还出现了个别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指导主要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未来就业的方向,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学校的全方位培养体系。


  3.全程性、全面性、层次性是就业指导内容的发展趋势。由于就业指导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达到效果的,所以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全程性、全面性、层次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一般情况下,就业指导人员会对大一的学生进行一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拥有基本的素质。对于大二的学生会灌输一些文明礼仪,同时加强一些技能培训,这也是为了逐渐让学生感受到就业指导的内容。到了大三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主动帮助学生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地努力。而对于大四的学生,指导教师则应该制定一些实践性的内容,例如开设一些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等,这种就业指导体系不仅体现了全程性和层次性的发展,更会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专职化、专业化指导人员的作用更大。专职化、专业化指导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现如今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学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希望学生未来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方向,所以他们对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需求非常大。为了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也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的建设,有关高校就应该不断地引入新的指导人员,通过提升自身的职业指导水平,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7]。


  5.就业指导机构不再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采用了开放式的就业指导系统,不再是封闭的就业指导系统,这样的就业指导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外界事物和发展情况,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教师可以让学生与一些用人单位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设定一些临时实习,这将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高校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其不仅代表着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加彰显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所以,有关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通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让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有着明确的界定,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敬.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4,(9):109-117.

  [2]薛董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综合版,2015,(5):156-176.

  [3]郭敏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14,(5):165-176.

  [4]郭君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2):117-118.

  [5]韩英惠.大学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职业教育,2015,(18):210-217.

  [6]王红樱,王震,李丹.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探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专家视点,2014,(5):176-179.

  [7]劉雨欣.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07-117.


  [责任编辑吴迪]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0期

  作者:耿武侯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研究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之下,人才竞争也越发激烈,各大高校想要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加强重视就业指导问题。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较为常见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有全程化职业指导路径、个性化职业指导机制、以人为本职业指导理念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就业需求,选择适合的指导模式有效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在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高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探索有效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途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观念较为落后。在现阶段的高校就业指导当中,就业指导教师受到传统就业指导模式的影响,很难及时地转变指导观念,这就使得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仍旧偏向就业安置。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为了将学生成功送出校园,在短时间内追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量,却不重视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这无形之中提高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率。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是选择先成功就业,在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再根据自身的发展倾向和职业期望重新择业。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但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差,难以在企业和单位当中长久工作。这使得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频繁失业,也加快了用人企业和单位的人才流失。用人单位和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之前,需要花费财力与人力、物力对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因此,人才的快速流失也会给用人单位和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故而,用人单位要求高校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一味追求就业成功率,而不考虑学生专业与岗位是否对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就业指导当中的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


  2.指导形式单一。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由高校组织统一的就业动员会,然后大规模地向应届毕业生灌输部分就业指导知识,或者由教师提出与就业形势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完成就业形势报告,然后再统一地举行报告会。就业指导主要是采取灌输的形式展开,力图让学生对就业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但却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个性特长、就业倾向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机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惑,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难以发挥成功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另外,高校毕业生在即将跨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情况之下,面临众多岗位的选择,往往很难客观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而在择业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或者心理矛盾,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辅导。


  3.指导内容更新较慢。在当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是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并不面向全校学生。而对应届毕业生所开展的就业指导也仅限于双选期间,并没有从始至终地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专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当下的就业形势进行了解,并对就业形势进行专业的分析和介绍,然后在先后对学生进行求职技能培训、规定的诊释、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并没有统一地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科学、具体、全面的安排,这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局性,就业指导的内容更新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情况,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并不能够起到正确指导高校学生就业的目的。高校就业指导的局限性相对较强,在就业指导的过程当中,教师并没有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择业能力、就业观点、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这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就统一地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就业指导严重缺乏全程化和人性化,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指导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4.队伍专业水平较低。在实际的高校就业指导过程当中,大部分的高校为了节省教育经费,并没有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就业辅导,而是由在校的其他教师兼任就业指导工作。这部分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体系,就业指导能力相对较差,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严重地缺乏职业化、专业性。高校就业指导不能够全面地发挥指导就业的作用,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形同虚设,甚至还会引起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反感。另外,高校兼职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完成就业指导,同时还要完成高校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将教学任务放在就业指导之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师资的就业指导能力和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这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展开。高校想要全面地提升就业指导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水平的重视,不断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才,全面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二、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措施

  1.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为了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质量,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价值观,并协助高校学生完成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学生在完成就业规划的过程当中,会正视职业问题,并深入地对职业生涯进行思考,从而能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的职业。例如,美国教育机构在学生步入校园之后,就会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生涯教育。而在国内,往往只会在大学阶段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由于大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很难快速地掌握职业发展理论以及职业规划教学。为了在短时间内全面地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要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在校阶段全面地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高校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当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经验,从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学习情况出发。


  2.建立就业指导网站。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互联网络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不仅影响着高校教育,同时也在市场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据资源库、网上招聘、网上指导、职业测试、法规制度、信息发布等领域全面实行信息化的当下,高校的就业指导也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准确性、适用性。因此,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络上所有能利用的资源,全面创建就业指导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化、全面化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全面的构建职业资源库,及时更新各种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指导信息,从而使高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发展情势。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在职业资源库、职业网站、专业网站、企业网站当中获得综合所需的职业知识,更好地了解典型企业、典型职业以及各种全新发展起来的职业,从而为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真实具体的参考依据。


  3.全面加强校企合作。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进而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高校可以加强和先进企业之间的合作,由高校向先进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企业则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能够切身地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过程当中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水平。高校还可以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由企业向高校提供人才订单,而高校则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全面培养更加适应企业的岗位和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还可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全面地构建“双师型”就业指导团队,由高校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企业的优秀工作人员组成就业指导队伍,全面地建设校企之间的就业指导交流平台,有效地加强高校学生在校学习和外出实习这两个重要阶段的就业指导,从而使就业指导贯穿高校职业教育的始终。在这个过程当中,高校还需要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全面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培训、开展就业指导主题活动,并聘请企业优秀的工作人员到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进而全面地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指导质量和指导水平。


  三、结语

  随着各大企業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越发困难,想要摆脱这一困境,高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全面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全面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保证高校教师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就业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当中的指导就业作用。这样不仅能为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创造良好的优势,同时也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静.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企业导报,2015,(19):145-147.

  [2]袁颖.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0):175-176.

  [3]张帜.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探[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3):38-41.

  [4]王晓青.浅析高校辅导员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J].现代交际,2016,(14):197-198.

  [5]赵健,王刚.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220-221.


  [责任编辑吴迪]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0期

  作者:齐攀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大量的实用性人才,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的就业情况一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情况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学校有针对性的调整就业指导的策略。下面,笔者将对目前中职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希望可以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中职学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工作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主要包括了对就业指导重要性认识不足、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等问题。


  1、学校对就业指导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目前中职学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与招生工作和培养工作相比,其重视程度并不是特别高。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认为学生只要在学习中掌握了一技之长,就业就不会存在问题。因此,很多中职学校在日常教育中一味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以“就业动员会”的形式展开,内容也主要围绕职业生涯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需求,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2、就业指导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的中职院校都按照课程要求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忽视了行政机构的建设,在工作制度上也不够健全。另外,进行就业指导教学的教師往往是思想政治教师或是就业工作部门的人员,并且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很难适应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


  3、将重点放在就业率而忽视了就业质量

  目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评判方式就是学生的就业率。这种评估指标往往会造成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目标的短时性,忽视了学生就业质量,甚至是出现了“先就业后择业”为主导的就业观念。结果往往是学生在毕业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一份不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就业后工作变动频繁,并且周期越来越短,不利于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解决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正确认识就业指导作用,完善就业指导研究实践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急需调整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重新对其进行定位,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推动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首先,中职学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日常教学中的一门学科加以建设,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并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情况进行考察。其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要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研究和探索,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当下中职生实际特点的理论体系。


  2、创建独立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

  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只有在社会、学校和教师多方面的努力下,才能走向专业化和正规化。首先,对于学校来说,必须要完善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明确其各项职能,采集学生就业信息,为他们提供就业政策和就业技能的咨询。其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保证与班主任或是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在校内形成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网络。再次,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软硬件建设,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并创建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并定期组织团队教师进行培训,了解最新就业情况,让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


  3、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供个性化培养和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就业,因此在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必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观念,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从基础工作开始,既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又能够做到务实。这就要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正确帮助学生判断当前就业形式,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自身实际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合理的看待就业机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对学生就业的引导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主要就是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够理性就业。开展就业指导的活动方式有很多,包括指导课程、班会、校园宣传等等。虽然每个毕业生水平、背景和特点不同,但是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做到平等对待,避免对学生的偏见,去除错误的就业指导观念,实现学生的优质就业。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中职院校必须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目标,最终达到提升中职学校就业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于中职院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改革的思考[J].赵晨曦,赵文红.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

  [2]浅谈中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措施[J].黄茂寨.职业.2009(11)

  [3]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策略探讨[J].梁少梅.河北农机.2017(05)


  来源: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作者:徐茂楼



  第四篇: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现状调查与策略建议


  一、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

  省级及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学生人数占某省中职学校的50%以上,其教学管理水平事关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故本次参与调查的学校以省级及以上重点中职学校为主。某省21个市州35所中职学校参与调查,其中,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占34.29%,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占5.71%,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占28.57%,市级重点中职学校占8.57%,其他中职学校占22.86%。参与问卷调查的主要是各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约占94.29%,其余的是学校教务主任。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3.调研的基本结论


  (1)市政企业与学生对岗位要求的认知基本一致

  对于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学生认为自身被企业录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个人基本素质(54.8%)、培训证书或成绩(26.2%)、学生干部或社会实践工作经历(19%)。而对于个人素质能力的解释中,83.3%的学生选择了组织协调能力,选择其余专业技能或能力的学生均不足50%。这说明学生对实际岗位工作有充分的认知,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或工作经验是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因素,专业技能不是成功应聘的唯一优势。


  (2)企业满意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还有一定期待

  在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选项中,25%的学生认为了解学校的就业政策,28%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没有起到帮助作用,30.2%的学生认为学校印发的就业指导资料没有起到作用。上述三项数据说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近1/3的毕业生没有起到帮助作用。反观用人企业的评价,100%的企业对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选择了基本滿意,其中64%的企业选择了满意,而占80%的企业满意学校的信息沟通或招聘会平台。很明显,企业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好于学生。


  二、中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内容滞后

  很多中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围绕的目标是学生的就业方向、面试技巧、就业手续办理等。但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现有的就业指导很难甚至是无法有效应对就业形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很难帮助学生获得职业发展。


  2.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按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规定,师生比应达到1:2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每个专业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0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值不低于2500元。要有与所设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要具备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及学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其中,学校计算机拥有数量不少于每百生15台。可见,目前中职学校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条件明显不足。


  三、完善中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与途径

  1.就业指导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

  第一,中职院校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大力支持相关的政策和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逐步引导学生向更多真正需要支援的基层地区与单位中去。第二,教师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择业观。对于就业指导的形势,教师可以通过聘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校讲课,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使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上的就业需求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掌握,提升自身的就业针对性、方向性。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教育

  行政主管部门要联合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完善教师资格标准,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制定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和培训方案,有序有效地组织各类业务培训。建立省、市、县、校四级中等职业教育科研体系,落实人员编制,保障科研活动经费,整体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科研教研水平。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注重发挥企业、用人单位的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质量评估。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年度报告制度,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并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先进表彰奖励制度、中等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完善学生技能大赛制度,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但无论何时,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中职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被认可程度才是决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是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需要永远遵循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芳.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金文娟.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

  [3]胥晓鹏.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现状调查与策略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6:61-66.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7期

  作者:贺敏



  第五篇: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现阶段,实现就业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而在当前社会经济中,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高校积极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辅导员作为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教师,有着对学生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与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接触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因此,辅导员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有主与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就业倾向和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同时,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学生对辅导员地信任度比较高。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有利于学生接受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另外,辅导员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向学生传递企业的招聘信息,增强就业的针对性。


  (二)有利于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持续性教育。因此,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辅导员将日常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渗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辅导员能够根据大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素质有待提升。虽然,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各高校积极鼓励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并且,大多高校辅导员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缺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了解。因此,高校辅导员缺乏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部分高校辅导员只重视自己的工作业绩和职位提升,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无法利用辅导员的职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二)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高校的就业指导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就业建议,而需要专业的教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观念、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和就业指导技能,难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


  (三)就业指导缺乏持续性和针对性。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大多数高校采取临阵磨枪的方式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追求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而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过程的重视,难以进行长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的特长,引导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另外,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大都采取为学生讲解求职和应聘技巧、搜集招聘信息等方式,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全程指导,难以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的策略

  (一)树立辅导员的服务意识。首先,高校辅导员应积极重视自身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为此,辅导员应正确看待自身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就业提供针对性指导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辅导员还要加强对我国社会经济的了解,积极为收集招聘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其次,高校辅导员应具有大局观念,积极重视国家的就业政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鼓励大学生积极为社会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最后,高校辅导员应积极树立全程服务的观念,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性和针对性。


  (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要求高校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的职责,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建立合理分工的工作体系。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合理性;其次,高校应积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表彰和资金奖励,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最后,国家相关部门应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建立公平的发展机制,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而吸引力,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辅导员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三)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首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辅导员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大学生踏实苦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的结合。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参加招聘会,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应聘知识。同时,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加强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了解;最后,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要重视个性教育。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四)提高辅导员的素质。首先,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担任辅导员,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技能。另外,学校应鼓励辅导员到企业实习,加强辅导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认识;其次,高校应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加强辅导员的道德修养,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感,避免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过度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管理及就业指导;最后,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使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能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观点。


  四、小结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数量大量增加,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积极重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将日常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我国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仍存在着辅导员素质有待提升、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等问题。文章从树立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提高辅导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从而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责任编辑:封丽萍)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0期

  作者:葛睿



  第六篇: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建构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劣势

  1.1缺乏社会资源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许多社会资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些资源包括家庭背景、财富、联系、信息等。如果大学生有一个或多个这样的资源,毫无疑问,它们将在促进个人就业方面发挥作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在这方面显然处于不利地位。虽然我们不能使这种现象绝对化,但它已经在现实环境中蔓延开来。总体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就业信息少、渠道窄、选择的余地不大,导致就业相对困难。


  1.2缺少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机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比较贫困,进入大学后,很多业余时间都花在勤工俭学、家教和各种兼职工作上。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參加校园文化活动,去作为学生干部在各种娱乐活动中锻炼自己。这使他们没有鲜明的学生干部头衔,个人能力得不到发展,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挫折能力较弱。


  此外,学校还设立了一个兼职工作,大部分是一些文字或清洁工作,而不是学习工作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发挥他们的专长。相反,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因此减少了他们学习的时间,这对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没有任何帮助。交际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弱,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更好地接受雇主未来的就业。


  1.3就业成本受到限制

  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全面搜寻招聘就业信息、制作简历,然后跑招聘会、投递简历、购衣物装饰外表甚至跨省求职,这一过程需要高成本。许多经济困难的家庭不得不放弃一些面试机会,因为付不起工作的费用,因此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从这个角度看,缺乏就业成本是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2辅导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1帮助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主动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政策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合理估计就业困难,正确定位自己,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实力和理解业主要求,整体就业形势相结合,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建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


  2.2减轻就业压力,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帮助有困难的家庭纠正对自己缺乏客观准确的认识。教师应该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看待竞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了解自己的兴趣、专长、天赋,知道自己的能力,削弱他们的“精英情结”和“自卑感”,毕业生主动提高自己控制的市场条件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要鼓励他们摒弃“贫”的观念,自力更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就业困难和挑战。


  引导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宣泄方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以应对未来的就业和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其他有益的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忧虑和烦恼,放松心理压力;鼓励他们遇到事情更多的学生或老师倾诉,寻求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解决心理困惑。


  2.3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注重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现在大多数高校就业辅导员课程的实施,积极推进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机会练习和实践;充分发挥各学校组织的作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中,开展了以改善和扩大就业能力作为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社交和人际关系技巧;学校工作ST研究部门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结合的兼职工作的能力。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一年级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始,在整个大学生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通过讲座、就业咨询指导、就业及就业、就业经验交流、座谈等形式,帮助贫困学生明确的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根据就业需要培养学生经济困难的发展创新和公平竞争意识,生存和发展,为了尽快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好大学生活中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


  2.4做好推荐工作,拓宽就业渠道

  辅导员要特别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建议。在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怀,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就业推荐工作,积极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渠道。挖掘雇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雇主联系的机会,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雇主可以看到真正的质量和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还应针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接触一些雇主,雇主的情况介绍,强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志坚强,勤奋等,主动向雇主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通过学校推荐单位的聘用,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势,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快就业。此外,要加强自身权益,保护自己的教育政策法规,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伤害和经济损失。


  3结束语

  总之,高校应审视社会现状、发展趋势,结合现有资源优势,高瞻远瞩,办学特色和校办企业,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实现现代化。面对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学生的理性分析,积极探索人才市场发展,满足教育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尽快。


  来源:理论与创新 2017年24期

  作者:吴权浩



  第七篇: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加强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系统化、立体化和多维度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注重与专业化相结合,课程设置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同时,还应将各项创新创业校内外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成果的延伸与检验,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体现

  (一)就业指导的含义与理念

  就业指导以社会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学生意向、学生特点为依据,制订系统规范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指导在校大学生将职业规划与双创能力相结合,培养其创业技能,提高其职业素质。就业指导课程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技能与认知培养,形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课程体系,是集理论、实务、经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就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品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形势,认识创业艰难,培养其独立自主、吃苦耐劳、谦虚宽容、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引导其树立强烈的进取心、自制力和责任心,提高其心理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都是创业成功必备的意识和品质。


  2.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综合构建是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向学生讲授双创教育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双创的概念、基本理论、政策方针、优惠政策和原则,还要使学生了解企业管理、财经法规管理、保险税务、商业金融等综合知识,为将来创业做好各种准备。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在双创教育课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技术,提高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寻找原理、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分析判断、规避风险的决策能力,理财管理、产品开发的技术能力等。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纳入学校就业指导体系

  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方向和核心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得到了社会、企业、学校的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应用层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如何从理论顺利过渡到实践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类就业指导基本以选修课形式开展,课程设置相对零散,教师只能在课堂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識传授,日常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成效并不明显,难以得到学生的广泛参与。此外,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就业课程体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双创课程更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其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类就业指导应由具备较高科研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由从事企业管理学科的专任教师或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行政人员组成,他们在教学中难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进行完美结合。由此可见,在就业指导方面,我国高校的“双师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三)“双创”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双创”课程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来。我国部分高校的“双创”课程教育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教育则主要停留在创业大赛、讲座宣传等学生兴趣类课外活动层面,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此外,部分高校受资金、条件、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支持力度不够,学生的很多设计或创业想法都难以实现。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中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知识技能,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也是培养动手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双创”课程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自身特点、学科背景相结合,才能对学生自身形成实用价值,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首先,高校在开发和设置创新创业类就业指导课程时,要注重完善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其次,高校要以全面育人为宗旨,在课程体系中引入“双创”课程内容,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后,学校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创业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与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中的有效探索——课程体系化

  1.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创业是无法实现就业的无奈选择。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类课程,将其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开设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把“双创”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以实际行动来转变社会大众的错误认识。


  高校要积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一是高校要在各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使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有章可循;二是创新创业课程是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但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三是创新创业课程要与学生的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便于学生依托专业背景,进行相关的创新创业与择业就业。


  2.“双创”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第一,培育双创课程文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要依托于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文化精神融入大学校园环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建设。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高校要努力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多渠道、广宣创、深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思想和创业态度,只有学生具备正确的观念认知,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二是完善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建设。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就业形势与政策、经济法、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创业心理学等公共基础课,可以帮助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创新创业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创业认知、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交沟通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更新“双创”教育知识内容体系,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一是将创新创业知识类课程建设与大学生自身专业背景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将创新创业具体化、实例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就业知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和内容,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是将创新创业知识类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大环境。高校在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类课程之前,应针对社会经济大环境对专业知识要求做深入分析,为学生营造适合进行“双创”活动的实践环境,满足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提高他们在专业领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


  三是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性、理论性课程融入创新创业知识类课程体系。首先,高校应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帮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原理,掌握创新创业的内涵、性质、属性、原理与方法;其次,高校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战略等目标性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高校还要开设科学技术、经济产权、产品开发、税务制度、发明专利等课程,辅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


  第三,开设创新创业技术类课程,以满足业务需求。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用于实战操作层面的技术课程必不可缺。高校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及个性特点,开设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创业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商业计划书制订、产品开发、项目扩展、团队管理、危机管理等课程为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满足社会对创业能力的要求。


  第四,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注重技术教育与能力教育相融合。就业指导课程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最终目标,是一种实践体验式课程。教师要在学生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实训活动、典型案例分析、模拟就业市场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可在实践中检验教师的指导成效,以进一步改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确保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


  实践是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高校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实践考察环节,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大赛、学科竞赛等,积极开展向社会领域推广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时,高校还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观摩学习,感受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认识新技术,了解新工艺,参观生产流程,积累实践经验。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中的師资保障——教学有效性

  高校要将创新创业类就业指导体系进行扩展深化,就必须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队伍。只有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准入门槛,引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第一,高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准入机制,为选聘新教师提供人才标准与依据;第二,高校可以从企业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甚至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以吸引企业精英加入教师队伍;第三,高校要聘请一些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尤其是本校的创业成功代表担任兼职教师。


  2.加大对“双创”课程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师资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管理岗位的教师进行兼任授课,因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容易造成日常教学流于形式等现象。因此,高校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全面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高校还要经常组织校内、校际间的教师交流活动,以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中的有效实践——课外操作性

  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建设,实行以检验成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设置策划书、模拟创业、创业项目实施等实践类课程,变“教学”为“导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


  1.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搭建理想的实践平台。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机会,学生则通过熟悉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获得实践体验,积极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各方面准备。


  2.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双创”基地建设力度。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构建以专业为基础、以项目和基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其中,“双创”基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应加大校内学生实践、实习、创业及就业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力度,如增加经费投入、提供政策支持等。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可以将创新创业观念和理论知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我国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峰.关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4).

  [2]滕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

  [3]宋晓周,朱璋龙.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创业课程体系设计[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缪宁陵.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 2017年9期

  作者:顾胜贤


  第八篇:分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在目前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际就业情况来讲,目前各个学校就业实际指导工作的意識程度有一定的提升,可是因为就业实践指导工作开始比较晚,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针对就业指导工作还有诸多问题。因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高等职业院校实际就业指导问题带来了影响。因而,在新形势下,怎样创建与我们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相互符合,怎样引导我们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形成相对科学积极向上的实际就业理念,是目前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关键问题

  在我们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在现阶段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从原来已经有的中专学校升级以及更改制度而来的,即使通过了很长时间的创新进步,可是针对其中就业指导的实践认识还是停滞不前,很多学校都是通过讲解就业理论政策,创新发展学生实践就业途径的就业指导基本形式,其中关键问题有:第一,就是高等职业院校针对就业指导的实质定义理解不到位,即使在实践就业指导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可是创新进步的水平也不一样,关键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不是很关注就业指导实践工作以及就业指导制度的创建,因而造成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制度不健全,未能创建完整的就业指导教育制度,存在盲目性,随流逐波没有顺序性等问题。第二,就业指导体系性能比较简单,在实践就业指导基本内容上来看,指导方案以及指导措施上相对比较缺少实践针对的特性,根本未能全方位的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心理素质以及学生基本技能需求的不同,教学内容基本相同,造成学校针对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实践就业操作功能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由此使就业指导工作表面化。总而言之,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形成与新形势相互符合完整的就业指导制度,因此,需要针对就业指导问题实施改进更新,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措施,创建科学、标准、程序化、统一化的就业指导制度。


  二、创建具有高等职业特征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

  在新时期发展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实际就业工作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创建具有高等职业院校特征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确保就业指导工作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能够长远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处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那么,要想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就业工作制度,包括工作制度创建,就业指导课程制度创建,就业指导制度以及就业指导整体师资团队的创建等等。


  (一)创建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

  健全标准的就业指导制度是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很顺畅实施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学校为单位,在学校创建就业工作小团队,团队成员由三个人构成,包含领导、就业管理负责人以及学校院系领导。第一,学校领导部分,把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关键位置,将就业指导工作由学校党委书记、学校校长以及学校副校长来直接掌管。那么学校领导者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就是:统一全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我们国家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就业工作政策全面辅助之下,分析并且拟定高等职业学校内部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处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键问题。第二,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处方面。就业管理处要针对制定的政策要严格落实,拟定学生就业工作新策略,拟定有关高职学生就业文件。针对就业指导关键工作,统一搜集数据信息,学生就业指导扩展。因而,就业管理处要鼓励各个学校院系领导的积极性,鼓励院系领导按照自己本身的实践专业特征来拟定相关详细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方案。


  (二)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学生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息息相关的,经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一步掌握高职院校的正是思想、大学生内在性格以及实践就业要求,从实践出发指导高职院校就业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就业工作思想教育,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化,这样可以支持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我们国家在新形势下有关实际就业制度以及就业趋势,由此可以进一步辅助大学生选择就业思想理念,同时第一时间改正高职院校学生的不正确的就业思想。


  三、将就业指导带入实践教学中,创建就业指导实践制度

  实际教学是人类真是存在的一种形式,实践教学能够改变创造人们的世界观念,创造出新型的思维理念。因而实践教育针对具体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够推动大学生全方位的实践就业进步方向。从实践企业招聘过程中很容易就会知道,实践工作能力相对比较强的以及实际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大学生企业非常喜欢录用。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应该大幅度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深度发展比较多的实际应用型栋梁之才。其中关键重点要抓住地区社会经济创新进步的机遇,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实践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创建以学校和用人单位为实践空间,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实际操作制度。


  四、结束语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实践就业指导工作不只是学生逐渐创新进步的根本动力,并且还是高等职业院校本身自我形象的体现以及持之以恒创新进步的基础,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实践就业指导制度的创建应该以学生为根本基础,创建指导创新进步的就业指导制度,创建长期稳固更新的实践就业指导教育机制,逐渐在就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创新,不断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就业指导新的发展方向。


  来源:魅力中国 2017年13期

  作者:李一伟


  第九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指学校充分考虑并结合社会需要和职业结构,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并分析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就业形势分析、职业介绍、能力测试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就业意愿,并认识社会的职业结构和职业现状,学习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择业。除此之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也是学校帮助用人单位选择优秀大学生的方式和手段,能够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我国实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而且重视程度也不够,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尚不够完善。虽然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至今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前提下,我们应当讨论如何有效、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更好的开展,并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开展得比较缓慢,起步时间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就业指导教育与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1.重视度不够高、认识不深

  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仍然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和观念,过分注重“进”而忽视了“出”,对学生与社会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充分地认识,对就业状况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够重视,因此,许多高校尚未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对就业指导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人员、财力、物力等投入也不足,导致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学效果不佳。


  2.观念存在误区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认识和理念掌握得不够深入,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许多教师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就是介绍就业政策,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唯一目的,过分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把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这些误区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上也存在误区。


  3.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就业形势及向就业政策的讲解,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及求职技巧培训等等,缺乏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信息发布、政策解读、求职技巧指导等几种形势,形式单调、内容乏味,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4.缺乏连贯性、系统性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着连贯性、系统性较差的情况,缺乏统筹考虑。[1]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有人称之为“行政性实践”,这造成了就业指导在理论、形式和方法上都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就业指导多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大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现仍处于安置就业阶段,普遍不适应大学生开展和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要求。在授课中,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急功近利、“即时教育”,有向毕业班的学生单纯传授应聘技巧的“包装工程”的倾向。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心理健康的维护等都无法涉及,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难以开展。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没有进行统筹考虑。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且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进行的,往往造成就业指导理论、方法等各个方面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这些学生即将面临择业、执业的困难。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只看中短期效果,进行“即时教育”,教学效果不佳。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潜能开发、心理健康维护等都没有涉及,导致大学生难以开展职业规划。[2]


  5.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教育的开展需要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授课老师往往是在高校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这些教师虽然责任心较强,但由于事务繁忙,也难以进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社会的就业调查和研究,使用的教材也难以与时俱进,知识结构陈旧,同时又缺少专业化的学习和认识,外加缺乏系统化职业指导培训,导致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不够高,就业指导教学的能力一般,导致教学质量不佳。


  二、美、日两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做法

  就业指导最早始于美国。在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国家不包分配,第二种是学校指导服务,第三种是毕业生自主择业。随后美国的大学生的就业辅导教育逐渐走向成熟,并颁布了若干相关的法律,如《高等教育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成立了国家生涯发展协会。在实践中,美国的高校就业指导成为了一项专业化工作,对人的特点、个性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再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了解和充分认识,了解学生的职业倾向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指引就业的方向,同时开展一些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调整定位。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是深入人心的,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


  而在日本,大学生就业制度是自由择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性较高,自主性较高,不受任何行业范围、地区和工作性质的限制,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择业。而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录用相应的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学校对学生的就业通常是进行指导咨询和介绍等,不需要将学生进行相应的安置,只需通过市场调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可以缺少。實际上,它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讲座,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就业情况和市场能够深入了解。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讨

  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学习并借鉴美国、日本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明确思路

  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方面,认识和了解还不够深入,观念不够正确,因此,转变观念、明确思路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就业指导强调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与学生的意愿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国外成功的就业指导经验,取其精华,并结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加以改进和完善。


  2.完善健全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个特殊的机构,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的相关指导工作。这种指导主要是对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给予帮助,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所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对大学生的全面培育。就业指导应当成为一项系统的工作,教育体系应当逐渐向全程化发展,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相关课程,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学习过程中。


  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建立起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阶段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还应当注重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成才指导教育、择业观指导教育、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指导教育、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等等。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应当有所调整。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教学内容应当侧重于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3]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应当侧重于实践和就业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改变传统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开展专题讲座、提供就业咨询答疑、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等等,多种方式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同时,高校应当设立就业咨询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了解信息,还能进行交流和互動,就业指导教师开展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们应当积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进行改革,不断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策略,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浩.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8-9.

  [2]徐家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7).

  [3]陈晴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统计教育,2007(8):38-39.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5期

  作者:舒向阳


  第十篇:就业指导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現阶段,本已十分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形势更加严峻,直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各级各地社会各界,纷纷采取措施,积极给予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就业,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成为摆在每一所高等学校就业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而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很多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高等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学生毕业面临就业这一问题时,各大高校也是尽心尽责,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以及知识上的培训,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对于就业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迷茫性。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现阶段我国很多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丝毫没有察觉,对其认识非常肤浅,而且对大多数的社会岗位技能需求也不是很了解。因此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往往自己没有什么主见,不是家里给安排,就是自己随意选择。其次,一部分大学生对公有制的事业单位非常关注,而对那些中小型的企业就业就持有抵触心理。为了能够实现自身预定的理想目标,很多毕业生就选择了等待就业,自身实力与所确定的就业目标存在很大的偏差。再次,我国的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很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这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自己的切身利益,不顾职业道德,没有职业操守,从而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由于大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就需要教师注意,选择哪种合适的方法才是实现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构建高校学习型组织,不断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对能本管理组织来讲,其主要是以个人能力为主,因此,该组织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注重培养组织人员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学习组织的构建中,学习是核心要素,通过学习可以提升不同个体的个人能力,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而对于组织来讲,个体能力的提升,最终会引起组织整体能力的进步。但是,笔者认为学习型是通过系统的认知和记忆,从而将系统整合起来,并形成具有一定价值思维观念、行为模式的团体,进而让组织适应变组织的构建,并不是简单的将不同个体相加或者是进行累积,而革,并保持创造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作为一个学习的主要载体,其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进步。因此,从高校自身功能来讲,就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并需要采用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原则和策略进行建设和提升。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注重人文关怀和就业心理疏导,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专业素质、自身实际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与不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心理、急躁心理、暴躁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依靠等待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犹豫心理等等。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进行调适,就会妨碍正常的就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择业和今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分析产生这些心理的主观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传授就业技巧、调整择业观念、分析就业形势等各种方式来疏通思想疙瘩,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定位,找到满意工作。


  (三)帮助他们了解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与政策

  高等学校需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毕业生了解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围绕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校内外资源,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程树立育人为本、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观念,引导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西部地区去,鼓励学生做有志向、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青年。高等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QQ群、主题班会、公告栏等形式向同学们介绍目前国家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本校开设的专业已经毕业学生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就业状况,使在校生精准了解社会进而定位自己。同时,可以多宣传国家三支一扶、西部机会、征兵入伍、档案转递及报到手续等就业政策的细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四)改变传统的就业思想教育教学模式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培养大学生树立理性的就业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其次,要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创建一个集就业指导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专业教师于一体的多元化的就业辅导教学团队。再次,要重点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实践性。教师还要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其中,将言传身教与身体力行进行有机整合,让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落实可行的就业理想。让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结束语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有效的提高技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了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就业的技巧与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从容的面对就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且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玉霞,李沙.加强“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职业时空,2011(11).

  [2]范红丽.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279-280.


  来源:魅力中国 2017年20期

  作者:窦向宇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