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本科论文范文汇总10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1-05 10:39

摘要:

  第一篇:浅析高校本科教学评价的社会学价值  前言: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价在贯彻和落实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当前高校所实行的教学评价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存在着主体单一、过程形式化、指标体系不合...

  第一篇:浅析高校本科教学评价的社会学价值


  前言: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价在贯彻和落实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当前高校所实行的教学评价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存在着主体单一、过程形式化、指标体系不合理以及结果虚假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价应该在优化评价主体、改进评价程序、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增强评价效能等方面进行改进,最终能够形成具有较强中国特色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价体系。


  1高校本科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主体单一:

  当前我国所实行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价是高度集权的政府评价模式,评价的主体受限于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进行评价的专家也都是各政府的代表,这不仅保障了教学评价的权威性,还促使高校必须要按照相关评价标准和指标规定等回应政府质量的要求,同时,这也会将高校置于一个被动达到标准的位置,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高校自身所具有自主权的体现,导致面向社会的办学转化成为了面向政府的办学[1]。


  1.2过程形式化:

  教学评价的过程过于形式化这也是导致评价被诟病的关键原因。针对高校教学评价来说,通常情况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学校继续整改阶段、专家进校评价阶段以及自评阶段。在高校教学评价的不同阶段,各个高校之间违规公关、大兴土木、相互攀比的情况非常盛行。在教育部门派专家进校评价之前,很多高校所组织的预评价和自评都是为了去应付上级领导部门,并且受评的高校已经对评价的过程进行了多次的“演练”,现场考察和专家核查的流程是之前已经预设好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过于形式化。


  1.3指标体系不合理:

  评价指标实际上就是对评价目标在某个方面的实际规定。当前的评价标准都是标准化的评价文化,就是将学校当成是能够分解和分析的不见,评价是在诊断结果和特定标准衡量的有效手段,进而能够实现监督、评估、预测、控制产品的分配和产出的重要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有失偏颇能够充分的体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的就业以及社会声誉两项指标被排斥在二级指标以外[2]。另外,高校本科教学评价重视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忽视了对软件质量的有效测评。


  1.4结果虚假:

  由于教学评价的结果与学校的经济利益相关联,有一部分高校将教学评价当成是自身学校的“政绩”开展和进行,有的高校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不惜大肆造假,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并且能够获得比实际更好的教学评价结果,比如应对近三年学生毕业论文、试卷的检查,数量比较庞大的教学附件、资料以及文件等相关材料的要求,有些高校会组织师生对论文和试卷进行补做,甚至是出现捏造虚假数据或者是编造假文件的情况。


  2高校本科教学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优化评价主体:

  从理论角度方面来讲,用人单位、学生、高校、政府等都是与高校教学质量紧密相关的人,因此,应该拥有教学质量评价的发言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要加强高校社会评价和自身评价的合法地位,有效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的相关组织构架。只有当社会和高校评价合法地位能够获得真正的确立,才会不被置于政府评价同化的情况,理想型的教学评价模式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落实和达成。


  2.2改进评价程序:

  只有将高校本科教学评价的过程透明、公开,所获取的资料应该保证客观、事实,才能够有效保證教学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最终达成目标,反之,教学评价的作用不仅不会发挥出来,还会误导高校自身在治校、办学等方面的发展,一次应该对评价的程序进行改进和优化[3]。首先应该要求高校对自身的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自评,让后向社会以及公众公开教学自评的材料和数据等,方便接受监督。相关的评价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在定期的时间内对高校的教学进行不定时的评价检查,如果发现造假现象就可以对高校进行一票否决。


  2.3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

  所有的高校不一定都要向清华、北大看齐,应该在发展中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文化。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层次概念,应该考虑教学的多元性,避免使用统一的标准衡量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学分类评价,比如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省属普通院校、省属重点院校、“211”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评价。


  2.4增强评价效能:

  我国当前高校本科教学评价制度当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高校缺乏反思、自省的评价机构和运行机制,评价中心和教育相关部门并没有重视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建设和机制设计重视起来。对评价本身进行检验,然后再对评价进行评价就是元评价,实际上就是依照相关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评价的结果、质量以及过程进行有效的评鉴、分析和检验活动。这些对于提升教学评价的效能、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和价值、纠正教学评价在结果上的偏差、克服评分中的主观主义、加强教学评价的功能以及评鉴评价技术的质量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校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改进。教学评价并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模式,也没有完美的标准提供参考。因此,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应该在优化评价主体、改进评价程序、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增强评价效能等方面不断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且积极努力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具有较强中国特色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价之路。


  参考文献

  [1]崔彦群,徐立清,王海洲.学生学习体验: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视角[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06):6-10.

  [2]宿爱云,胡小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满意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06):136-142.

  [3]刘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对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反拨作用[J].办公室业务,2014,(01):147-148+150.


  作者简介:胡春晓(1981.1-),女,甘肃秦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12期



  第二篇: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设计


  学业指导,源自英文“AcademicAdvising”一词,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学术指导、学习指导或学业咨询,不论是哪种译法,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学业方面的指导是他们共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学业指导是引导学生认清现有学业状况,制定合理的学业目标,根据目标找出差距、规划实现路径,并通过引导正确评价学业过程和效果不断调整目标和实现路径。学业指导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结合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学业指导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学业指导体系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目前学业指导的现状,以N大学为例,对学校现设学业指导体系和师生的反映进行调查。目前学校的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四种形式:


  (一)通过网络提供培养方案供学生查询;

  (二)通过建立专业导师工作室,将固定的工作室和一段时期内流动的专业导师相结合,以便学生询问相关专业疑问。

  (三)专业介绍宣传会和展示牌的交叉进行,让学生对专业有个轮廓的了解。

  (四)发挥优秀学长作用,招聘优秀学生辅导成绩教差的学生,形成针对课程性的学习指导帮助。

  (五)建立导师制,为每个本科生配备一个导师。


  针对上述学业指导体系,我们对学生做了满意度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60份,调查显示:

  (1)71.8%的学生认为现有学业指导网站主要是显示培养方案,对于培养方案中课程所反映的培养学习能力指标和知识表征并没有显示,且网站与其他网站相对独立;

  (2)61.8%的同学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形式成分较多,且导师的选择不一定与自己理想的学业方向相符合。

  (3)86.3%同学碰到学业等方面问题是主要靠的是学长和辅导员助理帮助,专业导师的帮助仅占2.6%。

  (4)对于学习目标或学业生涯目标,45%的同学有明确或者大概明确的目标,但是认为自己达成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占25.5%。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自学方法(占总人数的40.4%)和对学业的规划(占总人数的50.6%)。

  (六)对于学习方面自我评价和目标调整,38.1%的学生认为有较为理性的自我学习评价。

  综上,学业指导体系的现状维持在较低的满意度,特别在提倡将成才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时代,学生需要一个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学业指导体系。


  二、基于个性化需求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设计原则

  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学业指导体系设计时我们秉着“解决共性问题,彰显个性需求”的指导思想,在具体设计时主要考虑到以下原则:

  (一)联通现有与学业指导相关的系统。在“互联网+”时代,不同系统和技术的相互融合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需要清除学业指导体系与其他体系的屏障。如将导师制网站、教务管理系统、学习平台等与学业指导体系打通底层或者做接口處理,使数据同步,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考察自己的学习现状,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导师协助判断和引导。


  (二)针对性解决共性问题,着重体现个性化。调查中显示的“缺乏自主学习方法”和“对学业的规划”是两个关键问题。缺乏自主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如何达成既定学习目标不知如何去学习;二是对于某个具体知识点或课程不知应该查询何种文献或者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如何从学生个体需求出发,规划适合的学习方法和路径是基于个性需求学业指导的关键问题。对学业的规划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在何阶段应该学习什么才能达到目标。


  (三)依靠专业导师力量,促进个体专业发展。根据调查,学生遇到问题是多数靠学长和辅导员助理帮助指导,从专业老师处获得帮助很弱小。但是实际上专业老师的帮助在学科知识方面往往更全面,更有权威性,所以动员更多的专业老师更为深入地参与到学业指导体系中来是尤为必要的。

  (四)发展同伴力量,以强带弱。调查显示,学生更乐意向同学或者学长请教问题。根据这个结果,最大化地利用同伴力量,组成协作团体或指导团体。


  (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解决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价值的统一。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学业指导体系虽然是学生本科阶段的指导体系,但是设计理念应贯彻渗透终身学习理念,认清现我状态、未来目标和所处环境,积极利用资源和环境的作用来充实自我,以此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将现有知识技能和新兴科学技术相结合,开拓设计更多的实施路径,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三、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学业指导体系的具体设计

  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学业指导体系设计主要根据本文定义而产生。总体分成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由具体的措施和环节保障实施。具体设计见图1。


  (一)个体学业现状评估。该过程主要借助学习大数据,运用学习分析技术等手段来实现。目前,可以作为评估依据的数据主要来自教务管理系统、学习平台系统、培养方案(课程地图)和教学大纲。教务管理系统主要提供了学生已学课程的成绩(包含平时成绩、总评成绩等不同选项)、已经学生个体已经选修了何种课程,培养方案和大纲则显示具体专业的具体教学大纲计划及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具体能力和要求、知识水平等信息。学习平台系统则提供学生平时学习状态:到课率、作业完成进度及评价、课程小测试、讨论答疑、所处班级水平等信息。这3个系统互相关联,通过学业指导体系中的学习分析功能可以分析得到基于学生个体的学业现状表单: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课程,具备了哪些能力,目前学业成绩水平,学习进度、交流协作程度等。


  (二)学业目标的设定。第—次学业目标的设定主要依据学习兴趣爱好,学业现状表单,由学生在系统中设定。学业目标的设定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学业目标与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异,切记目标不切实际,同时目标的制定要可观察或可测量。学业指导系统根据选择题和填空相结合的形式,用人机互动的形式给出可测量的目标。如远景学业目标是考本专业研究生,近景目标是实现积点分排名前15%等。因为学习是个动态的过程,学习目标的设定在后期也会随着过程性评价有所变动。


  (三)找出差距,规划实现路径。找出差距由系统通过个人学业目标与学业现状表单作减法得到。系统会得到一个所需努力及建议的反馈:距离实现目标还缺少哪些能力、知识、技能,为了实现目标,建议修学哪些课程和参考文献,需要关心哪些主题,应达到的学习成绩或学习效果。该反馈单会通过系统推送直接与导师库相关联,在导师库中通过数据自动查询搜索最合适专业导师人选,再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导师将学生个体加关注,通过面对面、QQ、微信、邮箱等手段给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也会收到系统的努力反馈单,以此做好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保障工作。该反馈单也会推送到协作学习小组,如某个同学上学期数学不通过,这个学期重修,数学协作学习小组在得到反馈数据时自动加为成员,协作学习小组组长主要由优秀学长担任,小组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主要目的是以强扶弱,协作共进,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分享学习方法,学习心得,也可以提出学习疑问。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针对预设目标,系统会提示学校或者学院的各种培训交流会,学习方法介绍会,名师报告会,专业恳谈会,这些培训交流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爱好,熟悉学好专业所需的学习方法。


  (四)過程性学业评价和反思。过程性学业评价是指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个体过去与现在的一个比较。目前,过程性学业评价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学习平台系统、课堂表现、同伴或小组的评价。在学习平台系统中,学习进度、讨论答疑、作业测评、课堂测验等是主要数据来源;课堂表现的评价主要来源与专业教师,包含课堂学习态度积极性、思维活跃程度、学习内容理解度、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等各个方面,并将此以平时或绩登记入教务管理系统,或者通过面对面、APP形式以文字形式给学生反馈;同伴和小组的评价则体现了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所有这些评价,教学辅助APP通过推送形式实时反馈学生,学生对此要做出反思,如与学业目标差距太大及时调整目标和学业规划。


  在整个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中,学习分析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根据学生现有的数据状态判断已有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给出可行性的实现路径,当然,随着目前校园统一认证系统的实现,多个系统之间的融合已成为现实,所以科学地进行判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学习分析是系统计算的结果,为了真正实现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本科生学业指导,人为的努力必不可少。在整体体系设计中,导师,同伴,学长,学校管理人员,每个人员的参与比不可少,重视每个人员的参与,精心设计每个参与的过程并在行动中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学业指导。在整个学业指导体系中,反思看似在尾巴上,但是起的作用却是一个点睛之笔,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进步和创在的阶段,真正的反思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实际问题,结合自己需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去探索创新实施的方法途径。


  结语

  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是根据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而产生,从实效上来说减少了大量的人工判断和操作的时间精力,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个体需求的问题,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荫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也会朝着更智能更人性的方向发展。


  来源:设计 2017年12期

  作者:孙鑫君


  第三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1前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经济社会的从业岗位人员。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度增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竞争方面逐渐处于劣势,真正的变成了“就业难”,尤其是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学生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就成为改变这一劣势的关键点。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高校分别设立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经研究发现,大多是创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所开设的创业教育类课程除了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中作为必修课程,其他专业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而且课程的设置也相对较分散,与现有的专业不能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这使得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期望值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3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3.1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对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大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内涵是指创业教育是为培养学生能够具备创业活动的素质和创业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乃至于学习生活中具备一定的发展实力。狭义上的内涵是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企业家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中,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职工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还是应该从广义上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把创业教育扩展到每个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2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

  从培养人才的方向来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的是学生对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将自主创业的培养与创业的培养充分融合,利用其自身的知识及技能对创业活动进行更好的诠释。“岗位创业者”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不仅包含着一般的创业教育理念,还包含着将学生的创业思想加以扩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并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加以鼓励,从而到达学生真正领会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学目标。


  4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创业体系架构

  4.1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创业教育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做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根本,信任学生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对学生的素质尽量拓展,应该包含应用型人才具有的所有素质和内涵;第三,注意引导,对学生已有的创新思维进行鼓励,并对还为开发出创新思维的学生加以引导,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引导并加以鼓励,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第四,专业融合,充分体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联,将现有的课程嵌入创业教育中,形成紧密融合的教学体系;第五,能力的提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参加更多的校外创业活动来培养学生在敢于创业上与发现商机上的实践能力。


  4.2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内容构成的:第一,建立创业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将创业技能、创业知识以及创业精神进行充分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整个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第二,创业实践内容,创业实践是真正培养学生进行创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拥有了创业实践,在自己进行创业的时候就会少走不少弯路,也会少犯很多可以避免的错误。


  5创业教育运行体系的构建

  5.1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实行创业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实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帮助学生更好的到创业的实践中去,并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在开展创业实践课程时,要花费的时间往往比平时课堂的授课时间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学生因实践课程而影响其他学业的情况发生,必须对学生的时间具有弹性的安排。


  5.2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

  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为建设一支职称合理的、学历湿重的教师队伍,地方型应用本科院校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的教师,通过对专业的培训和教学水平的培养,尽快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从政府或者企业中聘请相应的人员来兼职教师的职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知识,也可以通过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的沟通,对创业课程进行融合。


  6结论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中的新星,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现今我国的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的阶段,需要教育者去不断的更新与改革。但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发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对学生創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为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知识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做贡献。

  基金项目:2017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7C0441)。


  参考文献

  [1]王景红,吴军政.陕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7(09):243-245.

  [2]刘国巍,程国辉.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12):59-61+97.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5期

  作者:王本强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应对智能人才的需求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的发布,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战略的主攻方向,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实施与推进的核心是人才,然而中国并不缺人,但是缺合适的人,显然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其实现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显著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智能制造

  (一)智能制造的提出

  智能制造的理念最先由德国提出,理念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战略,继德国之后,各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产业智能转型的战略规划。美国政府已经开展先进制造战略计划;荷兰方面积极实施发展高端技术战略;日本的机器人已经广泛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对于面临产业转型与升级中的中国来说,融入到这场智能制造的变革中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标志了制造强国的决心。


  (二)智能制造的内涵

  智能一词的通俗理解是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传统制造业主要是由众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在全程参与以及指导,制造过程中一旦遇到情况是由人去分析、处理与解决。那么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区别在哪里?等同于自动化制造?机器换人?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智能制造是在制造的过程中进行智能活动,确切地说是基于自动化的基础引入人工智能,将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人与智能设备的协同合作实现制造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扩大生产能力,并且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制造已然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智能制造体系中不是用机器取代人,更不是不需要人,而是人与智能机器的协同合作,因此对于与智能机器合作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智能人才

  (一)智能人才的概念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智能设备尤其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引发大众的思考:机器真的能代替人吗?未来的制造业还需要人吗?毫无疑问,人才一定是核心要素,归根结底,机器还是得由人来控制,机器人并不能代替人工,而且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未来制造业发展进程中普遍出现的模式会是“智能设备+人”的劳动力组合,未来制造业更需要的会是能够与智能设备通力合作的智能型人才,其中包括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乃至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要懂得智能制造。


  智能人才即适应智能制造的人才,是集智慧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新标杆,其显著的特点有:智能制造设备的应用与推广;智能工厂的建设;能源管理的智能化等。然而智能制造设备的使用与维护需要智能人才,智能工厂的运行需要智能人才,能源的智能化管理更需要智能人才,可见智能制造的实施与推进亟需大量的智能人才。


  (二)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

  实现智能制造,人才培育要先行,智能人才是集智慧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人的智能结构主要有知识、智力与能力这三个要素,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基于此智能人才必须拥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智力聪慧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性与创新性的着重培养。


  因此笔者认为智能人才主要有三方面的能力要素需求:智慧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三要素缺一不可。智慧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专业知识架构;应用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能够应用智慧去认识、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要素体现在智能人才在智慧与应用的基础上具备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智能人才的能力要素构成详见下图1。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整个生产链条的升级与转型,实施智能制造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适应智能制造的智能人才。如果没有智能人才,企业会陷入误区,有了智能工厂与智能设备,可是却没有人去操作与维运,后果不可设想。因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显著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进行改革与转型,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智能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确切,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它侧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创新性的培养。


  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一批高职高专类院校升格而来,难免会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过去的思维可能会影响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冲破传统束缚,紧紧围绕新时代对智能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集智慧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于一体的智能人才,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目标定位。


  2加强实践环节引发创新思考

  智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改革,科学设计实践环节是院校亟需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硬件投入,集中精力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课堂的开展,精英小班模式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占总学时学分比例高达30%~50%。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和实训的教学这两方面。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实验层次比例的构成,基于基础的理论验证实验,增设综合的课程应用实验以及创新设计类实验;实训的教学环节要考虑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互补,赋予学生真正参与实践与应用的机会。在进行实验或实训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學生为主,教师辅导为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判断和结论的验证,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创新。


  3“产学研”模式的开展

  什么是“产学研”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开展“产学研”模式培养吗?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注重应用吗?还要搞科研?科研不是学术型大学或者教授们的“专属品”,很多创新与创造都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员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广泛开展深入合作,推广“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教授专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生产或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


  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将高校与企业或科研单位的资源整合,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当然目前该模式的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高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往往不够积极,甚至草草了事。面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高校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真正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做好引导与牵头工作,对于与高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补偿。


  4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侧重偏向于高学历和高学位,专业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历,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三尺讲台,同时院校尚未提供实践方面的引导或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机会。虽然师资力量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然而实际上师资队伍的结构存在严重矛盾。整个师资队伍中,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处于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有的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事业进行锻炼,激励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培养培训办法,减少工作量要求,同时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后期的人才引进方面,考虑引进工程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让他们参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教師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全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智能化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的新标杆,它的全面实施将给制造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掀起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当然智能制造的实现,智能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已然成为其推行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接于时代要求,积极应对智能人才的需求,全方面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制造产业的顺利转型提供适宜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Z].国发[2015]28号,2015-5-8.

  [2]沈彦明.迈向智能制造的探讨[J].玻璃纤维,2016(2).

  [3]马蓉仙.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1).

  [4]李国毅,王为一.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6).

  [5]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0期

  作者:陈玲



  第五篇:试论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现阶段我国培养出的保险专业毕业生的现状

  (一)不能满足保险企业招聘的基本条件

  如果用人单位单单从出张试卷的笔试成绩来看,我国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基本还是符合要求的。当然这也不排除学生们会提前准备好,用人单位笔试中可能会遇到的专业知识。但到面试阶段,只要提到有关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很懵懂的状态。即使企业在接受部分专业知识非常牢固的优秀学生后,也会发现学生很难将保险条款运用到平日的工作事务中去。企业至少需要安排一位专业的“老前辈”,培养刚入职的毕业生们3-5个月时间。


  (二)不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

  首先从课程设置方面,现阶段大多数高等院校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严重偏向理论知识,几乎很少有院校开设实践课程。从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邓小平理论等公共课,至第二学期的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再到第三、第四学期的保险学、国际贸易、财产与责任险、风险管理等专业课,最后到第五、第六学期的保险法、经济法、专业英语、现代企业管理等选修课,无不体现着理论知识在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中所站到的比重。其次从教学方面,即使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设置了实践技能训练课目,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大打折扣。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以及缺乏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往往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实践教学,不能系统的、有条理的将具体实践情况讲述出来。


  (三)不能正确反馈出高校自身的教学水平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位学生一般会这么说:“这怎么会是某某大学的学生?”其实这种情况在企业中会很常见,并不是以偏概全,也不是不相信该高校。只是大家感觉该高校有能力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学生,而实际情况却没有。其实大部分高校是有实力培育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都比较优越的学生的,只是大多数时候会碍于学术压力或争抢某些重大级课题,而忽略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保险企业内部岗位及其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国保险界内的企业大致分为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保险公司是采用公司组织形式的保险人,经营保险业务。保险关系中的保险人,享有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费基金的权利,同时当保险事故发生时,有赔偿被保险人经济损失的义务。包括直接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分为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是指依据《公司法》、《保险法》、《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设立的专门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它属于专业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单位。在与保险公司的谈判中维护客户的利益,争取对客户的最大优惠。简单来讲,保险代理公司是受保险公司委托招揽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机构,收取保费交给保险公司并从保险公司獲得手续费。保险经纪公司是受客户委托处理客户要求的保险事宜,按照客户要求寻找最适合客户的保险公司,并将客户交纳的保险费交给保险公司,并从保险公司获得佣金。代理公司代表保险公司展业,经纪公司代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投保。


  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中介公司,企业内部岗位大致分内勤岗和外勤岗,当然小的保险中介公司除外。保险公司内勤岗位一般包括人事、行政、培训、财务、理赔、核保(如寿险、健康险,就需要核保人有医学背景)、稽核(调查)、定损(比如车险)、出单、客服、运营、营销管理、营销企划等,当然部分岗位会出现一人多职的情况。根据其性质,内勤部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算(就是设计保险产品)、核保、理赔、投资等职能部门,这些岗位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类是人事、业务行政(就是管理代理人的部门)等,门槛相对较低。保险公司外勤岗,一般就是指业务岗,会根据企业规模和险种的不同,而设定的人才需求条件不同。保险中介公司内勤岗位一般没有理赔、核保、定损等岗位,其他岗位基本与保险公司保持一致。保险中介公司外勤岗,一般也是指业务岗,也会根据企业规模和险种的不同,而设定的人才需求条件不同。但相对保险公司同类从业人员,要求相对较低。


  三、高校应尽量完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建立由保险企业打分制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既然是实践教学,其教学质量就应该由最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企业来测评。当然最好是安排学生直接进入一线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去感悟、体味保险业务在企业内部的整个流转程序。深入企业内部去学习在保险实务中所用到的、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应能保证在每个公司或公司的每一个部门安排一位企业内部的实践教学老师。由该实践老师关注学生实践学习的动态及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在每位学生的实践报告中做详细记录。在实践结束后,由相应的实践指导老师对每位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记录在学生的实践报告手册中。由实践老师给予所在部门实践的学生打分,并在实践老师一栏签字。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成绩应以占比不低于50%的比例与理论知识成绩共同计入期末总成绩。并与企业商定,成绩优秀者可以优先被实践所在企业所录用。


  寒暑假或其他时间,也应对在校老师给予保险实践知识的补充,及时更新保险市场上出现的新的保险产品及相关咨询信息。同样请我们在校老师走进保险企业的一线岗位进行实践操作,由在校老师所在企业部门,对老师实践表现与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打分。并将保险学专业老师的实践技能成绩列入教师考核与职称评价系统中去,作为保险学专业老师评优评先的基本衡量标准。


  (二)改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可以让学生利用专业的保险学和保险法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保险实务问题。保险学是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我们应当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保险专业课程,并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50%。目前国内高校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倾斜于理论课程,扔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老师使用的教材也基本是本校原有老师编著的,教材内容至少要滞后市场信息3-5年。即使在实践课程中,老师依然会将理论课程中固有的教学方法带入其中,常见的多以讲解案例的形式。老师为主讲,学生为主听,最后由学生提出部分问题,老师解答的形式。虽说老师讲解了案例,但该案例只是理论上的,就相当于牛顿定律一样,是在所有的假象状态下。很多时候学生是似懂非懂的状态,一旦学生提出该案例某某点与教材原有理论不符合的时候,大多被老师搪塞过去。究其原因,大多是保险专业老师大多是理论专业出身,或半路出家,通过金融、法学其他专业跳转过来。加上自身又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对保险实务也只是单纯的从原有理论书籍上获取。我们在保证实践课程占比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课程质量,指派具有丰富保险实务经验的老师任教,并由其设置具体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最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多以案例为主,校内外实训为辅。案例大多带有理论性,实践性价值不强。应在给予学生讲解案例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将最新的市场环境因素加入其中。例如,在考虑原有客户续保费率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客户往年赔付率、保费规模、风险大小、诚信度及市场费率等因素。将这些实践所遇到的关键因素带给课堂中的学生,培养学生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完全实际化我们的实践实验课程,根据保险企業中实际操作流程设计实践实验程序。将全班同学按照保险公司核心部门或岗位人数比例分组,即请同学按照保险公司一般实际从业人员比例,分别饰演业务员、核保、理赔、出单、客户等主要人员。拿出一个实际的案例,呈现案例原有的从承保至理赔的过程。简单流程如下:从开始洽谈业务,核保分析承保风险,至业务员交给客户填写投保单,再至保险公司发布保单给客户。随后所承保标的在承保期限内出险,客户应该提交哪些材料至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理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赔付比例,至最后客户获得应有赔付。下次请同学换角色饰演,让同学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保险实务中所遇到问题,去感悟填写保险单证时所应注意的事项。用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将会帮助同学们形成一个保险实务体系,将更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三)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老师的关注点依然是科研学术,很少有会精力去研究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保险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具有一定的保险实务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高校有必要在招聘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岗位上,放低学历要求,增加实践经验比重,引进部分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精英们。或根据保险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邀请保险实务中相应岗位的实务精英来校讲解与该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务知识。最好是根据保险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的内容,安排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兼职实践教师团队”。例如理论课上讲解到财产险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邀请企业中具有多年从业财险经验的核保,来担负该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务课程。兼职的实践老师们可以将最新的保险产品信息带入课堂,在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基础上,同时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学生对原有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清楚了解到不同岗位对实践能力与相关专业知识的不同要求,加深对保险实务的认识,调整从业心态与职业观念。在校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分享给“兼职实践教师团队”,二者相互学习,互促互进,形成一个良好、融洽的校企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彭丽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金融经济.2013(18).

  [2]郑丽娟.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3]段铷.普通高校本科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国电力教育.2012(26).

  [4]展凯.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战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3).

  [5]田乾、谢占山、金怀玉.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研究.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3).

  [6]周翊.校企联姻,保险实训人才培养改革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0).


  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7年28期

  作者:王亚强



  第六篇:浅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以来,各地方本科院校均配备了专职辅导员,逐渐组建了一支专职辅导员的学工队伍。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已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课题。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的现状

  1.从学历背景来看,专职并不等于专业

  以武夷学院为例: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有文科,理科,真正毕业于思想政治专业或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的凤毛麟角,甚至连相关专业的都不多。在专业知识不具有先天优势的情况下,在一定形势下不利于辅导员思想工作的展开。


  2.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9月至2016年9月,连续从事一线辅导员10年以上的仅3人,从事8年以上的4人,从事5年以上的9人,能在一线辅导员岗位上连续从事5年以上的同志比例并不高。虽说有相关文件规定,高校辅导员要转岗,须连续带满两届学生至少8年,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辅导员都“夭折”了。有的提前转岗,有的甚至辞职。总的来说,能长期扎根在学生一线工作的人员并不多。


  3.辅导员的福利待遇

  武夷学院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管以市管为主。在辅导员的待遇上却分为三个级别:一为正式编制,享受国家正式高校教师待遇,可参加干部考核提拔等。二为人事代理,文件上规定待遇参照正式编制的相关人员,可是在“五险一金”等相关待遇上存在较大差距,在干部考核提拔上所受到的歧视更加明显。三为校聘人员,其待遇与在编人员相比差距更大,在同工不同酬的环境下,不利于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4.事务性工作繁重

  在教育部印发的《标准》里面归纳出辅导员的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情,无形中都纳入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辅导员工作的日趋边缘化,使得辅导员身心疲惫,不利于辅导员的队伍的建设。


  二、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1.个人因素

  (1)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所带学生都未执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1:200的比例,通常都是300左右,有部份辅导员甚至都达到了400多。所带学生数之多,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量无形在增加。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模式下,辅导员很难有精力思考工作方法,总结工作经验,着力于理论研究,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在某一层面上停滞不前。


  (2)队伍年轻化

  地方新建本科院辅导员队伍颇具年轻化。辅导员队伍通常由本校应届毕业生中较优秀者或是应届研究生组成。这群80末90初的新鲜血液注入辅导员队伍,其工作热情大大提升,可工作经验却相对缺乏。他们的工作经验通常来自向前辈们请教,或是效仿当年自已本科学习阶段辅导员的工作方式。这些间接的工作经验应用到实践当中,未必都适合实际工作,难免会给工作带来困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多参加实践交流活动,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以便在解決突发状况和应急情况时,能按照程序,思路清晰,妥善处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3)缺乏专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通常都是由不能胜任教学科研岗位的人员组成。他们的专业背景复杂,毕业于思政专业的不多,就连相关专业如:心理学、管理学等也不多。这支缺乏专业背景的思政队伍,在日常的工作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辅导员在入职后应多开展一些专业培训,以弥补其专业背景不足的缺陷,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2.学校因素

  学校的观念须转变,当前高校部份领导认为,只能那些不能胜任教学科研工作岗位或是不能提拔到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才会长期担任辅导员。在这类狭隘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极大地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加上待遇问题,辅导员待遇普遍低于专业教师。校领导的这观念如不及时转变,待遇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依旧任道重远。


  三、提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相关规定,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念、岗位职责、工作范畴以及职业能力特征,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以武夷学院为例,大部份辅导员都不是出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虽然他们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了五年甚至更长,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很难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进而形成科学,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务必努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2.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提升辅导员的幸福感

  只有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更好的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幸福感。辅导员工作由于长期的边缘化,工作业务的扩大化使得辅导员被高校认同感较低,有些领导甚至认为,辅导员只要把学生看好就行,这些观念都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的建立,甚至会挫败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职业的认同感更是无从谈起。高校应当把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当成重要任务,才能更好的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全面发展,进而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3.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学生交往密切。其职业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而学生成长成才的指数又是衡量学校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四、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路径选择

  1.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辅导员入职后应结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从宏观上制定出适合辅导员个人成长的培养计划。积极鼓励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如:辅导员岗前培训,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辅导员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一切有利于辅导员成长的培训,学校都应该从政策上形成文件,从经费上列出专项作为支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宏观上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辅导员的成长成才,为辅导员树立职业化、专业化的信念有很大的帮助。


  2.针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学校应从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出发。合理解决辅导员的待遇问题,以期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职业归属感。很多辅导员由于酬劳问题而无法全心全意的在岗位上工作,也有部分辅导员由于酬劳问题而无法长期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更有部份辅导员由于酬劳问题在参加工作后不到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提出了辞职。此现象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也不利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


  3.虽然《标准》里面归纳出辅导员的工作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可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与学生相关的工作,无形中融入了辅导员工作范畴,这种工作无尽的边缘化,使得辅导员真正践行了“5+2”和“白加黑”,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身心疲惫。很多刚入职的辅导员在入职之初都有雄心壮志,入职后面对这繁重的事务性工作,最后都心灰意冷,甚至“夭折”在辅导员岗位上。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严格执行《标准》里的工作职责,岗位要求等,以期辅导员能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致力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研究。


  4.自2012年以来,全国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各地区高校也纷纷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以武夷学院为例,也连续举办了三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通过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这个平台,涌现出一批又批优秀的辅导员和感人事迹。辅导员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展现自我,同时还能学习到优秀的工作方法和完整的工作思路,用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加了职业认同感。高校应当持之以恒的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作为辅导员应把握好这个平台努力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五、结束语

  辅导员个人而言,在入职之初就应该给自己制定好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学校规划的培训计划,及时提升自身素质。除此之外,应积极争职培训机会,以更好的完善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身处辅导员这个岗位上,我们就应该相信学校会设身处地考虑辅导员的待遇,只要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面对学校开展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作为一线的辅导员,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展现自我,吸取同仁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在未来的辅导员职业道路上,我们应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早日树立辅导员职业化和终身化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徐明磊,王凯,李会勋.助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6.01.030.

  [2]徐冬靖.试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J].职业时空,人才培育,第10卷第2期.

  [3]王彬.三本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5年第20期.

  [4]李洋.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7月第14卷第4期.

  [5]余钦.团队建设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辅导员新论,总第517期.

  [6]崔凯,冯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及培养路径选择[J].人才培育,2014年10月第10卷第10期.

  [7]王敏幸,孙振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J].科技志教育,2009年12月.

  [8]刘丽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0月20日.

  [9]董明牛.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转变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8月第35卷第8期.

  [10]湛风涛,曹美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7卷第3期.


  作者简介:杨文正(1982-),男,汉族,福建建瓯人,学士学位,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6期



  第七篇: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目前高校改革的大环境下,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语言类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更需要探索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出路。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安排不合理

  在高校转型过程中,一些本科院校新增了广播电视学、秘书学、新闻采编等应用型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传统研究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也应有所不同。但一些语言类课程的授课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这势必会使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是空中楼阁,无法应用于实践。例如在给应用型专业的学生讲授现代汉语课程语音这一章时,有的教师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照搬过来,将这一章中专业性比较强的国际音标、音位等知识也讲了。可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用到这些知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给他们讲授这些理论知识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多数语言类课程的教师教学时以教材为蓝本,教学过程就是讲解教材。但是语言类课程的教材内容大都比较老旧,存在着内容类同、千篇一律的问题,往往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反映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了。如果教师仍然按照教材来讲,那么就会造成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没有新意,例子老套,缺乏趣味性、鲜活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况,同时也使学生不知道开设这样的课程有什么作用,又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


  3.教学方法单一

  语言类课程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特别强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都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在高校在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过程中,语言类课程的教學时数被压缩了,但由于教学知识点没有减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疲于奔命,把理论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完全不顾及教学效果。这都增加了语言类课程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使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兴趣,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大纲

  高校转型过程中,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时数被大幅压缩,教学内容也要相应减少,原来教学大纲中所安排的内容就不可能全部讲完,这就需要做出恰当地选择了。作为应用型高校,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到应用的问题,教学大纲的安排也应该突出实用性。


  (1)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可以不讲

  从实用性的角度选择对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内容来讲。例如现代汉语课程中语音部分汉语拼音方案的知识应该讲,而且应该重点讲,因为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汉语拼音方案的知识都可以看作是常识性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都用得到;基本的语法知识也应该讲,语法知识是难点知识,学生自学起来有很大困难,但语法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生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句子是否正确,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而前面提到的语音中的国际音标和音位的知识实用性不强,就可以删掉;语言学概论课程中语用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又对今后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的知识,因此课堂上有必要讲解。


  (2)与其他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可以不讲

  文科专业的部分课程的内容有重复交叉的情况,语言类课程的教师可以在与相关课程教师沟通的前提下将这些重复性的内容删掉不讲。例如现代汉语课程语音部分语流音变的内容在普通话课上会重点讲授,所以在现代汉语课上可以不讲;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知识与现代汉语课程重复,在语言学概论课上这些知识就可以简单讲或不讲。


  (3)学生有能力自学的内容可以不讲

  新型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类课程中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可以布置学生以自学的形式完成。例如现代汉语课程中的文字、词语意义、修辞等知识,语言学概论中的文字部分、词汇部分的知识都可以以自学的形式完成。

  这样以实用为前提来合理安排、设计教学大纲,既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材料要新鲜活泼

  语言大部分教材中的用例都比较陈旧,离现实生活很远,因此教师在进行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时应注意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实用性强的案例。例如,讲解“音位变体”这一概念时,可以举社会流行语“蓝瘦,香菇”的例子;讲授“双语现象”这个概念时,可以举学生比较熟悉的本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例子。再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学生未来都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上工作,教师讲授语言知识时可以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一些例子来进行讲解,从而提高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相关度。


  3.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

  在应用型高校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多样化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1)将语言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这种新形势下,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加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例如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来学习,这样既将理论应用于了实践,又培养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一些身边出现的语言问题,共同撰写语言文字方面的小论文,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回家的时间对本地方言进行调查,并试着写出调查报告,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准备材料。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

  服务于教学的现代化设施和手段不断涌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它们应用于教学。多媒体设备可以减少写板书的量,节省课堂时间,并且能让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录制教学重点、难点及相关知识的微课、慕课视频可以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网络、电话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确保学生在课下也能与教师交流探讨学习和研究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系统。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高校中,由于培养目标发生改变,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要求也相应的要调整,任课教师一定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不能再用原来“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思路进行授课,一定要从应用型的角度来调整和改变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霞.高校语言类课程改革初探[J].新西部,2013(30).

  [2]赵贤德.“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J].语言知识,2009(4).

  [3]李金黛.现代汉语课程减少教学时数后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2).

  [课题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7年人文社科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贵阳学院为例”(2017zc158)结题成果]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0期

  作者:李金黛



  第八篇:微课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0引言

  微课是21世纪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辅助教学形式之一,微课以“短、小、精、学、悍”特点和优势获得广大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喜欢,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终端和平台广泛应用,因此,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微课的教学形式,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微课教学,对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1微课

  所谓的“微课”,就是以微型教学视频的载体,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设计的一种情景式、互动式的在线学习视频。它有别于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它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学生反馈以及教师点评等功能一体的辅助性教学资源。


  微课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l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A.McGrew为了让非专业人士能够了解化学知识,提出了“60S有机化学课程”。而真正提出“微课”这一名词是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教授,DavidPenrose认为微课由许多“小知识点”组成,这些“小知识点”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为学习者提供作业思考以及探讨的问题。这个概念提出之后,在我国基础基础教育领域受到普通的欢迎,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认为微课是由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针对某一知识点开展教学应用或学习为目的教学资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教研室副主任李玉平老师将微课程提出“三小”概念:小策略、小现象和小故事。而与同时高等教育也在开展相应研究,其中典型代表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黎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形式,对于目前高校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2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2.1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为了避免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提出一种以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动手分析能力为目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明确了应用型本科建设方向面,由于提出时间较短,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没有理论依据,课程教学内容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如《网络综合布线》、《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理论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实践应用,教学内容缺乏考虑社会、企业、职业等动态因素的影响。


  2.2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对象的水平不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部分学生是由职业高中考入,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相对较高;一部分学生是专升本考入,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论水平掌握相对较好,一部分学生由偏远地方考入,计算机被接受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花力气对学生计算机整体水平进行不同的程度的辅导教学,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展开相应计算机专业水平教学。


  2.3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仍旧采用传统教学形式。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课堂学习为辅的教学形式。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采用PPT演示教学法,每节课教师仍旧霸屏课堂,偶然开展“轰轰烈烈”的“农贸市场”式讨论和分组教学,教学模式仍旧停留在由教师为主,学生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缺乏引导式、创新式构建课程模式的能力,无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4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理论试卷和上机测试两者或两者结合方式考核,实践能力的考核少,过程性的考核缺乏,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加上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计算机这种方式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课程考核方式亟待改革。


  3微课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微课是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一种有效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它将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碎片化、条理化、完整化,针对不同的程度学生水平进行有效性课程的教学。本节选取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为例进行探讨。


  3.1微课的制作。

  (1)选题

  微课制作首先要进行知识点的选取,要求知识点小而精,结构相对完整的内容。知识点的内容长短,要求有一定时间性,不宜过长,也不宜短;知识点的内容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兴趣性、生活性,能够与学习者本身产生一定共鸣或吸引。为说明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实践,选取人民邮电出版社谢希仁主编《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二版)的教材将知识点分割成93个知识进行制作设计,如图1所示。


  (2)教学内容设计。

  微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微课的教学重点任务就是教学任务单的设计,任务单的设计需要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微课教学过程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主要突出任务性、问题设计两大特征。本任务单以“问题导向”设计教学任务单,设计模板表格,如表1所示。


  (3)微课视频的制作。

  微课的核心任务就是微课视频的制作,微课的制作大部分采用流媒体形式展现,常用的微课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Snagit、MacromediaCaptivate、PPT、FLASH、Word、PDF、几何画板、手写板以及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完成微课视频的制作。笔者主要通过CamtasiaStudio、屏幕录像专家、PPT以及FLASH等多种软件并用录制《计算机网络教程》的知识点,每节知识点控制在5-10分钟以内完成,按照微课教学任务的教学设计过程完成讲解说词,后期通过添加字幕制作视频的标题,讲解说词。


  3.2微课的教辅资源的制作。

  微课的制作除知识点的选取、教学设计以及视频的制作外,还必须包括该微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源,主要包括教案、习题库、教学课件PPT、在线习题、学生反馈以及在线测试等辅助资源,通过辅助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及反馈式的提问。


  3.3微课的平台发布。

  微课课程的制作是开放式的,教师制作完成后,必须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上传到相应的网络开放平台进行发布。目前,微课主要通过学校的门户网站、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MOOC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发布,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学习。


  3.4微课的教学活动。

  微课的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方式是课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外学生进行知识的消化。而微课的教学模式恰好相反,课外学生通过微课进行知识的学习,课内进行知识的消化。微课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课前一次或多次学习,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提问式、讨论式、探讨式、体验式进行学习,教师则通过答疑式与学生开展互動式、实验、实践性教学。


  4结语

  目前,微课的制作与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微课的教学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有益教学补充,首先可以打破传统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学习,不愿意讨论的枯燥的教学,通过课微的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内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听课率、抬头率以及到课率。其次,可以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动性、探究性。最后,通过微课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市场岗位对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McGrew,L.A.A60-SecondCourseinOrganicChemistry[J].JournalofChemistryEducation,1993,(7):543-54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14.

  [4]马艳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述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12-14.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1.

  [6]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3):61-67.

  [Abstract]Microlecturesasakindofinformationageproducts,widelyused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andhighereducation.Throughthenetworkenvironmentplatformtopublishmicrolecturesresourcestohelplearnersthroughthethreemajorelementsofthemicrolectures:teachingtasks,micro-video,classroomteachingactivitiestocompletemicrolectureslearning.Accordingtothe“computernetwork”courseofthecourseofmicroclassproductionandpractice,toexplorethemicroclassintheprocessofproductionanddesignofcomputerapplicationundergraduatecourse,inquirylearningabilityandcultivatepracticalautomaticlearning,students,inordertoimprovethelearningefficiency.

  [Keywords]Microlectures;Appliedundergraduate;Computercourse;Teachingdesign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13期

  作者:邱桂华



  第九篇:本科传统教学模式特征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转向了大众化教育。而不论是精英式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都负有传播知识、传授技能的使命。大部分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沿用老式的教书育人方法,给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打来了很大的不利,实际教学效果较差。《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财经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研究本科教学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文拟通过《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来总结和讨论目前本科教学的相关问题。目前本科高校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1.学生基本上为90后,自我意識和自尊意识强烈

  目前高校的本科生出生年份大部分在1992—1998年之间,出生在这个时间区问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环境较好,从小养尊处优,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自尊意识。这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还是沿用老式的思路,过于强调教师自身的权威,强迫学生接受其理论的话,效果就会很差。因为这必须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为什么老师说的就一定对呢,为什么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呢?学生的自我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抵触老师的教学,极端情况会造成厌学的情况。比如《财务管理》教学中“风险与收益”的讲解,很多老师只是直接告诉学生,要选择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项目才是理性的,并强制学生接受并记住这一观念,并没有说清楚背后的理由,造成学生感觉只要记住了就万事大吉,并没有深刻理解背后的经济含义和理论缘由。


  2.教学方法主要以“填鸭式”灌输讲授为主,缺乏场景引入

  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非常单一,基本上还是以“填鸭式”灌输讲授为主,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基本上老师直接讲解该知识点的形式、要点、使用方法,缺少一个场景引入和自主学习的乐趣。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讲到企业融资成本时,大多数老师一般会直接讲解资本成本的定义,接下来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解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模式,应用题解题方法等。其实大部分老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知识的感受,因为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实务经验、也没有任何理论背景的出生牛犊,他们压根对“资本成本”没有任何概念,单刀直入说资本成本他们会决定莫名其妙甚至不知所云。填鸭式的灌输方法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乐趣,自然效果会很差。讲到资本成本时,学生其实很想知道为什么需要资本成本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引入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到底能起到什么帮助?搞懂了这个问题之后,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资本成本”的乐趣,学习效果加倍提升。


  3.教学语言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人师表”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时从仪态到语言都是一本正经、严肃至极的,因为他们从心底里认为老师的仪表语言就应该一板一眼,这样子才能给学生一个良好典范,教会学生的举止仪态。殊不知,现代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大众娱乐,全民娱乐,综艺节目满天飞、明星大众化等等新潮流长大的一代,连央视春晚都从原来的古板朴素逐渐向轻松娱乐的方向转化,但是大学课堂却基本上没有变化,一板一眼,严肃正经的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连听都没兴趣了何谈深入学习。本文认为,本科教学的课堂同样应该引入“娱乐”精神,这可能会遭到很多传统主义者的诟病,但是本文坚持认为,在教学态度和教学心态是严肃认真的前提之下,言辞表达讲究轻松幽默,将严肃心态和轻松表达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方能达到上等的教学效果,因为“寓教于乐”、“快乐学习”等理念在任何时候、任何年代都是至高的教学境界。


  4.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缺乏实践运用和拓展

  应试教育的影子其实不只是在中小学课堂,中国这种传统教学思维其实惯性地影响了大学教师和教学方式。就《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而言,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教会了学生书本上的概念,然后简单讲几道相关的练习题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该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拿到该课程的必修课学分,将大学《财务管理》课堂变成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师职称考试”、“CPA考试”、“ACCA考试”等职业考试的考试训练场。其实,大学生的大多数课程和中小学完全不同,学完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教会学生一门应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比如财务杠杆、经营杠杆的计算,如果只是教会了学生简单的计算公式,学生只是会应付考试,对于实际的企业遇到经营问题时,仍然不会使用杠杆来分析,学生提高了“分数”,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比如万科地产、保利地产的负债率很高,按照传统的财务思维模式,这些公司的财务杠杠应该很高,财务风险也应该很高才对,但是如果我们实际对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进行计算,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地产公司的财务杠杠并不高,甚至还低于普通行业的公司,这一异常现象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对万科公司到底具有什么管理价值和管理意义,这些问题书本上都无法告诉我们,只有走向实践,通过实际公司真实数据的分析才能找到答案。


  5.教学手段局限于传统的书本、黑板和PPT,未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大部分本科教育实践中,教师还是基本上围绕着书本在准备,教学手段和工具主要还是黑板,或者PPT的播放,加上教师自身的讲解。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比如静态化、单向化、信息量小、缺乏反馈等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财务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证券投资决策模块的讲解,主要是讲解股票、债券的估值,介绍一下股利折现模型、两阶段模型等,这些知识点已经非常成熟,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书本或网络来获取基本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最想知道的可能并不是股利折现模型的公式,而是其实际的运用场景和运用技巧,以及在实际的证券投资决策中,证券价值评估的方法运用细节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设定一定的案例环境下,通过对一些典型的证券投资的案例的解析和讨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而大学生所真正缺乏的也正是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因为现在已经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传统的难题在当今时代已经不是难题,可以迎刃而解。


  二、“互联网+”时代教学方法的变革思路

  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经过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如果不进行变革的话,大学本科教育将走进“死胡同”,人才培养面临丧失目标和效果底下的局面。如何摆脱这一大学本科教育的困境,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路:


  1.引入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大学教育是老师讲,学生听,不管老师讲的是什么,讲的好不好,学生都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上课只是被动应付,学习只是应付考试,学习也毫无乐趣与动力,自然地学习效果很差。本文认为,可以在部分课程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一般来利用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提前制作精美的教学视频挂在网站上,供学生提前学习好,学生在网络上提前学习基本知识点之后,课堂当中不在是老师讲授为主,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提问并质疑,老师的角色也发生变化,有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的讨论过程,并对讨论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国外,翻转课堂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良好的效果,中国目前还只是初步探索的阶段。就《财务管理》课程而言,是比较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教学的。比如投资项目的评估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提前将项目评估的原则,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项目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制作成短小精美的小视频,由学生提前在网络上观看,掌握基本的项目评估方法,等到实际上课时,老师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基础的财务指标的计算、评价方法的计算,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实际的项目评估案例,从案例的背景、案例执行的流程,财务指标计算的细节处理,评价结果的解释,评价结论的给定等等问题,让学生主动来学习项目评估的指标计算问题,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质疑和争论,对于评估中经常出现的时间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炼教学语言,变刻板为活泼

  90后的学生早已厌倦了传统刻板的说教式教学,如果教学仪态单一,教学语言枯燥乏味的话,必然缺乏感染力,学生上课“想睡觉”,听老师上课就像听催眠曲一般丧失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身的语言表达习惯,适时适度地学习一些网络语言,学习一些幽默的小段子,时不时地点燃学生乏味的神经,让其重燃学习的热情。我们经常听说学生喜欢上课有激情,轻松幽默的教师,可见教学语言的锤炼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当今的大学生天生是网络一族,整天不离手机、电脑,是在网络中泡大的孩子,因为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作为60后、70后的教师,也需要补课,比如好好学习一下当今的热门网络词汇,并适度地运用到课堂当中,实践证明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有时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咬文嚼字》编辑部2015年12月15日公布“2015年十大流行语”,“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上榜。很多老师自称“宝宝”累了、“高颜值”大叔等,并不是这些老师不正经,刻意卖萌,而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和沟通的需要,要和90后小弟弟、小妹妹沟通,不主动地出击,利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就无法贴近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自然教学效果就会差,当然我们的原则没有变,仍然是:心态是严肃的,表达是幽默的,这本质上是教育心理学的实际运用。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轻松活泼,犀利幽默的教师,其评教分数、教学效果一般都会比较好。


  3.讲究教学的逻辑,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有些教师由于课前备课准备不足,上课时经常是讲到哪是哪,教学思路也经常出现跳跃,所有要点都花同样的时间分配而不区分重点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听不懂,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差。教学的逻辑其实指的是一个因果关系,也就是在讲解之前,教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A导致了B,如果不把前因后果理清楚,就是缺乏逻辑的表现,上课时会显得思路凌乱,難以理解。而对于重点难点其实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只需要在备课时提前想好,这一章内容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将其提前标注出来,上课的时候,重点内容注意多安排一点时间,多举一些日子,难点的内容也是一样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对于非重点非难点的部分则可以简单地一笔带过,甚至提醒学生自习都可以。由此可见,备课其实是有很多技术和技巧的,需要做很多教学环节的有意的设置才能保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比如《财务管理》的货币时间价值环节的教学,这一章可以说是《财务管理》的重点章节,需要仔细的准备和教学策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复利现值计算、复利终值计算可以花少一点时间,而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年金现值、年金终值的计算,比较复杂,可以作为重点难点部分集中火力讲解,并适当地多举一些实践的案例辅助理解,比如个人购房按揭贷款的偿还金额的计算,就可以作为一个实际的案例引入教学之中。另外只有将时间价值系数的逻辑理清楚之后,才能进行资金时间价值计算题的讲解,这就是一个逻辑先后的关系,不能颠倒过来讲解,否则学生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4.注重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引入实践运用

  大部分本科课程是理论为主的课程,通过一大堆的理论假设,推导出一定的模型,然后就是模型的计算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斥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我们知道,衡量一个理论知识是否真正被学生掌握了,并不是取决于学生记住了这个公式,或者会利用这个公式求解计算题,这些都不能证明教学效果。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当学生知道如何运用这个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比如《财务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信用管理)的教学环节,一般老师都会介绍应收账款的相关信用成本,然后通过信用成本后收益的分析,推导出最佳的信用政策,但是这些都是纯理论式的分析,实际的企业是很难具体量化信用成本的,比如管理成本、坏账成本都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和企业的信用调查才能确定,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真实的企业管理现状是,财务经理和决策人员大多数是凭感觉,定性地对客户进行分析后就决定对其采取的信用政策,并没有书本上的那一套分析模式。因此,作为教师还需要多给学生介绍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状况和实际运作模式,否则学生可能成为只会做题的书呆子,根本不会解决实际的企业问题。在应收账款管理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四川长虹公司应收账款危机的案例,这一案例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具有非常高的研究讨论价值,对于学生了解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方法具有异乎寻常的价值。


  5.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适时引入“微课”和“慕课”教学

  “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极好的发挥空间,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大量有用的教学素材、案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实现教学工具的创新。“微课”和“慕课”都是值得借鉴的创新教学手段。“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该教学方式的核心呈现形式可以是一段小视频,另外加上一些教学素材、课件、案例讨论题之内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主题教学资源。由于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易于传播和播放,因此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而慕课(MOOC),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更加适合于一些基础性、公共f生的大学生基础课的教学。当然,就《财务管理》这门课而言,由于教学内容已经比较成熟和固化,本文认为,“微课”和“慕课”都可以在其教学中逐渐推广应用。就每一个财务决策的主题,如“时间价值的计算”、“风险与收益的衡量方法”、“股利分配的方式”等等都可以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自由地在网络上学习,而“慕课”则可以大规模地扩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让大学本科教育更加地高效化、大众化,让更多的人分享大学教育的优秀成果。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年10期

  作者:徐国栋



  第十篇: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


  我校是市属普通高校,以工科为主,兼有文、理、经、管等学科,其中经济学与管理学同属于经管学院。从时间安排看,我院基本是从2月份开学起一个月左右进行毕业实习,大约在4月初进行开题答辩,大约在6月10日前后进行系级答辩,一周后进行院级答辩,大约在6月底7月初学生毕业离校。下面根据我系近年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一些情况展开讨论。


  1一些写作项目是否应予取消

  对于全部毕业论文相关工作,首先是要进行开题答辩,写作5000字的开题报告。此外,要写任务书,要翻译5000字的英文文献,要写5000字的阅读报告。对于论文,必写的是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那么,上述各写作项目是否全都有必要存在?


  首先是英文摘要。与211大学相比,地方性高校虽然也有一些较为出色的学生(少数学生甚至获得国际金奖),但总体来说学生基础偏低,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英语,英语考试过6级的只是少数学生,还有一些学生英语没有过4级。而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而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可以说,学生论文题目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即使是指导老师也未必能阅读这么多领域的英文文献,未必能顺利准确地写好英文摘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几乎没阅读过英文专业文献的本科生写作英文摘要,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很多学生只有使用英文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由于这是一个迫于无奈的普遍现象,于是老师也只有默认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多年来就成为了惯例。而见识过英文翻译软件的人都知道,这种软件翻译个别词还可以,翻译简单句子也有借鉴作用,但翻译一段话、一篇文章,就完全不行了。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保留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这项要求?


  与此相关的是5000字的英文翻译。相对于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来说,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可能略为容易一些。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5000字的英文翻译仍然是一个艰难的工作。这种艰难一方面体现在要求学生熟悉论文所写主题的专业文献,可是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选择论文主题时不会考虑自己对该领域的英文专业文献是否熟悉。而且据我们所知,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本科阶段除了在课堂上学过一点简单、范围很小的英文专业文献外,基本没有阅读过英文专业文献,更不可能熟悉了解论文所写主题的英文文献。这样,让学生翻译论文相关主题的英文文献就非常困难了。不仅如此,从近些年学生所选论文主题来看,往往有一些是近两年兴起或者刚引起人们关注的经济问题,或者是一些较为偏僻的主题,对于这些主题,就连中文文献都很少,英文文献就更少了。要求具有高超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查找到相关英文文献,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比较很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更难了。

  此外,还有5000字的文献阅读报告、滿满2页纸的任务书。写作这些材料看不出对于论文写作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却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2教师与学生责任的区分

  按理说,用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写作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在时间上应该足够了,但是在这个学期绝大多数学生或者在单位实习,或者在找工作,或者在等待考研、出国的录取消息,能够有时间、有心思认真写论文的学生很少。很多老师都反映,让学生修改论文,学生不改。甚至就连教师已经在学生交来的论文中用红笔明确指出的具体错误,学生都懒得看,懒得改,而是在下一稿中原样交给老师。


  一方面,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如果论文不及格从而拿不到毕业证,就更难找工作了。在这种大环境下,老师一般也不愿让学生论文不及格。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论文能及格就可以了,不需要高分数。可能有少数学生在一定场合下需要高分数,例如出国留学、考研,但是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本科成绩对考研录取与否关系不大。而且当6月下旬毕业论文成绩出来的时候,考研结果早已决定了。对于出国来说,也是类似情况,申请出国的结果一般在毕业论文成绩出来之前就已经决定了。既然论文成绩只要及格就够用,而不管论文写得怎样,都可以及格,那么很多学生选择随便应付,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于是,学生就更加不肯认真写论文。


  对于这些情况,老师们想尽了各种方法,良言相劝、苦口婆心自不在话下,各种“威胁”也是常规武器,但是收效甚微。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论文写得不好,应当由谁承担责任,老师还是学生?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学生论文写得不好,是老师不负责任,是老师指导得不好。于是一些老实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的论文看得过去,就只好自己动笔替学生修改论文,甚至有的老师干脆替学生写论文。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学生们之间信息传递非常畅通而且迅速,如果有一位老师替学生修改论文、写论文,就会有别的学生对自己的指导老师提出同样的要求。于是,在一些学生的心中,老师修改毕业论文,而不是学生修改毕业论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3經济计量模型的使用

  总体来说,数学类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学习难点,经济计量学无疑是许多经济类学生的噩梦。从我院的毕业论文写作规定来看,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运用经济计量学,但是从实践中看,每年都有一些学生选择了在毕业论文中加入经济计量学的使用。从历年的写作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经济计量学写作都存在明显的错误,而且往往是根本性的错误。如果按照论文存在错误多少、严重程度来说,他们的成绩肯定很低,甚至有可能不及格。那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选择写经济计量学分析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较好的学生。其次,他们可以不选择经济计量学分析,而是选择比较容易、不出差错的分析。对于他们的探索进取精神,应该给予鼓励。这时,就不应该根据论文是否存在错误、错误的严重程度来给分,而是看论文的难易程度给分。也就是说,一个是选择经济计量学分析,但是在分析中存在较多错误的学生,一个虽然在论文中没有出现什么错误,但是分析很简单的学生,应该给前者较高的分数,而不是给后者较高的分数。那么,是不是有可能有个别学习较差的学生投机取巧,以为只要选择经济计量分析就可以得到高分呢?可以通过论文,尤其是通过答辩环节,询问学生相关的经济计量学知识,来确定该生对经济计量学的掌握程度。


  4评分标准与评阅材料

  与上问相关,怎样确定毕业论文的分数标准?现行评分体系是把全部分值划分为若干小项,每个小项满分为若干分。但这样一来,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突出优秀或特别差的论文就难以得到合理的分数。比如某篇论文在某个方面特别好,可是这方面的满分只有15分,一般来讲对于本科生很少给予满分,因此该生在该项可能只有14分。另一方面普通学生很容易得到一般的分数,例如按照最常见的分值为12分。这样,一般学生与优秀的学生的分值只相差2分,根本就不足以客观反映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


  5探索与建议

  首先,建议取消英文摘要、英文文献翻译。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那么这样的要求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既然我们的学生达不到这个水平,那就不要逼迫学生做假完成任务了。对于任务书和阅读报告,也建议取消,因为其对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多少价值。


  其次,建议明确是由学生,而不是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从指导教师的英文名称supervisor来看,其字面意义是监督者,从中文来看也大致相同,即毕业论文的写作者是学生,教师只起指导、督促的作用。对于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是学生的责任,而不是教师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的作用,否则就容易演变成为教师代替学生修改论文甚至代替学生写论文。此外,对于少数对毕业论文极不负责的学生,应切实采取缓期答辩、取消答辩资格等措施。


  对于毕业论文的评分,取消划分为若干小项的做法,而是仅给总分。给分标准是看该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掌握多少、难易程度,而不是看有多少错误。总的思路应该是鼓励学生多学习,深入探索,而不是打击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基金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项目号:5111723502)


  参考文献

  [1]鹿亚芹,李思靓,刘梦岩.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7(1).

  [2]毛淑玲.谈谈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工作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论坛,2016(1).

  [3]韩沚清.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4]姜艳丽,田枚,杨丽娟,崔瑞海,陈宝久.浅谈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作用[J].华章,2011(29).

  [5]路永照.高校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系统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


  来源:科教导刊 2017年24期

  作者:孙凯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