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正文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例推荐(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02 11:39

摘要: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也对人才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因此,各院校...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也对人才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因此,各院校应当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作出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范例,给大家做个参考。


  第1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引言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体现我国政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民办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扩大,不仅80%以上的(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1],某些专职学校也开始开设此专业,专业的趋同化越来越明显。


  如何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民办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采取调查问卷方法分别对学生和企业进行研究,探析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是否契合,找出差异之处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作者采取调查问卷法,由教师和学生组队,分别向153家企业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占98%。调查对象覆盖无锡及周边城市的各类性质企业,行业涉及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类等。通过EXCEL表格并利用相关统计工具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调查发现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未来需求较为可观,90%以上的企业都有该类人才的空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素质方面都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欠缺。


  由于高校在初期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因此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专业知识方面则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需求集中在市场营销管理、计算机知识、电子商务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等方面。民办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集中在理论知识或资格考试方面,忽略了进入企业后的知识运用和动手操作。


  (二)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排名前三的实践实习能力占22.93%,专业能力占22.13%,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占21.60%。企业最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协作沟通能力,而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多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社会实践较少,导致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认识到团队协作与沟通的重要性。


  (三)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综合素质略显不足。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在企业中占据重要管理岗位,因此对他们的素质要求更高。从调查数据分析,企业除了关注专业素养外还注重道德伦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素质,而企业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则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这就需要企业提高学生素质的不足,对企业而言,加强素质方面的培养是民办高校而非企业的职责。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无锡太湖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對象,对除大一外的各级学生共发放8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0份,回收率75%,分别针对专业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进行调查,虽然学生对于学校各方面的满意度总体较好,但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


  (一)专业课程无特色、考核方式缺少灵活性。


  无锡太湖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和其他民办高校一样,专业课程大同小异,都是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没有独特的课程,只有个别方向如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有一定的选修课程,但这类选修课程只是学生选择方向后“必修”的,而不是完全自主选择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


  课程考核方式是以考试或考查为主,考试课以试卷为主,虽然要求主观题比例较高,但题型无外乎几种固定题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理论;考查课多以报告或论文形式考查,难以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提高情况。


  (二)教学方法单一、能力培养有待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应以理论、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民办高校甚至公办高校仍以直接传授方式为主,虽然某些高校已经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2],但只是个别案例,并未普及,目前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为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目前专业课程的学习,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提高幅度较小;从学生主观认识出发,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它们最渴望提高的能力。


  (三)实践实习环节少、就业指导不足。


  从专业课程对就业帮助方面数据统计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一般(3.47,总分5),尤其是大四学生满意度最低(3.3),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找工作是其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而过多的挫败导致学生自信心明显下降,所学知识对就业帮助不大,尤其是缺少实践实习经历导致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角色转变,企业希望学生多些社会经历,能够快速进入状态,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无法满足,除了自身原因外,学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缺少专业性培训是重要原因。


  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两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分析。


  (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知识结构不匹配。


  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包括基础扎实,专业性强,能够具备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研究表明2000家亏损企业中由于经营与管理不善导致亏损的占87.7%[3],可见企业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趋同性强,难以针对企业的需求去培养,课程设置大而广。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基本都是从事市场营销或人力资源等工作,不如对应专业人才更符合岗位需求,对于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类岗位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在知识结构方面加以完善。


  (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能力水平不匹配。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具备管理者应有的能力,企业对能力的需求包括实践实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但是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独立完成学习的,进入大学后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只是单纯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管理者较重要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未能得到提高。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他们迫切需求的,这与企业的需求有吻合也有差异,民办高校应看到这些不匹配之处,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企业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如何弥补不足。


  (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人文素养不匹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企业不会让没有人文素养的人担任要职,国家素质教育向来把“德”放在首要地位,民办高校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首位抓,这也是教育机构的职责所在。但从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水平来看却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道德素质低、心理素质差、专业素质不高、综合素质一般,这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的现状,这从毕业生就业态度就可看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部分学生的写照。如何提高素质水平以符合企业需求是民办高校管理层应纳入重点考虑范畴。


  五、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如何解决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应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着手。


  (一)开展特色课程与全方位考核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如公办高校的生源好,因此应该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目标行业或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另外,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就业岗位等内容出发,如江浙沪地区经济发展快,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可分为不同培养方向(如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等),为企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区别于统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全面人才;除了针对企业培养特色人才外,还应考虑学生兴趣,开展各类特色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目前高校考核方式只有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一些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观念上错误扭曲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导致最后毕业后学生感觉什么都没学到,进入企业还要重新培训,为此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考核时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个性,自由选择灵活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加强实践实训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能力水平。


  企业和学生二者都深刻意识到实践实习的重要性,缺少实践实训环节是民办高校甚至公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在实践实训环节上不如专科院校,专科院校在各阶段学习过程中都伴随实习实训环节,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课程相结合,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或实训基地学习,全面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比公办本科学生实践经历丰富,又可比职业学院学生理论知识充实,取得竞争优势。


  除了实践实习能力外,其他能力的缺失是需要平时教学过程中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师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灵活更易变革,教学主体由教师过渡为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理论结合案例、软件、实验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无论是实践还是教学都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加强对人文素养的教育。


  作为国家人才规划重点培养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好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焦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提升基础知识水平、加强特色专业教学、深入开展素质文化教育是改革突破口,只有三管齐下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在就业指导方面,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开展就业指导、心理分析、模拟就业等多方面的课程或培训,引进企业专家走进高校开展专题讲座,指引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全面了解企业运营,双向交流能保证毕业生摆正心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面向社会快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较高的人文素养是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应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


  六、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创新创业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4]。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走向大众化,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角度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之一,供相关院校参考。


  作者:尹芳芳


  第2篇: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建设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对工商行业人才培养工作予以高度关注,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将理论知识传输作为教学重点,而没有对增强人才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予以关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落后的。各院校应当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创新与调整,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其中,专业人才缺失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当前激烈的世界竞争已经由经济竞争转化为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其次,课程改革要求人才培养必须转变方向。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课程改革逐步推进,为了适应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工商管理专业亟须开展专业改革。在人才培养中,既要关注人才理论素养的发展,更要关注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最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各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招聘的过程中,各单位对人才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此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面临极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为了缓解人才压力,各院校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对人才培养方向作出调整。


  二、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进,但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旧较深。很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普遍采取原有的单一模式展开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同时采取灌输的模式将知识交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课堂氛围死板、沉闷,学生极为被动,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二)理论与实际脱离


  理论与实际脱离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学校都将理论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而实践教学的比重明显较低,这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能力,但却并不会利用所学知识展开工作实践。在工作中,学生需从头进行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外,部分学校虽然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却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二者不能互为指导,在理论教学结束后,教师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实践,致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不够深刻。在后期开展实践时,学生可能已经遗忘了理论知识,这种情况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习效果相对较差


  随着社会經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学校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但各院校的资源极为有限,且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实习,因此实习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并不能熟悉职场环境、了解岗位需求,他们的水平也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提升,实习往往停留在形式上。


  三、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对教学模式予以创新


  各院校应当认识到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对教学模式展开调整与创新,使其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保证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教师应当深入市场展开调研,了解工商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重构,与行业发展具有一致性的内容可以保留,而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则可以直接剔除;原来教学中没有涉及的新内容则可以及时纳入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兴趣与潜能,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为增强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对学生素质培养予以关注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工商管理人才不仅应当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更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责任心、沟通能力、道德意识、积极乐观的态度等,只有全面具备这些素养的学生才能在职场上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综合发展,让学生能够从容地应对学习及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例如,在学习市场营销时,教师可以设置营销场景,让学生即兴推销产品,这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众多专业的教学中得到了推广,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利用这一模式。学校应当积极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让学生可以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能够感知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便于学生对自身进行完善。另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内部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才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让教学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四、结语


  社会发展、课程改革、市场竞争等都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创新,然而当前这一专业建设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效果差等问题,不利于人才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当积极转变观念,把眼光放长远些,对教学模式予以创新,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并积极展开校企合作。


  彭锐(作者单位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第3篇:基于交互式教学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使那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是经管类专业学生使用英语为表述载体学习管理学专业知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与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还要自如地运用英语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展开语言交际,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切实提高管理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成为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S.P.Corde所言[1],教师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而只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这个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运用能力及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充分、自由的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将“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交互式理念引入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可以切实达成通过营造教学中的语言交互环境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1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教学理论主张,语言习得必须发挥学生先天具有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重视师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协调活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交际理论的影响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不是主宰课堂语言活动的惟一权威,也不是向学生提供语言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示范、推动、激励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积极进行语言知识学习积累和语言实践运用活动,扮演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指导员(instructor)、教练员(trainer)、促进者(facilitator)的角色。


  交互式英语教学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一种有效模式。从教师的角度看,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利用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学习,共同完成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学生的角度看,自己才是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核心主体,是课堂的真正“主角”,并且,通过各种交互,有意识地回顾、反思、进而改进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


  2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交互式教学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是一门以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为框架,用英语讲授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运营管理等管理知识。将交互式教学引入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就是让英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或交互主体—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沟通及情感交流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结合本课题团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轴心的方式,在传统的“师生互动”基础上,引入“生生交互、人机交互”,来深化课堂内外的语言交互式教学,在增强学生英语交际兴趣、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2.1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问答型互动


  师生间的交互,是教师以“任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话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以及与教师对话、交流等形式,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这种情景下,师生双方地位平等,双方是交互的参与者,也是不同观点的分享者,这促进学生在轻松、愉悦、平等自主的情境中自由地、创造性地学习。


  《工商管理英语》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有大量的管理术语与管理理论,在师生交互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结合教材,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通过问题的调节,激发學生思维,开展有效的语言交际。以教材中《人力资源管理》一章为例,课程开始就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获得竞争优势”,以这个高质量问题为主线,带领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具体环节,学生不仅更主动的学习相关术语的表达,也形成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提问在英语课堂的交互活动中占20%~40%,对语言习得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问题上,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构起一种亲和的师生关系[2]。


  2.2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生生间的交互,是学生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为达成共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显然,同伴也是学习的重要促进者,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也得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例如,在讲到《管理的基本原理》这一章节中管理者技能的内容时,笔者给全班学生提出了如下语言交际主题:“位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对于三种管理技能的需求有何不同”,并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扮演高层管理者,第二组扮演中层管理者,第三组扮演基层管理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如此一来,“管理技能”这个知识点不再无趣或枯燥,通过营造一种真实而且自由宽松的环境,学生自主运用听、说、讨论并以答问、对话、辩论、表演、竞赛等形式在同桌间、小组间开展交互活动。学生之间,将那些干巴巴的语言知识点置于有血有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入情入境,学生既能自由地展示自己,又可以向其它同学学习借鉴,达成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


  2.3人机交互活动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也只有通过交际才能学好语言。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有限,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强大的网络交互界面,为学习英语找到了一个全新有效的界面。


  人与机的交互,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移动设备开展的交互学习。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英语学习资源库,网络拥有形式多样的互动在线语言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练习材料。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网络上适宜的英文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英语理解与表达的能力,体验交互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学生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在网上与教师、同学甚至异国朋友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擅长充分利用人机交互的优势,补充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及资源方面的不足,将学生学习英语交流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管理人才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经营理念,实现与国际市场的真正接轨,就必须提升其运用英语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开展商务英语交际的技能。在这种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研究认为,将交互式教学引入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将学生引导到自主交互学习的主体地位,将极好地提升语言交际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工作挑战。


  作者:王琳等


  第4篇: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构建


  一、前言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已有较长的开设历史,但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出现了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清晰、就业导向不明确等问题。在我国,医学院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已是普遍现象,因此,探讨医学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特色构建至关重要。


  二、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意义


  (一)专业特色建设是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医学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普通综合性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同小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往往各个高校之间互相参考借鉴,使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出现雷同现象。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先天性不足,因此,要想使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依托医学院校背景,探索专业发展特色。


  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分布有其特殊性。以长沙医学院为例,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3/4,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非医学专业均面临办学时间短、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状况。若不


  (二)专业特色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发展方向能在现有资源分布状况下,探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探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培育专业竞争优势,工商管理专业将无法继续立足。


  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而言,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三个层次人才培养区分度不明显。就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本科专业必须具备明显的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才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简单的重复建设、专业介绍粗略、专业更新速度慢、专业实效性不强,是医学院校乃至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未来若想在激烈的专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高校专业排名中不落后,打造专业特色是切入点和发展方向。


  三、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定位与其他普通院校并没有区别,主要是培养工商管理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就应用型而言,主要针对于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却鲜有明确定位。高素质也往往是一个模糊表述,并未进一步说明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因此,解决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


  (二)行业特色不明显


  从目前各个高校情况来看,不论是普通综合类院校还是有深厚行业背景的行业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均未能充分体现行业特色。以医学院校为例,医学院校依托医疗卫生行业发展,享有其他院校无法企及的行业资源。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对医疗卫生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目前医疗院校很少针对行业培养适用性的特色人才。


  (三)课程体系不专业


  作为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要求掌握的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这些课程均属于口径比较宽泛的专业课程,并未针对具体的行业或者领域。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大多数也是延续传统的做法,存在口径过宽、不够专业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连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从目前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不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40%左右,但大多数医学院校或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均未达到这个比例,人才培养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第二,实践教学行业特色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到什么样的单位、什么样的岗位,应该根据不同院校的培养特色来具体安排。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往往和其他院校一样在普通的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未能体现行业特色。


  四、医学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建议


  (一)服务区域经济,突出行业特色


  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分工的产物。各个地区由于人文地理、硬件设施、自然资源等不同,均有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特色。例如长沙市位于中部,是中部地区重要省会城市和交通枢纽,生物制药产业也是长沙市的重要产业之一。作为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考虑区域经济特色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要加入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物流、区域企业等相关知识。


  医学院校具备浓厚的行业背景,享有獨特的行业资源,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行业特色,培育竞争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例如,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行业相关课程如医疗卫生企业管理、药事管理、医疗器械营销、医院服务等;调整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行业有所侧重,在教学案例选择等环节将行业特色与专业相结合。


  (二)明确专业定位,重构课程体系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面向医药卫生市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定位明确之后,应进一步重构课程体,保留工商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


  (三)实践教学与行业特色结合


  作为医学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结合行业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医疗卫生相关政府部门、医疗卫生相关企业等资源,将学生实践与行业充分结合,重点有选择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差别竞争优势,避免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产生同质化竞争。


  作者:孙立敏


  第5篇: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在高校中,其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并实现了人才培养经验的积累。但是,最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的过程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也面临着国际化、市场化方面的挑战,需要该专业在实现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的同時,实现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怎样实现这一过程,是各个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商管理本科培养人才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经济在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的发展形势中,很多不适应,甚至错位的情况出现在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没有特色,共性趋同


  因为教育管理相关部门一般会对指导、评价以及考察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规格和目标很多高校从总体看是基本相同的,一些高校甚至直接对教育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进行照搬,并没有按照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以及层次定位进行修订,其面向的专业服务部明细,同时人才培养的贵和目标也较为笼统、含糊,没有专业特色以及个性,不能实现市场差异化、多样化、层次化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的满足。


  2.定位的培养目标偏高,没有针对性


  现在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的目标在最近十年内并没有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相一致,进行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的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原有的工商管理中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其毕业生更多的是在企业、公司等单位就业。不管是从毕业生的就业趋势、生源的素质情况,还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来看,其原有的定位都明显偏高。同时,人才培养的传统目标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也就是说本科生、研究生、中专生以及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从而使各种毕业生存在着特色不鲜明、层次不分明、培养人才的类型单一等情况。现在社会中需求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除了一些研究类型的外,更多的是需要复合型以及高级应用型的人才。


  3.教学内容脱节于实际的工作,实用性差


  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个瓶颈,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实现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以及实践性经验的过程,但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升级以及结构调整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这也导致了工商管理职能的变化,需要更新其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也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长时间未更新、实用性差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的专业的正常发展。


  4.教学方式单一、方法陈旧


  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学习时,需要使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现行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只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整体的教学过程看,教学计划刚性化、教学过程程式化、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的情况使学生的个性被忽视,导致学生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难以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够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只能将熟悉理论的毕业生培养出来,而不是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培养。


  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原则


  1.将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增强


  高校需要与经济、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实现培养模式的创新,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互动性;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行突出培养;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特色培养的过程。


  2.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体现出来


  现代的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需要在懂得经营管理的同时还要懂得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实现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


  3.对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进行倡导


  各个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所在企业的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实现其培养模式的建立,实现优势的发挥,并实现自身的特色,不应该都是一样的模式。在将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目标满足的前提下,需要将单一传统的培养模式打破,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培养的定位和目标都各具所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多样化人才需求的满足。


  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1.实现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础目标的明确


  在确定培养目标时需要与专业本身的特点以及时代对于此专业的相应要求相结合。目前研究生教育以及MBA的迅速发展,是企业在进行管理人才选择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余地,本科生很多只能够从基层做起。因而将其培养目标明确为在对法律、经济、管理类知识进行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管理技能的重点开发,实现计算机应用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的锻炼,将能够使用现代管理的手段将企业经营决策以及管理中问题解决,对于未来工作岗位更为适应,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管理型人才培养出来。


  2.实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专业内容的深化改革


  在市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学生素质、能力以及管理知识的整体优化,实现建设和改革工商管理相关的课程。在建设基础课程时,需要对学生的素养和知识进行注重,将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性加强,根据学生的兴趣,实现分流培养的过程。在改革课程体系时要将培养能力作为核心内容,将现有课程突破,系统课程之间要实现相互渗透以及有机的结合,实现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实现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配合。


  3.教学方法的创新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实用性,实现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使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的参与,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4.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加强培养


  需要将社会实践、学术活动以及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学术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展过程。


  作者:刘博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