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专科论文精选推荐(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03 11:31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专科学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职业教育“技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的认同。对于有意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三校生”来讲,专科层次的自主招...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专科学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职业教育“技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的认同。对于有意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三校生”来讲,专科层次的自主招生不失为提前迈入高职院校大门的好机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专科论文的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第1篇: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专科护理干预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不良反应较多等特点,故单纯使用降糖药进行治疗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研究证实,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可大大地降低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胰岛β细胞的功能,控制其血糖的水平。不过,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过程中,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极高,故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研究显示,对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专科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其在治疗期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有效地控制其血糖的水平。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我们对我们医院近期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军埠口和望留街道两医院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这60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且均为初次发病,其平均年龄为(67±5.3)岁。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中,有18例男性、12例女性,其平均年龄为(68.3±6.3)岁。在干预组患者中,有21例男性、9例女性,其平均年龄为(67.5±6.7)岁。两组研究对象在病情、既往病史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我们医院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比如进行病情观察及日常症状(包括感染、肢体麻木及眼部病变等症状)护理,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等。对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专科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方法为:


  1.2.1进行健康宣教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向其详细地讲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可能导致的并发症等,以加强其对糖尿病的认识,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1.2.2进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保持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指导其安排好一日三餐,少吃或不吃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为其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规定其每日应摄入的总热量,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其主食和副食的量。可指导患者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用粗粮代替细粮,并保持有规律的作息。告知患者必须禁烟禁酒。


  1.2.3进行体重干预体重过重可加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症状,增加其心脏的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体重干预,指导其通过进行节食、运动等方法来控制体重。一般情况下,男性患者应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女性患者应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1以下。


  1.2.4指导患者进行身体锻炼护理人员应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适合其体质及病情的运动方案,比如散步、慢跑、做广播体操及打太极拳等。可每次运动30min,循序渐进地加大运动的强度,且以不感觉疲劳为宜。建议患者随身携带身份识别卡及高糖食物,以便在發生低血糖时进行自救。嘱患者避免空腹进行运动,以饭后1h左右进行运动为佳。


  1.2.5进行用药护理及血糖监测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定时、定量地服用药物,合理地使用非处方药物,同时指导其按时监测餐后血糖水平,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疗效判定标准


  1)轻度低血糖:指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患者的神志清晰,但存在头晕、出冷汗及脸色惨白等低血糖反应。重度低血糖:指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神志模糊、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严重的低血糖反应。2)分别测试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值与餐后2小时血糖值。患者的血糖值若<(3.93.45±1.23)mmol/L,说明其发生了低血糖。


  2结果


  2.1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低血糖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在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神志模糊、昏迷,甚至酮症酸中毒等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在干预组患者中,有13例患者出现头晕及出冷汗等轻度低血糖反应,该组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为32.5%。在常规组患者中,有21例患者出现头晕及出冷汗等轻度低血糖反应,该组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为52.5%。干预组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接受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的对比:在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护理后,干预组患者平均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资料显示,约6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发生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甚至出现神志模糊、昏迷及酮症酸中毒等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可损害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肌的功能,甚至可导致其死亡。研究证实,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科学的运动及饮食方式,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合理地服用药物等。此外,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欠佳,多存在药物代谢阻滞及胰岛素排泄缓慢等现象,因此更易出现低血糖反应。临床研究显示,对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专科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其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更好地控制其血糖的水平。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医院对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专科护理干预,包括进行完善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与运动方式,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按时按量进餐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其平均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专科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其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风险,控制其血糖的水平。


  作者:李婷等


  第2篇:模拟急救在小儿急诊专科护理操作考核中应用价值评价


  急救工作能够衡量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应急能力和服务质量。所以,对临床护士的专科护理操作进行考核已经成为常规考核项目之一,它能够很好的考察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在小儿急诊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1]。当前医疗技术进一步发展,对小儿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我国传统的临床护理操作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而且偏向教条化,不能满足当前急救护理临床考核能力要求,也无法与我国当前医学发展形势相适应。模拟急救法能使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它拥有新颖性、灵活性等特点,可有效对护士急救能力进行考核。近年来,根据相关报道,模拟急救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考核和培训护士。我国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进行了多种急救情景的模拟演练,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护理人员24人,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32.4岁,均为女性,学历:本科11人,大专13人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6人,护士12人。


  1.2方法


  1.2.1制定培训内容。参考以往国外儿童医院急诊科模拟急救的培训内容,首先向护士们介绍模拟急救的发展简史、重要作用、重要意义,重点确定小组及个人分工,根据本院实际临床情况制定合适的培训内容[2];通过国外的儿童急诊评估、识别来培训护士的应急能力和评估识别危重患儿病情的能力;通过录像机观看一次模拟急救的具体过程,让护士熟悉整个流程。


  1.2.2编制考核量表。由护师、护士长以及考核组人员经过讨论商量后制定《急诊专科护理操作考核评分表》,总分100分,由4部分组成:①实际操作能力(权重70%),满分100分;②急救能力(权重20%)包括熟悉整个操作流程、熟悉药品位置摆放、具有判断性思维、操作动作利落;③沟通能力(权重5%)主要是与医师、患者家属的及时有效沟通;④团队协作能力(权重5%)主要包括各组人员职责分配、团结协作和成员配合。


  1.2.3考核形式。利用制定好的考核量表对演练前后的护士表现进行评分,考核前后必须使用相同的情境病例。将护师分为每3人一小组,每组至少一名护师,并且选用常见的儿童急诊病症,几人共同配合进行模拟急救演练。考核组人员包括护士长和带教护士,他们侧重护理部分提供相关病史资料、医嘱;家长的角色主要由带教护士来担任,护士需要和家长、医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3]。儿童急救过程病例设计以考核心肺监护、心肺复苏(CPR)、除颤3项操作为主,每位护士主要负责其中1项。考核结束后由每组3位护士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点评,最后考核组人员进行评价和打分。


  1.3观察指标。对护士的考核判断标准如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际操作能力、急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此来有效统计培训前后护士的综合急救能力比较。满分为20分,分数越高提示护理人员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应用SPSS18.0,计数应用(%),计量资料应用t检测(±s),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小儿急诊科护士培训后实际操作能力、急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指标显著优于培训前(P<0.05


  3讨论


  由于过去医疗技术不先进,人们考核意识也较为落后,导致急诊专科护理操作考核只是走表面的程序,而且形式单一落后,并没有达到考核的目的,此类考核没有受到医院的足够重视。在考核过程中,护士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背离了考核的初衷[4]。急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突发疾病的应急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但是传统的考核法只是对护士的仪容仪表、所需物品的准备、操作是否熟练正确和过程中能否做到干净无菌等方面进行评价,过于官方以及形式化。并且考核环境与真实的临床环境差距较大,面对这些情况,许多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下降,只是单纯的应付考核,与最初的考核目的相背离。


  模拟急救法在临床护理操作考核中的有显著的优势。第一,模拟急救法能更好的对护士的急救能力进行评价。考核一般把护士分为3人一组,在模拟急救过程中,除了对自身表现做出评价外,还能够对同组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相互促进学习,观察他人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同时进行自我反思以及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此外,通过模拟急救,护士进一步体验临床急救环境,锻炼自身评估判断能力,并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以期在日后真正的急救护理中做到从容不迫、熟练操作[5]。第二,模拟急救法巩固了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多护士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都不太牢固,很多记忆性的内容都已经遗忘,进行模拟急救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巩固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模拟急救过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病症病例的资料,此资料主要由考核组提供,护士必须利用其自身理论知识分析相应的病情变化,并且评估获取下一阶段的病情资料。此外,急救要求护士利用自身知识进行正确判断,不能盲目执行考核组人员的命令,例如,某项模拟医嘱中:150mL生理盐水快速静脉推注。护士就应该考虑到此要求推注量过大,不能利用手动静脉推注药液,需要选择加压式静脉输液装置[6]。此操作是对护士理论知识的特殊形式的考核,如果护士没有进行正确判断,则影响最后的考核成绩。第三,模拟急救法锻炼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近年来,新的考核方法中加入了对护士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两项测评。沟通能力主要是在急救过程中和医师、病患家属进行沟通的能力。如何更好的与医师进行交流以及向病患家属传达信息,安抚病患家属等,考核内容都有涉及。团队协作能力要求不同级别的护士进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领导者起到领导者的作用,急救过程中做到合理指挥,能有效避免场面发生混乱,提高急救质量,保证急救的迅速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模拟急救法的应用更好地锻炼了小儿急诊专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急救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考核护士进一步发现自身问题和现代临床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可有效保障抢救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对医疗机构提高儿童急诊病症抢救成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模拟急救演练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现代急救护理考核方法的一项创新,与当前医疗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我们應将此种方法在各大医院加以应用,以期培养出真正适应岗位需要和发展的急诊专科护理人才。


  作者:周建梅


  第3篇: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索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忽视对其进行实习与就业的综合教育与培训。而在现有的实习模式当中,也未能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和就业定位确立实习基地,从而造成了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实习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由此可见,只有为临床医学专科学生构建科学的、合理化的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提升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质量。


  一、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大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医学专业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均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1]。目前我国医学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却较为严峻,尤其是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使其就业形势更严峻。第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使医学专业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第二,专科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不准,不愿到基层就业,存在“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现象;第三,医院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第四,缺少适合临床医学专科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不能发挥实习拉动就业能效。


  二、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现状


  (一)缺少适合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


  目前,本科医学高校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实习就业基地,但由于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层次要求高,导致医学专科学生很难找到能提升专业技能的实习基地;即使找到适合的实习基地,也只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却没有在实习基地就业机会,学生实习结束后还要到人才市场进行招聘找工作。


  (二)学生对实习基地的选择定位不准


  学生进入实习期,因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育,导致学生对自己实习定位不准。在选报实习基地的时候,好高骛远。认为等级高的医院,实习资源好,提升技能快,都选报这样的基地。而等级高的医院,只有好的资源和技术,但是却没有给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还有部分学生选择报考专升本,就随意找实习单位挂靠,甚至一些个体诊所,实习单位对学生管理不到位,导致学生既不能考上本科,又没有进行稳固的专业实习,最终毕业时无业可就,阻碍了学生的就业水平提升。


  三、学生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主要是指以实习和就业为基础,从而制定出的一套适合学校、行业以及学生共同参与和发展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目前提高医学专科学生实习与就业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医学高职院校有必要从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构建角度出发,以“学生”和“员工”的双重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和带领下,提升专业技能。同时按照员工的模式进行定岗就业实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为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工作能力等综合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改变实习模式,实行分段实习


  改变目前学生实习模式,实行分段实习制:专业技能提升阶段和以就业为主的定岗实习。


  第一阶段即学生到学校统一建立的等级高的综合医院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实习6个月,在这6个月内,学生完全按照实习大纲进行医院科室轮转,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更开拓了视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期一年,即每年6月开始,至次年毕业返校结束。第一阶段专业技能提升实习结束时,正是毕业生招聘季开始,学生已有娴熟的专业技能,通过人才招聘、学校拓展就业基地等方式,安排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定岗就业实习。


  第二阶段即以就业为主的定岗实习。此阶段学生可通过三种方式完成定岗就业实习:一是学校以就业为主拓展适合高职专科学生就业的二级甲等以下、民营、私企及一些社区医院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学生在此阶段按照个人喜好,定岗到某一科室进行定岗实习至毕业返校,获取毕业证书再返回就业实习基地就业;二是学生通过人才市场招聘及家庭、社会关系寻找到适合自己就业的医院岗位,以试用工的形式进入该单位定岗实习;三是准备继续求学深造的学生(专升本),可向学校申请专升本复习假,全力进入专升本备考阶段,待考试结束后,根据考试情况,选择升学或者就业。


  (二)加强学生对实习基地、定岗就业实习基地的了解,合理定位


  学校管理老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目的,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技能实习定位。除此之外,应当针对不同就业期望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邀请有用人需求的定岗就业实习单位到校做招聘宣讲,让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选择适合就业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


  综上所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模式作为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临床医学专科学生教育模式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实习与就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对现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更新,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此来构建一体化的实习与就业教育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为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美军等


  第4篇: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效果调查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医学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临床医学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执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高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时需重点加强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建设应重点落在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以及专业知识评估方面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1]。与本科教育相比,专科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水平相对较低,某些专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导致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出现种种问题[2]。为此,在进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编排。下面,本文以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例,探讨其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采取自制问卷调查方法对我院2015届、2016届、2017届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1236例进行分析研究,初步了解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情况,同时评估毕业生对本校课程建设的看法及感受等,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


  (二)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初步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140份,其中收回1022份,回收率为89.65%,而有效调查的问卷表988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在调查的毕业生对象中,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类型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疗卫生单位。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多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因而代表性比较高。


  (二)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5门核心课程15项知识模块,往届受访毕业生认可以上的5门核心课程15项知识模块设计,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表示认可以上12项知识模块,认可人数为698人,其认可率61.23%,其中,在外科学“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模块中,94.34%的受訪毕业生表示认可。


  (三)专业知识评估调查结果


  本次专业知识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认可“重视综合运用”的受访毕业生有721例(63.25%);认可“考卷难度适中”的受访毕业生有657例(57.63%);认可“考卷内容广泛而全面”的受访毕业生有621例(54.47%);认可“重视日常考核”的受访毕业生有601例(52.72%)。在专业技能评价中,认可“考核规范”的受访毕业生有663例(58.16%);认可“考核项目完整”的受访毕业生有589例(51.67%);认可“考核标准与工作岗位需求相符”的受访毕业生有742例(65.09%)。


  三、讨论


  为了探讨我院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中,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就本院的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专业知识评估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大体的分析与总结。本次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毕业生均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表示认可,认为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其临床基础性理论知识基本符合临床工作需求。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为考核,通过考核可以较好地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专业知识评估研究中,大部分受访毕业生认为当前的教学课程考核方式重视综合运用、考核内容广泛而全面、考卷难度适中等,从中可以看出,本校对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考核衡量和把握得比较好。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调查结果,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仍存有欠缺,为此,学校应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和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


  作者:王丽岩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