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采编(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06 11: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逐渐提高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就业难度也进一步加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逐渐感到困惑和不解,与此同时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与引导,以致产生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逐渐提高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就业难度也进一步加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逐渐感到困惑和不解,与此同时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与引导,以致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幸福的感受。那么要如何撰写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就整理了几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第1篇:警院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措施分析


  一、概述


  压力源主要是指压力产生的来源,即促使压力产生的刺激性事件。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对他们而言,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转变的过程。在实现独立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问题和困惑,从而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会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甚至造成休学、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关于大学生压力源研究众多,总结分析导致大学生压力来源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环境适应問题。此类问题尤其针对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对于他们而言,步入大学意味着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不得不开始独自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种由依赖到独立的转变对他们造成挑战。除此之外,还有气候问题,生活习惯问题,以及步入大学后学习方法的转变等都会造成不适应。二、就业压力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此因素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很多临毕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甚至“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因而产生心理困扰。三、恋爱及性心理问题。按照艾森克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大学生处于青年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有建立亲密感的需要,因此恋爱问题,如失恋、单恋、情感破裂等也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随着性生理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大学生对于性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如若处理不当,会对其心理产生巨大冲击。


  二、警院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


  (一)警务化管理导致的不适应


  众所周知,警官类院校一直有对学生实施警务化化管理的传统,这也是警官类职业院校的特色育人模式。以我校警官学院为例,学院实施三级量化考核、五大模块管理等警务管理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其中三级量化考核是指学院学生处对中队进行考核,中队对区队考核,区队对学生个人考核;五大模块管理是指学院从学习、纪保、劳卫、内务、警体等五个“模块”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素质养成进行警务化管理。这就使得警院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按条令、条例规定进行,都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们,本来对自由多彩的大学生活充满向往,但来到警院后才发现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活甚至比高中生活更加严苛:早上六点出操,强制性晚自习,内务要求标准化,还有队列训练等等。笔者调查发现,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担忧因自己内务整理不好,卫生打扫不好,警容风纪不好等问题而被扣分或被队长“谈话”,这些区别于普通大学的管理和要求往往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单调、压抑,导致其承受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甚的心理压力。除此之外,有些队长在警务化管理工作中不太注重方式方法,只单纯强调服从管理,把学生学习生活卡严卡死,这样一种高压政策使得很多学生存在叛逆情绪,若得不到有效疏解,会产生心理压力。


  (二)就业压力


  在国家由大学生毕业分配转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背景下,自2008年开始,所有警察类院校取消内部招考制度,警察类院校不再是以往的“招生即招警”,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全国范围的公务员招考制度,这就使得警院大学生的就业优势不复以往,需要和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面临就业难题。不仅如此,由于警官类院校课程设置专业性、职业性较强,因此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范围更窄。以我校警官学院监狱学专业为例,绝大部分学生就业方向为考取公务员,2012-2014年报考公务员比率分别为:96%、86%、73%,由此可看出对于大部分警院学生而言,就业压力很大程度上即为公考压力,但警院大学生在公考方面的优势却在逐年削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监狱民警招录机制制约,导致大多数监狱学专业学生无法入警。当前大多数省份开考比例是1:5,如果人数不够,就不能开考,等于浪费了招录名额。二是很多省份在招录监狱民警时给予监狱学专业指标人数有限。三是由于以往毕业生人数积累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三)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应当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面临的压力来源之一,如课业繁重,上课听不懂,考试难度大等。笔者对我校监狱学专业学生进行了调研,监狱学专业由于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其具备法务素养、警务素养、社会化素养及技能拓展素养。这必然对监狱学专业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体系复杂,课业压力繁重。监狱学专业学生从入校开始,依次学习法理学、刑法、民法、以及各诉讼法等基本法学课程,还要学习如《监狱学基础理论》、《狱政管理学》、《罪犯教育学》、《罪犯心理矫治》、《狱内侦查学》、《监狱法律文书》等监狱学专业课程,学习课程数量比一般专业多,且部分课程比较枯燥,理解起来难度大。第二,实践课程压力大。监狱学作为一门职业教育专业,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实践实训能力,如《罪犯心理矫治》和《狱内侦查技术》分别设有实践课,很多学生反映动口易,动手难,实践实训课程难度较大。第三,警体课程训练压力大。入校时起,监狱学专业学生就必须严格按照警察的标准,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如队列体能、障碍越野、擒拿格斗、武器使用等警察实战技能的学习,平时还会有定期的队列训练与会操,均要求以出色的体能作保证。很多同学反映警体课程要求高,强度大,考核严,压力较大。第四,各种职业类考试压力大。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监狱学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特点,还要参加心理咨询师、司法考试等职业类考试。以司法考试为例,其考试难度大,通过率较低,学生在复习司法考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压力较大。第五,顶岗实习压力大。在核心专业课学习结束的暑期,学生将被分配到各省直监狱(我校监狱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训,主要是到监狱获得感性认识,如了解监狱内部的组织结构、监狱的日常运行、监狱管理的常规内容、监狱警察的具体职责等,不少学生反映实习过程中任务重,要求高,压力较大。


  (四)人际交往压力大


  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认知、性格、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人际关系问题成为高校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对于警院学生而言,生活环境的闭锁性,警务化管理的特殊性,使得警院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较普通大学生相比更显特殊。调查发现,我院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和队长的沟通。和普通高校辅导员不同,警院队长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同时也是警务化管理的执行者。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会对队长产生畏惧,生怕自己一不小心犯了错误,被队长“谈话”,在沟通过程中也很少袒露自己的心声,甚至有同学反应见到队长要“绕着走”。这就提示对于大多数担任队长的老师而言,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正视学生在警务化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与学生的良性交往,建立沟通型引导途徑。其次,人际交往的矛盾还来源于普通学生与学生干部的沟通。很多学生干部手中也掌握一定加扣分权利,使得普通学生在与学生干部交往过程中存在一定功利色彩,也有学生觉得很多学生干部高高在上,不好亲近。这就提示作为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端正姿态,公正无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好队长老师与同学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再次,还有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在访谈中,有些同宿舍同学提出“如若当天内务被警务督察大队扣分的话,而主要责任不能具体到个人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责任扩散的现象,大家相互推诿责任,影响关系”。


  三、警院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措施分析


  (一)加强对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警务化管理严格,警院生活较为枯燥压抑,相比于普通高校学生,警院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更重,心理问题也更普遍。因此,加强对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要切实落到实处,落到点子上。笔者认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能使学生达到以下四个层次内容:首先要掌握关于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其次是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再次是能够对一般的、较轻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节;最后在面对较为严重的,影响学习生活的心理问题时有主动求治的欲望和要求。要达到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可以从几方面入手:第一,在入校初期,对全体警院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测,针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者,中队长和学生干部要留心观察。第二,在入校初期,可以进行几次较大规模的团体心理咨询,可以以促进同学人际交往,加强学生对警院生活适应性为主题,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并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若有必要,也可以穿插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第三,警院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学专业老师定期坐班,解答学生们的心理疑惑,处理心理问题,若有条件可以建立宣泄室,当学生遇到心理压力较难疏解时,可去宣泄室发泄,因为不良情绪发泄出来本身就是矫治的一种方式。第四,在全院范围内开设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的需要,为将来考取心理咨询师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身心理素养。第五,中队长和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平时要注意渗透,要重视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教会学生一些较为基本的心理调控疏导方法,比如遇到问题可以多与亲人、朋友以及老师队长沟通,甚至可以通过哭诉来发泄抑郁、消除紧张;要保持乐观的心理和宽广的胸怀,遇事不要斤斤计较,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利用体育锻炼、听音乐、散步等方式来转换心情,学会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形式。


  (二)加强对新入校学生的适应性养成训练


  在入院初期加强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如内务整理的要求,出操列队要求,上课出勤要求,队列训练要求等,将警务化管理的思想尽快融入灌输给学生。此外,中队长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式,作为队长,其角色不仅仅是管理者,也是师者友者,且警务化管理和悉心教导、循循善诱并不矛盾,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严之有度、严之有情”。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不丰富,心理生理还未成熟,在处理恋爱问题上往往会出现诸多困惑,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适时引导,可以举办以爱情为主题的心理讲座,从而使学生学会以健康的心理对待恋爱问题。


  (三)引导学生自主成长模式养成


  在课程方面,警院除了着力专业核心素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外,要加强学生自主成长模式的培养。学生自我成长为动力的培养模式,体现为校园社团,专业专长小组等形式。学生通过社团找到自我实现平台,组织专业专场小组——兴趣小组。除此之外,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成长动力。


  作者:赵爽


  第2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疏导方法研究


  引言


  压力会阻碍毕业生获得一份成功的工作,这将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并可能导致抑郁、失眠等症状。因此,积极帮助大学生调适和缓解心理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根源


  1.1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当代大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经过十年的艰苦训练,对未来充满希望,抱有很高的期望。面对“自主就业和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高期望值和社会现实接受度低,容易发生冲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每个大学生都有家庭的期望。然而,许多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到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他们也希望孩子们能成为公务员,成为“高级白领”。显然,大学生很难实现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言语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冲突,导致了大学生莫名的心理压力。


  1.2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我国就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资源,人才和高科技工业电力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的时代,这就要求中国的战略调整,技术也进一步升级,建立高技术产业。与以前的经济时代相比,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劳动者需要更高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或熟练技术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基础型人才。如果毕业生缺乏相应的应用技能和知识,就不能满足企业的就业需求,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就業压力。


  1.3学校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的相对不完善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一种知识形态,它将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类型的培养,并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需要。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存在着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挑战,严峻的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就业服务体系的相对不完善密切相关。


  2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源于各种因素,而压力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对压力源的感知。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但你所想的,”凯里说,在加拿大的一个著名的生理学家。为了减少就业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必须坚持不懈地改变对当前就业困难的认知评价。


  2.1大学生要充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抓住机遇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高考制”到“双向选择”和“自主选择”的就业制度。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毕业生就业实质上是一个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抓住机会,你应该把自己放在正确的地方。如果你高估了自己,你就会错失良机。学生应该冷静下来,面对现实,找到自己的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心工作了。同时看到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代大学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选择未来的就业环境,而不仅仅是看眼前的和盲目的恐慌。调整就业心态,积极争取机会,乐观谨慎,抓住机遇,最终找到合适的工作。


  2.2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我


  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鼓励个体学生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团结祖国的需要和个人的追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培养合理合理的就业期望,适当降低就业期望。需要他们的主观需求和客观社会现实,引导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冷静地分析优势和劣势的个体,改变传统的就业限制的地区和部门,对中小城市和乡村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调整就业心态,引导学生到祖国需要的人才。实现人生价值。第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先就业观、择业观。毕业生应该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工人,从最基本的事情出发,决定他们的选择。将个人就业目标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以确保就业的成功率更高。


  2.3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计划和计划。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目的,环境清晰的分析,对未来职业的正确选择,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困难,最终实现理想。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资质、动机、能力、需要、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了明确而相关的自我职业概念。因此,大学四年是学生不断探索、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机。要使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参观实习基地,以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对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该讲座的必要性。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打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听每一个行业成功的创业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锁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对未来职业的初步认识。第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各种就业准备,积累实践经验,学习和掌握各种工作技能。大学生创造和利用一切机会,充分了解社会的特点和未来从事的职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认识自我,明确目标,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3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就业的挑战,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面对他们的地位作为工人,不断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客观、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冷静、轻松的心态对待就业。学生还需要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断地体验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乐观、自信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作者:付秋菊


  第3篇: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疏导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以实践性、实用性、专精性、自主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一般大学生既有共同之处,又因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疏导途径的研究,对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


  1.学习心理压力


  由于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认识,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并不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认同感不强。有的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工人的,颇类似于一些中职或技校;也有人认为高职教育是较低层次的高等教育,等同于过去的专科。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1。


  在现实中,由于对自身所接受教育的定位没把握,甚至对自身所处的高职院校存在偏见,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愿接纳高职教育,不仅对专业课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对一些生动的公共选修课也提不起精神。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大学生在学校和專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学生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这使得他们由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现在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懈怠和逃避,普遍缺少学习动力。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高考失利、与本科教育失之交臂的现状耿耿于怀,寄希望于专升本改变命运。但由于自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缺乏长远的规划,学习能力和自制力不强,在“专升本”的竞争压力面前部分高职大学生失去了学习和人生方向和目标,感情容易变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弃,容易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


  2.人际交往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青年期,该时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人际交往的需求强烈,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乃至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成为他们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欲求。然而,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才无奈的选择了高职就读,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交往中又会因为性格等因素,缺乏交往技能,导致产生各种心理交往障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他们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高职院校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压力主要体现在:①过分害羞,妨碍交际。主要类型有气质性害羞、认知性害羞、创伤性害羞[1];②内心自卑,害怕交往。自卑产生于自身的不足(包括生理和心理)以及挫折。存在生理残疾的部分学生,由于身材过于矮小、腿脚不方便等显性残疾,让他们过于自卑和敏感。也有不少学生存在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错觉,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职业技术院校读书时,就觉得丢脸。自卑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不敢与学历层次比自己高的人交往,甚至有的不敢与现在本科院校就读的中学同学恋爱。另据调查显示,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中约70%来自农村,家庭多半比较贫困,贫困使自尊心很强的学生畏惧人际交往,遭遇交往障碍。有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抱有美好的交往愿望,也期盼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但往往不能赢得他人的肯定,人际交往屡屡碰壁。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自信与缺乏自信的矛盾心理强烈。


  3.就业心理压力


  自1999年扩招以来,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普遍拥有的心理问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科”似乎成为顺利就业的最低门槛,致使高职学生在就业大潮中处于劣势,“毕业等于失业”的心理认识成为最大的心理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焦虑自卑心态。在目前就业难的状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特别是那些对职业期望值过高的学生产生了焦虑心理。高职院校毕业生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往往觉得自身条件比不上普通高校毕业生。很多学生毕业时害怕找工作,不敢正视竞争,不会利用高职教育优势,不能发挥自身所长。有些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经历失败以后,就陷入苦闷、焦虑、失望和悔恨的体验之中,看到竞争者手中的高学历、高学位证书,显得惊慌失措,信心不足。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或一些学业成绩平平甚至受过某种处分的学生,害怕他人发现自己的缺点,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二是盲目从众心态。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缺乏了解。在焦虑急躁心理的作用下,容易依赖他人尤其是父母、亲戚选择就业方向,缺乏主见、见异思迁,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盲目从众,追赶时髦,其结果常常是错失良机,后悔不已。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途径


  1.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打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组成,这三者密切联系,互相促进,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是解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力求在学生求学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新生入校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必要的理想信念教育座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人生规划和学习目标。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可以引导他们多接触社会,带领他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进行“阳光”教育,让他们了解实际社会健康向上的主流,摆正心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缓解身上背负的沉重负担[2]。


  2.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普遍存在片面性,一是高估自我,有着很强的优越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低估自我,因为自我期望水平偏高,引起学生对现实的不满,加之学习与生活缺乏科学的调节,适应能力差,易积累一定的挫折感。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就是让他们有勇气面对现实中真实的自己,不会因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而产生不良情绪和自卑心理。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教导学生时常自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对自己进行了解、认识,明确自己的长处、短处,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不要树立遥不可及的奋斗目标,找到自己在他人和集体中的合理位置;二要教导学生从周围客观世界、他人的评价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来认识自己,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理解带来的认识误差,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3]。


  3.优化工作方法,拓宽工作范围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心理咨询的需求增加,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只有做到常规化的开展,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首先,学校辅导员应该具有必要的心理咨询知识,承担一定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扮演学校权威的代言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情况,一旦发现有困难学生,及早给予个别学生心理辅导,与他们一起共同分析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协助他们缓解、调适心理压力,实现健康成长。其次,可以根据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比如针对贫困生的团体辅导、针对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针对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针对恋爱与性的团体辅导等[4]。以组团的方式开展专题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时间短,学时较紧,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和补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根据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及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可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學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一方面在比赛中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每年集中进行心理健康节的活动,通过播放心理电影、广场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心理健康教育板报评比、心理情景剧比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社团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


  作者:郭婷等


  第4篇: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特点研究


  当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传统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压力源、中介变量等方面,而对于大学生压力情境、心理压力反应特点的研究不多。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压力出发,探讨了其常见的心理压力反应,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探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一、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分析


  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可能来自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由于多数大学生都是中学时期的优等生,但由于高校中强手如林、尖子荟萃,为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获得有力的竞争优势,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高校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不少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继而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失落感。


  2、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就业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无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很多学生担心毕业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有些专业冷门的大学生这一方面的压力更大。


  3、人际交往压力


  很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也导致其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许多人存在来自这方面的压力。有些学生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从小缺乏相关教育,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显著不足,致使其无法妥善地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4、经济压力


  有些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无法负担高额的学费,加上日常生活费用的日趋增多,很多家庭负债累累,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加上看到有些学生经济条件优越,经过对比后难免产生自卑心理,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


  5、恋爱压力


  近些年来,大学生谈恋爱十分普遍。但也存在很多单恋、失恋的情况,对于有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打击,甚至会引发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常见反应与特点分析


  所谓的心理压力反应,指的是由于受到压力源的影响,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反应,属于一种紧张、唤醒的心理状态,多为个体内部所出现的解释、情感、防御性应对过程,这一过程是发展的,能够逐步提升并趋向成熟。


  1、大学生心理压力常见反应策略


  据调查,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多采用的对策如下,根据问题主动应对,寻求支持、躲避压力、容忍压力、听之任之、否认、幻想、发泄、忍耐等。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主动寻求外界支持。部分大学生面对压力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法、寻求可信赖的伙伴支持,该方式属于一种积极应对方式。(2)转移、回避,情绪调节。有些学生会对压力保持容忍的态度,通过认知重组,抛弃源自于压力的神經质,对问题严重性进行重新认识。(3)迁怒、幻想,通过烟、酒、药缓解压力的方式,这类属于情绪的不良疏导方式。


  2、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方式会受到性别、年级、城乡差异、家庭情况等的影响,从差异反应可以看到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特点:


  (1)性别差异特点。对于大学生而言,男性较女性而言更喜欢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主动认知、解决问题等,女性往往会采取回避、幻想等消极反应。在情绪的定向应对方面,女性多会愤怒发泄、痛哭等方式,而在寻求社会支持方面,女性往往会采取求助方式,求助对象方面对于有知识、关注他人、不确定的品质要求较多,男生往往选择稳定的策略,乐于关注乐于助人、诚实、有知识等品质。女生多以亲属作为求助对象,男生选择向朋友、同学等无血缘关系者求助。提供建议方面女性多选择鼓励、关心、安慰等方式。男女在这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处理方式、情绪表达方式的不同,社会所赞许的男性应当坚强、独立处理事务,因而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女性可以较随意表达情绪。


  (2)年级差异特点。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方式也在变化,并开始更成熟、积极的应对,低年级大学生往往会采用逃避、听之任之、容忍的方式,而随着年龄增长,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自我防御机制、外部疏导机制相结合的反应方式,也会主动积极应对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积累了经验,锻炼了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也有了增强,心理发展趋于独立、成熟、稳定。


  (3)城乡差异特点。城市来的学生较农村学生更易采用宣泄方式,农村学生多选择压抑、忍耐、经验总结的方式,这表明农村来的大学生更多选择默默逃避、承受,并总结经验教训,而城市大学生更乐于采用宣泄方式应对。应注意的是,农村来的大学生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比率明显高于大城市来的学生。这主要是由于来自城市的学生较农村学生在经济条件、知识面、学习基础方面都更优越,自我评价高一些。


  (4)家庭差异特点。主要体现在独生、非独生子女方面,其中,前者面对心理压力更多选择推诿、幻想、宣泄、求助、逃避等消极方式,表明其面对压力缺乏科学的应对方式,可能是由于宠爱较多,父母为其学习、生活准备好了一切,他们很少直面挫折、压力,因而导致其压力承受能力不强。由于宠爱多,因而他们较非独生子女而言与家庭的关系更密切,一旦面临心理压力往往更愿意向家人求助。


  三、结语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感到沉重的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出现了心理异常、自虐、自杀等行为。因此,提升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能力十分关键。本文结合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依据其常见心理压力反应策略,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特点,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应对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刘闻


  第5篇: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其生活和成长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时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诸多压力。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了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分析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特点,并探索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指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压力,提升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四所高校的1500名农业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完成。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62份,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其中,男生637人,占44.5%,女生795人,占55.5%;大一学生270人,占18.9%,大二学生458人,占32%,大三学生449人,占31.4%,大四学生255人,占17.8%;农科学生604人,占42.2%,理科学生433人,占30.2%,文科学生395人,占27.6%。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采用自编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3.数据处理。问卷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压力程度。在“近两周来,你总体感觉压力程度”的调查中,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非常大”的学生占67.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女生感觉“压力比较大”(52.7%)和“压力非常大”(15.5%)的比例比男生高,可能跟女生比较敏感有关。在专业比较中发现,农科专业、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学生认为“压力非常大”和“压力比较大”的比例为依次为68.7%、66.9%、65.8%。比较看出,农科专业学生的压力要高于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学生,这可能受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如“学农没有出息、没有前途。”等思想的影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学农、爱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带来了相应的心理压力。


  从各个年级来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非常大”的比例依次为56%、65.6%、69.4%、76.4%。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压力感呈现随着年级升高而压力感增大的趋势。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新鲜感,这段时期压力感相对较轻。大二、大三开始紧张的专业课学习,准备四、六级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无形中学习压力增加。大四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就业、考研、毕业论文等重要事件,使他们压力感剧增。


  2.对压力的认识和反应。26.5%的学生认为“压力有害身心健康”,49.8%的学生认为“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提高”,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还有23.7%的学生“对压力不了解”,需要加以引导。在“压力给您造成的消极影响”调查中,13.2%的学生选择“身体健康方面”,18.4%的学生选择“心理健康方面”,23.4%的学生选择“学业方面”,29.2%的学生选择“人际交往方面”,15.8%的学生选择“生活方面”。可见,压力过大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都带来了消极影响。


  3.压力来源。调查发现,农业院校大学生主要压力来源有八种,按照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就业压力(76.9%)、学业压力(66.3%)、人际关系压力(52.0%)、情感压力(35.5%)、经济压力(30.4%)、社会压力(23.2%)、家庭压力(20.7%)、适应压力(16.6%)。(1)就业是大学生产生压力的最大因素,并且呈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压力上升的特点,农科和文科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比理科学生大。在性别方面,女生的就业压力感比男生高,这可能与个别用人单位依然存在性别歧视有关;(2)学业压力是大学生第二大压力来源。在专业上,理科学生的学习压力最高,为72.5%,有69%的农科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最低是文科学生,比例为55.4%。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明显差异;(3)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调查显示,女生在人际关系压力感上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个性较男生敏感、感情细腻有关。在访谈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女生表示宿舍关系不和谐给她们带来了很大的烦恼;(4)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恋爱现象成为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恋爱的过程时常会伴随各种矛盾冲突,由于大学生应对恋爱困扰能力不高,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5)经济压力。调查发现,农科专业38.9%学生感觉经济压力大,高于理科(27.1%)和文科(20.2%)的学生。


  4.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在“当你感觉有压力时,你一般会如何应对”的调查中,67.8%的学生认为“自我调整,采取积极措施”,55.4%的学生“向同学、老师或家人倾诉、求助”,73.5%选择“转移注意力,比如看微信、购物、运动、睡觉、听音乐等”。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倾诉、转移注意力等积极有效的策略来缓解、应对压力,这是积极向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压力时,10.7%的学生选择“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11.4%的学生选择“自责或逃避”,9.1%的学生选择“不知所错”,8.5%的学生选择“默默承受”,7.1%的学生“向引起压力的人或事发脾气”,说明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还不能科学地应对压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其学业和成长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指导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农业高校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学会以积极的、成熟的方式面各种压力和挑战。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心理素质。(1)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程,同时可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围。以“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契机,集中开展心理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专题讲座、素质拓展训练、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3)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分年级心理教育辅导。对大一生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心理适应讲座,组织新生素质拓展,开展适应团体辅导等活动,着重提高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能力。面向大二、大三的学生,举办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职业规划等主题讲座,使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和压力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自我调适能力。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心理、面试指导、考研指导等主题讲座,提高学生求职择业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2.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压力应对能力。(1)培养大学生自信乐观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客观认识自我,如果能全面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适合的职业,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就可以从容面对压力。其次,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各种文体和社团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增强人际交往,也无形中宣泄了压力;(2)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压力认知。正确认识和评价造成压力的事件,换个角度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以“我能行”的态度对待压力和挫折,把压力视为成长发展的动力,压力感也会随之减轻;(3)指导大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大学生要主动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维护心理健康。常见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有宣泄法、注意转移法、升华法、放松法等。


  3.指导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因此要指导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积极寻求他人帮助。大学生在身处压力或困扰中时,要树立“学会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意识,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帮助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更好地缓解或应对压力。


  作者:牟玉荣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