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金融论文 > 正文

风险投资论文精选收集(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06 11:11

摘要:

  风险的投资是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因素,风险和收益是投资活动的核心问题,对风险投资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有效地配置风险投资资金。根据风险投资发展较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的筹资渠道呈现出越来越多元...

  风险的投资是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因素,风险和收益是投资活动的核心问题,对风险投资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有效地配置风险投资资金。根据风险投资发展较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的筹资渠道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养老金、基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非金融类企业及个人和家庭基金等都可以成为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


  第1篇:民营风险投资、声誉效应与新股价格炒作


  一、引言


  Gompers[1]指出风险投资机构存在“声誉效应(GrandstandingHypothesis)”,即由于声誉对风险投资的融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IPO是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方式,直接影响其业绩,最能借以建立声誉。基于后续融资动机,年轻的风险投资机构通常会急于将被投企业提前运作上市,甚至不惜以更多的发行折价保证企业发行成功,以此建立声誉。陈工孟等[2]、Yietal.[3]和Zhaoetal.[4]关于中国市场的研究表明,A股上市公司中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首日收益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是整体上存在声誉效应的,即“风险投资机构以IPO折价来提早退出投资项目,以此建立声誉,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


  但是,自1985年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成立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政府风投、民营风投和外资风投等多主体参与的态势。各类风投的融资状况及声誉不尽相同,这种声誉效应主要存在于哪类风险投资?本文认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主要是由民营风险投资所致,而非民营的风险投资是不存在显著的声誉效应的。


  其次,长期以来新股一直是我国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那么民营风险投资还有必要以更多的发行折价确保发行成功吗,其参与下的更高的IPO首日收益和声誉效应又是从何而来?本文认为,民营风险投资可以通过炒作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价格得到高额的IPO首日收益,也能使其获得更高的声誉。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民营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


  我国风险投资虽起步于1985年,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直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尤其是随着2009年创业板的设立后退出通道被进一步打通,我国风险投资行业才真正活跃起来。因此,总体而言,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较晚,较为年轻,投资经验较少,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声誉,通常被认为存在着明显的声誉效应,即有风投参与的公司具有更高的IPO首日收益[2-4]。


  但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已由过去的以政府主导转变为国有、民营、外资等多产权主体共同参与,尤其是民营风投已占相当比重(截至2014年12月31日,Wind数据库收录的4251家风投机构(含VC和PE)中,民营风投有2544家,占比59.84%)。各类风险投资在资金筹集、市场声誉、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1)国有风投机构:通常由政府出资发起,有潜在的政府声誉担保,且有后续政府追加投资的可能,因此基于后续融资需要而急于建立声誉的动机并不强烈。(2)外资风投机构:通常跨境投资的难度要大于在本国投资,因此能够进入中国市场进行风险投资的外资机构往往具有更高的业务水平、更大的规模和更好的声誉,这类风投相对成熟,本身已具有较好的声誉,也没有基于后续融资需要而急于建立声誉的动机。(3)民营风投机构的声誉效应动机应该很强烈:一是我国民营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2007年才开始快速发展的,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声誉;二是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所有制歧视,民营主体融资要难于国有、外资等非民营主体。因此,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应该主要集中在民营风投机构,由此提出假设1。


  H1: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主要源于民营风险投资,即相对于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民营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具有更高的IPO首日收益,而非民营的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IPO首日收益没有显著偏高。


  (二)民营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与新股价格炒作


  本文认为,受限于发行进程的非市场化和市场定价的非有效性,我国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借助IPO退出事件建立声誉的方式却与国外现有理论描述的未必一致。


  Gompersetal.[1]的风险投资声誉效应假说是基于美国等成熟市场环境提出的。他们认为,基于后续融资目的,年轻的风险投资家会将被投企业提前运作上市,以便快速建立声誉;同时,这些被“拔苗助长”的企业需要降低发行定价,以更多的发行折价吸引足够的投资者申购,以便保证发行成功。这样的逻辑至少需要两个前提,一是风险投资家能够影响公司的IPO进程;二是二级市场定价相对有效,发行折价是必须付出的“逆向选择”补偿。


  然而,这两个前提条件在我国未必如此。其一,我国新股发行进程是非市场化的,2000年以前实施的是审批制,对年度发行总量进行指标控制,属于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2000年至今一直实施的是核准制,虽有所进步,但上市进程主要由证监会发审委的核准节奏决定,直接证据就是新股发行工作时常被证监会直接停止,最典型的一次停发期间就是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直接导致近千家拟IPO的公司在发审委排队待发。在这种环境下,风险投资机构对发行进程的影响是有限的,也就难以像国外理论描述的那样通过加速进程将公司提前运作上市。沈维涛等[5]也实证发现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整体上并未帮助提高企业通过发行审核和选择市场较好时期进行IPO的概率。其二,发行进程的非市场化决定了新股在我国市场中的稀缺性,因此新股往往都是被熱捧的,发行市场中也长期集聚着大量“打新”资金(极低的发行中签率即是一种证明),在这种明显供不应求的环境中,风险投资机构也没有必要为保证发行成功而付出更多的折价(事实上,我国新股市场中也鲜见发行失败的例子)。因此,像国外理论描述的那样,通过以更多发行折价为代价将被投企业提前运作上市的方式获取声誉,在中国未必如此。


  事实上,我国民营风险投资通过炒作新股上市首日价格的方式,同样可以赚取声誉。其一,高额IPO首日收益和高企的新股市盈率往往会得到市场的普遍关注,起到广告作用。例如我国创业板自2009年创设以来其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现象就吸引了诸多媒体报道。其二,除了将被投企业成功运作上市,上市后高额的IPO首日收益和新股价格也会被投资者视为一种业绩,经常出现在风投机构的业绩宣传资料中。其三,新股价格在上市首日是容易被炒作的。从首日需求上看,我国市场存在大量噪声交易者[6],而长期高额的IPO首日收益激发了大量噪声交易者参与新股首日交易,他们往往不关注基本面信息,只意图在后续交易中以更高价格卖出获利[7-8],这种非理性需求的存在增加了新股价格脱离基础价值的可能性;从首日供给上看,由于锁定期和“T+1”交易制度的存在,只有发行时申购到的新股才能够被卖出,供给严重受限(尤其是在2012年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之前,甚至连网下询价的新股也存在锁定期,在上市首日能够卖出的新股只有在网上发行时被公众投资者申购到的部分)。其四,我国新股在上市首日被热炒的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为防范我国IPO新股在上市首日被热炒,深交所对中小板和创业板IPO专门设置了上市首日交易的盘中停牌制度,规定当股票上市首日盘中成交价格相对当日开盘价上涨或下跌达到一定幅度(实际通常是上涨),或当日换手率达到一定幅度,即对IPO公司股票实施临时停牌。这一专门规则的设置本身也说明了我国IPO新股在上市首日有被热炒的强烈冲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民营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主要源于对新股上市后的价格炒作,而非像国外成熟市场那样通过以更多发行折价为代价将被投企业提前运作上市。由此提出假设2。


  H2:民营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源于对新股上市后价格的炒作(上市后的溢价),即相对于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民营风险投资的参与并未显著降低IPO公司的发行定价水平,但能显著提高IPO公司的上市首日价格水平。


  三、样本数据与变量设定


  (一)样本数据


  由于我国新股发行在2006年6月5日之前是股权分置的,而2012年5月10日之后则取消了网下询价的股票锁定期限制,为避免制度背景差异导致的数据非平稳性,本文选取2006年6月5日至2012年5月10日中工国际(002051)和日出东方(603366)发行的IPO公司为样本。在此期间发行的IPO公司总共有1065家,剔除金融业样本,并剔除IPO过程中因财务造假被查处的万福生科(300268)和绿大地(002200)等,最终得到1040个样本。其中,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样本有671家,369家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样本中有民营风险投资参与的有268家(仅有一家民营风投参与的有120家,而两家及以上风投机构联合投资的有148家)。


  IPO公司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承销商排名信息来源于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http://www.sac.net.cn/),风险投资机构产权信息来源以Wind数据库和投中集团的CVSource数据库为主,以工商部门网站登记注册信息为补充。


  (二)变量设定


  1.风险投资的界定


  由于中国IPO市场中的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的名称和实际投资定位通常是混淆的,所以借鉴陈工孟等[2]、张学勇等[9]的做法,并不对VC和PE进行严格区分,本研究中的风险投资泛指VC和PE。对于IPO公司是否有风险投资参与,本研究主要查询招股说明书中的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然后按如下步骤予以认定:(1)股东名称中出现“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创业资本投资”的公司股東直接认定为风投机构;(2)对没有出现上述关键词的,进一步查询投中集团的CVSource数据库和Wind的风投机构名录,如果股东进入该名录,则认定为风投机构;(3)对于十大股东名称中包含“高科技投资”等疑似风投机构的字样,则进一步到所在地工商部门网站查询该股东的主营业务范围,若其中含有“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也认定为风投机构;(4)剩余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股东是风投机构的,则认定为没有风险投资参与。


  2.其他变量界定


  后续实证检验所用到的相关变量定义及描述如表1所示。


  (三)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观察表2中数据可知:(1)被解释变量如上市首日收益IR、发行市盈率P0E和上市首日市盈率P1E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偏差很大,说明各IPO公司的新股定价不尽相同,新股价格问题值得研究。(2)IR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63.474%和37.835%,说明我国新股在一、二级市场长期存在较高的价差,而这一高达63%以上的价差完全像成熟市场那样用“underpricing(发行抑价)”来解释显然缺乏说服力。(3)网上询价发行超额认购倍数Subscri_A和网上询价发行超额认购倍数Subscri_O的均值分别为86.18和402.88,说明一级市场投资者对发行新股的需求是相当大的,在这种旺盛的需求下IPO公司显然没必要给出过多发行抑价去保证发行成功;另一方面,上市首日换手率Turnover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71.031%和75.697%,说明新股上市初期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对新股有着持续的狂热需求,这为上市首日对新股价格进行炒作提供了便利。因此,有别于国外成熟市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抑价观点,本文从二级市场价格炒作的理论视角研究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对新股定价的影响及其机理,在中国市场更具合理性。


  四、实证模型与检验结果分析


  (一)民营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检验


  为检验民营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借鉴陈工孟等[2]的方法,以IPO首日收益(IR)为被解释变量,以风险投资参与的虚拟变量(VCDummy)为解释变量,分别以IPO全样本、民营风投参与和没有风投参与的IPO混合样本(民营VC+无VC)、非民营风投参与和没有风投参与的IPO混合样本(非民营VC+无VC),分别检验各类风投参与对IPO首日收益的影响,具体模型如式1所示,其中VCDummy的系数β1显著为正,则表明有风投参与的公司具有更高的IPO首日收益,存在“声誉效应”。根据假设1,预期全样本中β1应显著为正,总体存在声誉效应;而进一步分样本中,民营风投子样本的β1应显著为正,而非民营风投子样本的β1应不显著。


  IR=α+β1VCDummy+β'CONTROL+ε(1)


  此外,CONTROL为一系列控制变量。由于中国IPO首日收益不仅与发行抑价有关,更与上市首日的投资者情绪等二级市场因素有关[7-8],因此控制变量既包括发行规模(LnVol)、承销商声誉(Underwriter)、公司成立年限(LnAge)、成长性(Growth)、资产负债率(Leverage)、行业虚拟变量(Hightech)、年度虚拟变量(Years)等发行特征及公司基本面特征变量,还包括上市日前一个月的平均IPO首日收益(IPOMOM)、上市首日换手率(Turnover)和网上公开发行的超额申购倍数(Subscri_O)等反映投资者情绪和市场状况的特征变量。此外,由于主板、创业板和中小板在发行上市规则、市场氛围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还加入了主板虚拟变量(Mainboard)和创业板虚拟变量(Growthboard)予以控制,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分析表3数据可知:


  第一,在全样本中,虚拟变量VCDummy与IPO首日收益显著正相关,表明风险投资的参与提高了IPO首日收益,与陈工孟等[2]研究发现一致;进一步,在混合样本②中民营风投的参与(VCDummy)同样显著正相关,而在混合样本③中非民营样本的参与却没有表现出顯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相对于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公司,只有民营风险投资的参与才提高了IPO首日收益,不拒绝研究假设1。上述检验结果支撑了本文关于“我国风险投资存在声誉效应,但这种声誉效应主要由民营风险投资所致”的研究观点。


  第二,反映IPO公司发行特征及基本面的变量普遍不显著(如承销商声誉(Underwriter)、公司成立年限(LnAge)、成长性(Growth)、资产负债率(Leverage)、行业虚拟变量(Hightech)等),而反映投资者情绪和二级市场状况的IPOMOM、Turnover和Subscri_O三个变量却表现出稳定而高度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我国IPO首日收益应该主要与新股上市首日定价有关,而并非像欧美等成熟市场那样主要与发行定价有关。这一点与韩立岩和伍燕然[7]、武龙[8]等研究吻合,也进一步说明了本文从新股首日价格炒作角度研究我国民营风险投资声誉效应的合理性和意义,支撑了本文的研究逻辑。


  (二)民营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与新股价格炒作检验


  虽然上述结果证明了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主要存在于民营风险投资,但民营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究竟源于更低的发行抑价(像以往在成熟市场中的对此解释),还是通过炒作上市首日价格获取更高首日收益?为检验这一问题,本研究选择由民营风投参与的268家IPO公司和没有风投参与的671家IPO公司组成的939家混合样本对研究假设2予以检验,具体模型如式2和式3所示。


  P0e=α+β1VCDummy+β'CONTROL+ε(2)


  2式模型用于检验民营风险投资的参与对新股发行定价水平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为发行市盈率(P0E),解释变量为民营风险投资参与虚拟变量(VCDummy),按照传统的抑价解释,VCDummy的系数β1应显著为负,表明民营风投参与的IPO公司会更大程度调低发行定价,即声誉效应源于更低的发行抑价。控制变量(CONTROL)选择发行规模(LnVol)、承销商声誉(Underwriter)、公司成立年限(LnAge)、成长性(Growth)、资产负债率(Leverage)、行业虚拟变量(Hightech)、年度虚拟变量(Years)、网下询价超额申购倍数(Subscri_A)等。具体回归结果见表4中回归①。


  P1E=α+β1VCDummy+β'CONTROL+ε(3)


  3式模型用于检验民营风险投资的参与对上市首日定价水平的影响,均以首日收盘市盈率(P1E)为被解释变量,以民营风险投资参与虚拟变量(VCDummy)为解释变量,依据本文假设2,民营风投的声誉效应主要源于对IPO公司上市首日价格的炒作,则VCDummy的系数β1应显著为正。控制变量(CONTROL)选择方面,由于新股上市首日定价不仅与发行特征、公司基本面等发行过程信息有关,还与上市首日的投资者情绪、市场氛围等上市首日情况有关,因此先在回归②的控制变量仅加入发行规模(LnVol)、承销商声誉(Underwriter)、公司成立年限(LnAge)、成长性(Growth)、资产负债率(Leverage)、行业虚拟变量(Hightech)、年度虚拟变量(Years)等发行过程信息变量,然后在回归③的控制变量中进一步加入上市日前一个月的平均IPO首日收益(IPOMOM)、上市首日换手率(Turnover)和网上公开发行的超额申购倍数(Subscri_O)等反映上市首日情况的特征变量。此外,发行定价是发行过程各类信息的综合结果,为充分控制民营风投参与对发行定价的影响,而重点检验民营风投参与对新股首日价格的炒作作用,在回归④中直接加入发行市盈率(P0E)予以控制。相关回归结果见表4中②③④列。


  对比分析表4中四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第一,虚拟变量VCDummy在回归①中与发行市盈率显著正相关,表明相对于没有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公司,民营风险投资参与的IPO公司不仅没有像国外声誉效应机理描述的那样付出更多的发行折价,反而发行定价被提高了,支撑了本文对“风险投资以更多的发行折价为代价保证发行成功,以便换取声誉效应”这一国外声誉效应获取方式在我国适用性的质疑。第二,虚拟变量VCDummy在回归②③④中均与上市首日市盈率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在回归④中加入发行市盈率充分控制了发行过程的各类基本价值和发行特征信息之后,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民营风险投资的参与显著提高了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价格水平,支撑了本文关于“民营风险投资炒作新股首日价格”的研究观点。综上可见,我国民营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源于对新股上市后价格的炒作(上市后的溢价),而非像国外成熟市场那样通过以更多发行折价为代价将被投企业提前运作上市,不拒绝研究假设2。


  五、结语


  本文研究发现:(1)虽然风险投资的参与提高了IPO首日收益,我国风险投资看似整体上存在声誉效应,但是这种声誉效应主要源于民营风险投资,而非民营的风险投资并没有显著提高IPO首日收益。(2)由于我国新股发行进程还没有达到注册制那样的市场化程度,且新股本身受到投资者的热捧,民营风险投资并不是像国外声誉效应理论描述的“以更多折价换取提早上市”的方式在IPO事件中建立声誉,而是通过炒作新股在上市首日的价格得到高额的IPO首日收益,以此赚取声誉。本文结合我国市场环境,从理论上弄清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声誉效应影响及其产生机理,有助于从实践上防范民营风险投资对新股上市首日价格的炒作行为,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武龙


  第2篇:黑龙江省风险投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一、风险投资概念


  风险投资机构在对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合理评估的基础上投资于某一企业,帮助其快速成长。企业壮大后再撤出投资,获取较大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资金撤出的方式通常是帮助企业上市,寻求收购方等。风投的投资目标大部分是处于创业期、经营高薪技术、成长潜力大、规模小的企业。这类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较难,也不具备上市的资格;投资形式主要是购买该公司的股票,不需要任何抵押或担保;投资期限非常长,投资限期最少是在四年以上;投资风险非常高,高风险意味着能获得高收益,因此,只要投资是成功的,就会有很可观的回报;投资决策立足于高度程序化以及专业化根基之上。


  二、黑龙江省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下,有了较快的发展。高薪技术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黑龙江省也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2017年9月黑龙江省青创投融资双选会在哈尔滨举行,12个创业项目获风投金额超4500万。可见黑龙江政府对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十分重视。但是和江浙地区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比差距还很大,而且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资主体过于单一


  风险投资类机构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建立或由国家企业发起建立、再由政府参股,大部分都是政府部门直接领导的,抑制了民营主体投资的积极性。绝大多数的资金仍然是政府当局财政拨款以及银行科技开发的贷款,很少能看到民间资本,资金来源路径也相对狭小,导致了投资主体不全面。


  (二)对知识产权管理不当造成了浪费


  黑龙江省有与很多拥有广阔市场远景项目合作的机会,但是就因为缺乏关于风险投资机制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结果造成了浪费和流失。


  (三)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


  风险高意味着高利益,而高利益的获得关键在于退出。黑龙江省风险投资还缺乏通畅的退出路径,着重体现在缺乏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投资风险无法社会化。


  (四)缺乏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和风险企业家


  风险投资触及投资、评估、审计、经管和专业高科技知识等多方面,综合性很强。风险投资专业人员不仅要了解技术理论,理解风险投资的功能,而且能够理解国际风险投资的规则。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是当前黑龙江省最需要的。黑龙江省技术创新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城市,少许高新技术企业也与其表面上叙述的不一样,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导向力度不强,同时还缺少拥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


  (五)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不完善


  因为法律法规行政干涉、资本投入不足、滞后和中介机构系统不完善等原因,黑龙江省当前尚未彻底构成适宜创业投资发展的机制与体系。因为法律建立的不完善,造成了不合法集资的出现;税收方面,风险投资人员在高科技公司业得到的股票利息和盈余都应该双重征税。


  三、解决黑龙江省风险投资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善风险投资主体结构


  首先要创造其多样化的投资空间,逐渐减少政府对风险投资主体的干预,全力支持大型企业参与风险投资,放宽对信托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投资主体的限制。推广民营主体参与风险投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的风险投资结构。黑龙江省创业投资基金发展一直比较薄弱。截至2016年2月末,在全国已备案的1491家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中,黑龙江省所属的仅4家,这一比例不到全国的0.3%。目前,省内大多数企业与创业投资基金有过接触,但对合作规则认识不清晰。因此,在2016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决定每年以3亿元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新的风险投资基金引导资金,引导风险投资者在省内共同设立天使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这就是改善投资主体结构的积极尝试。


  (二)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制度的专有权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利润点。恰当的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可以使获得利润的风险大大降低,这对于冒险投资者是更安全的风险投资。为了使风险投资在风险管理中更具体化,就一定要仔细的评估每一款商标以及知识产权的价值,分析其是否具有风险投资价值。而且对于被投资企业的无形资产,必须用专业的方法来鉴定。所以说,创建知识产权制度对于风险投资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三)构建畅通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没有一个稳妥退出方式的创业投资就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风险资本的退出形式着重体现在公开发行上市IPO、企业并购、经管层并购、倒闭清算等,不一样的退出方法其利益和周期也大不相同。政府应明确清理退出渠道的障碍,如完善法律基础和保护清算,完善清算条件,简化清算程序;优化产权交易市场,使并购渠道通畅;促进地区内二板市场的构建等。


  (四)注重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培养


  加设投资课程并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风险投资事业所需的人才。企业一旦进入市场,就会把利益与风险结合起来,风险投资风险系数也会更大。为此培育一批既懂管理也懂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以及一批具备改进精神的职业风险投资者,对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完善法律及市场环境


  首先,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大,如何降低风险,吸引更多资金,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找专业的担保机构为风投提供担保。如果担保机构是国有的,或者政府为融资企业直接提供担保将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能将政府担保制度化,使政府担保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入进来。有了政府担保,银行也同样降低了发放贷款的信用风险,将会使银行方面更全力地支持风险投资。这样,政府担保就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所以制定黑龙江省风投的政府担保制度,将会吸引社会资金转到黑龙江省的风险投资行业中。其次,还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直很重视,制定了诸如商标法、专利法等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但在运行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很不规范。应该学习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也凭借以往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经验,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并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对黑龙江省高新技術产业的成长会起到积极地、促进的作用。黑龙江省政府还应建立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对投资该省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或补助。以此来创造更好的风险投资环境。


  作者:张福双


  第3篇: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影响因素探究


  一、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


  业内人士将风险投资创新率定义为向科技企业风险投资资本的投入量和企业初创期的风险资本的投入量二者之间的比例作为衡量风险投资创新率的指标,也可以简单地把风险投资的资本投入到科技企业的初创期的资本投入量所占的比率作为风险投资创新率的指标。


  专业人士将投入科技企业和企业初创期的风险投资比率来衡量风险投资的创新率。从实际情况的角度分析,初创期的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的比率能更为准确地反应出风险投资创新率。权威数据显示,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特征:2006年前风险投资创新率呈现出下降走势;2006年风险投资创新率呈现出萌芽期;2006年后风险投资创新率呈现出上升态势。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容规律


  经济发展是有其内在客观规律的,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就是经济要素越多,经济活动的成本就越高;当经济发展较快时,经济要素的配置就越活跃和高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忽视社会生态环境因素,甚至是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发展的。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再适合我国目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在环境


  随着对外开放发展的积极推进,我国国内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我国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实际运营中也会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较好的地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在环境,使得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由外延式的增长转化成内涵式的增长。


  二、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的现状


  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的情况不容乐观。我国风险投资的项目相对于国外而言是较少的;大量的科技成果严重缺乏风险投资转化的资金;尚待完善的与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风险投资眼光与能力的人才严重缺失;出现滞后发展的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风险投资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操作规范。


  (一)缺失风险投资方面的人才


  准确地说,我国不缺金融投资专业方面的人才,但是由于我国没有能吸引和培养风险投资人才的优质金融发展环境,导致我国风险投资方面的人才出现了缺失的现象。风险投资行业的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在管理方面经验是比较匮乏的。在部分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出现了从业人员完成了风险投资的前期工作,但由于自身缺乏职业素养而导致风险投资的后期跟进难以顺利完成,影响到风险投资创新率的情况。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态势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


  (二)与风险投资的初衷相违背


  相对于风险投资后期的对企业的收购、整顿和上市环節来说,风险投资的前期工作,如创建和扩展环节则明显人才短缺。这种现象必然会出现风险投资会更多地关注即将上市的企业,这与风险投资的初衷是不一致的。风险投资本应是起到孵化剂的作用,是针对具有潜在实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是孵养企业而不是购买企业。


  (三)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情况


  通常情况下,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项目评估中介和资金投资顾问机构,都普遍地有缺乏金融专业的管理方式,在风险投资的人才上也缺失。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情况,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银行家和高科技企业的工程师或者是高管更适合做风险投资从业人员。这类人阅历充足,知识面较为宽广都是业内资深人员,相关的专业技术娴熟。美国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能准确的把握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和风险投资的可行性。


  三、影响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的因素


  我国风险投资行业规模的发展速度与我国风险投资仓I新率相比较是不太理想的。风险投资是具有极大的外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基本特征。政府政策导向、全球经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都会对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的相关政策滞后


  目前,我国在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上存在政策或者是立法滞后的问题。风险投资如果想进行新一轮的投资就必须首先完成一次完整的套现循环。只有在渠道通畅的前提下,风险投资再能得到发展。我国风险资本的蜕资方式中有三种,即协议转账、股份回购和清算主要依赖于产权市场,而主要依赖于证券市场的则是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和柜台交易两种方式。在产权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是反映在产权交易立法方面的滞后现象,与产权市场相关的中介机构缺乏规范化的操作。在规模有限的证券市场中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有大中型的企事业,而对规模较小的民企是无权使用风险投资资本的。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对主板市场的监管,规范化和理性又是二板市场上所急需的,而创业板则是经济实力参差不齐。总之,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将会影响到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


  (二)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的相关政策效果不明显


  由于受到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如《保险法》、《商业银行法》等的影响,大量的资金,如保险资金和银行资金涉及到的投资只能是安全性的,而对于具有一定风险的投资是不能涉及的。这种现象就会导致我们目前的风险投资的资本主要是由国家来承担,由政府部门发起,通过银行贷款、企事业自筹资金来完成风险投资的资本量。不难看出,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金额是很有限的。有限的风险投资资金是难以形成资本循环良性发展的。这样必然会制约到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增加风险投资的主体,可以尝试性地把个人、私人部门或者是企业的资金纳入到风险投资资金的内容之中。


  (三)经济环境对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的影响


  科技企业初创期的高风险特征使得各国在发展风险投资方面多以政府性质资金为主,通过政府来带动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的市场。我国的金融管理制度严格,针对融资渠道方面主要反映的问题是渠道单一,并且风险投资的规模一直偏小。目前国家投入的风险资本是无法满足我国各种类型企事业的正常发展需求的。风险投资的主体是具有风险较小的国债市场,而资金相对充足的养老基金、保险以及证券市场的资金都不能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之中。长期以来,我国的风险投资资本主要就是国家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和国外资金。由于经济环境的因素限制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规模和发展,甚至是许多风险投资机构资金链上存在缺口,难以摆脱资金方面的窘迫情况。


  (四)与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改进


  在一定程度上,政府针对风险投资的政策可以有效改善风险投资的供给情况。风险投资发展不良时将会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市场调控失灵的现象。而政府的有效措施则能及时纠正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情况。针对政府和政策在风险投资创新率方面积极的影响作用,如风险投资者在风险投资中的合法地位和权力、风险资金的去向、高科技产品的专利保护以及风险投资收益管理等具体情况,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利于风险投资仓I新率的增长。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但是从风险投资创新率方面看,成绩还是喜人的。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是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针对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实际情况,我国风险投资应由重“量”的前期阶段调整为重“质”发展阶段。刺激对风险投资需求应成为政府政策供给的出发点,强调对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风险投资家的倾斜方面要更多的体现在税收政策中。为了风险投资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应承担起建立风险投资项目资讯平台的工作,创建优秀风险投资家成长的经济环境的形成。政策、平台和人员都到位后,才有提升我国风险投资创新率的优质的经济环境资源。


  作者:李朋等


  第4篇:风险投资与人力资源获取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目前,炙手可热的话题无非就是风险投资与创业之间微妙的关系研究,大部分专业的学者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的绩效有积极的影响,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更充分的理解了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的绩效有很大的帮助。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获取关键资源之间具有雕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更有优势对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理解。我们在获取人力资源的同时不但可以增加了就业者、创业者发现和利用商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获取有利于新创企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进而促进绩效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


  1、对风险投资了解


  风险投资简称是VC在中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合适。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狭义的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型产品的投资。以募捐的方式集资的就叫做风险投资,对未上市的、新兴的、有较好前景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承担一种高风险、谋求高利益的投资渠道。也有不少学者还认为那些用来兼并和收购其他企业的私有资金也可以列入风险投资的范围内,因此,他们认为风险投资也是私有資金投资。风险投资为新创企业提供各种便利,不仅仅是在起步阶段时,还体现在中期的运作和经营。


  2、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的概念


  新创企业的重要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育、经验、知识和技能。事实上,投资者在评价一个新创企业是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有前途,通常创业者的经验是一个重要判断标准。风险投资家最重视的就是管理者的技能和经验。还有学者认为经验、心理特征和教育背景都属于人力资源范围内,就是指人员的质量,简单来说也就是知识、能力和教育,而这些大都来自教育背景和经验等等。当然还有绝大部分的学者也认为新创企业人力资源包括创业者的受教育水平和以前的管理经验。


  二、研究意义


  风险投资在进军中国市场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准确评价风险投资是否对中小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一项技术从研究到最后产业化需要较长的发展时间和大量的流动资金,因此在理论上,风险投资对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成生产力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企业在获得风险投资后将得到迅速发展,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与此同时,风险投资能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经验,弥补管理者在管理上的漏洞,提高企业的行业标准和产业的整合能力;最后,风险投资的引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撑,企业的信誉因此得到了重要的保障。


  风险投资的贡献不仅仅是对投资企业产生积极应影响,还表现在宏观经济上。在过去的很多年中,我国的年均GDP一直保持在9%以上。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了风险投资行业的迅猛发展,使风险投资在各行业中崭露头角。这些都是没有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无法比拟的。


  通过实践证明,在理论上风险投资者的进入能监督管理企业的经营,并且在企业上市后,企业为风险投资者谋求了更好的退出道路。通过评价风险投资增值服务,能够相应判断出哪些增值服务的内容比较重要,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从而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正确导向。科学的绩效评价可以全面的、辩证的分析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精确的判断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将上市公司的绩效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明显的检测出风险投资的企业绩效是否优于其他企业,企业的绩效是否发生改观,并通过对比和分析出造成差距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实际性的修改意见。


  三、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


  根据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对风险投资和新创企业的绩效的直接关系做出了研究决策,并且提出了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这一假设。通过大量数据调研表明,风险投资对新创企业的绩效确实有着积极影响,而这一假设也得到了印证。一方面风险投资在新创企业中有剩余索取权,并通过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对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遏制,另一方面,风险投资能够促进新兴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新兴企业的信誉和偿还债务的能力,这一结果也表明了我国现实中的风险投资和新创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更多的新创企业,随着企业活动的频繁,随之带来了一些新创企业面临的一些严重问题,导致新创企业融资困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新创企业开展创业活动受到阻碍。由此得出,高收益也带来高风脸,这两者相生相伴。结束语: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风险投资如何影响新创企业的发展,并对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之间获取资源的调节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得到了几点结论,这几点结论揭示了风险投资与新创企业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也表明风险投资可以通过促进新创企业的发展获得人力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的业绩,在今后对我们深入理解风险投资和新创企业之间的联系做了完美铺垫,也突出了新创企业获取人力资源更需要风险投资的辅助作用。


  作者:元绍瑾


  第5篇:基于银行风险投资的金融创新的研究


  在当下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时代下,金融投资已成为当下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形式,而且已经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由此形成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影响着国内的金融行业发展。目前,金融业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以及如何有效的处理好银行风险投资。为此,本文对基于银行风险投资的金融创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为推动国内银行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银行风险投资金融创新概述


  金融创新是指在现有的金融体制基础上引入新的金融办法,借助新的金融办法来获取金融经济效益。综合而言,金融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金融创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的发展。我国银监会指出,银行风险投资的金融管理创新主要是依据金融市场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升银行监督和管理风险投资金融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银行的更快、更好发展。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狭义和广义。狭义的金融的创新是指创新并完善实际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改革金融领域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金融制度等。在银行风险投资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


  二、金融创新的发展状况


  (一)经济形势对金融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银行服务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网银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大地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缩短了国内银行与西方国家银行之间的差距,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诸多有待改进之处。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发展日趋成熟的新形势下,许多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导致国内银行面临着强烈的竞争压力。尽管国内银行仍在快速发展,然而,在革新期间仍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着银行的资本扩张及发展。银行在创新基本业务的过程中,应对基本业务可能给国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加以充分考虑。银行的基本业务主要是指银行小金额的金融投资、日常收支和资金累积等,其可以为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及社会经济生活能力发展。然而,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不断涌现出诸多的金融企业,严重影响着银行的经济业务,致使银行的经济运营陷入困境。这就要求银行适当地改变现有的金融状况,不断地创新理财产品和基本存储利率等。


  (二)风险投资对金融的影响


  国内的风险投资行业因各种原因正在不断地进行革新。由于经济政策方面存在着失衡现象,严重影响着风险投资行业的稳定发展,再加上有关法律制度比较欠缺,导致风险投资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风险投资方面的管理和指导也比较欠缺,导致风险投资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也无法受到有关法律的保护。同时,风险投资也有可能因某些规定而受到影响,如公司法主要是针对生产型企业而言,其中并未牵涉到风险投资运行为主的企业生产类型,因此,法律中的许多规定并不适用于风险投资公司。另外,也缺乏健全的制度来管理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公司运作过程中的资产退出则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风险投资。资产退出是指通过转让投资中的股权来谋求经济效益,风险投资通常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如果缺乏良好的后盾,则必定会对资产投资造成巨大的影响,国内许多发达城市中普遍存在着此种投资。经济发展转型中一个主要的资金沟通渠道就是风险投资,其资金管理和运作模式均与我国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尤其是国内科技行业发展与风险投资之间并不属于循环的经济关系。这主要是因为风险投资的管理制度及模式不够完善。风险资本是金融管理特征的直接反映,如果缺乏有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风险资本,则其根本无法推动经济市场的发展。


  三、银行管理风险投资下金融创新的方法


  (一)加强控制负债和资产的风险


  负债与资产一直都是银行业务的核心主体,对于银行而言,做好负债与资产中风险控制是保障银行长远发展的前提。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来控制不同负债和资产经济业务中的风险。


  1.利用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来规避银行不良贷款。加强管理贷款,以确保银行能够定期收到还款。全面分析引起不良贷款的原因,积极与个人、企业进行贷款沟通,加强把控贷款投资,不断地优化有关管理制度。严格根据工作程序来回收和发放贷款,将贷款审计工作严格落实到位,从工作流程与制度上确保贷款的回收和审计之间的独立性,避免出现银行负债和资产统计数字不真实的情况。


  2.对银行的存贷比例加以严格把控,认真管理好银行的资产。在合理把控银行资产的前提下,合理地协调好贷款和存款之间的比例。同时,还应严格监管好银行资产,以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借助银行资产来降低坏账损失,引导银行合理配置好贷款和存款之间的比例。


  3.正确处理好银行资产的收益,并保证银行资产流转的安全性。尽可能地降低银行资产的闲置率,减少银行资产在经营中产生的费用。全面提高银行资产的使用效率,提升银行资产的盈利能力,不断地完善负债和资产之间结构,避免银行负债和资产之间发生混乱现象,从而保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4.引导银行积极参与清查企业资产工作中,以使银行的有关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应鼓励银行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破产和业务往来等工作中,认真处理好贷款和资产,以避免银行出现资产损失。


  (二)加强管理好银行的经济业务风險


  在当下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银行应对金融经济的改变和风险投资加以高度重视,深入探讨风险投资中的金融创新。在当下多元化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因素,银行应加强管理好经济业务及其有关风险,尤其是中间业务。


  首先,在创新经济业务的过程中,银行应高度重视风险投资金融创新等方面,提升对成本效益的重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通常需要开展诸多经济业务,而部分经济业务往往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经常会发生成本收益欠缺的情况。而另一方面,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往往也极易产生诸多风险,尤其是在管理企业的负债和资产以及企业担保等业务的过程中,随着金融结构的不断改变,银行的风险系数也会随之不断上升,必须对此种现象加以高度重视,对成本效益方面的改变加以全面把控。


  其次,应加强管控银行资产的流动。为了防止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成本效益受到损失,影响银行风险投资方面的发展,银行必须加大对资金流动性的管控力度。除了必须保证正常的担保,还必须要求对方提供一定的押金,以促使其定期还款,从而达到降低银行投资风险的目的,有效的保证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相关利益。


  最后,银行应加大对中间业务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控。与传统的金融结构相比,新的金融创新要求银行必须具备能够管控中间业务风险的能力,尽快查找出风险,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管控。目前,大部分银行均是通过收取中间业务保证金的办法来降低中间业务的风险,然而,那些举措仍不是很成熟,还有诸多有待改进之处。


  四、结语


  众所周知,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均会存在着一些风险,银行也不例外。而银行在发展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银行风险投资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仅应加强控制负债和资产的风险,而且还应加强管理好银行的经济业务风险,这样方能有效的降低银行的风险,保障银行的經济利益,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俊栋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