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生论文范例精选(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09 12:19

摘要:

  小学生要有良好的教育习惯,它的教育的养成牵涉到很多因素,性别、学段、家庭状态、个人兴趣指向、教师的要求等均会对小学生的自我学业判断和学科共性习惯有所影响。具体而言,要特别注意给小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

  小学生要有良好的教育习惯,它的教育的养成牵涉到很多因素,性别、学段、家庭状态、个人兴趣指向、教师的要求等均会对小学生的自我学业判断和学科共性习惯有所影响。具体而言,要特别注意给小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努力凸显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选择权、主动探索权,解放学生的四肢和大脑,让学生自主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美好,激发强大的内驱力量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第1篇:基于好好搭搭小车的小学生创客课程设计


  “好好搭搭在线”是杭州祝良友老师发起的一个基于Scratch在线编程及开源硬件交互设计的网络社区。学习者注册网站会员后,可以下载相应的插件安装到本地客户端,并使用谷歌浏览器访问网站,就能获得Scratch编程、3D打印、Arduino、Nova电子积木和小车硬件作品设计等丰富的创客学习资源。


  “好好搭搭小车”又称“Nova智能小车”,采用好好搭搭芯片,与Arduino类似,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来感知环境,通过控制灯光、马达和其他的装置来反馈、影响环境。Nova芯片与ArduinoIDE和Mixly编程环境相兼容,而且采用不同顏色来标识不同接口(白色表示数字口,黑色表示模拟口,红色表示高电压口,M0-M3是马达专用口,C0是串口1,C1是I2c口)。编程时,不同的传感器依据不同颜色来确定连接到相应的端口,程序内部也只能选择相应的端口,在硬件和编程方面都容易上手,非常适合初学者使用。除此之外,好好搭搭小车还具有“好好搭搭在线”网络社区丰富的资源以及低廉的价格。


  课程理念


  本课程借助Nova智能小车套件(HD版)开展创客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为核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数学、科学等知识来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STEM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


  (1)熟悉小车的硬件组成,能够熟练地拼搭小车。


  (2)了解小车各传感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依据实际情况调用相应的传感器。


  (3)能够熟练完成小车的循迹和避障。


  (4)在调试程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使其形成勇于探索、积极实践、乐于合作的学习态度与品质。


  学习者分析


  本课程针对的群体为小学4~6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逐渐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有所提高,是培养其思维独立性和发散性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独立意识开始增强,能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意义建构,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来接受小车拼装和编程的挑战。


  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门阶段(如表1),学生对好好搭搭小车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认识,对“好好搭搭在线”网络社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编写程序与计算机操作以模仿教师示范为主。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如何拼装小车、如何将程序烧录到主芯片中,能够通过简单的命令让小车动起来。


  第二阶段为深入了解阶段,学生通过对每个功能模块的使用,对传感器的功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能够通过简单程序调用相应的模块让小车实现特定的功能。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够体会到程序如何控制硬件,并体验到抽象代码控制实物运行所带来的奇妙感觉。


  第三阶段为自主创作阶段,学生知道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之后,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融入到程序中,有目的地让智能小车同时调动多个功能模块,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完成一系列任务。


  这两个阶段的内容有时体现在同一节课的不同活动安排中,有时循序渐进地穿插在不同的课时中,呈现为迭代式学习过程。具体课程安排如下页表2所示。


  教学策略


  创客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主要是围绕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基于项目来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体验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在项目活动中通过教师指导、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不断尝试得以达到教学目标。


  1.基于真实情境的案例教学,鼓励再创作


  创客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案例教学。学生对智能小车各种传感器功能的认识和了解是在案例基础上习得的,案例作为脚手架,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模仿,能够体会到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要领,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融入程序中,进行再创作。例如,在教学《我的小车会转弯》一课时,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小车左转弯过程中两个电机速度的差异(左轮前进速度小于右轮),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模仿编程。接着,教师请学生思考并讨论还有哪些方法也能够实现小车左转弯。学生提出另外两个方法:①左轮停止,右轮前进;②左轮后退,右轮前进。大家用程序实现这两种转弯过程后,对“小车按照不同的左转弯方案进行左转弯有哪些区别”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经过实践和讨论,总结出:左轮的速度会影响小车左转弯的角度和快慢,当左轮后退时,左转弯进行得很迅速。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进行转弯比赛,看谁的小车走出的圆最大。最后,教师出示真实的任务情境,请学生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小车走出三角形、圆、方形这三种几何图形。(学生可以灵活地应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小车左转弯或右转弯来实现)由此,学生在案例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协作讨论,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2.基于竞争机制的小组协作,鼓励学生以实践来论证猜想


  竞争是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本能,教学中教师若积极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则能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第一节课的内容是Nova智能小车的拼装,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小车结构的理解,能更加熟练地拼装小车,笔者安排了两次拼装小车的活动。第二次拼装,以组为单位开展拼装比赛,学生两人一组,将各自小车的零部件拆散之后,选择其中的一辆小车进行拼装,在拼装的过程中,两人商讨如何拼装才能够提高小车的速度和稳定性,拼装速度最快并且小车最结实的小组将获胜。


  由于开展组间竞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精力高度集中,组内讨论非常活跃,同伴之间大胆猜想,并分工合作尝试着用实践论证其可行性。拼装比赛结束后,每个组的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也总结了经验教训,很多同学在课后还自发组织拼装比赛。在课堂内的拼装比赛中,学生为了提高拼装速度而对材料的拼装顺序做了大膽的猜想,并用实践论证了猜想的正确性,进一步加深了对小车主体框架的认识,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等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学生通过Nova智能小车的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收获:


  ①能够通过“好好搭搭在线”网络社区分享自己的互动媒体作品,能够主动检索相关内容开阔自己的创作思路,甚至经常和同伴一起讨论作品。检索、交流、分享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②有的学生以前从没用过螺丝刀,在第一次拼装小车的时候存在把小螺丝弄丢,甚至旋不上螺丝的情况;用螺丝刀调节灰度传感器时,有的学生经常调过头,使得传感器对黑色不敏感。而本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地拆装小车和微调灰度传感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③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常常会向同伴寻求帮助,动作快的学生还会给他人提建议,良好的互助氛围使得学生的协作互助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作者:许素


  第2篇:小学生编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展计算机编程教学,这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示化、积木式的程序环境的出现,降低了编程的入门要求。但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编程本身并不有趣,无论编程语句还是编程规则,都是抽象和枯燥的。基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编制游戏程序获得他们普遍的欢迎。然而,面对小学生对游戏编程教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首先,以前的编程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示一个任务,学生照着模仿写语句,但时间长了,学生缺乏自由想象与创新,自己的分析与设计较少体现在自己的程序中;其次,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而编程的学习一定需要逻辑思维的支撑,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事情抽象再逻辑化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小学生的关注点往往在游戏本身,这样会忽略游戏编程背后的编程思想。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把“理解编程思想,培养编程思维”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困难一:


  关注编程任务分析,缺乏指导学生建模的方法


  存在问题:大多数教师在编程教学中,关注的是编写代码本身,对如何建模并不重视。学生往往根据一个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仿类似的程序设计,开始编程和调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学会了一些编程的技巧,但对编程的目的和方法还是一知半解,无法编写出具有自己想法和个性化的程序。


  解决方法:编程任务的分析与建模是指能够对现实世界的事物进行分析,用适合计算机编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抽象能力和构造能力,不仅在编程中很重要,也是一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捕鱼达人》为例,它是用Kodu编程环境完成的教学任务,其要求是根据自己创编的“捕鱼达人”故事,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编写一个游戏程序:游戏主角在海里移动,捉到鱼时可以获得奖励,同时要避开障碍;当奖励值达到一定數值时成为捕鱼达人,游戏结束。


  根据王荣良教授提出的“故事—规则—语句—作品”儿童编程学习流程,笔者把《捕鱼达人》设计为故事分析、人物设计与游戏规则制订、场景设计、编写代码、作品调试等五个教学环节。其中,故事分析、人物设计与游戏规则制定环节就是完成编程任务的分析与建模工作。


  课上,老师首先提出:“海里有很多鱼,如果你想让Kodu成为一名捕鱼达人,你能编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同学甲:海里有一些鱼,它们自由地游动,Kodu很聪明也游得很快,一会儿他就捉到了5条小鱼,成了捕鱼达人了。


  同学乙: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有的鱼是Kodu喜欢的,有的鱼还会伤害Kodu,他既要捉住小鱼,也要防止坏鱼,他要捉到6条小鱼才能成为捕鱼达人。


  同学丙:海里有鱼也有一些水草,当Kodu被水草缠住,他就不能捕鱼了,他要绕过水草,捉住6条小鱼,才能成为捕鱼达人。


  以上师生问答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任务的目的、参与的角色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为游戏规则的制订做好准备。然后,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作深入的思考:①根据你的故事,在游戏中需要设计哪些场景和对象?②根据你的故事,每一个对象会做哪些动作?③根据你的故事,如何设定游戏的奖励和惩罚?④根据你的故事,如何认定Kodu成为捕鱼达人了?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填写学习单,归纳整理《捕鱼达人》游戏中的对象和游戏规则。


  请根据你创编的故事,选择相关的场景和对象,填写下面的表格。


  场景:□海洋□陆地


  对象:□Kodu□鱼□水草□_______


  至此,尽管教师还没有开始用计算机编写程序,但已经为学生下一步编写程序提供了明确的要求。这样的设计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过程,把学生关注计算机的操作转化为对问题的分析。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在游戏故事情境中学会“抽象”游戏规则,并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达”规则,潜移默化地学会“构造”计算机程序的方法。


  困难二:


  关注编程积木工具的具体功能,缺乏程序思维渗透的方法


  存在问题:Scratch程序设计是一种全新的编程理念,搭积木式的编程方式,操作简单,学生利用它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轻松创作各种故事、音乐、游戏等动画作品。由于Scratch积木式编程方式把一些语句做成模块,所以学生对一些程序命令的流程缺少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计算机学科形式化编程思想的习得。


  解决方法:正因为Scratch编程环境采用积木方式,所以学生不用记忆命令语句,教师不需要通过对程序语句的解构来抽象地分析程序流程的结构特点。当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任务的分析上时,就能顺应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整理清楚所分解的每个小任务的相互关系,从而把逻辑思维的教学渗透在编程教学中。


  以《图形的变化》为例,它是在Scratch编程环境下完成的一个画规则图形组合的教学任务,其要求是:①通过观察规则图形,发现其规律,能够利用循环指令编写程序绘制规则图形;②理解循环语句的意义,掌握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其中,“循环”是计算机编程的一个典型结构,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编程思想。


  课堂上老师提出故事情境:我们的神奇花园里盛开着一朵神奇的花,大家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能画出来吗?


  通过讨论,学生得到答案,这朵花是由六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如下图)。但是学生却无从下手,他们似乎遇到了很多困难。有的学生直接提出来:正方形如何画?老师开始把大的困难分解成若干小的问题:


  1.Scratch中哪儿的积木负责画画,你能找到吗?


  2.画笔的颜色,粗细可以设置吗?


  3.哪一块积木负责画画的?画错了怎么办?


  4.你能试着画出一条长度为60毫米的直线吗?


  5.你能试着画出一个正方形吗?


  6.你发现有什么简便的方法画出正方形吗?


  当把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较容易地就完成了前面四个问题。但是,学生的感受是Scratch可以当作画板,很有趣。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示。


  老师提示:如果我是一只小蚂蚁,刚才很容易走了60步,走出了一条直线,现在我要转弯啦,往右转,转多少度就能走出一个直角呢?学生一下子就反应过来,要“右转90度”。通过不断尝试,学生在“小蚂蚁”的引导下,画出了第一个正方形。


  继续提示:你们发现代码有重复的地方吗?学生很容易看到:move60步;右转90度;这两句写了四遍。这次,老师再告诉学生,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命令——重复命令来代替刚才的过程。我们写了四遍,那么重复命令就应该选择重复4次的积木。其实在计算机里,我们把重复这块积木称为循环。在这个例子里,循环的内容是前进60步,右转90度,就是告诉我们循环4次后,我们的正方形就绘制成功了。


  最后,老师布置课堂任务,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1.图中的花朵是六个正方形组成,我们接下来需要重复几次?


  2.每个正方形都是围着一个中心点进行旋转,那么你知道旋转了几度吗?


  3.你可以尝试画出大小不同的花朵吗?


  教学过程呈现了学生的理解过程是:认识Scratch可以画画→发现画正方形有规律→Scratch中的重复积木可以使用→循环,这是一种表达操作步骤的方式。计算机编程中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师在指导编程技巧时,可以通过化繁为简的引导,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既能完成“图形的变化”的编程任务,又能对条件、判断、循环等编程方法有正确的理解。


  困难三:


  关注学生编程过程,缺乏学生调试程序的教学方法


  存在问题:小学生往往因缺乏调试程序的思路和方法而无从下手,调试随意,甚至在调试过程中,为了让程序顺利运行,没有根据原有的设计目标去合理修改自己的程序,反而让程序无法完成原来的设计目标,甚至有的学生根据程序执行的结果,修改原有的设计目标。


  解决方法:程序调试不仅是程序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编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只要程序有一定的规模,程序编写就不可能一次成功。对于程序设计工程而言,程序调试是为了获得无错的程序。对于编程教学而言,除了完整地完成程序设计工作,获得成就感以外,程序调试还有更多的教育价值:第一,可以很好地体验到计算机的自动化属性;第二,可以强化设计目标的理解,也就是对计算机世界的理解;第三,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编程教学过程中,调试环节的设计是指要求学生先依据原来的方案设计,调试和完善自己的游戏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再次把故事与最终的程序进行匹配,是一种预设与效果的比较,体验通過自动化的程序来完成任务。


  仍以《捕鱼达人》为例,学生学习了when…do…语句完成自己的游戏程序的编写后,进入调试阶段。他们根据自己原来的方案设计,从场景、对象、过程、结果进行了针对性的测试。对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现象,查找与检测对应的when…do…语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编制的是游戏程序,所以调试程序很容易变成玩游戏。事实上,玩游戏同样具有教育价值,同伴之间相互调试程序就是一种实现方法。


  同伴之间的互换调试程序行为,是希望通过测试他人的程序来拓宽自己的思路,让同伴帮助自己完善作品。为了避免互换调试程序行为陷入单一的玩游戏,教师要给出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重点。


  在学生基本完成自己的程序调试工作以后,教师要求相邻同学互相交换运行游戏程序,并填写下面的学习单,把自己的感受和建议告诉你们同伴。


  同学之间调试他人的作品,能够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双方的作品,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通过发现同伴方案设计与程序设计的不同,可以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理解力。


  结语:


  此次专题只是儿童编程教育的一个初步探索,也许还不够全面,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希望通过儿童编程教育,让孩子从编程开始学会思考,这就是儿童编程的最大意义。


  作者:汪霞华


  第3篇:试论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既给学生指明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为语文教师总结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其中,感悟是基础。感悟的学习,是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的学习途径之一。因此,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拓宽渠道,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一、在启发想象中促感悟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言的感悟。儿童认识长于感性,侧重于形象思维。小学生阅读最感兴趣的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丰满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凭借联想,借助想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并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倾听、触摸、感知、领悟,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知。


  正因如此,我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这样,在学生眼前,语言文字就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丰富的语言形象。这些形象,包含着学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对语言情感的感悟。这样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累,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同构、重组及与学生语言、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中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创造新的形象,从而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显现,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动。


  二、在自读点评中促感悟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毛泽东主席最爱读书。无论看什么书,他都喜欢在书的空白处写上眉批。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在阅读时圈划字词,写点评,教给学生边读边悟的读书方法,随时记下思维灵感的火花,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我让学生默读2-6自然段,要求:用“——”划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圈划重点字词,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体会,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给学生充分读书、感悟、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灵感,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大组交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细分析、感情读”,不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真情实感,而且掌握文中表达感情的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体会“工作劳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尺、一叠”来体会周总理工作的繁重,工作量大;抓住“看、画、想、问”四个动词体会周总理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体会周总理生活简朴时,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等词体会周总理的办公室陈设极其简单;抓住“一杯、一小碟、数得清颗数”来体会周总理夜宵的简单。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體会周总理的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从而掌握文中表达感情的方式:叙事,写物。这样,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使学生学得自在,学得轻松。最后,在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点评,零散地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归整体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三、在自主探究中促感悟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和方法。


  四、在变式朗读中促感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而采用什么形式的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很能反映两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呢?在教学中,我就通过采用变式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其次,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五、在创设情境中促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形象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与作者、与教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如教学《田忌賽马》,我抓住阅读理解的重点与难点,创设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情境中得到知识的吸收,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当文中人物,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对下列问题进行采访,以便引导理解内容,感悟事理学生如临赛场参加比赛,胜者叙述心中的喜悦,败者叙述心中的悔恨,这就能在情境中深切感悟课文的中心。


  总之,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打破“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作者:梁光年


  第4篇:浅谈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低年段恰是培养课外阅读兴趣的最好时期,若是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个重要阶段,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对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如何激发低年段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作了以下的探索:


  一、共识——点燃阅读之灯


  家庭是孩子阅读启蒙的摇篮,家长是学生阅读的引领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孙景华曾就课外阅读做过长期研究,他直言:课外阅读中所产生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家长。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将影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低年段学生,他们识字量少,自控力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需要家长配合辅助。因此,激发阅读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跟家长达成共识,家校合作点燃阅读之灯。


  作为城村结合的学校,一半学生家长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文化水平一般,工作忙累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学习应交给老师,课外阅读只是一种消遣,可并不重要。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要任务是跟家长达成共识,让他们明白阅读影响孩子学习,从而加以重视。因此,我们邀请专家到学校对低年级家长开展了“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及學习习惯”的专题讲座;家长会上,以历届学生对阅读的喜爱程度存在的差距,让他们明白,孩子喜欢阅读不仅能提高小孩的学习成绩,还能引领孩子思维向前跑,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给予重视。班级里有一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他们明白阅读的能力其实就是学习的能力,是自我教育的能力,除此之外,对竞争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幸福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部分家长对于学校布置的事情总是积极响应。谁都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的行为给大家树立了榜样,也带动了另一拨人。因此,从思想和行动上达成一致,是点燃阅读之灯的基础。


  二、氛围——创造阅读之境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但能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还能巩固阅读效果。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孩子们随时都接触到书籍,随时都可以徜徉在美妙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可以在班级教室的一角建立读书吧,周围的墙壁上粘贴一些读书名言,浓郁的书香味更能让人静下心来与书为友;地面铺上垫子,学生随时都可席地而坐看书,舒适的环境成了学生最喜欢去的一处地方。不规定学生什么时间看书,也不强制他们看哪些书,他们凭着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进行阅读。我读,你读,浓厚的读书氛围自然促使了更多孩子加入了阅读行列中。


  三、激趣——体验阅读之乐


  郭学萍老师在《我的课外阅读观》一文中指出: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而言,兴趣培养最重要!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才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主动进行阅读。学生阅读兴趣哪儿来,语文课堂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主要阵地。


  1.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情境创设、鲜艳逼真的直观教具、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多样的朗诵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这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野花。童谣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在其中。在学习这篇童谣的时候,教师采用了带读,读出韵味,接着又用引读、赛读、表演读、配乐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到童谣韵律美,充满情趣。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诵读这种朗朗上口,韵律美的诗歌。这时再引导学生去背背带有这样的诗或者儿歌,学生很乐意接受。


  2.以文带文,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意识以课文作为引子,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语文。再找出多篇类似的文章或者书推荐给学生去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如一年级上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个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一连去了三次菜园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一次比一次观察得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发现。上完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去看看《地球爷爷的手》《中外发明发现故事》。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3.课外读物导读,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课外读物导读课在选择读物上比较灵活,教师在选择上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他们生活、故事性强、有趣,篇幅比较短,图文并茂的读物带着他们进行阅读。因为读物适合他们年龄段,容易引起共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因此,课外导读课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直接,最有效。如上《胡小闹日记——坏人都知道我有多厉害》导读课时,教师选取第一章第一节“危险信号有人失踪”作为引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主动去阅读全书。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了各个阅读环节,如根据人物档案猜故事主要人物、推测故事发展、演演其中一个情节等,学生整节课对故事情节发展一直保持着阅读的期待,兴趣盎然。在学生意犹未尽的基础上,老师鼓励学生阅读全书,课下学生蜂拥而上,争相借阅。学生的阅读并不止于一节课,一本书,教师上课外读物导读课要有意识让学生继续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推荐书目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才能把学生的阅读带到更广阔的空间,从兴趣阅读慢慢过渡到我要阅读。


  自开设每周一课外阅读课后,学生阅读兴趣明显更加浓厚,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是他们最期待的。


  四、活动——分享阅读之趣


  形式多样的活动既能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又能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针对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爱听表扬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书余兴未尽之余进行自我展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圖书漂流”分享阅读乐趣


  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图书上设计一张签名表,放在图书角里供同学借阅,每个阅读的同学在上面签名,每凑够15个名字可以换一本新书。学生在传阅中感受到分享阅读的乐趣。


  2.每天一分享


  每天早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孩子们分享自己每晚看的故事。通过分享,学生明白了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每月两活动


  每个月开展两次阅读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诵读比赛、推荐“我喜欢的一本书”“共读一本书”等。在推荐“我喜欢的一本书”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评选,推荐出前十名的书籍发送到微信公众平台上。在“我最喜欢看书”名言征集活动中,学生是这么写的“我最爱看书,因为可以从里面获得快乐和知识。”“我喜欢阅读是因为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而且还能增长知识。”学生已经从阅读中获得了乐趣。


  4.每周一积累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利用每天早读课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每周上传三首必背古诗词,并鼓励学生背下来,作为评“背古诗词状元”的依据。学生在这种激励下,自觉形成“比赶超”风气,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浓厚。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习惯养成的润滑剂。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感到快乐,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五、评价——肯定阅读之果


  心理学表明,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其内心就会获得某种满足,从而形成愉悦的心境,继而使其继续积极努力,使得这种良好的行为不断得到复现,并产生另外某种良好的行为和结果。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在学生阅读地过程中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阅读收获更大。如:


  1.每天一印章


  为了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我们让家长每晚把孩子读的故事写在作业登记本上。第二天回到教室,给每个有阅读的孩子盖上“阅读之星”的印章。


  2.每月之星


  根据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的印章,每个月评选出15个阅读之星和“背古诗词状元”,并郑重其事颁奖合影留念。凡是获得表扬的孩子,相片可以粘贴在荣誉树上,期末给获得多次阅读之星的孩子发书奖励,荣耀和幸福让学生慢慢地喜欢阅读。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后练习看,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明显。


  作者:周绍莹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