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信息科技类 > 计算机应用论文 > 正文

推荐几篇优秀的平面设计论文(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12 12:19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平面设计也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生价值以及思维方法等,通过在设计中渗透创意图形为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极大增强平面广...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平面设计也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生价值以及思维方法等,通过在设计中渗透创意图形为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极大增强平面广告设计的效果,提升广告设计的现代性。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图形创意,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科学、正确地使用图形创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1篇:探究平面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平面设计专业跟人的创造性思维关系密切,思维的创造性决定了平面设计水平,学生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并不一定能具备良好的平面设计能力,真正的平面设计能力更多跟人所具备的创造性思维有关,因此要想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


  一、目前国内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严重不足


  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理论的教学而实践严重不足,由于平面设计在具体的工作中通常由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工作水平,因此平面设计人才如果实践不足而仅仅具备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工作中会面临很多困难。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模式下对学生进行的理论教学过多而实践方面的教学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在未来面临实际设计工作时会存在很大隐患。


  (二)教学模式僵化


  现在很多学校在教育方法上还是沿袭传统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自上而下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讲解亦步亦趋地进行学习,学习活动中学生没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教师也只是把固定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僵化死板,缺乏互动性,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所掌握的内容从本质上跟自己阅读教材并无区别,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思维僵化,思考模式单一,使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上相对欠缺,自主探索求知的能力匮乏。整个教学过程效率不高,学生真正的平面设计水平难以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


  二、平面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一)理论结合实践,根据市场需要改革教学模式


  从事平面设计学习的学生,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而不仅仅是为了考出高分,拿到毕业证。如果平面设计仅仅从应试教育考虑,不注重对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培养,即使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真正在未来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时也难以做好。平面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高度重视实践的学科,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平面设计人才。如果教学上仅仅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真正的设计水平,那么教学工作就偏离了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的本意。因此,平面设计教学首先要注意从能力培养出发开展教学,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根据市场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注重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运用理论锻炼自己的平面設计能力,丰富平面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这样在未来面对真正的平面设计问题时才能具备良好的能力基础。


  (二)在课程教学中多启发学生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创造性思维是设计师能力的基础,也是在实际设计中所需要用到的重要能力,而创造性思维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并无法培养出来,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多地需要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与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要注意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命令学生改为启发学生,由一个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改为一个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让学生扮演学习行为的主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平面设计水平。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平面设计方面优秀的案例进行讲解,在讲解的同时布置任务交给学生:同样的设计问题如果让你来做,你会采取怎样的设计方案?组织学生讨论设计问题,研究设计思想,将教学工作与设计实践进行巧妙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设计问题,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设计问题,为将来学生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由于平面设计能力在很多方面跟学生在平面设计上掌握相关工具与软件的水平有关,教师如果仅通过讲述开展教学,很难让学生良好地掌握平面设计软件与工具操作方面的技术,因此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例如可以运用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器材辅助教学等形式,让学生在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熟悉掌握有关平面设计软件与工具的相关技术,从而避免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平面设计工具与软件方面操作能力不佳的弊端。例如对于PHOTOSHOP抠像处理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个教学PDF课件,通过移动电脑与便携式投影仪在课堂上将软件实际的操作过程讲解给学生,通过直观地呈现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内容。避免抽象讲述而造成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闭门造车,只凭理论学习难以真正掌握技术操作而造成的理论与实务的脱节。


  三、结语


  平面设计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改革现有教学中的不足,这样才能把教学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作者:卓秋萍


  第2篇:媒介融合视域下平面设计的情感走线


  读图时代,数字媒介与平面设计相互碰撞产生令人惊叹的火花,各种信息借助视觉来传播其意义,越来越多的设计尝试借助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展现方式。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艺术学与传播学有机融合,设计师从视觉传播的主体、形式、对象和对象的改变入手,从视觉的形式、文化、媒介、思维等对角度进行艺术创新,通过建立情境顺势展开一条情感走线。当观众通过观展体验接收到设计者传递的信息时,也就达成了情感从一方到另一方的传递。媒介融合视域下平面设计的情感走线研究就是依托多重数字媒介,探索平面设计中的情感走线的策略和路径,试图通过新媒体语境让观众获得视觉传播特征的系统认知,探究视觉艺术创新的多样性,使观念、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高度融合,以各种阐释方式将媒介与人的情感高度融合,使观者顺势进入预设的情境之中,增强设计的宣传效率。


  一、媒介融合视域下传统平面设计的转向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狭义上的概念是指将各种不同形态的媒介结合在一起之后产生的新的媒介的形态。广义上是指将媒介的各种形态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了媒介的功能、传播手段、特性等等。媒介自身的存在不仅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方式,也对社会产生了影响,它改变了用自身的行为影响世界。同时这一改变对传统平面设计有了直接的冲击性,使得平面设计也有了质的飞跃。由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已经逐步超越其原有传统的范畴,有了新的特性。


  (一)平面设计的载体由单一媒介朝着大数据化转向


  大数据总的来说,是通过网络的各个节点的结合,并建立多维度的现实的镜像世界,也可以实现对现实世界人们的动态掌握。新媒体作为数据的收集工具,会获得愈加全面的大数据资源。在互联网尚未普及开来之前,设计师们收集资料的形式往往比较片面,大数据化时代的到来,设计师们可以随时洞察行业的最新资讯,掌握到最前沿的信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更贴合用户心理的作品。而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主要是智能手机),它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将设计的价值推到了新的制高点,是大数据时代平面设计与大数据结合的鲜明例子。App作为手机的扩展,也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关注,而其中“情感化设计”一词在移动设计上关注度颇广,并持续影响着用户体验。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衍生的平面设计的分类正在趋于主流。


  (二)平面设计的空间由二维转向三维四维转向


  传统的设计方式只局限于二维空间,所表达的范围和对象也是二维的,所以,这决定了其表现手法的静态性。在数字艺术的冲击下,同时随着数码艺术、影像的数字化和网页交互性的冲击使平面设计得到了发展。互联网使用和数字信息的全球化给广告、网页和与其相关的数码处理,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也提供了解决办法。当今时代新媒介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静态视觉效果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潮流,静态的平面设计向动态的、多维度的转变已经成为现实。相应的设计软件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使得以前的二维静态的画面,转变为四维的立体的、动态的画面,如果在四维画面中加上声音等特效,会使作品更加生动。设计思维的动态表达方式,可以把设计者的成果视觉化的特点更鲜明地展现出来。


  (三)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由静态呈现向交互性转向


  交互性不仅是大量媒介接入的最大创新点,也是如今新媒体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基本特点,同時也成为了能在社交网络中被广泛传播的最重要的原因。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智能终端选择所接受的信息,或者拒绝所要接收的信息,甚至更进一步地主动了解和搜索,也可以通过获得发送信息方的联系方式,进行人对人的沟通。


  二、媒介融合下平面设计情感走线的创设策略和路径


  在媒介融合的大前提下,设计师越来越多地试图去寻找更多的语言和媒介,和人们进行互动沟通,这个世界不缺奇迹引起的形式,而是缺乏情感的沟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利影像,网络应用应用这几种不同媒介进行相关联的设计,从中整理并引出一条情感走线,即期待、体验、感知、震撼、认知、认同、共鸣、融入这样一个情感认知的过程,意图使观者进入我们设计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从而将设计与情感相结合。


  (一)参与性互动实现作品与受众的情感沟通


  在传统的平面设计作品中,通过增加互动的方式,强调并实现作品与受众的情感沟通。互动平面设计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不仅能吸引观众,也能达到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思想感情传递。设计师通过在其作品进行参考点的设置,引导民众参与互动作品中,观众通过对其作品中参考点的解读并将信息反馈到作品中。大众可以和设计师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传达的循环方式进行互动。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平面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多种感官来体验和接收设计师想传递的信息,并在多种感官的刺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下产生心理同感,引起受众对事物的联想与想象。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通过视觉体验让受众对广告产生注意力,通过媒介产生互动从而给予受众一种提示启发,激发受众的潜在意识引起想象。


  (二)情境化融合完成作品与受众的情感传递


  媒介融合营造的情境带动了受众的情感活动,使受众感觉可以和作品发生相互作用,繼而引起心理共鸣,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以往的平面设计里图形与图像的设计更多的是单向的情感的传递,而在媒介融合上,以录像、视频等装置进行创作,将其作为设计上的一种“再次表达”。设计者试图在媒介装置中建立情境,将个体与其所处情境间进行持续的交互作用,当观众通过观展体验接收到传递的信息时,作品随即完成,就如赛格尔提到的“情景艺术”(ConstructedSituations):“不在任何物质中停留,它在一个情境中达成从一方到另一方的传递。”


  其次,网络应用设计里经常会提到“情感化设计”“用户体验”等,这些说起来与情感或多或少都有联系。像书里提到的那样:“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在意情感的双向表达,人们希望体会到互动的乐趣,而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一个设计通过功能满足用户需求,容易让人学会并顺利使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设计要让人感到愉悦并深深地吸引用户,并且调动用户情绪。以APP设计中引导页的设计为例,页面跳转间的交互动效,操作后的反馈效果,页面加载时的小动画,甚至于请求用户评价App时的遣词造句都会影响到用户的心情以及反应,从而得到不一样的用户反馈。


  (三)人性化交互促成受众对作品的情感反馈


  现如今人们作为使用者对于人性化的设计更为关注。更具有交互性的人性化的作品才是当代设计师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目标。虽然说“以人为本”已经是很早所提出的话题,在平面设计方面,引导了设计师把目光从自身所设计的作品转移到使用的人们身上,但是,在交互设计时代,需要设计师“以人为本”的将作品的重要地位放在受众者,而不是作品本身,因此,设计师在构思作品的时候要更多地以人为重要参数。一件作品的创作,要对受众人群花费大量的时间做调查。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作品的定位,才能使得所创作的作品有针对性,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并满足大家的使用需求或者心理需求。这样的设计原则使得设计师对作品感情的投入,不仅局限于简单的画图,还要注重情感的投入。


  三、结语


  媒介融合的出现,不仅给视觉传达带来质的飞跃,更让传统的设计发生巨变。信息的交流、传达方式也更加人性化,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样的设计理念也增加了设计师和大众的互动,使设计师和大众的情感得以交流,获得了更好的审美体验,也使平面设计的表达更具有准确性,并带给人们审美上更美观、更有品位的享受。


  作者:刘明骅


  第3篇:传统色彩观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


  1.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来源与形成


  传统色彩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的色彩或者色彩组合,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中国传统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色彩和中国伦理观念、哲学思想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五色论”正是中国传统色彩和中国哲学思想、宗教观念、民族心理高度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结晶。


  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主要建立在黄、百、黑、赤、青五种色系的基础上。周朝时期,古代人民称白色、黑色为色,青色、赤色和黄色为彩。《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由此可见,黄、百、黑、赤、青五色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成了我国文化的传统色彩


  通过对古籍的考究和调研,我们能够发现五色馆和中国道教的理念不谋而合。黑、白两色和道教阴阳两极的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代表者事物发展南辕北辙的两个方向,同时也是“有”和“无”哲学思辨体系的直接体现。我们不难发现黑色和白色形成的中间色—灰色已经成为中国水墨艺术的基本色彩,也奠定了中国文化重视风骨和意境、强调淡然悠远的基调。中国传统色彩使得中华民族美学成为从形到意的美学。与此同时,五色对应着五行,五色之间两两相错形成的间色也可以和五行之间的形成关系一一对应。五色观本质上就是我国文化和哲学理念的直接体现。


  从五色对应的方位来看,五色观和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宇宙观还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古代素有青帝、白帝、皇帝、玄帝、赤帝五帝之称,这和五色观的五中色彩有着高度相似之处。除此之外,五色观还和儒家学说、古代伦理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封建皇权的威严高度关联,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伦理理念的集中体现。五色在中国古代帝王文化中有着直观的体现,是明确贵贱、划分等级的重要媒介。五色观是封建皇权文化中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色彩的关系和结合手法


  色彩研究的专家认为多数人在色彩的联想上具有共同性,一般来说都和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色彩的象征性一方面具有世界共通性,另一方面则具有民族特殊性。图案设计建立在色彩的基础上,因此认识色的象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设计的意义能够得到有效的传达。因此,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族认同感,凝聚民族自信心,能够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设计领域囊括了环境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标志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调查研究显示各个设计门类都已经日渐开始意识到民族性的体现,愈加重视在平面设计领域中汲取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营养,这些趋势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传统文化工作已经具有了新的生命力,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散发出崭新的魅力。可以说,现如今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然是对传统色彩了若指掌、充分运用的设计师。


  2.1加强传统色彩和图形文化意蕴的联系


  平面设计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播功能的视觉传达艺术。平面设计中,图形和色彩相互依存,色彩需要以图形为载体传达其象征性和指向性的重要载体。图形的视觉冲击力和信息穿道理也需要借助色彩才能够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色彩效果和作品质量与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以方面可以锦上添花,另一方面也可能雪中送炭。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图形和色彩之间的结合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在激发民族认同感、传递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涵上大有裨益。


  传统色彩具有极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度,对其的应用往往能够给人们一种重返精神家园、退尽铅华的感觉,如果搭配具有东方韵味的图形和中国元素的图画,往往能让人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田园牧歌的情怀。比如在进行“传统与文化”主题设计的时候,园林、窗花、毛笔、中国结等图形是经常出现的元素,而蓝色、绿色、黄色等清新素颜的氛围常常将人民的思绪带回到诗情画意的江南文化。举例来说,中国联通的设计标志就巧妙地比运用了中国的盘长纹,并借助典型的中国红元素拉近了文化和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


  2.2加强传统色彩和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


  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文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汉字本身的结构和形象很容易形成象征性特征,并且能够激发出受众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平面设计的文化辨识度。汉字在书写过程中所凝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是无与伦比的,很容易激发出情感共鸣和文化共鸣。举例来说,重要节日和婚庆用品上大多以象征喜庆祥和的文字,并且以红色、金色和黄色为主要色彩,给群众一种阖家欢乐、张灯结彩、浪漫喜人的氛围,使得人们感受到轻松和富足。中国民间文化之中,烟酒在提升节日气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能够发现烟酒品牌也大多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要色彩。黄鹤楼和红双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设计。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红色一直是乐观、积极、喜庆和幸福的象征,中国红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直观认知。北京奥运会会徽、春联的底色都是红色,如果将字体结构和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那么就能够起到烘托出浓郁和热烈氛围的作用,色彩和图形之间相互加持、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展示。


  2.3加强色彩和思想情趣传达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最为深刻,而色彩方面则以老庄道家色彩观为首。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当中,以的水墨艺术最受推崇。它在形、色两方面均象征了中国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代人文对人生、对自我、对宇宙的终极思考,无论是“计白当黑”的艺术情趣还是“墨分五色”色彩变化,都给人以无限的意象空间,是东方气质的最高代表。


  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意识的影响,传统平面设计大多追求时尚元素,认为只有新奇的东西才能吸取消费者眼球。近年来受到传统文化复苏的影响,平面设计之中引用传统色彩的观念正在日益崛起和盛行。笔者认为将传统色彩和平面设计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更加快捷和有效地传达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和消费者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能够激发起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感,最终达到想要实现的营销目标。


  作者:李移山


  第4篇: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立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随着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改变传统式课堂教学,如何培养自我可持续发展及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中职技能性人才,是我们一个不断研究的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接受的是一种职业培训,获得一种职业技能。笔者认为,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则是“练”出来的。但相对较弱的办学条件,投入不够的资金等诸多因素却让“练”的环节成为最大的空白,特别是在美术设计专业方面,更是“纸上谈兵”。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和利用身边资源,笔者的课堂也悄然间发生了三大转变——把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的项目操作,把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变为以学生训练技能为中心的服务实践,把以单纯的学校培训深化为以社会为主导的真实实战,笔者称之为“教学实践三步曲”。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融合课程,打造最美教室,开展情景教学项目实践,感知岗位角色


  美术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如展示、超市布置、产品、服装、书籍装帧等等,包罗万象。不同行业对美术设计的要求不一样,因而,在实际问题中学会找到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在真实工作情景实践体验中才能逐渐积累。


  笔者根据课室的实际情况和海滨休闲旅城市的特点,挑选了展示与超市布置为项目课题,将课室设置成现实情景,创建时间、空间与真实工作过程一体化的职业情景。如在展示设计课题中,我将多个课程内容设置成特色的“项目”:字体与窗户设计、吊牌设计制作、装饰装修现场设计与施工、泡沫字雕刻与后期制作、展示布置等这几个学习内容,将它整合成《荣誉圣殿—最美丽课堂装饰设计工程项目》。于是,设计与施工、分工与合作、总结与推广、交流与学习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


  首先依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自荐或推选项目组长,再由组长在共同协商的原则下挑选副组长和组员。项目实施一开始就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个学习和施工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材料、工具、制作方法不同,碰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各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如:字体与窗户设計环节,以熟练使用裁纸刀、剪刀剪刻及时贴与字体在窗体上的布置技巧(大小、呼应等);吊牌设计制作阶段需要掌握设计与后期雕刻的关系,了解KT板质地,需要掌握雕刻的刀法等等;而在装饰装修现场,设计与施工需要精确地测量现场,计算材料,需要认真地裁切与安装,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泡沫字雕刻与后期制作则需要完成字体设计与雕刻,需要掌握棉纸、乳胶、油漆、外墙涂料如何制作金字、铜字、银字的效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主动融入到教学之中,大家置身一个宽松的环境,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共同参与者与项目管理者,积极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同学们在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方法,如模块管理分工到人、模板法、两钉一钻法等等,大大地加快了项目完成进度,提高了完成的质量。在项目完成后同学们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合影留念……


  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通过教学项目负载理论知识,既体现了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又有机地融合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全面发展。


  二、利用资源,拓展课堂,开展服务性教学实践,培养服务意识


  职业教育者所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为学生将来在任何情况下能持续地学习作准备,即如何创建社会学习环境,以利于他们在一生中推进其学习技能和态度,我们的学生需要学习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去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


  笔者充分利用校园大型活动需要,如:文艺演出、班容班貌比赛、校园文化宣传等环境资源,把设计活动渗透其中,开展服务性教学引导,每项活动由不同的项目小组承担,通过学生自己与相关部门或相关老师的沟通,自行组织资料自主完成相关设计。同时,还有积极配合学校参与周边社区的服务性活动,如:免费设计简历、名片等。这些项目的具体落实,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社会情境,以“周围世界”为诱导,促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及学习的内驱力。


  这种实践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着很大区别,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改善了学习态度,树立了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学生自己的思考与他人的支持得以联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种真实情景的外延使我的课堂更加鲜活,更加贴近社会。


  三、携手企业,开展实战教学实践,搭建融入社会平台


  在以上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下,笔者深深体会到:有效的学习发生在学生有机会融入社会实践中,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行为的反馈、接受更多博学个体的指导,以及参与新知识的创造。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积极地联合了我市著名的旅游龙头企业及几家软件公司,创办了艺术设计工作室,使学生真正零距离参与到社会用人单位的管理之中,真正做到零距离接触社会。


  工作室成立让学生直面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作环境,创设一个全真情境,搭建一个学生展现自己个性才能的平台和舞台,既是对学生能否适应未来工作的一次考验,也是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然途径,更是对学校培养目标的一次检测。真实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学校教学与未来职业岗位的对接,有效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趋于一致。


  当然,工作室的成立对笔者和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每个人都有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但同样也会有压力,就像在公司工作一样,不努力就有随时被淘汰的可能。成立工作室以前,无论学生的成绩是60分还是90分都属于合格,都可以毕业。但在工作室评判标准就不单单是老师所评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来自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评判。这也直接关系到工作室的声誉和学生们将来的发展。


  起初,学生们的稿件被用稿单位一次次推翻重来,笔者多次邀请用稿单位的设计总监到我校给相关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随着学生们接触到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和对创作过程的逐步了解,他们学会了逐渐利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一些高品质的作品,给各个公司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使我们争取到了更多的业务,逐步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而学生们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实践机会。


  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学生们逐渐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了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在课堂学习中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参与,才能真真正正地证实自己的能力,在整个制作集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个人能力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所谓“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有效地实现知识与技能向实际应用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


  作者:占俊


  第5篇: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统审美哲学


  平面设计作为一类艺术形式首先是为当代中国人的设计,为中国人的设计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化,它和其它艺术一样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接受,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基础。当人们欣赏一幅艺术设计作品的时候,他们就会潜意识里在寻找一些熟悉的东西,这些东西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和我们默许的深层记忆里。它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这些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本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人们生活在本国传统文化构筑的氛围里,这些习惯、习俗不可避免地在本民族大众审美观的形成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并渗透在本民族人们的心理结构深处,成为一种心理定势。成功的平面设计是设计师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真切的感受,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心灵深处受到的震撼,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将现实的感受和艺术的感受充分结合,从意境表达的高度去创作,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他人,唤起他人的心灵呼应,以求得设计者与众人的审美共鸣,这也是设计作品打动观众的原因。


  1.独具特色的审美哲学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和审美情趣。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更深层次的是在于神韵、内涵的传承。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整体意识“以和为美”。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按照这种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包举万有,涵盖一切之广大悉备系统,其间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绝无凌越其他任何存在者。”在进行审美创造时要具有整体意识,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孔子美学在这里强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将道德观与审美结合在一起是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美”与“善”的统一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情感。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命题进一步论证了“美”与“善”的关系。孔子所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在中国美学史以至传统文化体系影响深远,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多数人都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注重表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艺术体现出的这种整体美的特点,和谐统一博大精深、包容万象等思想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笔墨多变、内涵丰富、意境深邃。意境、线条、形态、笔墨韵味、构图方式等等,都贯穿了整体大气的审美思想。传统审美文化中的整体、辨证、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


  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真的状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所以他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和”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丰富的,所以是美的。“以和为美”,也就是以丰富为美,以多样性为美,这是对“和”的理解的另一层涵义。古代工艺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道家所推崇“恬淡寂寞虚无无为”之境。道家的这种思想在中国艺术中开拓了一种所谓平淡天人之美的境界。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张扬的唯美主义、片断性思维相比,是一种看待世界更为客观的视角。


  2.传统审美哲学决定艺术追求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思维形式和审美心理决定了藝术追求意境美的表现。意境包括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两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尤为讲究形神兼备的和谐美,“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代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造型方面讲究概括与变形。中国人作画从不画僵死的东西,齐白石画虾要在水中观察动态,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图》,要去韩府目识心记。张大千画山水也都走遍名山大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中国艺术家则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在中国画中经常表现对象时,背景不着一笔,正如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观众欣赏画时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中国传统艺术,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传统艺术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艺术家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常用而常新,这种程式化的处理在我国招贴设计中也常得到应用,显示了夺目的光彩。


  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画家们在不断寻求合乎自然精神的绘画形式,有目的在创作过程中追求自然中的情趣美,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将文学艺术中更深层次的美—“意境”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去,使绘画作品显示出更深的内涵和更幽远的意境,表现出文学、艺术、哲学综合的思维深度。艺术家通过有形物质世界的表现来追求大千世界的精神神韵。“境由心造”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强调的意境与心理上的和谐之美。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是“意”[“情”、“理”]与“境”[“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因而,意境表现是心理需求的更高境界。靳埭强先生很多作品都应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元素,他的《自在》系列海报运用传统水墨画的技巧和神韵,将水墨画的浸染和作品的设计元素揉合,体现了东方平面设计作品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在《自在》系列中,饱含靳先生人生哲学思想的浓墨榜字,或行云流水,或憨态可掬,或自由自在,或木讷若拙;无不契合“行”、“坐”、“睡”、“吃”、“玩”等的人生之真谛:“行在乎神之逍遥而不在乎鞋履之间;坐在乎思辨而不在乎庙堂市井;睡在乎物我两忘而不在乎床塌木瓦;吃在乎心无旁骛而不在乎酒肉草木;玩在乎自由自在而不在乎得失输赢……”优秀的本土化平面设计不仅完美的表现出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设计理念的冲击下不断更新拓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其神韵的传承。这种神韵的传承是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而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


  总之,传统审美哲学对现代平面设计产生着深刻影响。它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就是其设计师把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层感受和充分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的立足点是设计师创作的动力和再生资源,从设计的形式到精神内核都给予我们无穷的启示和帮助。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相信,只有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壤,把民族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才能成功地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我们的设计作品才能够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作者:张迎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