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会计论文 > 正文

有关会计学的论文范例采编(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16 11:35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实现和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轨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以一种通...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实现和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轨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以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不仅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决策的有效信息,也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第1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会计学微课程开发与应用


  1引言


  微课程满足了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的学习需求,符合碎片化、微型化的学习和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在微观领域的渗透,关于教育新资源、新模式的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加强。“互联网+”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更是成为研究热点。微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但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


  2微课程研究现状


  微课程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1993)最早为了在舞会和电梯等非正式场合介绍普通化学知识而提出60秒课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教授(2008)明确提出微课程这个概念,其认为只要在相应作业和讨论的支持下,微型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能够取得与传统课堂教学同等效果。


  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相对更晚一些,但是发展迅速。本文以主题“微课程”或者“微课”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调查(见图1),发现从2011年仅有的1篇研究文章,短短几年从蹒跚起步到渐成规模。这些研究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多个领域和医学、工学、文学、经管等多个学科。


  3会计学微课程建设必要性


  从“微课程”的兴起与发展来看,它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单一资源类型局限性的突破与解构,具有“时间简短、重点集中、课程精良、效果良好”鲜明特点。


  “时间简短”:传统课堂教学通常以一节课(45min左右)为一个单位时间组织呈现;微课程则时长一般为3-8分钟,最长也不超过15分钟。


  “重点集中”: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完整的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低、成本大、普适性不理想;微课程则是以问题为导向,将“完整的知识碎片化”。每个微课程集中在1-2个教学知识点,主题小而明确。


  “课程精良”: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以文本、图片为主等教学资源的时空局限;而微课程通常经过精良的设计、制作、讲解,内容精炼,形式精彩,一般为支持网络传输的wmv、f1v等流媒体格式。


  “效果良好”: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受众设计开发,具有开放共享的性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视频、教学反馈等资源要素都可以生成、修改和扩展,并能根据学习者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等的变化,不断进行动态更新和充实,以达到震撼的学习效果。


  4会计学微课建设原则


  4.1实务导向


  会计学微课程的开发建设应以会计实务为宗旨,发挥微课程对会计实务工作中知识结构、实践技能掌握和提高的作用,贴近实战、追求实效。


  4.2需求导向


  针对会计工作的需求,重点围绕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而及时有效地开发和建设会计学微课程,以满足学习和应用的需求。


  4.3兴趣导向


  会计学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应尽可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在会计学逻辑性强、规范性强的学科特点基础上兼顾趣味性、易学性。


  5会计学微课建设路径规划


  遵循以上实务导向、需求导向、兴趣导向的三大原则,会计学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路径包括:设计、制作、应用、评价四个环节,以此来建设“学生能看懂和喜欢的微课”段舒芬(2015)。


  5.1课程设计


  微课程必须有一个精心的教学设计,应包含问题导入、问题分析、重难点讲解、课后思考和练习、教学评价等几个部分。微课程的问题导入力求快速、新颖,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讲解过程中围绕一个线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结尾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留课后思考的延伸空间;教学评价则应言简意赅。针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会计之“道”》微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5.2课程制作


  在上述微课程完整设计的基础上,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制作出精良的微课程视频,以达到预期目的。目前微课程的制作主要采用摄像机拍摄模式、手机拍摄模式、录屏软件录制模式、可汗学院录制模式等几种方式。在视频录制时要考虑构图设计、画面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字幕配套。综合考虑决定会计学微课程视频的制作是录屏、实景还是其他方式。


  录屏模式和摄像机拍摄模式均为本团队实践过,结合学科特点发现两者结合可获得相对较好的效果,既出现教师录制的实景画面,可增进与学习者的熟悉度,可拉近与学习者的距离感,部分画面则采用录屏软件和手写板的方法录制,可将逻辑推导过程书写出来,同时可适当增加实务场景镜头画面,加强学习者的理解。


  5.3课程应用


  微课程教学系统有教师、学生、微课程和教学组织等部分构成。一个微课程必须包含有微视频,同时辅以“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案例”等学习素材加入该应用支持系统,将这些微课程资源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这也是微课程与其他视频资源的最大区别。没有平台支撑,微课程就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从而失去微课程制作的意义。


  本团队再三比较和权衡之后,选择学生使用面最广、建设成本最低、灵活高效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会计学微课程的应用和实施平台。该学习平台设置信息推送、自定义回复、内容交互式检索、应用投票等功能模块,提供多元化的内容与学习情境;提供“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互动和交流。


  5.4課程评价


  微课程教学总体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借助合理的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浙江省微课程比赛的评价标准中,与教学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关的分值权重达到65%以上,可见微课程的评价应侧重于“内容为重”的原则。


  本团队认为比赛的标准并不完全适合教学,多制作精良、花费大量资金制作的竞赛微课程并没有应用于教学。本团队在借鉴上述评价标准、相关文献研究、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和构建一个相对合理的会计学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五个维度进行考查:微课选题(20%)、教学内容设计(50%)、辅助资源(10%)、互动设计(10%)、制作技术(10%)。同时,对每个指标又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级制,其等级分值区间计算方法为:以教学内容设计为例,优的临界值为50×0.9=45分,同理可得良、中、合格的临界值分别为40分、35分、30分。因此,该评价维度优的取值区间为45-50,良的取值区间为40-44,中的取值区间为35-39,合格的取值区间为30-34,不合格的取值区间则为0-29。


  6结论与建议


  微课程应用于教学还是个较新的事物,导致其各方面还有待加强。首先,课程内涵建设待提高。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必须依赖于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否则终将流于形式。因此,会计学微课程的内涵仍需进一步挖掘和建设。其次,师资团队建设待加强。任课教师需要转变理念,挑战微课程教学。目前较多同行不愿意尝试微课程教学,主要原因是“三不”:不清楚微课程的意义、不了解微课程制作流程、不掌握微课程的制作技术。当前“三需”明显,需系统化的设计和技术培训、需好的案例供观摩学习、需配套的软硬件制作环境。第三,长效机制待建立。学校层面,微课程作为教学的一种创新,优质微课程的建设和有效应用,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推进,建立校内外微课程调研机制、共建共享机制、考评激励机制等。其次,具体教学层面,微课程建设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协作机制,明确任务与分工。


  作者:袁晓艾


  第2篇: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建设研究


  1绪论


  《会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会计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该课程的学习是快速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还有利于学生就业。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曾指出:“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等,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解决实际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2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的现状与分析


  为了很好地完成本文,笔者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通过回收的问卷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的现状及分析如下:


  2.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非会计类专业学生从自身专业学习角度出发,相对来说普遍重视自己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学习,普遍认为《会计学原理》没有开设的必要,关于这点我们可以通过问卷体现出来,65%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相关课程就可以了,13%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学习,只有22%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会计学原理》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就业机会。


  2.2教师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会计类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目的是要熟练掌握记账方法和会计分录的处理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会计相关知识、成为会计类专门人才奠定专业基础;而非会计类专业是为各自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他们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并非要成为会计类专门人才,而是为了使用会计相关信息为其专业工作服务,是要“懂会计”、而非“做会计”,因此非会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在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如何去用这些知识,比如:会计信息是如何形成的、会计报表包括哪些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等等。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决定了教师在其讲授《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应与会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考核等方面有所不同。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让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所侧重,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合理,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从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模式来看,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完全照搬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而且都是由会计专业教师去讲授,基本上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成为知识的全面控制者,突出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的说教式教学。同时,在教法上也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为主宰与附庸的关系。


  同时,考核方式单一也是目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考核是检查教学情况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现在大部分院校所采用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比较呆板,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2.4没有针对专业特点编著的专用教材


  目前专门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材较少,市面上的《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针对会计类专业的,这类教材的主要缺点是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差异,通用性过强,兼容面过大。通过对非会计专业使用《会计学原理》教材情况做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高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材在选用上与会计专业是完全相同的,或者即使采用非会计专业教材,但是这些非专业教材的体系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基本相同,是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来组织内容的,仍然主要讲述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人员工作的基础知识,这显然不能满足非会计类专业学生的日后所需。同时,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文字表达,实际操作部分内容较少,会计专业术语较多,这必然导致学生对会计学原理产生畏难心理,同时,也不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2.5教师教学内容太过深奥


  教學内容“太过深奥”。所谓教学内容“太过深奥”,是指会计的相关理论偏多、偏深。由于《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教材,其基本理论包括会计职能、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以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这些内容对于会计类专业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是对非会计类专业学生来说,就显得“偏深”、偏多,尤其对其中的会计要素、会计假设和会计基础等内容,更显得深奥难懂了。


  3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内容架构及方法研究


  非会计类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的目的只是“懂会计”而非“做会计”,因此,应将本课程的名称由原来的“会计学原理”改为“会计信息运用”。具体来说,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内容架构及方法如下:


  3.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学原理》的第一次课尤其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每堂课的内容尽量从学生的熟悉的事情讲起,用实例告诉其会计知识的重要性。比如,为了要讲会计报表及报表分析,先从投资讲起,投资前应先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充分了解,要了解的信息都包含在企业的几张报表中,通过报表可以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分析,以决定最终选择哪家企业进行投资;再比如,毕业后要想自己创业,那么所需的资金来源渠道有哪些;自己走上工作岗上之后,工资、奖金、津贴如何去计算等等,通过实例告诉学生会计相关知识和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息息相关,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会计学原理的紧迫感和兴趣。


  3.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3.2.1转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改革既要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统一。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死记硬背转为积极思考,其参与意识将大大增强,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2.1.1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去掌握所学知识,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会计学原理中很多东西,都能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学生要创业,那么首要条件就是需要资金,那么资金可以从那里来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学生知道在自有的和借的,于是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等等。


  3.2.1.2把“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教给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能学会”。


  3.2.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教师应先讲授,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重点集中讲解,通过让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2.3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环节


  《会计学原理》的实践性较强,同时该课程与实际联系也很密切,因此,可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案例可供选择,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基本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2.4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会计学教学的效果,也应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在符合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前提下,运用图形、图像、动画等素材,设计制作具有特色的PPT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设备进行课程教学。


  3.2.5完善考核方式,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考核应结合,过程性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出勤率、课堂讨论、平时练习以及为提高实践能力的实训,总之通过完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建议可以参照:出勤和平时上课听讲、练习课堂讨论占30%、期末考试占40%、实训占30%的比例来确定最终的成绩。


  3.3选用合适的教材


  合理设置教学课时,选择合适的教材是非会计专业进行《会计学原理》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所用教材,大都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在内容安排上重点项目用大量的节重点讲,没有报表分析项目,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上要有选择的去进行讲解,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倒推的办法去教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时分布情况,将“会计的发展历史”、“会计基础”、“会计的方法”、“会计假设”“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职能”、“会计准则体系”等内容不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对于“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只作了解;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所以应增加“财务报表分析”。重点应放在对“借贷记账法”、“会计要素”、“会计衡等式”、和“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学习。


  4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应进一步研究并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4.1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多未必能力强。知识只有加上运用知识的才能和智慧,方能转化为能力,离开思维的知识只能成为一种僵化的东西。同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日后所需要的全部新知识,同时又给学生毕业后带来知识陈旧的问题。例如在《会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由于为了保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分别在2014年及2017年对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会计学原理》的教材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编著,所以《会计学原理》必须也要进行相应的修订,于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与日后学生真正要用的可能就以差别了。因此,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


  4.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主要表现在“懂会计”而非“做会计”,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有相关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知识层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以更高的视野有效地驾驭实际。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会计学原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分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结合起来。分项实训主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师通过现场投影或多媒体示范,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内容的实训活动;综合实训主要在期末《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完成后集中进行,时间一周左右:设计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济业务和相应的原始凭证,提供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相关资料,二到三人一组,教师重点指导会计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在实训最后加以考核,检验学生的实践掌握情况,并且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总之,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環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其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会计知识的应用,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5结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发挥教学双方的共振效应,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作者:李普玲


  第3篇:公司治理文化成本的会计学分析


  一、公司治理文化成本的会计学分析的可行性


  所谓公司治理文化,是指公司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等公司治理机关在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公司治理的理念、目标、哲学、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制度安排等及其治理实践。公司治理文化的会计核算是指利用会计核算体系,对公司治理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消耗进行计量、记录并报告,采用相应的方法计算出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步骤成本。核算的基本目的是反映企业在建立、发展公司治理文化过程中发生的耗费,为成本控制提供所需要的基本资料。对公司治理文化的成本进行会计学分析的可行性,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公司治理文化可以作为企业资产。衡量公司治理文化能否作为资产核算也可用三个标准:①公司治理文化能够为企业未来服务。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服务是指单独的或与其他资产结合在一起时,具有直接或间接地为未来现金流入做出贡献的能力。②公司治理文化是企业所有并能为企业所控制。公司治理文化是企业自身特有的,一个企业的文化只能符合本企业的具体特征,无法转让,更无法用来交易和受其他企业所控制。一旦脱离了这个企业的企业基础,公司治理文化就会自动消亡,因此,企业对自己的公司治理文化有自主与控制权。③公司治理文化的内容要素是可以计量的。公司治理文化在其取得、开发、维持过程中都要发生相应的成本,而公司治理文化也可以给企业带来相当的收益,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公司治理文化的可计量性主要体现在其成本的可计量性以及价值的可计量性上。


  由此可见,公司治理文化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并且是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把公司治理文化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来反映,同时也要运用会计学来对其进行分析。


  (2)会计应当参与公司治理文化建设。对公司治理文化进行会计学的分析,便是要求通过核算、控制、管理,使会计能参与到公司治理文化中来。公司治理文化既是一种精神产物,也是一项物质资产。它的目的是将一项资产以“文化状态”形式存在于企业之中,争取使公司治理文化建设的资源运用获取最大效益。


  二、公司治理文化的成本特性及合理化内涵


  先进的公司治理文化是公司治理发展的重要资源,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有文化的烙印。然而与经济要素不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是作为资源而不是作为要素活动的,健康文化的损耗与磨蚀虽不可避免,但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更多的是从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并形成新的形态。同时,构成成本的文化同其他成本一样,公司治理文化成本具有一般成本会计的几个基本特征,即消耗性、补偿性、目的性、综合性、代偿性。其特点有:①成本发生的持续性与长久性。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是以不断地自我否定的形式向前发展,它会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不断自我更新、补充完善,那么它的成本发生自然也是贯穿企业成长过程;②成本补偿的间接性。由于公司治理文化自身的特征,公司治理文化的成本补偿首先是对企业精神状态的影响,然后企业的精神状态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从而体现其成本的价值;③成本发生的目的性,一般成本发生的目的是获取相应的商品或劳务,公司治理文化成本的发生则是为了公司治理文化这个“精神状态”。


  成本属于代价范疇,是对代价中“有所偿”部分的界定。根据理论界对成本概念的一般界定,可将文化成本定义为:经济主体为了创造一定的价值而在经济活动中必然要做出的文化投入或付出。文化成本的合理化标准可以归纳为:①经济发展标准;②社会发展标准;③文化结构与质量标准;④文化成本分担标准。


  公司治理文化的会计学分析对象界定为企业直接主动为公司治理文化发生的成本。之所以定义为“直接”“主动”,是由于成本发生的目的性特征所决定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有损于公司治理形象的决策行为,对这些行为的弥补不能单独算是公司治理文化成本发生步骤——虽然这样是有利于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而应当看作是与以前失误同为一个整体的成本步骤。


  公司治理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会对公司治理文化产生影响,公司治理文化本来就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空间、历史范围之内的。公司治理的各项活动都是彼此关联的,全部记入会使企业会计工作中出现大量重复核算,导致工作累赘,因此应根据其目的性来划分归属公司治理文化成本。


  从创立途径上看,公司治理文化创立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内在途径,通过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各种活动,完善公司治理自身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形成有利于文化生长的土壤,这方面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设立组织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文化机制、优化治理结构内部环境、树立公司治理精神等;另外一种是外在途径,通过企业对外活动,向社会辐射公司治理形象的影响,为公司治理文化创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塑造公司治理的外部形象,让社会通过企业的治理形象来了解企业,为公司治理文化的创立提供条件。从这些内容上来说,也需要成本的发生。


  为了把握更加真实的数据,不仅要采用历史数据,也要不断搜集新的数据,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新的评估分析。新组织要随着公司治理文化的建立而运行,领导整个建设工作;内部环境的优化,利用建设公司治理文化的契机,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调整、创新;树立公司治理精神,在制度上、精神上使企业治理精神焕然一新。外在途径,旨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民族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成本;塑造公司治理良好的形象并且对外表达,这样的成本发生是需要长久持续的。


  作者:吕垚杰等


  第4篇:会计学专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水平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发展,监督其办学质量,我国开展了对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并且参考国际精英商学院(AACSB)的认证标准,双管齐下对我国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色的发展创新进行规划、指导和监督。因此,必须加快基于AASCB會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基于AASCB会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


  2.1缺乏专业建设目标


  基于AASCB会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发展,首先必须拥有一个清晰的使命。并以此为行动的标准,将使命转化为建设发展的目标。当前阶段,会计教学应该树立专业的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活动的开展。在对我国开设会计学专业的457所高校进行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对其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念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1]。以中国科教评价教育网发布的中国大学会计专业排名前二十的高校为例,其中九所财经类高校,余下的为综合性高校。数据整理分析得出,有六所高校完全披露了其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念,其中只有一所是财经类高校。披露了建设使命的高校五所,其余的完全没有关于建设目标、使命等方面内容的披露。由小及大,排名前二十的高校尚且如此,其他普通高校的现状更加堪忧。对于披露了建设目标和使命、价值观念的高校,其培养目标设计最多的词汇主要是“创新”、“高素质人才”千篇一律,不能体现出高校的特点。同时,所涵盖的范围很广,目标不够具体,没有完全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2.2缺乏对专业建设预期成果的评价机制


  基于AASCB会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的建设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工作培养的毕业生,这点主要侧重的是从事会计行业的毕业生[2]。另一方面,是从事研究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成果评价机制,片面的追求就业率,缺乏对就业机构更加细致的划分。对各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的数据获取很困难。高校自身发布的信息不能证明自身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而第三方也很难给予全面的评价。这主要是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发展较慢,结构和机制也相对简单。同时,对专业建设预期成果的评价机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校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体现。


  2.3专业建设资源配置不合理


  所谓的专业建设资源,主要是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建设资源配置不合理,整体配置效率低下,实际的效果不明显。在财务资源配置方面,各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然后学校对会计专业进行资助,经费来源单一,并且在经费的审批过程中,主管部门缺乏自主性,各个管理部门限制较大。这就导致审批的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专业建设经费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还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透明度不够。高校每年的财务信息和各专业的建设资金投入的信息被隐藏,外界缺乏对资金去向的应有了解。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片面的注重学历、受教育经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考察。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对会计学专业教师的学历要求为博士,有海外求学背景的更是大受追捧。但是,学历要求的提高并没有改变缺乏实践能力的现状。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学生的培养很难做到全面发展。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教师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是中国教育的通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会维持现状。最后,在教学资源方面与财务资源类似,透明度不够,教学资源情况不明了。我国在会计学专业方面的教学资源配置相对完善,会计实验室和商业化财务软件的配备比较齐全。但是,在教学组织和管理手段方面就相对落后,网络教育软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较少,国际化先进的技术手段缺失,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3基于AASCB会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发展战略建议分析


  3.1明确个性化发展目标


  基于AASCB会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融入符合高校特色的个性化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明确的发展目标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这是高校专业建设发展的方向。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增强高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凝聚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会计学专业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3]。另一方面,要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高校的发展历史和教育特色,提出符合高校特色的个性化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发展目标。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不是对原有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否定,只是赋予其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理念。


  3.2三维导向完善预期成果评价机制


  基于AASCB会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发展预期成果的评价制度,能够客观的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在预期成果的质量方面,质量评价机制的难点在于对学生质量的评价,相较于智力成果评价所依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评价标准,学生质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4]。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素养的考察,这对一个会计从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应用中,要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信息,对学生的课业成绩、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记录。


  3.3优化战略发展资源配置


  基于AASCB会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分配,首先要完善财务制度,优化各个部门、上下级之间财务资源使用的权力分配。适当放权,给予基层教学负责人部分财务自由权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然后,改善资金来源单一的现状,可以建立健全校友捐赠的投资模式,通过建立以情怀为核心的文化组织,对校友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优化会计学专业发展的财务来源[5]。最后,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公布财务使用细节。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开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管功能,确保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


  4结论


  在此次研究中,对基于AASCB会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明确个性化发展目标、三维导向完善预期成果评价机制和优化战略发展资源配置的发展建议。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有所帮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谢锐泓


  第5篇:案例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其在所有会计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涉及的知识内容会对将来从事的会计类职业产生巨大影响。将案例教学模式引用到基础会计学课堂中,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会计基本理论,并熟练应用这些理论。可见,利用好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基础会计学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案例教学模式概述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开展教学的方法,它需要根据教学总目标和总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进而快速提升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案例收集与准备工作,学生会经历自行思考、小组讨论直到得出结论这几个阶段。案例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教师直接将概念原理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模式,并且创新出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思考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模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枯燥、抽象概念的理解,又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基础会计学的主要内容有介绍有关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它既包括会计学科目与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复式记账法原理,又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财产清查等。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一门入门基础课程,学习者几乎都是从未接触过会计知识的学生。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概念、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难度。而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形象生动地将学生带入到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结构


  案例教学模式中用到的案例一般都是以真实情景为背景改编过的。教师通过对某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综合描述,同时借助于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得到某一启示。将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到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之前,教师需要慎重选取和适当改编案例,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一个切题的案例,能够将基础会计学中的许多知识点有规律地串联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结构。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选择针对性、典型性案例


  切合主题、高质量的经典案例是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模式效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引用到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求:①所用的案例要源于真实生活,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②案例尽可能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③案例需要经过适当改编,与教学理论巧妙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案例的研究意义。应用到基础会计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除了满足上述几点基本要求,还要考虑到让会计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因此,应用于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应选取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更具感官性、更具针对性的经典案例。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进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角地位,造成学生思维懒惰、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案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将现实世界的经济生活浓缩到课堂上去,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以下案例:有采购人员负责采购一批原材料,采购员完成采购之后取得了销售方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显示价税合计117000元,其中税款总共17000元、价款总共100000元,并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支付了这笔款项。在此案例中,教师需要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整个业务发生的全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向“这一笔经济业务使得两个资产类会计要素发生了增减变动”上靠拢,这两个资产类会计要素一个是原材料增加了,另一个是銀行存款减少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增值税的问题,由于这是采购原料,是购进,采购方须向销售方支付增值税的进项税款。


  (三)合理定位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述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堂时间,一方面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太少,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直接将解题方法或答案告诉学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怠惰,从而丧失了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应用案例教学模式时,教师仍占主导者地位,学生仍是参与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的作用,将对案例的主要思考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同时也不能刻板地将案例教学模式理解为由传统模式下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快推动教育向信息化方向深入,不断促进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创新和应用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战略基础。教育部相关文件同样指出,基础会计课堂教学需要积极引入和引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手段,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因此,教师应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教师应注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播放PPT、网上搜索材料、视频等教学元素,帮助学生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某一案例,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增大一节课的信息量,还能有效减轻教师的板书工作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就是根据教学总目标、总要求,发挥教师的课堂指导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倡导和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模式并不是对课堂理论讲授的全盘否定,更不是死板地将案例教学模式安排在一切教学中。而是要将理论讲授融入到案例分析中,将“讲授好本门课程”转变成“提高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作者:张冰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