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工程技术类 > 建筑工程论文 > 正文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应用影响论文(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20 12:05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整体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建筑材料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密封材料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建筑工程也在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新型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整体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建筑材料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密封材料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建筑工程也在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新型材料实在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开发创新的建筑材料,其主要包括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材料以及装饰装修材料等等。


  第1篇:绿色与生态建筑材料在装修中的运用


  1引言


  现阶段,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同时,建筑行业也是我国资源中能耗最大、污染最严重的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使我国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而装修材料在建材消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在装饰装修领域推广绿色、生态材料就显得意义非凡。


  2生态建材的概念


  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是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環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其主要的价值体现是节约资源和能源,能够减少建筑装修时产生的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其次生态建材易于回收,可循环再利用。生态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展示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3新型建筑材料在绿色生态建筑中的思考


  3.1生态建筑技术的方法


  要实现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单靠生态建筑理论是有限的,也需要思考实现设计目标的方法和技术运用方面。如何有效的将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到绿色生态建筑是有方法和依据的。从人类的学习和认知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模仿是是一种人类获取知识及技能的重要方法。国内外很多著名建筑群就都存在各种模仿,如古希腊建筑中的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分别模仿男性和女性的体态,北京奥运主要场馆“鸟巢”就是模仿了鸟窝而设计的。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生态技术大多是模仿学习的结果。根据模仿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模仿生物(仿生)、模仿机器、模仿传统建筑等三类。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模仿是学习生物、机器和传统建筑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资源与能源使用的合理与高效性等,将这些特性结合到新型建筑材料的用于生态建筑设计中,实现生态设计高效组合。


  3.2生态技术发展策略的有效实现途径


  要想实现我国绿色生态建筑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选择和发展本国经济技术条件适合的生态建筑技术尤为重要。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下,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发展策略。一般来说,在效仿传统建筑优势基础上进而突出新型建筑材料的可用性,适合欠发达地区;属于高技术的模仿生物、模仿机器具有复杂多样性,适合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效仿传统建筑,重新挖掘、评价、改进与发展传统建筑的生态设计经验、方法和技术,从而建立生态低技术体系;通过仿生和学习机器等手段建立生态高技术体系,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建筑技术体系,从而解决我国由于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建筑策略与技术而造成的生态建筑发展的种种问题,实现生态建筑的普及。


  4生态建筑材料应用价值探析


  (1)应用生态建筑材料有利于实现能源资源的有效节约,从而推动建筑装饰装修行业跳出高能耗这一缺陷。如前所述,建筑装饰装修领域在现阶段主要采用木材、竹子以及铝复合板作为生态建筑材料生产的原材料,此类原材料便于获取,同时国内此类资源极为丰富,因此可予以持续性地开发利用,且不会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影响,有利于保护环境。而石灰、水泥等各类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统计数字显示,国内建筑领域耗能比重在全社会能源消耗量中占据30%左右,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推广生态建筑材料,控制能源消耗。实现能源节约,是建筑领域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理念的切实践行,同时也推动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与发展。


  (2)应用生态建筑材料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环境保护作用。建筑装饰装修领域长期以来采用常规建材生产,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废水废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严重超出了环境承载力。随着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与推广,各类新型节能材料开始逐步在建筑装饰装修领域内推广使用,此类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很少出现废水废气,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生态建筑材料能够循环使用,且在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既无有害物质,也不会向外释放有害气体,居住者周围环境由此得以保障。除此之外,应用生态建筑材料有效节约了能源,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以及环境保护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生态建筑材料具有极高的社会应用价值。在绿色节能理念的引导下,社会以及建筑行业开始广泛关注节能降耗以及绿色施工理念,生态建筑材料在此背景下也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生态建筑材料以其无毒害、可回收、低能耗、无污染的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随着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型社会建设的不断进步,有效节约自然能源、循环重复利用废弃资源、尽量控制并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各行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态建筑材料也由此必将在建筑行业得以推广使用。现阶段生态建筑材料生产中广泛应用了矿渣、秸秆以及粉煤灰等各类原材料,实现了废弃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为社会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国内各类产业中,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是其中一项基础产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推动作用,而在建筑装饰装修领域中推广使用生态建筑材料,则有利于我国社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4)生态建筑材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作为装饰装修领域中的一种新型建材,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必然推动装饰装修行业材料的变革,并由此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在装饰装修工程中应用生态建筑材料不仅仅是居住者装修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态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提升了装饰装修行业内部竞争力,从而推动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稳步迈向现代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生态建筑材料所推广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其更多是一种环保节能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建筑行业不断革新,加大新技术以及新材料开发力度,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换而言之,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建材必然属于环保低污染类型,同时还可发挥环境净化功能,能够就地取材、对于室内温度可予以有效调节。


  5结语


  在当今社会,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装修行业日益兴盛,而能源却日益紧张,环境逐渐恶化。只有加强环境保护、重视节约资源、推广和应用绿色建筑材料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作者:许晓伟


  第2篇:3D打印建筑材料相关概念辨析


  3D打印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该种技术也被称为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在医疗、模具、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中应用广泛。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3D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未来,3D打印建筑材料的应用将会更加的广泛,因此,对于该种技术的相关研究,对于建筑领域的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13D快速成型


  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小到日用的杯具,大到汽车发动机等复杂模型的生产,都可以在3D打印成型技术支持下来实现。在CAD设计基础上,能够直接打印出模具产品,将产品从图纸设计中直接打印为实物,在该种3D打印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生产实现了一体化[1]。


  1.23D打印建筑


  美国加州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教授洛克将3D打印建筑称为“轮廓工艺”。


  3D打印建筑的产生是在龙门架支持下,借助空间X轴、Y轴、Z轴三个方面的结构变化,来产生建筑模型。龙门架实现在Y轴方向上的运动,打印头实现X轴方向上的运动,悬挂杆实现Z轴方向的运动。以此,在空间坐标系的变换下,产生平面层的堆积,最终产生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


  1.33D打印材料


  当前,3D打印建筑施工中所应用的材料研发还不成熟。在我国上海的3D打印建筑施工中,所应用的打印材料为废弃材料,将废弃物研磨粉碎,搅拌水泥、纤维、以及有机粘合物,制成膏状“油墨”,进行建筑3D打印。美国则采用树脂砂浆类、粘土类的材料进行打印。


  23D打印建筑材料的性能分析


  3D打印建筑材料的性能优越,与传统的建筑材料相比,其强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具备保温节能的特点。从建筑材料的整体应用上分析,3D打印建筑材料经济性能凸显。


  2.1强度


  3D打印建筑材料的强度高低决定了其在建筑中应用形式,当前,我国的3D打印建筑材料可以应用在12层建筑施工中,该种建筑材料的应用抗压强度为1.5MPa3.5MPa,该种建筑强度的建筑能够满足临时应用和展览应用目的。由于我国的建筑类型与国外建筑类型不同,在美国12层建筑能够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而在小高层、超高层建筑需求较大的情况下,应用3D打印建筑材料的抗压强度需要达到20MPa以上[2]。


  2.2保温节能


  建筑节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点内容,3D打印建筑材料的应用,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保温节能建筑材料,另一种是非保温节能建筑材料。前者在材料研发中所采用的是树脂型材料打印墙体蜂窝结构,该种结构能够起到较好的节能目的。而非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应用是制造出空腔墙体,该种墙体的灵活性比较高,如果想要提升其保温性能,也可以向其中填充泡沫材料或者是再次浇注发泡材料。从3D打印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上分析,一次打印成型的3D打印建筑材料有可能是多种材料也可能是多种功能的复合材料。基于3D打印建筑材料的多元化,能有效的满足建筑施工需求,还能够从结构、保温、装饰等方面实现功能性打印。


  2.3抗震性


  对于建筑领域而言,抗震性能的提升一直是建筑行业的研发重点,那么如何将3D打印建筑材料从油墨状态转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玻璃钢结构,是3D打印建筑材料研发的关键。从钢筋混凝土研发的思路出发,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轻钢筋结构、木结构等都需要与3D打印建筑材料相互结合,以提升建筑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稳定性。


  33D打印建筑材料的性能优化


  3D打印建筑材料的性能决定着建筑施工质量,那么为了提升3D打印建筑材料的性能,需要从3D打印材料的固化等方面进行优化。3D打印建筑材料的固化会受到温度、养护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材料的固化环节中需要严格的控制好3D打印建筑材料的参数。当环境温度为2838℃时,配比类型为缓凝,打印速度需要控制在100150mm/s,打印的厚度为80150mm;当环境温度为1428℃时,配比类型为正常,打印速度需要控制在150250mm/s,打印的厚度为5080mm;当环境温度为514℃时,配比类型为加速,打印速度需要控制在50100mm/s,打印的厚度为20mm。


  在打印材料养护环节中,需要保障两个问题,第一为强度的增强,第二为避免材料的开裂。通过水泥类无机凝胶材料拌合打印材料,保证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建筑材料出现水化和凝结[3]。


  4结论


  3D打印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已经在建筑行业小有应用。这种新兴科技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发展潜力巨大。3D打印建筑材料的性能优越,与传统的建筑材料相比,其强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具备保温节能的特点。尽管3D打印有些许缺陷,但对于有限大小和部分材料的生产是可以胜任的。因此,从建筑材料的整体应用上分析,3D打印建筑材料经济性能凸显。


  作者:殷浩轩


  第3篇:建筑材料实验室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隨着“十三五”规划的不断推进,社会对高职高专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室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建筑材料是建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践性很强,仅仅通过语言的表达、文字的解读,无法使学生领悟精髓,需要通过实验室、多媒体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1]。因此,建筑材料实验室及课程体系建设也十分重要。本文结合我院建筑材料实验室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1建筑材料实验室现状


  我院建筑材料实验室目前可开设水泥、砂、石、混凝土、砂浆等材料的大部分实验项目,但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对建筑材料的教学而言还是理论教学多余实践教学,设备闲置现象严重,并且没有专人管理,设备维护不到位,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另外,没有专门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导致不同老师上的同一门课实验内容不统一,实验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混乱的现象。实验室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2建筑材料实验室与教学体系改革对策


  2.1实验室管理改革


  我院建筑类专业同时开设建筑材料课程的班级有20个,学生人数1200,若无专人进行管理,实验教学必定混乱不堪,仪器维护难度也非常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学院必须设置专岗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另外,还要制定详细的实验室管理细则,如:实验室安全规则、设备仪器使用规则、实验室卫生守则等明确使用者(包括学生和教师)的权责。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健全在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完成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严格的管理制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保证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完好性,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2.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验教学通常都是由老师自行确定实验项目并编写实验指导书,学生只用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填写报告,虽然动手做了实验,但缺少独立思考,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不出来,并没有达到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理论知识的目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上学期,在统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除了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外,部分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详细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例如,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实验,只讲解实验操作及相应的国家标准,水泥品种及用水量自己选择,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调整用水量,自己找出水泥净浆的标准稠度用水量。以类似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统计了期中六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发现这种结果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由原来的42%提高到了75.6%,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认真思考并与教师交流的学生比例也由传统模式下的23.4%提高到了57.2%。


  2.3实验室开放模式改革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仪器设备相对短缺,单纯的实验教学还是难以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加之受实验课时的限制,部分实验难以开展,可尝试将实验室资源部分开放。对于课堂教学未能完成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学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编写实验操作步骤,联系相应的任课教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


  此外,实验室还可以在技能大赛月对学生开放,给出比赛主题,制定比赛细则,要请任课教师担任各个参赛小组指导教师及评委,举办建筑材料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室部分开放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2.4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随着建筑行业及建筑材料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建筑企业使用的建筑材料都送往专门的检测机构检测,单纯的实验室教学缺少先进检测技术项目,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而先进材料检测设备的购买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与企业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首先,学校可以与施工企业合作,教师带领学生去到建筑工地或者邀请有经验的建筑材料检测人员到实验室,把建筑材料实验教学与施工现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3]。其次,还可以联系有资质的建筑材料检测单位,把学生送到检测单位学习。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建筑材料发展动态及检测技术,开阔视野,更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


  2.5考核方式改革


  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性很强,仅仅只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上学期的建筑材料课程考核中,除了试卷考核之外,还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期中卷面成绩与实验操作各占50%,实验操作考核需要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再边讲解边操作,并对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通过对建筑材料实验室与教学体系改革,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自我提高,满足社会对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刘雪娥


  第4篇:刍议建筑材料对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的影响


  在建筑、交通、水利等不同类型的工程建设当中,混凝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混凝土结构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其质量的优劣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对影响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显得尤为必要,并且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科学把控与改进建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组成材料对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的影响


  1.1混凝浆料


  所谓的混凝浆料也即是人们常说的水泥,它对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水泥主要是与水相互作用,从而发挥自身硬性固定、胶结其他物质的作用,进而形成完整结构。


  (1)水泥品种选择。针对水泥品种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施工当地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水泥或者是同品牌但组成材料有所不同的水泥,都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最终质量,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水泥品种的选择质量,避免出现抗干缩性与抗冻性不合格的现象,严重时可能还会发生起粉、抗腐蚀性降低的状况。


  (2)水泥细度。对于水泥的凝结和硬化速度、需水量而言,其颗粒的粗细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泥细度小,说明颗粒小,其水化作用更快速且充分,凝结硬化的速度也会更快。而细度大的水泥,其耗能与成本都相对较高,并且极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产生反应,所以不可长时间放置[1]。实践表明,颗粒小的水泥在硬化过程中极易收缩,其抗冻性会有所下降。


  (3)水泥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指的是水泥与水作用而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倘若某种水泥与水作用后,其体积变化不均匀,则说明该种水泥的稳定性不佳,实际投入使用容易产生裂缝,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2集料


  砂石材料在混凝土体积结构中占80%居多,由此可见集料的质量优劣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强硬度与耐性。


  (1)集料的级配。较为理想的集料级配应节约用水量且最终混合料的流动性较好,具体可分为:集料空隙小,节约水泥用量;集料表面积小,降低润湿用水量;充足的细集料,满足混合料的工作需求。


  (2)骨料。指的是天然岩石、砂石等颗粒状材料,其主要作为混凝土的填充,有效增强混凝土的体积与耐磨性。因此,对于骨料通常会要求其质地坚硬、强度较高、不含有害杂质以及含泥量(微粒直径小于0.075mm的淤泥)符合国家标准[2]。


  2材料配比对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的影响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工程质量除了要重视组成材料的选择之外,还应重视材料的配比。在工程事故中不难发现,有许多是由于施工用水量的不合理而导致混凝土质量下降,进而严重整体工程的质量。


  2.1水灰配比


  水泥浆的稠度与水灰比有直接联系,在同等水量条件下,水灰比越大则水泥浆越稀,其粘合力则越缺乏;反之,水灰比越小则水泥浆越稠,粘合力也更大。所以,浓度过低的水泥浆其粘合力无法保证,难以与砂石紧密相连,承重能力自然下降。


  2.2水泥用量


  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主材料,水泥用量的多少会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直接影响。许多建筑工程施工为了节约成本,会严格控制水泥用量,而工程总需求量不变,水泥用量变少,自然用水量增加,进而导致建筑工程存在安全隐患。


  3解决建筑材料引起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问题的相关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得知,不管哪种因素对混凝土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最终都会转嫁于整体建筑工程质量,因此要重视建筑材料对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善解决措施。


  3.1严格控制材料配比


  建筑材料中,各组成材料的配比不同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最终性能,为确保混凝土性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实际要求,则需要对其配比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其合理性,保障混凝浆料的性能良好。特别是水与水泥的用量方面,水泥浆作为混凝土的黏合剂,必须确保稠度适中,避免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而导致混凝土质量下降。因此,要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去确保实际施工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2避免含碱集料相互反应而开裂


  选用含碱集料时,要尽量以含碱量低为标准,特别是水泥,由于其在实际施工中会大量使用,与多种材料进行混合,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存在开裂的风险。所以要尽可能选用低碱水泥,可有效减小含碱集料与其他材料发生的化学反应。


  比如,当前使用较多的水泥为硅酸盐水泥,其含碱量较低,各项性能均优于普通水泥,因此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含碱集料的使用量逐渐减小,建筑结构中产生的化学反应也逐渐减少,有效降低了建筑开裂的风险性,保障了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3]。


  3.3减少温度变化出现的裂缝现象


  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混凝土结构会出现裂缝现象,这在许多的建筑工程施工中都有遇到。这些裂缝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混凝土内部的物理作用,当其物理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建筑表层会呈现出明显的裂缝,对整体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實际的施工作业中,可在混凝土中添加导管,通过导水去把控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抑或是在混凝浆料中添加适量的和料,降低水热化,从而减少裂缝产生概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材料的规格、使用、配比与选择,会对建筑工程的坚固性、耐久性以及适应性造成直接影响。为全面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除了要考虑环境与地质因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材料的正确选用与配比设计。其中,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使用非常普遍的材料,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实际就是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整体把控,可见建筑材料的重要影响与地位。所以,施工人员在实际的建设当中,要慎重选择与使用各种建筑材料,力求将事故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作者:韦昊奇等


  第5篇: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专业课,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今后走入工作岗位打基础,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让本专业学生可以掌握建筑中需要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性能、规格、检验方式、运输、贮存等,并能够了解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方式及生产工艺,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今后可以合理地用材、取材。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范围广,但系统性差


  本门课程涉及上百种材料,种类繁多,而且每种材料之间又自成体系,彼此之间没有相互关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没有一种好的方法可循,从而感觉课程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


  (二)理论内容少,实践性强


  建筑材料课程主要是材料和工程有关的一些资料和总结经验,叙述性内容繁多,具体到实际的理论性分析和计算少,以至于学生学习起来理解难度增大。学生学习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失去了学习信心。


  (三)课时减少,内容增多


  建筑材料课时在不断减少,但是课堂内容却增多了。教师为了赶上进度,采用灌输式教学,学习学得累,教师也不轻松,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一)延续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课堂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多媒體进课堂、微课、慕课等方式纷纷占据了我们的课堂,许多教师渐渐抛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将新型教学模式奉为宝典。但在我们建筑材料课程中,传统课堂教学仍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基础知识讲解、基础理论学习等还是要通过传统的教授方式。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被冠以知识接受者的名号,但是在新时期的课堂下,学生主体性被一再提起,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将学生主体性展现。以案例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彼此交流想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分组学习是提升学习效率最好的方式,通过讨论可以将问题看得更深入,也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适时进行专题讲座


  学校教师一般都会进行一些科研项目研究,可以依据这些定期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专题报告,将科研成果讲给学生听,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认识到建筑材料原来可以也有宽广的天地。


  (四)多种实验方式相结合


  我们可以采用基础、综合、创新实验三种方式。基础实验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建筑材料基础测试的一些技能,还有助于其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点。综合测试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解决综合性问题。对一些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进行创新实验,指导学生结合勘察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材料问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查阅,寻找解决方式和合理方案,培养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深入实践,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性内容,增强实操能力,真正做到理实结合。比如,在讲到混凝土质量控制时,首先让学生到工地进行实地调查,写出报告并相互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行动力和语言能力等。


  (五)“工学结合”式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即对课程的相应管理。如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要求教学必须在课堂、实训基地和企业中交替实施,要求学校能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制定与校企合作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培养工学结合人才为模式的教学改革得以深入进行。


  建筑材料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都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不是参加过工程就是做过相关工作,所以这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到施工地或者建材市场进行参观,真正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销售、使用情况。职业院校一般都有校企合作的工厂或者公司,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材料,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


  (六)通过网络获取建筑材料新资讯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教材永远赶不上社会的变化。建筑材料课程要求掌握最新标准,如果依赖教材肯定不能掌握最新标准,所以可以通过一些建材网站、报纸等获取最新资讯,也可作为课堂的补充性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课外阅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加深知识理解。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涉及范围广,如果想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随机应变,选取合适的教师方式,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邹于慧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