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中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论文(共3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25 08:48

摘要:

  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都是非常枯燥的一门学科。所以,很多的同学在数学的学习也很被动,不能积极的去学习数学,这就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有效地改变初中数学的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将游戏教学...

  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都是非常枯燥的一门学科。所以,很多的同学在数学的学习也很被动,不能积极的去学习数学,这就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有效地改变初中数学的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将游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数学产生独特的体会,爱上问题解决时那种奇妙的感觉。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1篇:民族地区初级中学数学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下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信息化教育应用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我校大多来自边远山区(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要把多媒体技术和引用网课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1.1、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联教育家奥加涅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而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我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海上日出》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在图片的展示过程中学生虽然处于接受地位,但是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2、发挥多媒体演示在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之间的桥梁作用。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这种传统数学教育必然会忽略数学领域中超越逻辑思想的东西。而如今使用的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从其图形的直觉、美感、图形的变换或设计的活动课等内容,都一改老教材那理性知识成分太重、只是文字和算式等旧特点,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把它用“活”。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有限生活经验并不相符,孩子们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就变成让他们忘记自然得到的数学经验,而要学习一些新规则、新规律罢了,这就导致在学生的认识与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之间出现了一条鸿沟。


  比如,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学生最终会知道图象是“抛物线”,但对“抛物线”是毫无想象力的。我在教学中引用了姚明投篮、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抛绣球等情境,让生感悟球体的运动轨迹(即为抛物线),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抛物线,旁边还能显示图象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清晰的,远远超出教师用手画的图象,能让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彻。


  3.3、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教学节省了许多时间,是老师的好帮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丰富课堂内容,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比如,在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及九年级数学下册《位似图形》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图形的“翻折、旋转、平移、位似”变换,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理解图形的全等、相似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可以加快课堂节奏,减少老师在黑板上画图形及口头讲解所占用的大量时间,从而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讨论,真正让学生动起來,达到知行合一。同时,老师还可以腾出时间做好学生辅导,也可将学生的优秀作业通过实物数码展台展示出来,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欣赏评价自己的作品,收获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课堂信息量饱和。


  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民族地区的中学生,大多从小生活在边远山区或县城周边的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多大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农民,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能认字,会挣钱就行”,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现实,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三、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就我校现在的2016届平行班大多数的学生近年来的确显此现状),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感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3.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


  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四、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民族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


  首先第一,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


  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


  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


  3.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在民族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两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


  。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a-b+7)?=0,求(a?-b?)+(a+b)?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A、(a+b-5)?+(a-b+7)?=0,B、(a?-b?)+(a+b)?,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b?)+(a+b)?=(a+b)(a-b)+(a+b)?,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


  。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們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山区的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18页例2,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刚从小学来根本不知踢足球规则,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作者:刘德华


  第2篇: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的世界,正在召唤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传统教育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奥加涅相认为:“区别与传统教学,现代教学特别在于力求控制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基本的思维方式则成为学生要掌握的专门内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涉及到了数学教学领域。数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是思维的科学。它能够启迪、培养、发展人的思维。因而,21世纪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数学把发展思维能力放在较高位置,提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并且把数学教学形象的比喻为“思维体操”。所以,在新目的、新课程、新方法、新观念的指引下,要充分发挥“数学教学是思维体操”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学生思维活动的反映就是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正确领会题意,明确解题目标,这是开展思维活动的前提;其次是寻找到正确解决题目的方向和合适的解题步骤;最后是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运算,正确地表述解题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活动是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类比、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抽象、概括和联想等思维方法,对已知条件和结论提供的外在信息与自身大脑中储存的内在信息进行提取、组合、加工和转化,最终得出结论。


  20世纪60至70年代兴起的非理性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学生为中心,谋求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教育与艺术的统一,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完整的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显然,这与新的改革运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一致的。


  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也必将转变,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主导者、支配者和控制者,而应该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具体来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目前,为了适应改变我国正在开展新课标,即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宽松的环境,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五想”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能的核心,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五想”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想。在思维的复杂结构中,思维的志向水平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通过学而起作用。教学时,在讲每一个问题之前,先向学生介绍解好此问题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集中其注意力;再说明解决此问题方法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寻找这种解法,以引起学生的好胜心,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愿意想的状态。


  (2)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能想。愿想只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准备。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为其创造能想的条件。创造条件时应做到:一是要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思维气氛;二是启发问题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太易太难都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三是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要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他们迎难而上。


  (3)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多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学生想的少。而现代新型教育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多想。为使学生能够多想,教师要改以讲述为主的“注入式教学”为以自学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开始只提问题不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探讨。而在此阶段,教师起着检查、引导和发现问题所在的作用。然后教师进行精讲,精讲要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解答疑难。讲后再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巩固知识及了解知识的应用。这样的安排,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学习、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正确指导,培养学生会想。启迪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要会想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在讲每一个问题时,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让其提出、分析、研究不同的解题方法;其次引导学生从众多方法中筛选出最优解法;最后教师对各种方法做出评价,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联想。启迪学生思维,就是要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周围的实际环境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五想”中多想和会想是其核心,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多想而达到会想,教师还必须根据教材结构、重点、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疑问以激发学生解决疑问的欲望,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总结规律为今后学习做铺垫,从而通过“五想”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数学问题展开数学思维活动,进而获得数学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实现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的一些正确的、重要的想法,合乎情理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会按照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式,进行真实而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


  作者:王海燕


  第3篇: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创造力,而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必拘泥于课本知识,要学会在生活中拓展思维,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一、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缺失


  1.中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


  在现今数字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方式剧增,资源共享方式变得越来越便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分析能力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反而越来越退化[1]。大部分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习惯于直接获取结果,过于依赖教师和网络,不愿自己付出努力去探索,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造成创新思维缺失。


  2.中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原因


  大量社会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思维,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创新有难度,无论是动手创造或是动脑思考,都缺乏主动性。目前,还有很多的中学没有重视素质教育,或者没有大力配合教育改革,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学生压力过大、思维固化,只注重课本知识,缺少发散思维,缺乏想象力[2];中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过于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师生关系不密切,导致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思想,不会用多样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懂得运用老师传授的方法,逐渐造成了创造思维的缺失。


  二、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1.利用情境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数学知识比较偏于概念化,很多知识点晦涩难解,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速、更稳固的掌握数学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例如,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一课,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以在座的学生为例,“假设今天是周末,小雨去逛商场,突然发现自己心仪已久海贼王玩偶,正在做特价促销活动,售价是56.1元,比原来的价格降低了15%,问:海贼王玩偶原价是多少钱?”教师用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课堂的活跃度,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这道题,即:设原价是X元,引用公式,X(1-15%)=56.1最终得出结论,x=66元。让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算。


  2.利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认识自我的初级阶段,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拥有不服输的精神。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设置悬疑,引导学生开阔思维,积极参与解答,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兴趣。例如,人教版初中三年级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全班师生69人,集体去看《战狼2》的电影,由于电影火爆,所以售票窗口排满了长队,在我们到来之前,已经排了8行12列,由于我们69人的加入,使目前队伍增加的行数和列数相同,问:具体增加了多少行、多少列?”由于这个题目很具有生活化,因此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再进行解答,解:“设增加的行、列数为X,导入公式(8+X)(12+X)=(8×12)+69,最终得出结论,X=3,所以增加了3行3列”。同学们在问题得到解答时,会产生成功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展思维得到了锻炼。


  3.利用多样化的解题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基础是“举一反三”的能力。由于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能力都比较薄弱,让其“从无到有”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和家长不必急于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发明创造,可以先让学生从“举一反三”开始,把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起来,就是为创造力打好了基础。例如,教师出题,“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195,求这两个数分别是什么?”有的同学用的方式是“设较小的奇数为X,另外一个就是X+2,X(X+2)=195,解方程得:X1=13,X2=15”最终得出结论,这两个奇数分别是13和15。还有的同学用的方式是“设较大的奇数为X,另一个奇数为195÷X,X-195÷X=2,解方程得:X1=15,X2=13”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13和15。这两种方式都是正确的,因此,学生不必拘泥于一种思路,完全可以发散思维、另辟蹊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多样化的解题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鼓励学生主动设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强化


  “一题多解”的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启发,而让学生主动设立应用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以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小组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学生分为出题组和解答组,让出题组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创造应用题,再让解答组的学生进行解答。这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质量,还可以锻炼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让学生们提升自信心、提高创造力。


  结语


  科技推动世界发展,创造是科技的基础,因此,创新思维必须得到重视。中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鼓励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创造力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芳迎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