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优秀的范例采编(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26 09:16

摘要:

  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初级阶段,它也是初中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化学实验正是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其...

  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初级阶段,它也是初中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化学实验正是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第1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影响


  引言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一直都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置。提高教学水平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的能力,这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关注点。特别是在如今科技、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中,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对学生进行创新素养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计划。对于初中生的教育,化学是义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基础的初中教学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将学生们能够掌握化学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也应该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什么是创新素养


  现在,我们随处都能发现“创新”两个字,可见这个词在社会上的火热程度。许多的场合都会用到创新,比如说在科技研究中,会提到创新科技;在日常工作中,会提到创新工作能力;在教育中,会提到创新教学模式等等。由此可见,虽然总是提到“创新”但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已是不“新”了。但到底什么是创新呢?在许多人看来,创新的含义就是打破原有的模式,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进行重新定义,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看来,创新素养就是不在受到约束,开放大脑自由运转。虽然这样的解释过于简陋,但也清晰明了,容易理解。按照此说法,初中时期化学教育里的创新素养教育,就是突破过去的传统教育,教师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教育方式进行化学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化学教学中的创新素养培养


  我们都知道只有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之后才能内化为个人的能力,而能力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知识、技能的更好掌握。所以,不管教育如何改革和创新都不能轻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对基本技能足够重视。因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依然是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基本的规律和计算技巧、化学用语和基础操作。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許多学生都觉得与教师之间有距离感,总有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不能过于亲近,学生要时刻保持对教师的敬仰和尊重,有些学生甚至见到教师就会十分紧张。而这就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师生关系距离较远,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只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思考和学习,这种不够坦诚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如今新课改后的教育模式里,教师应该冲破传统的教育形式,走进学生中去,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想朋友一样相处,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畏惧,也能在课堂中与教师更好的交流,将自己的想法勇敢说出来,懂得自己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增强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


  初中时期的化学与其他的学科有着明显区别,其他学科通过记忆课本中的知识就能够掌握,但化学是不行的,它必须要经过实验教学才能完成,所以,想要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实验教学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课本中的知识,更是对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得到的教学成果才是更全面的。在化学的课堂中,应该多开展一些实验课堂,让学生参与进去,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更多思考,还可以将所学理论对应到现实中去。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锻炼,使得学生的思维可以更活跃,更可以为他们的创新素养培养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因此,在初中的化学课堂中,提高实验教学的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结合实际,引发学生兴趣


  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化学的影子,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的实际问题上发现化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中展开对化学的学习,这样还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说“保护和爱惜水资源”、“水的净化”等等,我们除了看到课本上提供的教学素材之外,还应该结合生活中的素材进行灵活应用。化学的所有知识都是源于生活,从实验实践中发现,又服务于生活的各种产业。所以,化学教学要做好与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树立起化学应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中用用中学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额创新素养。


  4.通过问题情境,发展创新能力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人的思维过程里,问题情境起着极大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思维的过程就是逐渐发现问题,击破问题。发现问题就是人们思维的开始或者说是起点,更是将思维延续下去的动力。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建立问题情境就是应用探究式的教育方法的重要一步,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做好在关键处,难点和重点出设置疑问,与此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更要建立出各种条件让学生去提出质疑,教师要有能力做到合理组织学生进行质疑、讨论和启发,让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和发展的,这需要学生自己、家长和教师一起努力,相互合作和配合。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就要具有强烈的教育创新思维,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将化学知识和创新精神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作者:史美娟


  第2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元素观”的建构策略


  一、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初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而随着中考的结束,当问及学生头脑中对化学的残留记忆时,学生往往无从回答。事实上,绝大部分学过化学的人,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具体的化学知识,那么,化学学习最终留给我们的应该是什么呢?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说“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基本观念。①”


  初中化学基本观念主要有: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化学价值观等②,元素观在众多的化学观念中既是核心观念,也是基本观念,初中化学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学生建立基本的元素观,并以元素观为基础,逐步建立化学的其他基本观念。


  二、初中阶段元素观内涵


  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无限的物质是由有限的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按元素组成进行分类;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种类不变,物质间的转化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关系;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元素观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化学教学中,教师需依托教材,经过螺旋式递进,在事实积累和化学元素观发展的交互过程中慢慢建构学生的元素观。


  三、构建策略


  1.挖掘教材资源,支撑元素观建构


  元素观的建构并不是通过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直接完成的,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通過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化学元素观渗透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中,是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不断结构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从绪言开始,就出现了“元素”这一名词;及至最后十二单元,“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其间,在教材的各个单元,或直观或隐蔽地,不断深化元素观的内容。教师只有真正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才能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支撑起元素观的建构。


  如第二单元,在空气和氧气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用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意识,通过选择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让学生初步体会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都为学生元素观的建构撑起了基本框架,是学生元素观建构的起点。


  2.利用动画、模型,创建直观感受


  元素观的内容多数比较抽象,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特别像元素、原子、分子等概念对学生来说,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直观感受,不易接受和理解,教师可恰当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分子、原子模型,通过声音、色彩和形状进行描述,使其形象而具体,从而更好地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变化。


  如水电解的微观解释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让学生“真实看到”水分子的破裂,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直观的展示出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3.重视实验在建构元素观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非常重要的载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物质间的转化以非常形象化的方式形成长时记忆。


  如在《水的组成》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电解水的现象,从元素层面认识化学变化;认识到元素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实质,变化过程中元素守恒;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通过实验可测定物质的组成元素的方法。


  4.结合生活实际,丰富元素观内涵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必须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实践出发,将问题解决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深入认识学科本质,建构学科观念。


  教学中需要适当穿插化学史的介绍,如从化学发展史看元素论的形成,从化学的起源、早期冶金家到近代化学的建立,不仅是人们发现并逐步认识元素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元素的观念从构成世界万物的“金木水火土”五元素说、“地火水风”四元素说以及古希腊的原子论到波义耳提出科学的元素概念及至道尔顿建立科学原子论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元素概念发展的艰难过程,感受科学的发展轨迹,逐步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多种反思评价,深化元素观构成


  化学元素观建构的价值就在于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掌握元素性质研究的方法,指导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形式内容多样的反思与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考查元素观是否深入到学生思想观念中,通过元素观的深化希望学生可以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以及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预测及转化能力,达到深度教学,最终起到内化、迁移的作用。


  传统的纸笔测试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元素观的构成与否,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反馈途径来了解,如课堂活动的表现,集体或个别的访谈,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反馈等,通过多形式的反思评价来了解学生元素观的建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作者:张婷


  第3篇: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多采用“齐步走”的统一教学模式,面对班内学习能力有差异的众多学生,这种模式极易出现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的“吃不好”以及后进生“吃不了”等问题,导致教学效率持续低下,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更不适合当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基本需求。所以,对个体有差异的班级学生采用“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也必然被教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组别,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分层教学是对“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一种实践,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目前学校教育实际,按照最优化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具体到化学学科,就是要研究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根据学生差异和教学实际施行有针对性的多种教学法同时进行的教学策略。


  根据笔者近几年来对分层教学的探索实践,认为要做好分层教学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做起。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依学习能力的不同对学生科学分层


  初三化学教学周期短,教师必须尽快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需要、能力等相关信息,掌握学生“分层”的客观依据。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学生,不应单纯以成绩差异将学生进行分层,可以结合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来进行分组。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等一些因素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层次的不同,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为使“分层教学”得以实现并充分实施好,课前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相应层次学生的学法教法。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材,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无论对于哪个层次的学生目标都不应过高,过高会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后续学习;当然目标也不应过低,目标过低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降低学生的求知欲,同样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恰当的目标,既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达到,又能让学生“踮踮脚”够得着,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适度的挑战,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方面,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熟悉教材,理解教材,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在准确把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的基础上处理好教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出可行性教学方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分”与“合”,恰当的“分”与“合”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


  三、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有条不紊的组织好课堂分层教学。


  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在层次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序组织教学。要合理安排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明確,学习活动能自主展开。教师通过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程度,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并组织好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课堂分层提问的问题尽可能接近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一步铺垫。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把问题拆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通过分步设问,层层递进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达到调动各层次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意图。


  在课堂小结时,明确提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达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照目标要求,检视自己的掌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顾、总结和复习本节课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层次的练习作业和测试习题


  教师在进行课堂训练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出示分层练习题。按课标要求,遵循“下要保底,上可提高”与“保基础求提升”的原则,基础题目不需要分层,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要能掌握,当问题加深难度增大后就要分层,试题的编排按照由简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呈现。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可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兴趣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完成课外作业的多少。单元检测分层,对于平时的阶段性检测,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题,全体学生都必须做,另一部分为较高要求的拔高题,要求较高层次的学生必做,水平中等的学生选做,水平较低的可以不做。


  针对个性有差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发展是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组织分层教学对教师来说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工作量,但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来说却是十分有利。一方面可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可增进对学生的针对性辅导,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教学,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可操作水平。“它”克服了教师对学生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分层教学应该是班级授课制下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同时,“分层教学”也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学生、精心备课和策划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必须不断学习、接受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开阔视野,大胆改革,突破传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分层教学中把握住学生是学习的中心,驾驭好课堂,使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取得进步,获得信心,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进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杨继龙


  第4篇:概念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对于化学这门抽象性较强的课程而言,熟练掌握基本概念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理解化学原理,进行化学计算与实验的重要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丰富的概念,才能够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对于概念图而言,连线是将概念及其相关意义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形象化、结构化特点,能帮助学生将有联系的知识点迅速串联起来,从而更透彻的掌握知识。但从目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情来看,概念教学方面依旧采取的是死记硬背的模式,使得学生缺失独立思考的空间,这对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及能力的提升都非常不利,急需得到有效完善。


  一、概念图内涵


  概念图的定义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教育者对于概念图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但无论其界定如何的变化,其本质不会发生转变。即概念图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工具,以图的形式将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能使人们的思考更加的便利。笔者认为,概念图是一种将各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清晰明确表达出来的图解,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方式,其中各概念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连接词表达出来的,能使原本零散无序的知识以系统性、结构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能使学习者以清晰的思路及思维进行学习。


  二、具体功能


  1.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老师单向的传授知识中,而是需要师生、生生通过不断的课堂互动来进行心灵的交流,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能有效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将概念图运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老师需要在课前对相关概念进行完整的整理,然后课中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轻松理解知识的同时,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概念图运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有益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灵活动脑能力的提升。


  2.有益于提升学生整合课堂知识的能力


  对于化学课程而言,此课程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不仅化学概念繁杂、琐碎,而且相似度极高。如果学生不能对概念进行透彻的理解,那么在掌握类似概念时,便会出现各种混淆。比如,理解“氧”时很容易将其记忆成为“氧气”,将概念中的“可进行还原反应”会记忆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等等。之所以会记忆错误,这和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理解有误差导致的。而将概念图运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便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在直观观看概念图的过程中有效分析两者或几者之间的异同处,进行高效的知识整合,避免学生再出现胡乱理解概念的情况,使知识以系统化的形态存在于大脑中,非常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创新应用。当然也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完整性,知识间的脉络更加的清晰、明确。这样当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之后,无论是解题、做实验还是解决生活问题,都会变得十分得心应手。


  3.有益于加强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对于每个初中生而言,他们所处的年龄及学习阶段,自身已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于不同的化学概念,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时就能发现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同能互相学习与借鉴,还能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更创新的火花,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从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习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概念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弊端暴露出来,这时正是老师指导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改进的最佳时机。


  三、概念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比如就以“水的净化”这节课为例子,此节课的教学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总结出科学的净化水的方式。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很难使探究和实验同时进行,这就需要老师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点拨,让学生有意识的在课后进行制作概念图。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自然水和纯水、软水和硬水的异同处;搜集水净化的方式及净化原理,能真实去操作;掌握硬水、软水的检验方式,明确软水硬化的具體方式。这样当学生明确了这些目标之后,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合理引导,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来制作概念图即可。


  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教学中无处不在彰显创新。尤其是初中化学这门抽象性较强的课程,更需要采取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才能为理解现象、做实验、创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本文分析的概念图创新教学方式,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能发挥出极大的优势,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高效化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更为初中生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说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作者:赖洪圣


  第5篇: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紧密相关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相关的化学知识,将化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也可让学生关心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情,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还原化学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打通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隔墙,将化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化学学习与生活“亲密牵手”,还化学学习以生活本色。


  1、联系生活,开启“生活化”问题模式。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化学教学观要求提出的“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已成为新课程的共同理念,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也成为广大化学工作者的共识。在有关化学工农业生产、生活问题中,如设计课堂问题环节:铁为什么会生锈?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为什么会污染空气?为什么盛酒精、汽油的瓶子要旋紧瓶塞等,这些“生活化”问题的提出,可以真實地了解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促进化学知识认知能力的提高。设计化学问题的形式大多以“为什么”“怎样解释”“能否证明”“试比较”“如何检验”等,解答时要从化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出发,运用丰富而准确的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怎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受热变成水蒸气?首先应该明白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因为物理变化中分子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所以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了,水分子向空气中扩散。又如:为什么洗衣液和汽油都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洗衣液洗去油污是因为洗衣液是乳化剂,能使油污以小油滴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相对稳定的乳浊液,所以能洗去油污;而汽油洗去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解于汽油中,形成溶液。两者虽然都达到了洗去油污的目的,但原理截然不同。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化学知识不是死板的,都是来源于生活,能将知识还源于生活才可以说是教学的成功,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也鼓励了知识的创造和知识体系的丰富发展。如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的冶炼”时,利用教材上的拓展视野,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在学习“环境保护”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周围的,或自己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定能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让思维自由翱翔。


  3、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我们现在提倡的“低碳生活”虽然是个崭新的理念,但是它提出的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老问题,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在积极关注因二氧化碳过多排放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问题,从而促使人们不得不对未来的生存环境产生担忧。因而必须要通过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化学课堂中弘扬低碳生活,提倡绿色出行、超市购物不使用塑料袋等可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是化学更好服务生活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成长过程中产生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它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求知、探索中获得无尽的乐趣。由于目前升学率的压力迫使有些老师一味追求分数,专注于应试教育,教学目标偏离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不当,造成有些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学习提不起劲,只为应付考试而背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尝试通过设计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生活性的学问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性教育、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智力是千差万别的,爱好也大相径庭。有些“调皮”的学生就对“怪异”现象比较感兴趣,例如,荒野坟墓在炎热的夏日晚上为什么会经常出现“鬼火”?笔者引导他们从课本知识白磷的性质中寻找答案。而喜欢福尔摩斯的学生一般会对古代的银针验毒产生兴趣,笔者引导他们比较课本里“在空气中加热铜片会变黑”的原理。如果授课时能“投其所好”,学生就会对“陌生”的知识产生亲近感。笔者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把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变成其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加强“生活化”的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化学专长的人才,把一些实用的化学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领会一些有用的东西,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知识,也能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对化学知识的情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己独立或分小组利用一些花瓣的汁液自制酸碱指示剂,从而加深学生对指示剂变色情况的理解。研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生活探索、生活体验和创新思维。


  总之,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是一门集生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为一体的学科,也是学生走向宽广视野的一条宽敞大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化学“生活化”课程需要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成为许多化学教师不断致力研究的问题。


  作者:张磊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