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数学教育类 > 小学数学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优化实践论文(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8-01-01 12:59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更应该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更应该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第1篇: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培养例析


  一、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解题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就对学生解题技巧能力的培养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所要讲述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板书的方式来予以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这就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较为沉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习题大多都来源于课本教材,或者是试卷以及习题册,故此,应用习题非常有限,很难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此外,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堂”,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感,也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样一来,就制约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型思维的提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突出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在小学应用題教学中,许多教师不会对多种教学策略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且在习题讲解中,也一直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非常沉闷,学生难以感受到课堂的活力。数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的要求较高,所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继而也就使得应用题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小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抽象性学科,它不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语言知识理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够正确地解决这些应用题,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对题目进行很好的理解,也就是审题不清晰。故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去发现题目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学生只有对题目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将这些文字语言进行转变,将其转变为数学语言。例如,一位大妈在菜市场卖苹果,第一天共有30个,最后剩下了8个,第二天又有30个,最后剩下10个,那么请问这位大妈两天一共卖出了多少个苹果?这个题目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应该算是非常简单的,但是仍有许多学生回答错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计算能力较差,而是他们没有仔细审题,没有认识到第一天与第二天的区别,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第一天还剩下8个苹果,那么第二天肯定又是8个苹果。故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不被题目中的某些信息误导。


  2.充分利用图像来简化题目


  线段图是一种平面图形,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够将所要表达的数量关系客观地展现出来。对小学生而言,应用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如果能够运用图像来简化题目,那么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解题。例如,小明有5个桃子,小红比小明多3个,而小李又比小红少1个,那么请问小红与小李各有多少个桃子?对于这种题目,小学生就可以利用图像的方法来简化题目,用图像来直观呈现题目所讲述的各种关系,进而予以正确的解答。


  3.鼓励学生对题目进行多角度思考


  许多应用题并不仅仅只有一道解题方法,相反,它有着多种解题方法。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就需要让他们对题目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学会创新。例如,在某养殖场中,有母牛400头,占总量的,那么请问公猪有多少头?这道题目有许多种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解题完毕后的检查习惯


  许多学生因为解题不仔细或者是计算出现失误,继而导致解题出现错误,这种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常见。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让学生在解题完成之后,再在脑海中演算一遍过程,看看与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一致,当解题思路一致之后,再对计算步骤进行重复计算,以确保计算正确。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困扰广大小学生的一个重点题型。因此,广大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审题的习惯,鼓励他们对题目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他们对题目进行检查的习惯。只有如此,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才能有较大的提升。


  作者:鲍恩波


  第2篇:小学数学课堂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新时期,受到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为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借助合理的教学指导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和实践措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为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合理的小组划分方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并且考核小组目标的完成情况,依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实施针对性评价,保证评价教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合作学习重点关注小组合作取得的学习成效,虽然也重视学生的个人表现,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却逐步转变了传统教学在学生中强调个人竞争的局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对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进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和实践


  1.科学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构建是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想保证小组合作教学质量,就应该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科学构建相关学习小组,并且保证每组学生保持在4人左右,小组成员应该尽量保持能力、性别、接受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均衡性,进而结合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注意小组合作教学的小组划分不是固定的,在特殊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划分兴趣小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挥。这样,科学构建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小学数学教师就能够针对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凸显,对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产生积极影响。


  2.课堂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环节,为了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还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和其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融合的教学措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合理应用。


  如针对“行程问题”,教师就可以设置情境,创设与小组合作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深化学生对“行程问题”的认识。


  案例1:在路上一辆客车和一辆火车同时从甲乙两个城市出发,相对开出,其中客车速度为46千米每小时,货车速度为48千米每小时,在3.5小时后客车和火车相遇,甲乙城市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题目内容随机选取相应的学习工具模拟甲乙两辆车的行驶方式,对问题形成比较形象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研究,不仅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能够在相互帮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进一步凸显。


  3.设置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考核评价方式


  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后,为了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对教学配套考核评价方式进行调整,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实际需求设定分组复考考核方式。即在教师完成小组评价后,由教师与小组组长商议给予不同组员不同的分数,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作出正确的指引。这样借助对小组合作学习考核方式的设计和实践,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与小组竞赛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小组竞赛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实施相应的评价,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且教师评价后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认识、理解以及相互配合能力也能够得到明显增强。


  案例2:计算下面习题。


  2.5+0.9=7.85+13.6=


  3.6+4.9=65+6.35=


  5.64.8=8.24-7.58=


  3.06+4.4=10.21-5.59=


  22.32+12.59=……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计算上述习题并组织开展小组竞赛,在学生完成竞赛后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才会得到逐步的培养,促进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新时期小组合作学习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主要方向,教师只有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并且积极探索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作者:彭光海


  第3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之优化策略


  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渠道,是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载体,是学生内化知识所不可缺少的一步。然而现实教学中有的课堂练习只是简单的模仿、低效的重复例题;有的目的不明确,浪费课堂中的宝贵时间,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导致有些学生为练习而练习,渐渐对练习失去了兴趣,以至于无法达成课堂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把课堂练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呢?


  一、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可以参考教材,采用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素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丰富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练习沉闷的状况,以实现课堂练习效果的最优化。


  例如,用“闯关”“智慧岛”“芝麻开门”“开火车”等形式导入练习,还可以把练习的题目改编得具有人文性一些,如“小法官辨是非”“对号入座”“精挑细选”“有问题我解决”等,改变以往练习题目的命令式语气,用温和、亲切的导语,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


  又如,教学《生活中的比》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①你说我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比;②创造大比拼:每人创造一个比说给同桌听;③火眼金睛:你能从下图中看出几个比。


  这些练习既联系了生活,又促进了生生互动,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还丰富了他们的数学内涵。


  二、把握重点,明确练习的目的性


  课堂练习要目标明确,不仅要明确解决的问题,还要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要求分辨挑选出富有启发性、代表性的练习。由于一节课中留给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比较少,所以课堂练习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通过练习中的思考、与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完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后,让学生判断用橡皮泥所捏成碗的体积与容积谁大、谁小,部分学生会判断碗的容积比体积大,因为橡皮泥在捏成碗之前是实心的,体积看起来较小,而捏成碗后变大了,里面的容积也就变大了。这道题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容器的体积不是指所用材质的体积,而是整个容器从外部来看所占的空间。


  三、因材施教,凸显练习的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做到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达到能够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知识。一般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是带有模仿性的基础题,让学生能感性地理解知識;第二层次是提高性、变式性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把知识转换成技能,做到学以致用;第三层次是发展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优化,做到灵活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完《有趣的测量》这节课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基础题: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0cm,宽15cm,水深10cm,放入一块铁块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到12cm,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变式题:把一块棱长为8分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铸成长为1米、宽为4分米的长方体,锻铸成的钢坯的高是多少分米?


  发展题:把一块体积为600立方厘米的石块,完全浸没在长为15厘米、宽为10厘米、高为12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原来容器中的水面高度为7厘米,现在水面高度为多少厘米?


  通过上述三个由浅入深的练习,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中有不同的发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让学生的智力达到最佳层次的发展。


  四、反馈评价,提升练习的高效性


  采用合理反馈方式是课堂练习的压轴环节,可有效提升练习的效果。例如,可以用投影展示优秀学生的作业情况,学生互相评改,同时还给其他学生起到示范模仿的作用;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互评,既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还可以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讲解课堂练习,“小老师”讲得认真,台下学生听得也认真,认真思考,发表评论……反馈方式明确,可以提高反馈的实效,课堂教学效果就能得到提升。


  多元的评价方式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元互动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快乐,在充满自信中发展。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总之,课堂练习的优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每个教师花时间、费精力、抓细节,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课堂练习对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推动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林秀花


  第4篇:例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2014年,教育部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我认为数学学科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会“三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们都能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实现终极目标。


  一、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有效地诱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联想,诱发再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原有的经验发生互动,从而有利于意义建构。例如,教学一年级《确定位置》时,教师创设了让儿童为一幢楼房的住户编房号的情境,2层的同一住房,学生从左往右数,编为“203室”,从右往左数,则编为“202室”。但仔细一琢磨,顿时又产生了“疑问”:“自己家只有一个房号啊”。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两种编法虽然都正确,但是同一幢楼房内同一住户只能有一个房号,否则会造成混淆。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让学生在平等、和谐、信任、宽容的学习气氛中探究新知、掌握新知、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数学理论知识是抽象化的,而学生喜欢接受的是具体、形象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把生活当作学生认识和发展数学理论知识的舞台,让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这些来自生活实际的具体的数学事例中,获得数学知识并提升思维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有学生针对角的概念问:“为什么用‘围成’这个词,用‘组成’不行吗?”这时教师不予以直接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通过画图去体会验证“围成”与“组成”的不同含义。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学习更有目标、更有效。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从生疑到释疑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有效教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发展、探索的机会。如在教学《认识米用米量》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对“1米”有多长进行深刻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猜测黑板的长度。这样,学生在猜的时候就胸有成竹,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然后再用米尺度量验证学生的猜测,学生的猜测得到肯定、得到鼓励,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乐猜的学习习惯。其次,应注意鼓励学生猜,对猜得比较准确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对猜得偏差较大的学生,不以正面否定,而采取“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看法?”或“谁有不同意见”这类的话让其他同学帮助订正。最后,在学生们很想知道“庐山真面目”时,不要忘了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猜的结果。让学生尝一尝成功的喜悦,自我肯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倡导学习的互动合作,促进有效教学


  合作学习是新型学习方式的核心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感情和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例如,教学一年级《统计》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发现班内喜欢吃西瓜的人数最多,喜欢吃水蜜桃的人数最少后,对喜欢吃水蜜桃的学生提问:“如果你是班长,你要为班里买一种水果,该买什么水果?”有的学生既想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喜好,又想买自己喜欢吃的水蜜桃,从而进行一番热烈的讨论。学生们从应买大多数学生喜欢吃的西瓜,谈到不应只考虑个人,应该想到更多的同学。这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不应该只买西瓜,应该考虑到其他同学的感受。”当其他同学纷纷向他质问时,他说:“喜欢吃西瓜的人数虽然最多,但喜欢吃其他三种水果的总人数比喜欢吃西瓜的人数多,最好的办法是四种水果都买,西瓜买得多些,水蜜桃买得少些。”这种平等对话的教学正是新课程所倡導的。在讨论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个体行为会对他人需要带来影响,而且会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四种水果都买,有的买得多、有的买得少)。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会充满个性与灵性,数学教学才更为有效。


  作者:赵田田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