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数学教育类 > 小学数学论文 > 正文

一年级数学教学应用技术体会论文(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8-01-02 12:43

摘要:

  一年级数学教学首先要掌握好教学的方法,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同时它也是小学当中非常重要的科目,它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一年级是学生的入门阶段,孩子们爱说话、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不仅...

  一年级数学教学首先要掌握好教学的方法,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同时它也是小学当中非常重要的科目,它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一年级是学生的入门阶段,孩子们爱说话、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新的课程,还得复习旧内容,因此一年级教学并非那么简单,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是数量关系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联系。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1篇:怎样开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引领之门


  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是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鉴于我对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以及我对一年级孩子的了解,在此谈几点建议和看法,以供大家探讨,共同学习,以便更好地开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引领之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刚刚从只顾玩耍的幼儿园步入小学,多半学生还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甚至都不愿学习。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喜欢去学校,也有的孩子不愿去学校,甚至哭闹。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有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已在步入小学之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而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年龄小或其他种种原因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吃力,导致他们不愿学,不想去学校。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孩子知识之前,首先要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会学习、喜欢学习,才能引领他们开启数学之门。


  二、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同,但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又值得尊敬的,对老师没有抵触情绪,甚至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比如,我的孩子,他就对老师看的特别重,别人教给他一种别的学习方法他都会质疑。又一次我教他“凑十法”的另一种方法,他瞪着眼睛说:“我们老师不是这样教的。”直到我想办法说服他,他才会接受除了老师之外,“别人”教给他的知识。这让我感觉到老师在一年级孩子心中的地位。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爱老师,那我们老师更要爱孩子,拿出自己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相信我们的爱心会换来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注重和家长的沟通


  我们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和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引领孩子共同成长。班里孩子众多,教师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问题较多的孩子,我们想要了解他们学习哪里有困难、为什么有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解决等等,必须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学习“数的分解”时有困难,我就找家长谈心(而不是训斥家长)。教给他可以用摆放物品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学习。比如对“8的分解”,可用8颗枣来摆放学习,让孩子轻松快乐地体验数学之乐趣。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让我们引领孩子们开启数学之门,和他们一起成长!


  作者:鲁元


  第2篇:浅谈画图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画图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正如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图形不仅是几何题目的对象,而且对任何一开始跟几何没有关系的题目,图形也是一个重要的帮手。”“即使你的题目不是一道几何题,你也可以尝试画一张图。给你的非几何题找到一个清晰的几何表示,也许是迈向解答的重要一步。”数学中的图形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通过画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并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它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由此可见,画图在小学生数学解题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活用画图来说明抽象知识,渗透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图形意识。


  然而,据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画图策略运用的并不广泛,很多学生在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时并没有倾向于画图来解决问题。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高年级学生在碰到自己不会解的问题时选用画图法的学生较少。然而中高年级的数学知识量大,对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更需要学生采用画图策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针对这样的现状,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与能力尤为重要。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主要以图画的形式承载着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数学知识。在数学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图画,这为一年级开始进行画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材。在教学中,需要借助主题图来导入新课,开展教学,然而,培养学生画图,并不是把现成的图画好展现给孩子看,也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样画,而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画图的需要,在自己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感悟策略、发展思维、获得思想。


  一、在数数中体会画图表示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生活中数,学生要理解数的意义,在表示数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实物、图形、数字可以表示数。教材在这里就已经开始渗透了符号意识,渗透了画图策略,让学生从开始接触数学时,对符号并不陌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形来表示数,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更为简便的表示方式,让学生体会画图的简便性,产生对画图的需求。


  二、在运算中感受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一年级上册主要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刚刚接触运算的儿童,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为了处理好运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科书采用了相对丰富的具体情境、运用多种解题策略与方法,包括画图解释,帮助学生去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画图来表示加减运算的方法。


  三、在数的比较中感受画图的作用


  路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要的方法指导还是必要的。一年级数学教材有意识培养学生用画图来表示数,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采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去体会数的大小,相对于进行抽象的数字比较,更加帮助学生去理解,并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体会题目答案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


  四、在典型题目中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


  教学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在加深问题的难度上下功夫,而是要通过有代表性的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使学生能够产生迁移,这样即使遇到一些未解过的题目,学生经过自己的画图、分析也能找出解答的方法。画图是一个模型和工具,是为了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一个有效的


  这是一道思考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数的比较。对于一年级学生,能够把握题目中的数学信息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我采的蘑菇比小白兔多,比小灰兔的少”这句话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很难从这句话中去推断出小黄兔的蘑菇数量,这是因为学生的头脑中没有一个落脚点帮助学生去分析,这时便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画一画每只小兔采蘑菇的数量,体会画图的简便性,帮助学生去理解题意,找到解题的出口。


  【案例二】


  这道题特意要求学生画图试一试,体现了对画图策略的重视,让学生学会按题目要求采用画图策略,体会画图策略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题意,正确的解题。


  作者:张家祥


  第3篇: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不妨这样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对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组合,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不够发达,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形象的直观思维几乎占了他们的全部,所以在一年级数学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妨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学年,由于教学岗位的调整,我接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对于一直担任高年级教学的我来讲,还真是挑战。为了在孩子们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和数学的魅力,我带着信心和希望精心制作了第一节《准备课》的精美课件。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字谜:1+1不等于2。这个字谜对于这些上过幼儿园的孩子不难,他们很快地猜出这是个“王”字。当他们得知这就是我——他们的数学老师的“姓”时那个兴奋呀,俨然胜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师生的情感距离由此拉近。接着,我用课件出示我的两张脸:一张笑容满面,一张满脸不高兴,问他们喜欢哪张脸后,告知他们的老师既是温柔可亲,又是要求很严格的人,只有遵纪守规、认真学习的孩子才能得到老师的笑脸。在跟孩子们讲述上课怎样做课前准备、怎样坐好听课、怎样拿笔写字等要求时,光靠老师嘴巴说,还真费劲,而且这部分学生刚做好,那部分又不自在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边讲述要求,带着他们一步步做,边用手机拍下做得好的孩子的照片,马上通过360WIFI快传,迅速传到屏幕上。孩子们看到自己或者是小伙伴竟然出现在屏幕上,感到好神奇,注意力格外集中;同时有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学生马上就能做到。


  由此可见,在一年级的课堂里,教师运用配乐、图片或者视频,创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情境,这些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感官刺激,不但促进了师生间贴心的情感交流,而且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


  又如教学《认识图形》,孩子虽然在学前教育对立体图形有些接触,但水平参差不齐,加上步入新的环境更是新鲜不已,上课注意力相当难集中。如何教学《认识图形》呢?我认真阅读教参,上网查找资料,从一个老师那里学来一招:为了使学生初步把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基本特点,首先我将课件呈现黑板刷、茶叶桶、彩笔盒、肥皂盒、皮球、魔方、骰子等学生熟知的生活物品,由他们讨论哪些物品有相同的特点;然后拖动鼠标,把同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再做成复合片:底片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复合片与底面一一对应的实物图:黑板刷、魔方、茶叶桶、皮球。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本特点,图形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得到初步的认识。


  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呈现直观形象,把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述和静止的图像转换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渲染了气氛,优化了教学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尽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化解难点,增容提效


  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为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过程等再现于课堂,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知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减小教材难度,加快教学速度,从而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例如我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书中是两幅静止的湖中天鹅图,有的孩子不知说图意,我就把静止的画面做成动画,引导孩子如此表述:“原来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再飞走了2只天鹅,现在湖面上还有几只天鹅呢?”这样,用动态的画面生动地反映了湖里天鹅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动态画面抽象列出加减混合运算:4+3-2。列出算式后,不急于计算,让孩子对照画面说一说所列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确定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分别在屏幕上闪动,让孩子明白:在加减混合运算里,要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这段教学,信息技术手段架起了学生和知识点之间的一座桥梁,将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易理解,使孩子牢固地认识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思维。


  又例如教学《9加几》。计算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都还有困难,进位加法就更有难度了。教材采用的是开运动会场景,3个小朋友在准备牛奶:盒子里有9杯牛奶,盒子外面有4杯牛奶,问一共有几杯牛奶?学生列式:9+4=()。我又把静止的画面做成动态画面,引导并演示给他们看:一个小朋友将盒子外面的一杯放进盒子里,盒子里9杯牛奶变10杯,盒子外面4杯变3杯,学生头脑中初步有见9想1,4分成1和3,1和9“凑十”的概念,再让他们练习讲一讲“凑十”的过程,同时出现算式:9+4=13,化解“凑十法”这一难点。掌握了这一方法,学生再计算“做一做”:9+5=(),9+7=()就容易了,他们自己动手,用摆小棒的方法,完成“凑十”的过程。接着,我用多媒体按顺序出示9加几的所有算式,让孩子回答并显示所有得数,并将每个算式的第二个加数2、3、4、5、6、7、8、9闪烁变色,将每个算式的和的个位1、2、3、4、5、6、7、8也闪烁变成另一个颜色,要求孩子观察: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这一演示,孩子很快发现加数增大,和也跟着增大;和的个位上的数比第二个加数都少了1。1到哪去了呢?原来是和前面的9凑成了10,所以得数十位上都是1,就是凑成的10。这一教学过程,避免课上只用语言表达的困难。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一目了然,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难的内容通俗化,同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课堂容量也增大。


  总之,信息技术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凸显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时空的限制得到突破,让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让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让教学方法得到更优化,让课堂创造出一道道亮丽的风采。


  作者:王月平等


  第4篇:兴趣加细心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基础


  我是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低段教学中,特别是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养成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好玩,还能让自己变聪明的学科,从而喜欢数学,并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爱好,一种习惯。那么、当他们进入小学中段、高段学习的时候,深厚的兴趣,会让他们对数学乐此不疲,因此他们多数会爱上数学,把学习数学当作一次次挑战,这样在高段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孩子会乐于做一个小老师,在讲台上,在小组内给不会的同学讲题,“温故而知新”,这样不但自己提高了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让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当然,在些过程中,永远以不能忘记细心,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门,大部分孩子只有六岁,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当他们觉得自己懂了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得意地自己快速做完作业。结果,经常是特别简单的加减法算错了,或者是干脆留几道题没有做,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兴趣,对他们进行细心的养成教育对一年级的的孩子们来说就犹为重要。


  一、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我觉得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讲故事并不是语文独有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以故事引入教学内容,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故事中认识数学,从而引发他们对数学课的兴趣。特别是今天的孩子,虽然他们进入一年级的时候太多才只有六岁,但是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重视和各种媒体的教育,让他们在进入一年级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已经掌握了十以内的加减法,还有一些孩子不但掌握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还会一些简单的乘法。所以,如果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时,按原来的老备课方法,许多孩子都坐不住,觉得数学太简单,这时候,其实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怎样引导叫呢?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其实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比如,我就准备了许多的故事,游戏和星星、红旗、苹果等贴纸。在认识0~9这十位数的时候,我先用故事导入,告诉他们,小棒、鸭子、耳朵、红旗、秤钩、豆芽、镰刀、麻花、气球、鸡蛋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谁都想做老大,而且谁也不服谁,他们呀就吵起来了,吵了几天几夜,还是没有决定谁是老大。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听出阿拉伯人最聪明,他们就决定去找阿拉伯人决定谁是老大。于是,像唐僧取经一样,他们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终于全部到达了阿拉伯。阿拉伯人则根据他们到达的时间给他们取了0、1、2、3、4、5、6、7、8、9的名字,并且规定了第二个数只比前一个数大一,这样,终于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讲完故事后,我拿出准备好的面具,让孩子们十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快速到台上按顺序集合,在他们站在台上的时候,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他们的顺序对不对,不对的时候,台上、台下的孩子一起叫喊,谁、谁、谁站错了,应该站在那儿,台上、台下一片欢叫声,都集合好后,我按下秒表,按集合时间的长短取一、二、三名,并给前三名的同学发小星星。并告诉他们,十颗小星星换一面红旗,十面红旗换一个苹果。这样游戏以后,同学们对这十个数的知识进一步熟悉了,而且因为有了故事、游戏、争星星的活动,他们对数学也感觉有兴趣了。有了第一课,趁着他们的兴趣,我让他们回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且把0~9做成一套卡片,而且告诉他们,做得好的卡片可以换一颗星星,基本上孩子们都很好完成了任务。


  二、在一年级整个教学中贯穿细心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了不容易了。”好习惯是助推器,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从点滴做起,从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做起。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因为信息的发达,在进入一年级时就掌握了许多知识,兴趣、爱好广泛,特别是手机,一些孩子在入学时就特别喜欢玩手机。而正因为如此,小马虎孩子越来越多。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细心的好习惯,我经常会给同学们讲小马虎的故事,给他们讲美国的航天飞机失事的故事……做到警钟长鸣。当然,也给他们讲一些正面的故事,比如,鲁班发明锯子、牛顿发明万有引力……这些人因为细心成功的故事。并且把孩子们分成学习小组,把细心已加入星星考核的内容。明确告诉孩子们,作业全部做对发一颗星,连续10次都对加发一颗星。而且在数学活动(游戏)的时候,如果大家都想参加,谁星星多就有优先权。并且告诉孩子们,在小组内可以互相检查督促,做完作业先检查,检查完了以后,小组内成员可以交换检查,如果那位同学累计帮助别人发现5道错题,并督促他改正,就发一颗星星。这样,让孩子们做题时养成细心的好习惯,并且在检查别人的作业时,也会仔细检查。当然,要做这些的过程中,孩子们可能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松懈,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表扬。而我采取了小组长轮流制,即每星期五最后一节数学课,我专门抽出一点时间来统计谁检查别人的错题最多,最多的三名同学都奖励小星星,前十二名同学做下星期的小组长。通过采取这样的方法,一些孩子做题的时候就会更仔细一些,做完以后,有时间他们还会自我检查,而且在检查别人的错题时也会细心去看,而不是不负责任的随便看一下。这样长期的日积月累不来,大部分的孩子都比以前细心许多,关键是做事认真了许多,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形成了一个好的习惯。


  虽然培养一年级和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形成细心良好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作者:吴蔚


  第5篇: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都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数出的数,例如人数、桌子等。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一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永远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解法不唯一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出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时,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受到表扬后,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这样使学生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课专心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用眼神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都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一节课上学生能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学生们解释:不可能全班同学都来回答问题,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一定有机会叫到。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就会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5.主动参与,善于合作。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的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时,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才需要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别人的想法,扩大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思考、交流。老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适时评价。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得到发展。


  6.打破常规,乐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让自己的思想插上创新的翅膀,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要善于开发资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禁感叹他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7.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要求观察时要有条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按从上至下的顺序观察,也可以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最好能多角度地观察。每幅图观察完后,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说大体的意思。学生说时,教师要及时引导、提示,学生说得不完整的,要指导学生说完整。从而让学生学会观察,并能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达主题图的意思。


  作者:龙从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