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社会主义论文 > 正文

文化建设管理问题对策意义论文(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8-01-04 12:58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企业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1篇:依托安全文化建设的高校电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企业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1篇:依托安全文化建设的高校电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规范地开展各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高校做好其他建设的有力保障,对“双一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高校电类实验教学需求逐步提高,许多高校都对电类教学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进行了扩建和改造,使电类实验实习课程得到了发展和加强。这对实验室的科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先进的实验设备、复杂的实验环境以及高难度的实验条件,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引发社会各界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广泛关注[1]。近年来,发生在电类实验室的安全事故也有所增加,但人为轻视、监督缺失和制度休眠被认为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将实验室安全工作视为一种文化来组织管理和实施,发挥安全文化对个人影响和规范的作用,很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很多事故或许就可以避免[2]。本文以高校电类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对实验室多发事故类型进行分析,找出高校电类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安全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针对电类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对策,为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3]。


  二、电类实验室多发事故类型及其特点


  电类实验室一般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及检测、通信技术、信息及计算机控制实验室等。由于其专业特点,电类实验室大都设备先进,更新较快,并且普遍存在高电压、大电流的实验,有些实验室还需要在强磁、真空、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设备越先进,环境越复杂,电类事故的发生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就越来越多样化[4]。按照电类实验室多发事故的表现形式来分类,主要有:电气火灾、电气爆炸、电气触电、机械伤人这四大类事故。电类事故都具有隐蔽性强、危险因素不易察觉、事故发生突然、破坏性大、涉及面广等特点。下面对其进行分别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电气火灾事故。电类实验室中的火灾事故主要由于电气设备长时间通电运转温度过高,或供电线路超负荷运行引起外绝缘皮过热,或短路、接地、设备损坏等原因产生电弧及电火花,将周围易燃物引燃发生火灾的事故。


  2.电气爆炸事故。电气爆炸类事故多见于变压器、整流逆变装置中,当其承受的电流或电压超过额定值时引发的击穿短路,进而导致设备过热起火爆炸。


  3.电气触电事故。电气触电事故是指电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伤亡事故。


  4.机械伤人事故。机械伤人事故多发生在高速旋转或冲击运动的机械实验室或带有电机的电气实验室。如操作不当或缺失防护造成的甩抛或碰撞伤人等。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电类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而忽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现象,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除了学校顶层设计与公用房调整分配的客观原因之外,人为主观因素是造成实验室安全隐患高、实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5]。


  1.楼宇陈旧,线路老化。当前,许多实验室所在楼宇由于建设年代比较久远,楼宇的安全防火很难达到现阶段的安全标准。比如走廊等公共空间无喷淋设施,安全疏散楼梯数目达不到要求等,即使经过了局部修缮和改进,依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原供电线路的功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大功率实验设备的需要,长期超负荷工作,极易引起线路老化,造成火灾隐患;对于强电实验室,原线路不能满足电气设备可靠接地,或陳旧楼宇没有铺设绝缘地胶,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多数实验室被安排在陈旧楼宇而非宽敞的实验大楼,单个实验室面积小。随着学校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原本拥挤的实验室要增加更多套实验设备以满足新的实验教学需求,实验台部分堵塞安全通道,甚至将实验设备叠放以节省空间,这给实验室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


  2.人为轻视,缺乏培训。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做实验的师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知识或技能、不遵守操作规程、不当的个人防护以及不良的实验习惯等因素。另外,高等学校迅速扩招,实验室新建、扩建使实验室工作人员相对数量出现紧缺,新入职人员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也为实验室安全留下隐患。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重视教育和培训工作,这对于帮助实验室师生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提升处理突发安全事故能力都有很大帮助。高校应投入更多的安全教育经费,将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作为常规的教学环节来开展,让学生系统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


  3.监督缺失,奖惩模糊。实验室安全管理上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管理人员对安全责任认识不够,对安全管理工作敷衍了事。此外,缺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安全事故奖惩模糊,也使得相关人员对安全工作不重视,流于形式。应实现安全责任与个人利益挂钩,增加奖惩力度,将安全目标责任列入个人的年度考核目标中,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环节增加权重比例,执行重大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等,提高违规成本[6]。


  4.制度休眠,执行不力。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却没有及时调整完善,针对新情况的具体管理细则缺失,使得实验室安全出现了管理盲区。


  另外,各高校实验室对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机制重视不够,经常以管理制度代替应急预案;或者即便构建了应急机制,也缺乏宣传教育和常态演练。由此导致师生对应急机制掌握不全面,安全应急机制变成一纸空文,不发挥任何作用。


  四、依托安全文化建設的安全管理对策


  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多是人为因素引起的,都可以通过改变人的安全意识和根本观念来减少甚至避免发生安全问题。实验室安全文化是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累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被全体师生认同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安全行为准则是师生在实验室中对安全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的综合。其作用是从环境、理念、行为、制度等方面使师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责任和意识,使实验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对安全的重视变为主动、内在的需要,而不是被动地遵守规章制度的要求。


  结合高校电类实验室特点,依托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整体结合推进。


  1.营造安全环境文化。营造安全环境文化,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硬件建设,推进全面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技术和事故应急预案,探索并广泛使用现代管理手段。通过不断改善实验室设施,提升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①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上墙。在实验室内统一位置悬挂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门内贴有紧急疏散示意图,统一实验室形象,有效促进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建设,起到安全防范警示作用。②实验室门外和实验台上张贴二维码、安全信息牌和警示牌,信息化管理实验室。学生扫描二维码可查阅该实验室的相关信息、制度、应急预案、实验室简介等。实验室安全信息牌贴在实验室门外,内容包括实验室名称、房间号、安全负责人、应急电话等信息。安全警示牌贴在实验室内或实验台的相应位置,常见的电类实验室警示牌有“人走请断电”、“禁止吸烟”、“当心触电”、“注意电机运转”、“安全出口”等。③为特殊实验台订做安全防护板和安全防护罩。对于个别含有高压电、易击穿爆炸、高速运转电机的实验设备,要在相应危险位置订做安全防护板或安全保护罩,保证实验者的安全,以减少意外发生。④为每个实验室配备急救药箱和紧急照明灯。针对电类实验室易发生的电烙铁烫伤、电气爆炸轻微烧伤等事故,可以利用急救药箱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处理;针对紧急停电的情况,可以在紧急照明灯照明下将设备断电,将实验室总电源断开。


  2.培育安全意识文化。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师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培养及时发现实验室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和处理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①每年举办安全生产文化月活动,宣传教育和引导师生注重实验安全意识。活动持续一个月,通过电子展板宣传教育、安全用电文化墙、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学院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②对师生签署安全责任承诺。针对每一位实验教师签署四层次安全责任状:学校—学院—实验室—实验教师;针对每一位做实验的学生签署安全承诺书及实验仪器设备安全操作使用登记记录。③建立安全负责人轮流上岗的交叉检查机制。通过普通实验教师轮流上岗参加学院的安全生产检查,使基层实验教师了解学院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情况,有利于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交流,使他们的思想意识由“要我保安全”转变为“我要保安全”。


  3.培养安全行为文化。安全教育和培训是预防安全事故的基础性工作,应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之中。①针对实验教师的专题培训。每年召开安全教学专题培训,内容包括电类实验安全教学培训、安全急救培训等,针对电类实验室极易发生的触电事故的抢救方法——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进行人体模特实际演练。②针对学生的全周期安全培训。结合学院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对电类专业学生四次集中培训,完成本科阶段全周期的电类安全培训体系。大一学生接触电工电子实训,通过参观实验室和实训安全培训对电类实验有感性认识;大二开始电类基础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参加校园网上的“电类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和测试”,测试合格并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大三进行电类专业实验,每次实验开始前要学习《本次实验安全操作规程》;部分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在实验室完成,也要经过相应的安全培训才准入实验室。③针对全体师生的防火演练和逃生演习。对师生的培训和教育不仅体现在书本、网页上,还要不定期举办防火演练、灭火器使用演练、逃生演习、疏散演习等,强化理论培训的结果。


  4.完善安全制度文化。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宏观,院系管理应该更有针对性。要根据电类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征,分类分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建设,消除管理盲区,提升安全事故防范能力。继续制定和完善包括管理制度、检查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在内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已有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通过建立健全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准入制度,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心向主动预防转变,将安全意识深深“植入”师生心中,形成安全制度文化,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内涵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的原则。依托安全文化建设的电类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提升电类实验室的安全系数,构建一套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仍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创新和探索高校电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整体跃升,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创造和谐健康的教书育人环境。


  作者:张宇


  第2篇:广场群众合唱对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今,城市文化建设和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地城市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群众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广场已然成为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和群众活动的主要阵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对一个城市来说,不仅仅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体现,更加展示了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群众合唱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有着较强的开放性和参与性,同时具有自娱自乐的特点,也拉近了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因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群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于无形中提高了人们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净化心灵。


  一、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


  广场群众合唱是应运中国新时代需求的文化产物,是当今时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符号,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艺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合唱队伍更是层出不穷,网罗着社会各个阶层。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寄予融入到歌声里。以此交流情感,讲述故事,默默的进行着文化传承。时常在城市的广场、公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节假日更是情绪高涨。目前,广场群众合唱已经成为全国参与度最高的音乐形式。例如,河南省工人文化宫下属合唱团队就对群众合唱事业的推广与发展上不留余力的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经常在市里受邀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演出曲目多为自己改编创作的,成功的为市民送去祝福,同时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因此,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载体,更需要广场这类阵地加以巩固和传播。新时代下的广场群众合唱活动,在社会各阶层以及文化媒体的积极参与下,必将在我国掀起一股群众合唱艺术的狂澜,不断的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广泛发展。


  二、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由于群众合唱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因此,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广场群众合唱不仅展现了城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面貌,也为城市生活增添了艺术气息。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的行为,要求声音的谐和与统一。这就需要每一位合唱者互相协作才能达到,彼此长期排练潜移默化中增强了集体感。同时,广场群众合唱的歌曲大多以脍炙人口的经典革命歌曲、颂祖国、抒发美好生活类曲目为主。人们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将全部的歌唱热情投入到合唱中,不但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之情,还坚定着人们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信念。它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大大的增强了人们的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三、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一首完整的合唱作品需要在演出中表现出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了合唱演员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演出的完美效果,激发听众的热情。这一过程的自我要求不仅是人们对声音达到一定的规范性,也使生活素质得到了高效的提升。合唱团是心灵与思想的高度契合,提高艺术修养与生活品味的同时,学会合作与分享,才能共同提高。


  四、有助于普及群众音乐基础知识


  准确的把握合唱作品的节奏、音准,是对每一个参与者最基本的要求。目前群众合唱人员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音乐基础都很薄弱。那么,解决音准的最好办法就是练习乐谱的视唱。通过这个环节,对比自己与钢琴的音高,从而找到差距。遇到个别变化音,和不容易唱准的部分应反复练习。将谱子唱熟之后,再加入歌词,久而久之,就可以独立的进行歌唱。由于绝大多数合唱人员都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所以,在学习节奏时应尝试最简单且通俗易懂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拍球的动作,一上一下为完整的一拍,在击拍时一定要注意速度始终是均匀的,几拍就是几下,熟悉后再加以基本节奏型进行训练。


  五、结语


  蓬勃的广场群众活动是我们当今社會兴衰的一个表象,也是与政府和广大民众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桥梁,加大对群众文化设施对于增强社会文化中的软实力是极为重要的。现今,郑州市的广场群众合唱开展的如火如荼,虽然总体呈现出了积极健康的朝气,但因其特殊的存在形式,也有不可逾越的问题。总之,开展群众文化事业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群众认同、积极的参与其中,还需要更多专业人事的加入和指导,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扶。只有在全社会与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的广场群众音乐活动才能在有序的环境中不断的成熟和完善,为郑州的文化建设加入一道靓丽的风采。


  作者:秦茹


  第3篇:学校文化建设的框架解构


  任何一所富有生机的学校,都会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宝应实小”)也是这样。他们在“让每一片叶子都美丽”的總体追求之下,非常系统地推进着学校的文化建设。他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和实践,向我们清晰展现了不同学校在建设自身文化时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表现为文化建设自身应有的框架。或者说,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形成明确的文化建设框架,文化的改善和进步是很难发生的。这种框架主要包括“符号、结构和动力”等三个核心要素。


  一、文化建设是一个符号经营过程


  符号是文化的根本所在。建设文化而不去经营某种符号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文化建设为什么需要确定某个文化符号?这与“文化”的本质有关。何谓“文化”?“文化”的本质就是某个特定人群对于某个对象的共同理解与解释。比如,在远古时代,人们看到天上雷鸣电闪,非常害怕。他们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人们对于自己不清楚的事情是尤其不安的。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尝试对这个现象做出解释。他们可能会说,因为天上有雷神,雷神一不高兴,就会震怒,就会弄得电闪雷鸣。大家一听很有道理,于是产生了共同理解。有了共同理解和对于现象的解释,接下来他们就知道该如何做事了。比如,为了防止雷神震怒,他们可能会去献祭,会去叩拜。远古时代的各种文化就是这样诞生的。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同样如此。


  文化的本质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有对象的社会存在。对于学校文化来说,这个对象主要就是“教育”。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首先就是让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形成共同一致的理解和解释。什么是教育呢?这个问题很抽象。对于抽象的东西,人们很难形成共同一致的理解。所以,从社会技术的层面,我们往往采取类比的方式,用某种东西去比喻“教育”。在这里,“教育”是本体,而这个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本体的东西就是喻体。喻体就是文化符号。没有符号,我们就很难达到对于教育的共同一致的理解。


  宝应实小为自己确定的文化符号就是“银杏”。“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能说不清楚,但是,“银杏”是什么样子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意见都很一致。有了“银杏”这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喻体,学校中的全体成员对于什么是教育以及如何进行教育,也就容易形成共同一致的观念。“银杏”是“坚毅的、正直的、奉献的、向上的”,因此,我们学校的“教育”也应当具有“坚毅、正直、奉献、向上”的品格。全体师生的教育理想由此建立,学校的办学特色也由此呈现。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是一个符号经营过程的原因所在。


  在符号经营方面,宝应实小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们用了几年时间,“着手梳理校园文化脉络,寻找学校文化符号”,并让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深知,“一所学校既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个精神的存在,学校的文化是其不断发展的内生力量”。从学校的历史出发,把文化符号的确定作为一个努力探寻的过程,正是对于文化建设本质的深刻把握。没有这种把握,文化符号的确定非常可能会成为校长一人说了算的“指定”过程。“指定”不可能真正形成某种文化,因为文化需要“经营”。


  二、学校文化是一种结构化存在


  建设学校文化,仅仅止于确定某个文化符号远远不够。很多学校管理者会以为,形成学校文化品牌,就像注册一个商标,只要确定了某个独特符号就行。这样的理解,非常容易把学校文化建设变成一个喊口号、立标语的过程。


  如前所说,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和解释,但是,理解和解释的目的却是要引导人们做事。在“什么是教育”的问题上取得了共同一致的理解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办教育”。一所学校的教育事实上怎样,核心的问题就是看这所学校的课程。课程即机会。你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课程,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校里有什么样的发展机会。同时,课程更是结构,课程的结构就是我们对于学生人格结构的预期。


  在从文化原点出发,形成学校的结构化课程方面,宝应实小经历了漫长、坚实、富有成效的“建设”过程。他们从培养儿童“主体意识、精神底色、美好心灵、生活世界”的四大教育目标出发,完整建构了包括“学科课程—阅读课程—德育课程—实践课程”等四个类别的学校课程。


  在课程结构化也就是学校文化存在的结构化方面,他们的实践包含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其一,打通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整体的探索。他们把教学的过程在整体上划分为“学”和“导”两个维度,并且进一步明确,在这两个维度当中,每一个维度都应当包括“预、展、评、练”四个要素。两维度四要素的整体把握,有效防止了学校在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中通常会出现的模式单一化现象。可以说,“两维度、四要素”是一种课程实施规范。他们要解决的是一个规范问题,而不是某种单一方法的机械运用问题。我想,这种“规范性”是他们对于“绿色”课程的执着追求,表达着他们的文化理想。


  其二,通过学生的“行为”达成课程的目标。当代课程不是训诫课程,不是记诵课程,而是经验课程。课程经验化的基本要求,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操作、体验、探索,达成课程的目标和育人的目标。宝应实小在阅读课程中关注的是多种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的形成,在德育课程中关注的是礼仪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在实践课程中关注的是学生日常的实践和学校之外的多样化经历。就好像“银杏”的生长是每一棵银杏自身的过程,理想的学校教育永远都应当力求成为学生自己的经验过程。


  三、学校文化的发展取决于动力的大小


  如前所定义,文化是特定人群对某个对象的共同一致的理解和解释。“人群”是文化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文化”是分大小的,我们经常会说存在着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江苏文化、区域文化、机构文化甚至团队文化等,在这里,文化的区别取决于什么?就取决于文化构成中所包括的人群。就是说,文化的问题,根本上就是人的问题。由此出发,学校文化建设解决原点也就是符号问题,不仅要解决结构问题,还要关注动力也就是“人”问题。


  学校文化建设涉及的人群包括学生、教师和社区成员,但是,核心的人群一定是教师,因为在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关系当中,教育者是具有主导性的。所以,宝应实小在文化建设中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一流的办学品质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作支撑,建设一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而不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那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很多时候,人们会在狭义上使用“学校文化”这个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文化甚至就是指一所学校教师群体共同工作的氛围。教师队伍的建设何等重要可见一斑。


  为了“让每一片叶子都美丽”,宝应实小形成了两个方面的清晰思路:其一,为不同群体的教师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把集团中的每一所学校都作为完整的整体,为每一个人开发自由发展的路径;其二,促进每一位教师取得适合自己的成果,把“发展”落实在可见之处。


  通常情况下,形成思路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把思路变成行动,并且长期坚持。宝应实小不仅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为每一位教师取得成果提供平台和支持,并且数年如一日,厚积薄发,使队伍建设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亮点,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核。仅此一点,就让我们心生敬意。


  有了充沛的动力,宝应实小的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能走出一条更加广阔的道路。这不仅是我们的良好祝愿,也是我们的合理预期。


  作者:董洪亮


  第4篇:浅谈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級所具有的灵魂,是独一无二的,是和其他班级进行区别的重要特点。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学生进步和发展,促使学生想着自己的理想进行发展。班级文化同时具有凝聚的作用,促进班级中的众多学生能够团结在一起,增加班级的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因此,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和行为的改善,创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管理体制的完善。


  1.加深学生了解,开展教育引导,做好思想工作


  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班级内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能够促进和谐班级的构建,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由于班级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以及学生能力存在比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地区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学习,在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在日常的相处中很容易产生摩擦。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在遇到相应的问题时,教师应当对事情的始末进行了解,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如,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同时需要对同学之间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解和磨合。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促使学生能够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另外,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心理测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并且结合学生的特点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高中时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班级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2.关注学生特长,举办班级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班级活动的重要性,借助班级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参加班级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在举办班级活动时应当促使其发挥最佳的效果。高中时期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于事物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对班级活动的组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班级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促使班级活动有声有色,促进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有效的开展。如,在班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了解,让学生对自己擅长的歌曲、舞蹈等进行展现,促使班级学生之间能够深入的了解,促进相互之间的互补和学习。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同时教师应当注重班级活动中个人魅力的展现,促使学生增加对老师的信任。例如,在第一次班会举行时,教师应当树立个人良好的形象,促使学生能够多方面的了解自己,才能够在以后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更加的顺利。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具有独特的风格,对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控制,利用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因此,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能够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有效的开展。


  3.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情况,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其他同学的认可。特别是在班级中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对于渴望关心和认可更为敏感,希望和所有的同学成为朋友,不想成为另类。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和学生聊天,在闲聊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学生的问题。同时通过其他学生的侧面反映,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了解,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和本民族的学生走的比较近,和其他学生比较疏远。主要是由于大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如,在服装、饮食以及文化等等,这些方面导致大家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因此,教师应当促使学生相互的了解和融合,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例如,开展具有主题性的班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传统节日进行进行谈谈,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同时,开展篮球赛、足球赛以及乒乓球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加深双方的友谊。因此,采取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融洽的相处,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使学生能够齐心协力,取得更好的集体成绩,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开展。


  4.结语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精髓,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体现丰厚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在高中阶段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学生的有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学生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增强班级凝聚力。


  作者:李梅


  第5篇: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农村文化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文化充分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形态,而且对于引导地区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能够为当地的社会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各项财政投入有所不足,而且受到落后文化的影响,缺少正确的发展政策,所以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基于此,必须加强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发展。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当前的农村文化基础过于薄弱,无法满足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近几年以来,我国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呈现较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渴望健康的文化生活,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过于薄弱,许多少年儿童没有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水平过低,很多少年儿童外出打工为了贴补家用,所以造成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水平过低,许多农村人民接受教育程度非常低。


  (二)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有所增长,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使各个农村地区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在各大农村地區,过于重视社会经济发展,没有注重建设农村文化,所以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所不足,即使建设了相应的基础设施,但是应用率偏低,很多缺少科学知识的农民在闲暇的时间内以打麻将、赌博、酗酒等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很少有农民会主动读书、下棋、画画,开展这些文化活动。因此,虽然在各大农村地区设置了农民活动室以及农民书屋,但是无法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三)不良文化入侵、精品文化缺失


  随着农村文明精神建设的速度逐渐加快,在各大地区开展精神文化活动中,缺少正确的思想文化引导,而且受到各种低俗、媚俗以及庸俗的文化影响,例如:许多装神弄鬼以及坑蒙拐骗的现象,逐渐导致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产生,对农村乡土的淳朴风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农村精品文化不断缺失,我国农村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农村传统文化,并且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但是在政府主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利益思想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被消磨殆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保留和继承,这也对农村文化建设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因此,必须较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具体而言,政府要极大财政支持,政府要在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尽量把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费用倾向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制定完善的财政预算,使经济发展和财政资金投入达成同步运行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农村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同时,必须不断拓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渠道,引进社会资本,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水平


  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本质要求就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水平。所以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针对农村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学生,需要扶持其接受义务教育,并且给予一定的教育补助。而一些超过学习年龄的中青年,需要成立扫盲班以及文化提高班,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民科学知识的培养,加强对农民的现代化教育,使其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从而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这样能够提高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加强保护和继承农村乡土特色传统文化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保护和继承农村乡土特色传统文化,首先,需要大力挖掘各个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特色文化,并且不断弘扬和推广这些农村特色文化,建立完善的农村文化品牌,以此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在保护农村特色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传承和发扬农村乡土文化,重点保护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文化,才能够丰富我国农村文化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充分考虑新时期下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探索原因,寻找合适的对策,才能推动农村文化更快更好地建设发展。


  作者:高艳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