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德育建设应用问题探讨论文(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8-01-06 11:43

摘要:

  对于刚上大学的新生来讲,大学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为使学生在大学中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学德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发展观,提高自身素质并促...

  对于刚上大学的新生来讲,大学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为使学生在大学中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学德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发展观,提高自身素质并促进全面发展。大学德育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从而进一步将德育深入人心,影响学生科学、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基于此通过分析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之间的关系,文章从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德育能力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实施多途径的德育教育。


  第1篇:应用型大学德育内容之特点比较分析


  应用型大学在我国教育结构中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已经成为为我国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应用型大学中的德育内容对于我国应用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在步入社会之后所要服务的社会道德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是应用型大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教育界对德育内容在应用型大学中的教学越来越重视,本文就它的特点,为应用型大学德育内容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一、应用型大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除了研究型大学以及高职院校,我国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一类新型的大学,是将大学概念更加的引申和扩展,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其目的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多角度、多方位、多专业的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主页现代化的建设,践行我国社会主义优良传统,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从整体上看,德育内容在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广泛的整体,它的具体内容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理论思想,利用这些重要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同时还有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政治理论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树立以心系祖国、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深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其基本特点是扩展和体现大学道德理念教育的工作内涵,为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个人道德素养。


  二、与研究型大学比较


  德育内容在每个大学里都不能缺少,它是教育者根据相关的社会需求,对学习者进行具体的、有计划的产生影响,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方面的过程。研究型大学中德育内容针对的对象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中的研究型群体,利用一种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应用型大学德育内容的更深层次的进阶。研究型大学的德育教学内容特点主要是在于培养以研究生作为主体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推动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为社会道德建设做出贡献,这一特点是与应用型大学相同的。但是有其他特点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差异


  应用型大学是本科层次的院校,而研究型大学是硕士层次的学校,他们之间的层次不同,研究型大学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性教育。从德育的主体来看,应用型大学里面的德育教学老师的普遍学历比研究生高校的德育指导教师的普遍学历要低。从德育的客体来看,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自觉性的素质方面都有着不同,所以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相对显得困难。耐久性大学更注重德育和理论性结合的人才培养,但是缺乏相应的社会需求和社会认知,但是这点在应用型大学所倡导的相同,也是应用型大学学生普遍具备的。


  2.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学术性差异


  应用型大学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的人才,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学术性人才,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概念在不断的前进和更新中,它本身就有很大的学术性的特点,在对学生的培养中突出学术价值的研究,主要是以科研为主,对教学进行带动,主要以科研育人,学术性十分的强。而应用型大学主要注重教育和德育的统一,将二者统一,同等重要。应用型大学认为德育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工程,将德育的内容放在教学中的第一点,主张提高德育工作,从而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


  3.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和个性的差异


  应用型的大学的德育教育更加体现学生的个体,而研究型大学的德育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综合性,对于学生的个体方面重视程度较弱。


  一方面是因为研究型大学借鉴了普通的大学以及高职院校的模式,注重发展研究生群体的综合性和共性。另一方面,在德育效果上讲,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德育的教学目标就是整体上的德育育人。而应用型大学更加强调个体问题的本质区别,从单个个体的内部出发,尊重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


  三、与高职院校德育内容特点相比较


  高职院校是一类以建立学校、社会、企业相互统一的教育机构,它更加的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应用型大学有着相同的目标。但是高职院校的学制时间较短,设置的课程也主要依据岗位的要求,它的知识结构和其他性质的大学相比比较单一,并不适应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它培养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本科生。它在德育体系方面与应用型大学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体系的针对性差异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重点主要是在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职业行为养成教育这两个方面,更加注重专业职业的特色,这是区别于应用型大学德育特点的。而且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还依靠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实践性的实施方案。而应用型大学更加注重德育途径的多元化,有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2.德育体系的完整性差异


  高职院校与应用型院校的体系存在完整性差异。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始终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它在教学的方法、课堂的理论教学方面都存在局限。而应用型大学的德育体系更加的开放,因为应用型大学有着开放的校园德育培养目标,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借鉴经验,不断的更新德育观念,更加的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3.德育体系的层次性差异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是在两年到三年的实践进行理论的教學,并且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衔接,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比较传统,缺乏层次性,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兴趣和热情。而应用型大学重视职业道德的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行业行为规范和习惯,形成一种自律意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不同的大学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不同,但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更新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德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从而为我国建立社会道德环境做出贡献。


  作者:张乐


  第2篇: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德育育人功能的路径探析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才以立业,德以树人。欲树人,必先立德;无德便无魂,无魂便无法树人。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根本目的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德育的育人功能


  由于“道德”无法被独立分离出来进行教授,故而德育相对于一般学科知识教学及技能训练而言具有特殊性。正如我们可以拿出一小时学习数学、物理,却并没有一个专门教授诸如“尊重”这样的价值与理念的具体学科。但“道德”却又可以通过任何事情来“教授”,因为它内嵌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甚至可以透过教师的声调、语气和手势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发展。且这种影响具有弥漫性和渗透性,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使得它比开设一门专门的道德教育课都更加有效和深刻。故而对“如何教道德”这个问题不同文化结论一致:“道德不是教出来的”。但凡涉及到伦理品格的完善,教育家们大都否定道德说教的作用,转而强调学生所处的整体伦理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道德的培养完全不同于知识的学习,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道德的知识和概念,而在于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得以促发道德行为的种子,在于发展他们道德实践的能力,因而大学德育是发展学生道德实践的必由途径。


  三、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德育的育人路径探析


  在信息科技日益蓬勃、教育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其必要性从不曾受到质疑。因而,基于之前的理论探讨,我们给出如下建议,以期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能够切实落实。


  (一)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高等教育要坚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根,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人才培养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注重德育对于整体教育所具有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把学生看成学校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致力于打造良好条件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职责;把育人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标准;把德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置。


  (二)坚持合力联动的育人模式,着力搭建育人平台


  结合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根据学生特点,为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全面发展搭建科学平台。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道”与“授业、解惑”相结合,创建教书育人平台;将人才培养纳入到学术工作环境之中,依托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一批学术育人基地,搭建学术育人平台;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管理与育人相结合,搭建管理育人平台;。学校各职能部门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搭建服务育人平台。


  (三)坚持全员参与的育人文化,共同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德育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发展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树立“四个融合”的育人理念——育人与学生精神塑造、学校办学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相融合,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德育和整个育人工作有机统一,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要素为承载,积极推行“全员育人”的育人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思想——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育人工作寓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将学校所有活动均视为育人活动,将育人工作贯穿始终;以主题教育、系列报告、文化品牌活动为重要载体,不断丰富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确保育人工作的效果。


  作者:曹雪宏


  第3篇: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德育建设的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合理化,为建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而努力,其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所强调的主体间的对话与话语的分析,以及沟通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的重要性,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大学德育建设具有极大的价值。


  1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德育认识的启示


  哈贝马斯把社会行为分为了四种:一是目的行为,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有目的地介入客观世界的行为。二是规范调节行为,指的是社会成员有一定的规范调节行为,对大家日后的表现有一定的期待,从而追求一种共同价值取向。三是戏剧行为,是互动参与者,尽量在观众面前表现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是交往行为,两个以上的主体通过语言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的程度。哈贝马斯认为前三种行为都只是交往行为的片面临界条件。过去,社会不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核心的问题,同时交往活动属于从属地位。现在,社会发达了,人们还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照搬到人与人的关系上,“交往行为”越来越不合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主体间相互不理解的现象频繁出现,人们话语系统里金钱、物质字词占主要地位,人们成为明显的利己主义者,即使在高校也难展开沙龙式的对话,彼此冷漠,不理解,缺乏沟通。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不是使“工具行为”合理化,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要化解科学技术统治而造成的现代社会危机,就必须弘扬“交往理性”,实现交往理性的合理化。


  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认为教育是人所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人都被物质及金钱字眼所迷惑,甚至在大学里面这种现象也是多见,在大学里面,师生关系出现异化,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化,冷漠化,缺少人文关怀。由此,我们必须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到某些启发来进行大学的德育建设。


  2目前大学在德育主体性方面的问题有四种提法


  第一,单主体说。即以教育者为主体或者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第二,双体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两方是相互影响的。第三,多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能充当主体;第四,相对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可能划分为主客体。


  总的来说,以上这几种提法都没有处理好德育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在这里我认为,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都不容小觑。在这里,如果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是主体,那么问题来了,客体是什么呢?他们之间如何进行交往?殷朝晖认为:“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相对于“教育资料,而言,教师和学生,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就是说,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还应该包括“教育资料”的制作过程,而教师作为“教育资料”的制作者,学生就成为了主体,“教育资料”就成为了客体。


  3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大学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建设过程中的启示


  3.1必须重视双向平等交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意“主体间”对话与话语的分析。他倾向于主体间建立对话平等的平台,双方都应该有一定的话语权。用相互主体性与德育建设相协调。在传统的思想中,老师处于等级结构的顶端,老师的权威不可侵犯,学生处于等级关系的底部,学生只能处于依附和服从的地位。即使学生有任何疑问,也不得向老师挑战权威,那时候老师讲的就是对的,否则只能吃鞭子。这种现象无疑会导致课堂乏味,没有互动,上课效率肯定低下。列宁指出:“民主意味着平等。”平等是民主的体现,也是民主的实质内容和根本要求。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老师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形下,老师应该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对话,要注意话语分析,做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3.2必须重视双向互动


  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为应该通过语言交流等形式来达到主体间相互理解的程度。在大学的德育建设中需要用得体的语言进行双向互动,尤其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在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中,由于过分强调老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忽略和轻视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成为一种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單向作用关系。这是一种缺乏共同参与、缺乏共振效应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要像学生学习,正如儒家经典《礼记》所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现代社会,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加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交流。


  3.3必须重视人文关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纯粹的“黑板式”教学,现在上课常见的是PPT式教学,这种上课模式虽有其优点,但是却间接导致了一些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了,学生上课效率不高。老师上完课就走,在校园遇到的时候,大多是一走而过,有的甚至装作不认识,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师生关系冷漠化。这种PPT快捷式教学方式是一种智育的体现,而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而且教学资料一样也可以完成这个过程;而德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交往,老师应该更多注重人文情怀,多一些与学生的交流。


  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发达的年代,现代德育的建设偏离了生活世界,几乎被科学技术所笼罩,人们被金钱、物质束缚,在大学里面的德育建设亦是如此,主要表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上。而哈贝马斯呼吁人们回归生活世界,他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这明显有助于我们对于德育在生活世界的回归。在大学德育建设中,师生之间做到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双向互动,不再是冷漠式的师生关系,而是有着人文关怀的环境,形成一种新型的德育模式。


  作者:何莹


  第4篇:简析民办大学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初,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设施差等现状,国家无力将更多地财力物力投入到高等教育当中,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补充的民办大学就应运而生,其起到弥补国家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推动国家的高校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可见民办大学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无论是国家支持的公办院校还是作为公办院校补充的民办院校,在学校教育这方面,应秉承的根本任务都应当是对人才的培养,促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人才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宗旨。特别是要建设合格的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之一就在于开展德育工作的力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在培养技术之前培养如何做人,这就充分体现出学校教育当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民办高校此起彼伏的出现,不少民办高校尤其是办校历史比较短的学校当中,德育教育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这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培养。所以,对德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的揭示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只有找到原因,我们才能够解决问题。


  一、民办大学存在的德育问题


  想要了解民办大学存在哪些德育问题并找到造成问题的原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德育。关于德育概念的出现,从教育史上看,是源于中国近现代教育。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当代学术界把对道德教育的简称看做是狭义的德育。而我国当前的德育属于广义上的德育,主要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总称。


  胡守芬教授认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概念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具体到民办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指民办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所进行的对大学生政治立场、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以及文化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教育。总之,德育教育是指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但是民办大学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德育问题,比如德育教育重要性不受重视,领导将德育教育放在无关紧要的地位;教师不能以身作则起到德育教育的典范作用,并且在传播德育过程中,教法简单、死板;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德育教育,出现学生思想教育堪忧的现状等等很多方面,这严重影响着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未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的原因就有待深究,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的高等教育之中技术传播,而忽视思想和道德的传播?


  二、民办大学出现德育问题的原因


  民办大学出现德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民办大学建校历史较短,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但是,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大学任教的思政课教师,对于民办大学出现德育问题的原因,我认为除以上的文化积淀不足以外还存在多方面,其中观念方面和制度方面也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


  (一)观念方面——重收益而轻德育


  民办大学大多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一般采用资金滚动发展的模式,学费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学校各项事业建设的主要支持,所以,追求必要的经济效益往往是诸民办大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民办大学中最直接影响其经济来源的就是生源,因而民办大学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和新生的招收,因为这些方面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收入,因此,民办大学最重视的是对学生就业等显性技能方面的培养。财政的支持和工作的关注都放在对学生就业和招生工作方面,对于党委领导的德育工作就予以忽视,甚至把德育工作放在空地,更有甚者在学校建设中根本没有德育活动的机构,可见,部分民办大学在办学初的宗旨就是盈利而非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不仅学校领导在办学初所持的办学宗旨不正确,在民办大学中担任传播德育教育工作的工作者也没有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在民办大学的师资队伍中,作为德育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实施者就是思政课的教师,其对于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驾驭,理论水平和课堂吸引力的提升都直接关系着德育教育的传播。但是,部分教师基本上持有的态度就是能够顺利的将课上完,学生不调皮捣蛋就行。在这种态度的支持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法死板,照本宣科,课堂内容空洞乏味,不能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也没有更新教学手段,制造课堂气氛,总是秉持应付了事的态度。所以,作为思政课的教师在德育传播的工作中观念上存在严重问题。其实,责任也不全在教师。由于民办大学存在生源质量偏低的现状,这些学生所持的思想态度就是这门课程根本没用,我以后找工作也用不到,所以我也不用好好学,因而在上课期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淡漠已经司空见惯,学生根本没有看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没有看到德育是其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是体现一个人全面性素质的重要方面。并且学生对于学校所进行的部分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并不是很赞同,对学校有抵触的情绪,再加上自身的懒惰和自卑心理,因而更形成了忽视德育教育的态度。


  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能够看到民办大学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贯彻当中,三个主要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观念问题,因而导致民办大学出现严重的德育问题。


  (二)制度问题——重形式而轻内在


  民办大学在建设的过程中,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有好的团队才会制定好的制度,民办大学的教学师资随着学校的发展需要已经形成一支自己的团队,但是民办大学所形成的队伍的稳定性还不够。民办大学的师资队伍组成通常是从公立大学退下来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这两部分占据主要比例,专任教师数量会逐年增加,同时还会存在大量的兼职教师。退下来的老教师会沿用他多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以新的教学形式相结合;青年教师本身经验少,还会在遇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或不符合学校发展时选择离开;兼职教师则只以上课为主,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则疏于关心。因此,除了一些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大学能够逐渐与公立院校接轨,留住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师资力量较强的队伍之外,其他民办大学很难形成一支思想和业务兼具的且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所以,教书育人难以落实,德育教育就无法实施。


  并且,不仅仅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质量有待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也亟待增强。由于民办大学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因而在待遇和社会福利方面都和公办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民办大学中存在人员数量偏少和素质不高等现象。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辅导员为例,民办大学的辅导员多数是刚刚毕业的本科学生或研究生学生,在管理经验和能力方面都很欠缺,在自身素质方面有待加强,自己都没有成人又何谈育人,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最贴近学生生活,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道德,都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示范,因而,他们自身的师德失范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培养。并且在这支队伍当中也同样存在不稳定性的因素。学生管理队伍成员的流动性极大,使得刚刚建立的规章制度以及刚刚培养的学生的行为习惯,随着管理人员的流动而流失,之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这也是造成民办大学德育问题的根源。


  至此,民办大学产生德育问题的原因已经很清晰,没有一个正确以培养人才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没有一支把学生教育放在首位的稳定的师资力量和管理团队,这是造成民办大学德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找到原因,寻找解决方法乃是当务之急。


  作者:王磊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