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创建高校精神校园

来源:UC论文网2018-01-24 09:41

摘要:

  [摘要]文章采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BC学院大学生在特困补助金评审案例中所产生的情绪宣泄问题,研究结论为:大学生对涉及经济利益分配方面的问题较为敏感,大部...

  [摘要]文章采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BC学院大学生在特困补助金评审案例中所产生的情绪宣泄问题,研究结论为:大学生对涉及经济利益分配方面的问题较为敏感,大部分学生能够以理性平和的态度看待奖、助学金分配方面的问题,但也有个别不正常的现象,这表明大学生的心身状态仍处于待成熟期,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总体表现为欠缺人际交往方法或技巧。因此,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应侧重纠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着力加强年轻人正性品质的引导和人性方面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创建高校精神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情绪宣泄;心理韧性;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06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29[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基于前期文献检索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方式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已有的研究集中探讨了大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求助、忍耐、情绪情感等与心理健康之间联系问题。近些年的研究更加客觀、具体,如探讨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临毕业前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压力问题,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校园犯罪个案研究,较突出的如云南马加爵案、贵州龙仕绪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上述研究无论是在方法还是在形式方面大多是采用问卷调查式的分析,采用具体实例分析的偏少,将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更为少见;同时,实证性、定量化的研究成果多止于对预期结论的验证,在验证结论之外同时再对实际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的偏少。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遴选出BC学院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奖助学金分配案例来展开研究,针对案例凸现的情绪宣泄和心理韧性问题做深入细致的讨论,选取主观幸福感量表(郑雪编制)和心理韧性量表(胡月琴,甘怡群编制)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同时辅以访谈形式加以研究讨论。


  (一)奖助学金分配问题


  1.案例背景:BC学院某系特困补助金评审,学生Y,学生Q


  Y和Q家境相当,同时申请学校的困难学生补助,经过全系公开投票选出包括Y在内的数名学生获得助学金,而Q没能入选。Q对此结果表示不满,认为Y只是凭着有人缘,单看评选条件并不比自己好,比如自己成绩好于Y,而且Y有手机而自己没有。在经过老师作思想疏导工作后,Q表示不再闹情绪。然而,在Y用助学金为外省打工的弟弟添置了一个交话费赠送的手机后,Q借无人在寝室的机会偷走Y的两千元钱扔到垃圾桶里,后被清洁工捡到上交使得事件曝光。


  2.案例分析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Q不仅对Y获得助学金愤愤不平,更重要的是对同学们的选择愤愤不平,这种不平是有正当理由的,这种合理性未得到认可的不平之气使他的行为出现异常。Q做出了与他的认知准则相悖的偷窃行为,但他的正义感让他丢弃偷来的钱而不是据为己有。然而Q的认知方式是有问题的,其正义观念在此已经发生了变形。


  可见,大学生的情绪广泛地影响着其认知、判断和社会行为,情绪控制不当甚至会扭曲他们的正性品质,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理性判断,应当注意观察并分析特定事件与个体特点之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发掘群体支持和人际协助,监控实行的过程,及时转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方式,适时调节引发的负面情绪,最终扭转其不良决策。


  (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调研


  研究对象为BC学院共700名大学生。采用团体测试法,在安静的教室中进行测试,主试介绍问卷的内容、测试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并在测试过程中进行项目或指导语的解释工作,全程时间约为25min。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深入考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适应相关性问题。关键因子包括: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学校喜欢、学校回避。通过统计结果中的违纪因子、神经症因子、同学关系因子以得出心理健康总分。


  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适应的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和总分呈负相关,但在心理健康的亲子关系因子上与学校适应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以及人际适应维度上无相关性。


  BC学院的学生总体来说同伴关系较好,没有表现出排斥或是被歧视的现象,学习和生活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压力。从神经症因子获得低分值的结果可以认为,大学生自卑、焦虑、孤独、低安全感以及抑郁等消极情绪并不显见,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较融洽的同伴关系均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校适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亲子关系因子上的统计结果显示其与学校适应总分不存在相关性,这与传统认知不太相符。通过后续的访谈调查推断,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的家长正值中年期各种事务或工作繁忙,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短或谈心的机会较少有关,亲子关系类型单一;同时,大学生普遍有自立的观念意识,自己管自己、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待人处事的态度很明显,这样的心态会促使学生不把在校的麻烦和问题向家长倾诉。


  结合上述案例进一步讨论,Q在主观意志上表现出积极心理品质,但他对自己的消极情感缺乏认知,对情绪控制不当,即使决策失误也堂而皇之、不觉得后悔。


  通过对这起事件及当事人的深入了解发现,Q在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方面均显得欠缺。其主要心理症结表现在对大学生活总体评价不高方面,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不佳,对同伴要求苛刻,对现实期望过高等。Q不能够站在Y的立场考虑其重视亲情的心理,表现出其思想简单的特点,由于不懂得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情况,导致Q在攻击别人时不顾忌后果,也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其自我归因已经偏离正轨,其心理韧性的回复也已经扭曲变形。心理韧性也叫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改变自身以适应多变环境的行为货币和从压力情境中恢复的能力。它意味着个体面对逆境、创伤、生活重大压力和挫折时的良好调试和适应能力。在大学期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产生“SATS”之类的情绪,即压力(Stress)、愤怒(Anger)、麻烦(Troublesome)、忧伤(Sorrow)等,有研究表明:情绪宣泄需要科学的指导,正确的发泄才能够缓解压力,错误的发泄可能引起更多社会问题。各类学生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暗合了张晓红(2014)所作的相关研究结果,即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自我效能感差异并不明显,在面临困难和苦恼时能够进行较好的调试,总体复原能力较好。


  反观案例,Q在心底里是不知错、不认错的大学生,可见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知识的完善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认为对Q应给予更多的交流和关怀,因为Q嫉妒Y“人缘好,说明Q是很渴望和需要同伴友爱的。老师的帮扶工作宜侧重引导Q如何对他人表示理解和宽容,尽力解除其敌意倾向和防范心理,避免对世界、对别人的看法发生扭曲。


  三、结论


  本研究所选取的BC学院的案例具有相对独特性,但其反映的大学生奖助学金分配问题则具有普遍性,并且由此产生的青年学生对公平正义等问题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处于大学时期的年轻学子的人际关系还不够成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不理想,比较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加强高校校园精神的培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塑造学校精神是营造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教育工作者宜谨慎处理“待成年人”在大学阶段遭遇到的利益分配问题,一方面要注重公开公平性地评选操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私下的访谈、沟通,同时采用有益的群体活动来引导青年学生的扶弱济贫的情操,加强对平和善良的心地的培养。


  同时,本研究仅对一个学习阶段的某一类关系进行了案例分析和调查,还显得不够全面,未来的研究还可加强对大学生求学期间各阶段贯穿性的解读,针对性、实用性和完整性等可望进一步加强。


  作者:朱文俊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