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万州区高等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融合途径探索

来源:UC论文网2018-02-27 11:18

摘要:

  摘要在总结重庆市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况,以及万州区高等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参与度基础上,分析了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来源范围狭窄、培育类型单一,层次...

  摘要在总结重庆市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况,以及万州区高等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参与度基础上,分析了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来源范围狭窄、培育类型单一,层次较低且新生力量不足及师资力量薄弱,高等教育参与度不足等,最后从促进高等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开设农业课程,普及农业知识、兴办涉农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发挥高校责任,提供培育支持等途径来促进三峡库区高等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融合。


  关键词三峡库区;高等教育;新型职业农民;融合;重庆市万州区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志码:C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4.025


  中央一號文件连续14年关注农业问题,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为切实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我国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概念,并推动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政府再次提出应“加强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引导有志投身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1]。“百万中专生”计划表明了国家对大中专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殷切期望,大学生必将成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潜在培养对象,必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农业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随着农业、农村的迅速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等院校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利用高等院校的师资条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使高等院校培育出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解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2]。


  1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起步较晚,实施时间短,基础较为薄弱,尚处于试验阶段,许多措施和模式仍处于观察和考察阶段。目前,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以农广校为主体,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参与。培训教师主要包括少量专职人员和大量兼职人员,由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培训的管理以专职人员为主,主要侧重在培训工作的设计、组织和管理等方面,教学工作以兼职为主。


  目前,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涉农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和民间师徒培训模式为主。自2015年万州区农业委员会印发《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万州农委发〔2015〕159号)以来,2015—2016年,万州区共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59人,并全部为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具体情况见表1。


  1.2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2.1培育对象来源范围狭窄


  经了解,当前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投资对象相对单一,主要针对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及传统农民进行,忽视了对其他非农业行业的潜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培养,导致潜在的有志于投身农业的群体没有被纳入培育对象中,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资源的效用,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这样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实力为衡量标准来筛选培育对象的方式,往往只能关注到当前已相对成熟的农业大户的培育问题,对有意愿发展农业的潜力型群体考虑不够,实践不足。培育对象来源范围狭窄直接影响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无法建立结构均衡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可能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另外,培育途径狭窄还可能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1.2.2培育类型单一,层次较低且新生力量不足


  当前,万州区主要以培育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专业技能型及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足。重培训,轻培育体系的建立是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由于培育规划不足,开展培训较为盲目,导致了当前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类型较为单一,层次较低。如不加以改进,将影响万州区整个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建设,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另外,当前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老龄化、学历低层次化问题较为严重,导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老化,新生力量不足。


  1.2.3师资力量薄弱,高等教育参与度不足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就要求有一支“技术过硬、热爱三农、热心农民培训”德才兼备的培训师资队伍[3]。当前,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体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知识陈旧,未能及时更新,授课技巧不足,不能满足培训需求,无法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在此基础上,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还面临着以下问题: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市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要求;2)办学条件差,场地和设备均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3)培训教育兼职较多,专职较少,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此外,当前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机构主要为农广校,高等院校中仅有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参与,总体参与度尚显不足。


  2万州区高等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度分析


  2.1万州区高等教育概况


  我国高等院校主要分为本科及高职高专2个层次,部分本科院校承担博士生和研究生培养任务,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注重知识掌握的宽度;高职高专则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实践能力和技能为培养特色。专业设置主要依据市场导向,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课程则主要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目前,万州区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成熟,各具特色,生源较好(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万州区拥有7所高等院校,其中本科院校1所,其余6所为高职高专院校,高校资源非常丰富,当前在校生人数已达7.2万人左右,高素质人才数量供给充足。


  2.2万州区高等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度


  高等院校是否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当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自身所开设的是否有涉农专业,开设涉农专业的高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参与度远远高于未开设涉农专业的高校[4]。万州区高等院校农业专业开设情况及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万州区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成熟,但农业类院校甚少,目前仅有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有农业院系,重庆三峡学院设有农业经济、管理、机械等相关专业硕士点,其余高校均未开设农业类相关专业,农业专业师资力量欠缺,农业类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足。自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农业始终未能走出传统模式,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缓慢,而農民的社会地位更是根深蒂固地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甚至将务农视为没有出息的职业,更没人愿意把辛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送回田间地头。因此,除农业专业学生外,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农业知识的传播,无法激发高素质人才对农业生产的兴趣,从而影响农民职业化进程,更无法吸引到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投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目前,万州区农业专业办学率不足30%,85.7%的高等院校未开设农业类专业,因此此类高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自身条件存在不足。在现阶段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并不十分充足并且所有培训基本由政府资金买单的情况下,在资金上无法同时对非农业类高等院校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给予较大支持,另外国家政策导向也并不明显,因此非农业类高等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动力不足。目前,万州区仅有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参与万州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高等院校参与度仅为14.3%。


  3高等教育多样化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途径探索


  3.1开设农业课程,普及农业知识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不仅仅是怎么培育的问题,培育对象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完善,拓展培育对象来源逐渐成为培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特部分。李伟通过分析个人的学习能力、年龄和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认为,除了将专业大户和返乡农民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对象以外,将一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毕业生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也是我国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5]。


  根据对万州区当前非农专业大学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农业关注度不够,但基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已有近30%的大学生开始转变观念,看到了农业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认为农业是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已有40.24%的大学生愿意投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诸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大学生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型农民逐渐成为大学就业择业的意向职业之一。


  另外,从大学生村官的成功经验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转变,不再一心要进城,只要农村、农业发展能够满足大学生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农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给予大学生职业成功的希望,让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可能[6]。所以,非农业类高等院校应及时利用选修课、实践课等多样化开设农业相关课程,通过向学生普及农业基础知识,介绍现代农业发展概况,带领学生参观农业高新技术师范基地等方式,满足大学生对农业知识领域的探索欲望,激发大学生投身农业就业创业的兴趣和意愿,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养潜在对象。


  3.2兴办涉农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近年来,我国“四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及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可是农业现代化却成为我国“四化建设”的短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7]。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将急需一批“专业基础牢固,专业技能过硬,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先进”农业专业人才。显然,专业人才必须通过专门的培养。而纵观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培训阶段,缺乏系统化的培育体系设计;培训大多利用层层分担任务的形式,以农广校为主,社会培训机构、相关农业部门以及部分高等院校承担培训任务;多数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求[8]。因此,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这一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鼓励高等院校联动培育“准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招生就业发展规划,鼓励高等教育兴办涉农专业,通过系统的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经过高等教育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富有学识和专业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填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的缺陷,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提供永续动力。相信有了高等教育的系统培养,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必将呈现另外一番景象。


  3.3发挥高校责任,提供培育支持


  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联系密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日益提高,而高等教育始终肩负着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及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农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一轮的农业产业变革,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9]。


  为适应转型与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更加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发挥其社会责任,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应当有所回应、有所担当,更应该将其视为自身发展的一种机遇。因此,高等教育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义不容辞。


  高等教育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不能仅局限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资金支持,培训校舍场地支持、教学设备支持以及提供教学资源支持等,也是高等教育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因此,应鼓励高等教育多样化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尽自己所能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罗娟等

    参考文献: 

  [1] 伍华英.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126,129. 

  [2] 杨成明,张棉好.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8):76-82. 

  [3] 屈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6. 

  [4] 傅雪梅,庄天慧.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及其效果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1):171-176. 

  [5] 赵培芳,李玉萍,金华旺,等.大学生入职新型职业农民意愿实证分析——基于山西省高校的调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5):464-468. 

  [6] 赵宗峰.四川省崇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7] 余颖,陈炜.移民、迁建与“三农”问题——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调研报告[J].规划师.2003,19(12)5-8. 

  [8] 郑晓梅,邱力冰.种地也要有学历——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历模式”探索[J].农村工作通讯,2013(23):18-20. 

  [9] 马建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 2015(13):73-79.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