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体育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UC论文网2018-03-04 09:14

摘要:

  摘要:从重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转变教学的方式、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等方面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对人类生命和繁衍至关重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

  摘要:从重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转变教学的方式、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等方面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对人类生命和繁衍至关重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迥异的文化背景下,健康在人类心中的感觉和要求并不一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影响巨大,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知也日益深刻。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一方面对人类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众多积极影响,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相应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危机。现代生活病,即称现代文明病,主要是由人们生活方式和非建康行为引起的,是身心不能应付内外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某种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不良反应。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小学各学科之间已无主次区别,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教学不能只限于让学生被动地参与课程,应该想办法刺激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身体、心智等的素质。这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的增强,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促进心理健康诸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备受人们关注。有关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成为现在乃至以后相关专家学者们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心理健康效应进行讨论和研究,就教于各大方之家。


  2016年1月1日,国家调整了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胎。但之前我们累积了众多的独生子女群体,这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众多专家和家长、教师忧心忡忡,其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日渐增高,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品德、意志力、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家长们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有关“乐观”“自信”“独立”“友爱”“合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对现有的小学生来讲,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却越来越差。从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霸道、任性、蛮横、吃零食、要求家长接送、以自我中心、说谎、攻击性等多种不良现象。这些行为的存在,将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意志品质的养成。而勤劳刻苦的好习惯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品质。


  对于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首先是面临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场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陌生的同伴在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从心里的能动反应来讲,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的经验,并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人依靠自我实现形成的心理反应,仅仅是实现自然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而不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心理调节机制。因此,教育所传递的经验内容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他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自动的过程,其成效取决于双方主动性。综上所述,体育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也应对体育课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分组竞赛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体育学习实践中。使小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心情的愉悦,促使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重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课程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众所周知,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增进心理健康。在教学中,我们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而轻视甚至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机能,又能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难易适度的、温馨又有挑战性的、能使多数学生从中获取成功体验的情景,同时要避免营造竞争激烈的、残酷甚或野蛮的、使人望而生畏的课堂场景。


  面对学生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体育与心理健康严重脱节,体育未能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如何实现体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并为终身体育健康奠定基础,成为学校体育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发展适应社会能力和获取体育健康信息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并要求他们学习与其他人及社会和谐相处的知识,增强合作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养成关心集体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并将获得的合作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以及“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往往重视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强调体育运动中小学生认知和身体联系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日常的情感需要以及兴趣爱好。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喜爱体育但却并不喜欢上体育课,有些学生甚至逃避上体育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立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能锤炼他们的意志和心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及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完善人际关系,学会交往规范,培养乐观自信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作者:徐怀兴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心理健康教育概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5):7-8. 

  [2]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72-74 

  [3]王彦萍.小学体育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学周刊,2016(3):156-157. 

  [4]朱建华.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68-169.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