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政治哲学论文 > 正文

怀特海有机哲学对建设特色学校的启示

来源:UC论文网2018-03-06 09:00

摘要:

  摘要本文旨在总结怀特海有机哲学的四个原理:整体性、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内在一致、关系决定本质四个原理。针对特色学校建设中个问题,依据这些原理,提出三点启示:运用整体性原理,厘清特色学校概念;有机哲...

  摘要本文旨在总结怀特海有机哲学的四个原理:整体性、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内在一致、关系决定本质四个原理。针对特色学校建设中个问题,依据这些原理,提出三点启示:运用整体性原理,厘清特色学校概念;有机哲学为建设特色学校提供理论基础;内在一致地建设特色学校。


  关键词怀特海有机哲学特色学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2.013


  當前,对于特色学校的研究依然如火如荼。尤其在21世纪,面对“千校一面”的情况下,对特色学校的研究更为重视。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更多的是外在治理范式上。校长、学校管理组织等如何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建设特色学校,但是在理论基础研究上较为薄弱。特色学校的建设的外在和内在要求不能再只依赖外在管理模式,而应该辅之以内在生成的哲学作为理论基础。本文旨在阐述怀特海有机哲学对建设特色学校的启示。


  1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原理


  1.1整体性原理


  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这本书内集中表达了其有机哲学观。在其有机哲学中,整体性理论是他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这些理论,怀氏有些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却散见于他该著作的字里行间。“本质存在于整体之中,不能从环境中抽离出来。”[1]笔者认为,这是整体性理论的一个核心。对于任何事物的把握和认识应该把握其本质,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是应该认识该事物的整体,不能抽离出来,单独地对某一个局部去认识或者是改进。对于特色学校的建设问题,不应该只是从局部出发,创办学校特色、停留于学校特色,应该有整体的格局。


  1.2在其所在与是其所是原理


  “在其所在与是其所是原理”在怀式的有机哲学中也占有重要的比重。“在其所在与是其所是”主要是指一个物体在历史上总是流动的、动态的;在横面分析,就是该物体总是在联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个原理和整体性原理是有联系的。在谈整体性原理时,可能有人会问:体系那么大,整体那么庞杂,如何认识呢?认识何以可能?笔者认为谈整体的时候就要谈在其所在与是其所是,通过整体去认识局部,反之亦然,谈在其所在与是其所是也要整体,要有框架,大的整体中要有自己的在其所在,也就是理论的价值。在建设特色学校时,要认识到该校在大环境中的位置,也就是它的在其所在,发挥他的是其所是,才能够真正对自己的特色建设有一个真正的定位。


  1.3内在一致原理


  《过程与实在》的开篇谈到“思辨哲学就是要建构一个由诸一般观念构成的一致的、逻辑的、且必然的体系,我们经验中的每一成分都能得到解释。”[2]内在一致原理也是由此引出。该原理强调有机、联系、整体、融合,一方面含义是:一点不明白就很难理解整个事物;另一方面,在表达、做事的过程中,应该内在一致,不能拼凑。在建设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内在一致,不是朝令夕改,也不是为特色而特色,不是全盘借鉴和吸收,应是在本校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融贯一致的特色学校。


  1.4关系决定本质原理


  怀特海哲学是一种过程——关系哲学,或者是有机哲学。有机哲学强调过程性,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实在,就是生成,生成就是自我创造、自我生成。有了过程,才能有关系,而关系决定了本质,其含义是:内在关系决定了每一“现实存在”都有价值。都有审美性要求,都有评价。有关系,就有价值,就有评价,或是肯定、否定,或是喜欢、厌恶,表明这个世界是一个价值世界。怀氏认为:只有在过程和关系中,事物才能存在。在建设特色学校时,应该关注到它与之相关事物的关系。


  2特色学校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特色学校概念界定不清晰;特色学校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特色学校建设为特色而特色;特色学校建设局部化。下文中具体分析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成因。


  2.1特色学校概念界定不清晰


  关于特色学校的定义有很多种,大致分为这样五种。“特色学校是一种有办学特色的学校;特色学校是一种个性化的学校;特色学校是名校或重点学校;特色学校是一种学校文化模式;特色学校是一种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整体化的成功学校”[3]。当然,还有其他的分类,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因为有这样多的特色学校的含义,并且混淆不清晰。没有要求和标准,甚至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如何能建设成特色学校?怎样的学校才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在诸多的定义当中,笔者比较赞同这个定义即:“特色学校是在坚持教育公平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并结合特定摄入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其本质特征是学校的个性化,其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4]在这个定义中,即有教育活动的主体,又体现了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以及未来的评价标准。应考虑学校的整体格局,而不是单一的某方面。只有更好地厘清特色学校的概念,才能谈如何建设特色学校。这是根本性问题,应该是最值得的重视的。


  2.2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缺乏理论基础


  很多文章谈如何建设特色学校,却鲜有学者谈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基础。零星的也有几篇文章,例如:漆新贵“特色学校建设_内在生成的理念”、马联芳“特色学校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思考”。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中一项重大的课题,对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未来,都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能没有理论基础?在教育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中,都是有理论基础的。例如:林崇德等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最后形成了三十六个基本要点。在研究中,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即:两个需要“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5]”。所以,在对特色学校的建设中,必须应该有理论基础作为根基,这样的特色学校才能够走得更远。对于特色学校研究中,理论研究较少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特色学校的的概念界定不清晰。所以导致,不知道特色学校应该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二是:少有学者关注特色学校建设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属于“看不见”的东西,不如物质上的建设那么立竿见影,所以,对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研究较少。


  2.3特色學校建设为特色而特色


  特色学校建设不是盲目跟风,为了特色而特色。一些学校,为了能够发展迅速,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特意的为特色而特色,想要在短时间内就上升为一个特色学校,妨碍了教育管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违背了教育规律。为了特色而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跟风,别的学校建成了特色学校,自己的学校秉持着“拿来主义”或者是随意改改,就成了本校的特色。二是:特色虚挂,为了迎合一些部门的要求,必须建设特色学校,因而就只是打着“建设特色学校的”旗号,宣传一个建设特色学校的理念,实际上还是原来的一套。学校在建设特色学校时,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心态,踏踏实实地找准自己学校的定位,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设特色学校。


  2.4特色学校建设局部化


  特色学校建设应是全方位、系统的合理规划,而不仅是局部的特色建设。特色学校建设的局部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特色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特色,如科研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等。并没有把某一特色与全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没有内在一致性。二是:特色学校的建设仅仅是校长或者是某个部门想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这种建设。局限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有很多。校长、相关的额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甚至是后勤人员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之一。造成特色学校建设局部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特色学校概念界定不是很准确,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标准模糊,使之没能更好地建设特色学校。二是:特色学校缺乏理论根基,没有能够指导特色学校建设的一个根本理念,使之特色建设只能够看到某个方面,不能统揽全局。


  3怀特海有机哲学对建设特色学校的启示


  3.1运用整体性原理,厘清特色学校概念


  特色学校的概念至今在各界,尤其是教育界没有统一的界定。导致特色学校建设相对混乱,不断地陷入各种误区之中。通过对怀氏整体性原理的理解,似乎能够对特色学校概念的界定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把握。特色学校的建设,应当是对一个学校各个方面的一个整体掌控,从一个创新点出发,要对其进行深化和普及,辐射到学校的整体。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有机的特色学校。


  3.2有机哲学为建设特色学校提供理论基础


  特色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理论基础,面对这种情况,应该为其提供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环境、办学理念,办学层次也不相同,因而采用的理论基础也可能是不同的。在面对众多的理论中,怀特海的一些有机哲学原理是可以应用的,尤其是在其所在与是其所是原理。这个原理,能够使学校能够弄清楚自己的定位,找到建立特色学校的目标。


  3.3内在一致地建设特色学校


  面对“为特色而特色”建设特色学校,总是朝令夕改,各种拿来主义、形式主义的应用的这些状况,运用怀特海的内在一致理论俩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是有所帮助的。它强调要建立融贯、一致的事物。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应该做到某一特色一以贯之,发现不妥之处即使修改,学校不仅在某方面有特色,应当是有机地融合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以达到学校整体的特色。


  作者:刘春宇

    参考文献 

  [1] 怀特海.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73. 

  [2]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周邦宪,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5. 

  [3] 马翠微.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探析[J].理论探索,2015(11). 

  [4] 张华.重点学校”的消亡与“特色学校的回归[J].教育参考,1996(2). 

  [5]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74.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