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协同提升体系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8-03-22 09:18

摘要:

  [摘要]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一些高校倾向将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割裂开来,导致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合理。聚焦经贸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认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均是经贸类学术...

  [摘要]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一些高校倾向将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割裂开来,导致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合理。聚焦经贸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认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均是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在于两类硕士研究生在每项能力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同时承担两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单位必须考虑到共同追求和差异特征,进而从共享课程、师资培训、学位论文等方面入手设计更高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借鉴PDCA模型赋予其动态可持续改进特征,实现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协同提升,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经贸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协同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283(2017)12-0133-03


  一、引言


  自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结构不断得到改革和优化,目前已基本形成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类齐头并进的层级结构。无论哪一个层次上的研究生教育,高校都要努力赋予并提升研究生的各项专业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并达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素质要求,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输送生力军任务的重中之重,考验着高校对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体系的设计智慧。


  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地集中表现为科学研究能力,但各界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认知却存在差异,一些高校进而在培养模式设计上往往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提升相分离,忽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共同追求,导致实际运作中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合理,也有很多高校未充分区别二者的不同,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完全照抄照搬套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固有的培养模式,轻视两者存在的差异,使得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大打折扣;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达成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也缺少有效的专业能力社会需求识别机制,未能赋予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提升体系以动态、可循环、可持续的特点。以全局动态为指导思想、考虑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提升进行一定程度有机结合,这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人才需求多样快变的条件下,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快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缺口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重点探讨经贸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协同提升体系建设问题,在分别理清经贸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总结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异同点;然后从全局视角构建高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时所面对的专业能力需求体系,并结合高等教育资源紧缺、人才需求多样快变的时代背景,考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必然联系、共同追求和差异特征,为培养单位提出协同提升经贸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更可行、有效的路径建议。


  二、经贸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体系


  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北京大学于1917年成立了9个研究所专门招收研究生,并于1935年开始授予研究生学位,经过近九十年的不断发展,国内具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资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百家争鸣,共同摸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专业能力的达成,那么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的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何种专业能力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的要求,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并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授予硕士学位;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而由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于2013年3月29日下发的《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则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旨在提高学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7年1月22日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根据上述我国关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本文认为经贸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体系应当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全方位发展的有机组合,富含创造力、研究力、行动力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经贸类人才是后危机时代我国挖掘经济增长新机制、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乃至争夺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的坚实基础。


  三、经贸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体系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自1991年,并于2009年开始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已在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针对经贸类学科,自1991年工商管理硕士MBA开办以来,国家已在会计、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旅游管理等多个学科中开设了专业硕士学位,呈现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将专业硕士定义为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硕士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那么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体系理应与学术硕士有所区别。


  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加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比重;并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阐述了专业学位的特点,指出专业学位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说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家多项政策文件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本文据此界定经贸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体系是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研发能力、双创精神、职业素养并驾齐驱的有机整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当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业适应期限明显优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四、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异同点


  鉴于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明显不同,两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理应存在差别,这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中已达成共识。尽管两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但均同属于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活动,两者的培养目标定有必然联系和共同追求。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均是各自专业能力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在于两类硕士研究生在每项能力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两者协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组成了多规格、高层次的经贸类人才队伍。


  (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造性融合和集成以增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它首先要求研究生具备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善于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察、发现问题,其次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突破固有障碍、分析问题成因进而解决难题,也即具备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两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一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重点体现为批判能力,要勇于对现存事物、已有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从而完善理论性创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则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够开创性地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发挥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区别于一般技工而完成应用性创新。


  (二)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能调动并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分析和解决各种经贸问题的能力,两类硕士研究生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践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不要让智慧“沉睡”,要努力基于所学知识不断探索,或促进科学进步,或促进经济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为资料搜集处理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以及实验方案设计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内核则是知识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现实中这项能力对于不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同样重要。


  (三)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指在掌握一定专业领域知识及前沿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系列探索的能力,特别是在经贸类学科领域,两类硕士研究生都应当具备基于专业知识对本领域有关问题持续不断地进行思考的意识、精神和行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强调其学术学位属性而侧重基础研究层面上的探索真理,是发现及提出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逻辑论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等的综合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则偏向应用性,在有限的学时中着重在培养研究意识和思维习惯。


  (四)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行、基本态度和道德修养的统一体,包括了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品质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任何人的求职就业和人生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经贸类硕士研究生并不例外,同时这些特性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理特征、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的综合影响,并非是在两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一蹴而就的。对于经贸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校教育应强化其家国情怀的人文素养,使其更关注国家民计民生发展现实,从而更准确地发现问题,为理论找到用武之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强调职业素养的形成,尽快形成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企业看重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綜合品质。


  五、协同提升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的路径


  对于同时承担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任务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来说,必须考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必然联系、共同追求和差异特征,从而设计更高效、更集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协同提升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以下从四个方面针对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协同提升路径提出建议。


  (一)共享基础课程


  授课过程是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的核心教育活动,本着建立集约型社会的理念,高校有必要针对经贸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契合之处共用共享相关课程,如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礼仪、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同时在一定的学分范围内允许专业选修课的互选,分别增强学术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遵循学生个人成长意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性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二)强化师资培训


  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一般经过博士阶段的学习而具备较强的科研学术能力,但同时社会实践能力较弱,这在经贸类学科中表现尤为明显。两类研究生培养并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经贸类教师一方面应当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枯燥高深的理论方法授于学生;另一方面要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合作平台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实践平台的学术含量,促进产学研真正融合。迎合时代需求强化师资综合能力的培训,才能培养出多项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完善论文标准


  学位论文是决定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学术学位论文要求体现学生理论分析能力,专业学位论文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研究生教育实践来看,学术学位论文重计量分析轻政策措施,专业学位论文理论基础弱而且形式单一,较少采用国际商务案例分析、国际市场调研报告、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报告等,未来需进一步明确从开题到中期检查,再到预答辩和答辩的区别性评价标准,提高对学术学位论文实际价值的要求,鼓励专业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


  (四)动态可持续改进特征


  PDCA模型是Plan-Do-Check-Action的程序,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开始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建,又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发展,主要运用于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过程。PDCA循环思想在本科专业认证工作中得到应用,但在研究生教育中还尚未得到推广。培养单位应当健全经贸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达成评价体系和专业能力社会需求识别机制,根据行业需求及时反向修正培养方案,最终针对研究生专业能力构建起“培养—评价—修正—提升”的动态循环可持续改进体系,不断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多规格的卓越财经人才。


  [参考文献] 

  [1]曹丽新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及其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教学改革,2015(7): 68-69. 

  [2]刘建准,孙楚寒,苌庆辉 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与科研诚信一体化平台体系设计——基于学术道德规范的视角[J].高教论坛,2016(11): 97-101. 

  [3]罗尚秀,张红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2). 

  作者:魏芳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