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节能环保类 > 生态环境论文 > 正文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2 15:17

摘要:

  一、提高生态文明的意识  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们正确对待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1.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体了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性本性,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上升为道德伦理意识,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过度消耗资...

  一、提高生态文明的意识


  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们正确对待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1.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体了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性本性,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上升为道德伦理意识,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危害他人、危害人类的不道德行为。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1982年10月2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自然宪章》指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他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的行为必须受到道德约束。”生态伦理学要求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而损害他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2.生态价值意识。呈现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界原本是一个多样性的价值体系,除了经济价值外,还有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存在价值等,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直接进入社会生产过程而被人类经济活动消耗性利用所具有的价值。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是由生态系统自身功能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是生态系统提供给自然界的全部生物的现存的环境资源的价值、及能满足人类精神文化和道德需求的环境资源价值,如美丽的风景,濒危物种等。当今社会,人们过多关注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忽略甚至无视生态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严重社会问题,只有建立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使用的代价系统,实行自然有偿使用的政策,才能有效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价值意识。


  3.生态科技意识。科学技术的双重性决定了它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的的规范。人的文化价值观是规范科学技术的主导力量。要树立从人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向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的生态科技意识。确立生态科技意识,人们才能正确认识科技的双重效应和合理地应用它,使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不至于科技只有利于人类的需要。而忽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负面效应。


  4.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美在于世界的整体联系。整体生态是个完整有机的系统。生态失衡,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美。不论是如画风景,还是美丽生动的生物,它们决不仅仅是一个个自然物,它们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带给人一种境界的提升,承认生态中每一个生命的价值,树立万物平等的观念,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与自然为友,就是追求生态美。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使在现代科学结构下“祛魅”的自然重新“返魅”,恢复和彰显自然的美丽于神圣。


  二、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一切以人为本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化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2.价值观的革命。生态文明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为本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但是,功利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生态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3.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化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推测,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道德的主题。


  4.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人们保护好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


  但是,新的生态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我们对生态问题呼吁了多年,但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日趋膨胀的欲望,仍然在许多方面以主人的态度“粗暴”地干预自然,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已失去了内在平稳,出现了诸多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的巨大破坏,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下转202页)(上接193页)然的关系”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以热爱自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生态道德观为核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学理论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探索中的具体运用


  1.生态学概念最早是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学科认为,动植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误用环境、误用技术,势必破坏维持生命系统自然平衡的诸种因素,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对生态学提示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具体运用。


  2.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在其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就是无”,“人直执着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马克思看来,把人与自身之外的自然连接起来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劳动改造世界,使它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由此,马克思甚至把自然比作“人的无机的身体”,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在双向相互作用中达到辩证的统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曲折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若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情况,并由此引发了人类的觉悟与反思。如近代,人类曾进行过三次反思,发生过三次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生态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是受传统发展观(或价值观)的支配。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经济的增长,把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力和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近代以来的一个很长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在这种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下,创造出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繁荣。在我国,为了尽快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提高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仍一度以粗放型为主,过于追求指标的实现;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经济之时,也往往采取置环境损害于不顾的做法。总之,传统发展观(或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净化能力是无限的,自然环境只是人类消费的对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的结果,最终造成环境的失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反思人类发展史,人类文明的步伐却以自然为人类的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观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抛弃传统发展模式,转而采取经济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