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节能环保类 > 生态环境论文 > 正文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2 15:27

摘要: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它对于我国走出生态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它对于我国走出生态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块,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提高,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一词源自于古希腊语,其本义是“房屋、家庭”,而到了19世纪中叶它则被赋予了现代科学的意义,主要用来指称自然界诸主体、诸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明”是相对于“野蛮、未开化”而言的,它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文化成果,是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是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各方面优秀成果的综合。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原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共生共进的一种进步状态,它的本质要求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共生。其主要特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态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还兼收并蓄了社会主义的公正与公平原则,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寻求社会效率,使公正与效率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


  (二)可持续性。


  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保持可持续性。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整体性。


  生态文明对现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与重塑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生态问题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或特定的局部之内,生态危机往往是全局性的。我们需要具有全球眼光,放眼全球,关心地球每一个角落的生态事件,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有关心全球生态,才能获得自身生态安全。


  (四)开放性。


  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此事物与众多彼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开放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努力认识和把握能量的进出、交换和循环规律。人在从自然界中摄取能量时,一定要考虑其承受力,保证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不仅没有理解其真实内涵,甚至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优良,无需再重视、再加强,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也有的人认为抓经济发展、抓财政收入才是头等大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生态文明建设。甚至有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上级的事,把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归咎于上级支持不够、投入不到位。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监管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尤其是对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区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对生态环境建设资金使用监管不力,工程投标不规范,工程质量不高,存在着今年兴修的水库、河坝,明年又得重新修复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第三,缺乏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视。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及农用薄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国家对公益林补偿标准过低,严重影响了林农造林、护林、育林的积极性。一些地方非法采砂采石、药鱼电鱼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环境治理水平较低,工业企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控制。有些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没有正式运转。第四,政府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考核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不科学,直接导致政府职能严重向经济增长集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经济发展中社会要素、生态要素的利用和维护。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规划者、调节者、监管者、保障者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甚至有的地方牺牲生态环境而强制性地上项目、造园区。


  四、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努力。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全体公民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受惠者,也应该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唤起全民的节约意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位公民在实践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注重生态环保作为家庭美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其次,落实项目,加大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经济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要创新融资机制,通过政府筹划、市场运作、多方筹集等方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立足长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各领域,任务繁重,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高效务实的指挥系统。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区县、乡镇、村委、自然村六级联动机制,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切实落实到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各企业,从而形成分工合作、上下互动、社会参与、监督严厉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作者:于大泳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