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诚实 勤奋 不屈不挠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3 09:30

摘要:

  公元2008年1月13日下午,南京双门楼宾馆钟山厅,南京赣商商会在这里召开迎新春老乡联谊会。室外雪花飘飘,寒风飕飕;室内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步伐稳重地走向主席台。他个头中等,衣着朴素,一双明亮的眸子闪着智慧的光芒。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系江元生教授。  他对老乡们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今天“老乡见老乡”,大家都很高兴,没有...

  公元2008年1月13日下午,南京双门楼宾馆钟山厅,南京赣商商会在这里召开迎新春老乡联谊会。室外雪花飘飘,寒风飕飕;室内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步伐稳重地走向主席台。他个头中等,衣着朴素,一双明亮的眸子闪着智慧的光芒。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系江元生教授。


  他对老乡们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今天“老乡见老乡”,大家都很高兴,没有“泪汪汪”了。因此,我建议:把这句老话,改成“老乡见老乡,两眼喜洋洋”,好不好?这样更符合事实,更好听。时代不同了,该改改了。


  他接着说,一年一度的春节快到了,祝老乡们身体健康!生意兴隆!恭喜发财!新的一年,等待我们的是新的希望,新的天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改变命运。他嘱咐老乡:在经商发财的同时,千万不要忘掉科教兴赣。希望年轻人以后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新一代科学家一定会脱颖而出。


  江元生院士语重心长的精彩发言,博得了老乡们的阵阵掌声。


  江院士从事理论化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他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60篇,撰写了《结构化学》、《分子轨道图形理论》2部专著,合作专著5本、译著5本。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部省级奖项2项,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还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康奈尔大学霍夫曼教授说:“江博士有着极好的品格,以一种文雅和富有进取心的风格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他是多么友善和杰出的人物。”


  刻苦求学


  江元生,江西宜春人,1931年8月18日生。父亲江维华,中华革命党的创始人之一,留学日本,曾是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的秘书长。母亲姚继英,初中文化,家庭主妇。江元生在南京、宜春上小学、中学,自幼聪明好学,读起书来,过目不忘。他从小跟小外婆生活在一起。小外婆虽然没有读过书,但靠自学能看小说、讲故事。她心地善良,明辨是非,是江元生童年的保护人。小外婆总是给他讲有意义的故事,他是在听故事中长大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姜子牙和甘罗的故事。小外婆对他说:“姜子牙80岁遇文王不晚,甘罗12岁做宰相不早。姜子牙虽然80岁了,但遇到了文王这位贤明的君主,所以不晚;甘罗虽然小小年纪就做了宰相,但他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并不早。”小外婆的这番话,就是叫他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个人再有才华,必须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为国家多作贡献。而像姜子牙这样“大器晚成”的人很值得学习,在事业中遇到困难、挫折,不要怕,不要灰心丧气。自己有一个人生目标,就要坚持奋斗,最终就一定能成功。小外婆讲的故事,铭刻在他心中,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极大影响。


  江元生从小父母双亡,他是在父亲的朋友、时任宜春袁山中学校长杨翘新的资助下,于1948年春完成中学学业的。他亲眼看到旧社会的贪污腐败,从小立志学自然科学,走教育、科学之路。1948年秋,年方17岁的江元生考入广州中山大学,两年后又重新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入吉林大学读研究生,师从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扎实地掌握了广博的科学知识,增加了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他心中铭记着一句话:“时间是个常数”,以此来勉励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初显身手


  江元生195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他从事理论化学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他与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合作,采用无穷大规模型推导出了凝胶量封闭公式,为由凝胶量测量表征交联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科研实践中,他认识到理论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劳动,包括查文献、定方案、推理计算和总结评论等环节。一个研究人员不能只做某个环节,必须全过程地系统地参与综合性劳动。从此,他走上了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道路。


  江元生从事量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20世纪60年代,利用高能辐射使高分子交联,生成网状凝胶,改变材料性能,这是化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当时流行的两种理论,一种在推理中过早地引入近似,致使结论不够准确;另一种理论的推导虽然很严格,但不适当地采用了热力学平衡观点。它们的结果明显不同,这引起了江元生的怀疑。他抓住疑点不放,经过查阅文献,反复推敲,认定只有无穷大分子,凝胶才能呈现不溶、不熔的特征。于是,他采用无穷大分子模型,经过两年的努力,克服了数学困难,推导出严格的凝胶量公式,为交联高聚物的表征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这项成果开创和推动了国内化学领域的研究,因此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勇攀高峰


  量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使江元生信心倍增,独立完成研究任务的喜悦使他更想在事业上自立,更有所建树。“三年困难时期”的恢复阶段,教育部在吉林大学举办“物质结构讨论班”,共有8个学员的讨论班上江元生担任了副班长。为了使讨论班办得更好,他主动承担了许多杂务。讨论班学员中大多数是副教授,而他只是一名讲师,但他仍然凭着自己雄厚的业务实力,信心百倍地去迎接种种挑战。讨论班进入第二年,开始撰写《配位场理论方法》一书。江元生在解决初稿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时,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经过仔细推导,寻找出配位场理论中所需要的点群耦合系数。这一成果为撰写《配位场理论方法》一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构成了第三章内容的基础。在这本专著出版之前,他和另一位学员担负起了改写补充和整理工作,并进行了许多计算和核对,为长达20多万字的专著的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这项成果荣获1980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江元生致力于以分子的近邻作用为基础,发展图论方法,以寻求和总结化学现象大范围的规律性结果。他曾对简单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3条定量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专著《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接着,他又提出图形收缩方法,以图的收缩和扩张模拟同系分子的降解和增长,统一处理各种问题。其中同谱问题、前沿能级近似封闭公式及部分同谱等研究成果,被国际文献不断引用和评论。英国著名理论化学家霍尔评论说:“这些课题的重要性,超出了仅仅希望这些研究将逐步推动化学中重要概念发展的范畴,它还具有很强的美学吸引力。”“总有一天,这些方法可能提供化学新见解的基础。”另一些学者在评论这些成果时,称江元生及他的研究集体为“中国学派”。在芳香性理论研究中,他提出了5参数的简化方案代替传统的8参数方案,与实验结果完全符合,国外称之为“江、唐、霍方案”,并被采纳推广应用于新的模型理论研究中。他在分子轨道图形理论上的系列研究成果,与另一位学者一起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江元生是国内最早开展计算量子化学的学者之一。他关于簇形化合物方面发表的论文,被国外学者科尔顿收集评论,认定为具有“普遍性结果”。在量子化学的研究中,他用分子观点去研究固体能带,其结果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霍夫曼不谋而合。霍夫曼看了他的论文后写信给他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其实,尽管结论是一样的,可取得这一成果的手段却大不一样。江元生靠的是比较简洁的方案,是用手算完成的,而霍夫曼先生则是靠工作站来进行数字计算获得相同结论的。


  诚实勤奋


  江院士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注意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深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人应具备诚实、勤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言行一致,力争做到。


  20世纪70年代,他在研究分子问题时,发现了有些结论必须通过大量繁杂的中间数学运算步骤才能得到。而有些则无需运算,仅凭经验就能总结出所包含的必然的化学结论。他认为,后者是追求简洁的结果。如何通过比较简洁的推理计算和形象思维结合的方法得到规律性的认识?为此,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思考、演算、归纳,终于找到了开启“简洁之门”的钥匙。他用图形规则将简单分子轨道理论发展概括为“三条定理”表述形式,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一位博士生在日本跟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求学时,曾运用这“三条定理”处理了一个难题,令福井先生印象深刻。福井为此给江元生写信说:“我的研究组在20世纪60年代时,曾注意到这种图形规则,但未能坚持下去。没想到,这一成果被您发现了,令我很佩服!”


  在江院士的卧室里,挂着一幅已经很陈旧的书法作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把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句名言当做座右铭。他说:“做人做学问都要诚实,只有诚实、无求、无欲,才能写出一个大写的‘人’字。”有一位文人,奉上级之命,给江院士写传记。这位同志经过周密而充分的调查后,深为江院士的人品和科研精神感动,花了半年多时间,写出洋洋20万言的书稿。江院士和夫人梁映秋教授读后,感到“有点拔高”,“言过其实”,不同意出版。他说:“我最自豪的是我的人格尊严从来没有被一己私利所损害。我两袖清风,从不趋炎附势。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无论在科研上,还是生活上,这足以慰我平生。”


  风雨历程


  江元生的生活和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2岁时(1933年)父亲病逝,12岁时(1943年)母亲病逝。由于自幼父母早逝,又逢连年战乱,动荡艰辛的生活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


  20世纪50年代末,正当江元生从事的理论化学研究顺利进行时,领导安排他下放农村劳动锻炼。按上级规定,当时下放农村的对象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刚分配到大学工作的大学生,一种是所谓“有问题的人”。他不属于下放对象,但是他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愉快地下农村去了。在下放农村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干过种菜、割麦、插秧、挖土、拉车、挑粪、施肥等20多种农活。一年多的农村劳动,跟他从事的理论化学研究虽然毫无关系,但使他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农村,还是有所收获的。


  从农村锻炼回来,江元生重新投入理论化学研究。正当他不断取得成果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从事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七八年之久,其中他全家下放农村长达三年多时间。“清队”期间,他和他的夫人梁映秋被关入“牛棚”,隔离审查,受到难堪的侮辱和殴打。“造反派”逼他承认是“特务”。审查结果,他的历史清清白白,什么事也没有。面对挫折和意外的伤害,他宽容对待。他平静地说:“不去说它了,历史的一页让它翻过去吧。”1972年夏,江元生和夫人一起返校,振作精神,重新投身于他所热爱的基础理论化学的研究之中。历经劫难之后,他更加珍惜分分秒秒,经常夜以继日地搞科研。


  情系家乡


  江元生中学毕业后,就在外地上学、工作。虽然他离家乡山高水远,但仍十分关心家乡的科教兴省事业。应宜春学院院长的邀请,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他兼任宜春学院名誉院长。1984年,他回乡探亲,应邀在宜春给党政机关干部和中学老师作学术报告,受到一致好评。2003年,他又赴宜春学院工作和作学术报告,为家乡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江院士很重感情,对老同学总是念念不忘。有一年,当他知道有一位老同学从江西到了无锡时,他就想从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抽空到无锡看望老同学。可是因为春节前车票紧张,没有买到票,未能如愿。后来,他的一名学生要到无锡去,他看望老同学的事还挂在心上,赶紧让学生捎去一笔礼金,并叮嘱说,我的这位老同学在农村生活不宽裕,我的经济条件比他好,如果他不接受我的礼金,就说是给他孙女的压岁钱。他的学生一一照办了。


  江院士很注意锻炼身体,坚持每天散步一小时,从不间断。他还喜欢听音乐,幼年时代他就熟悉黎莉莉、王人美等歌星。西方古典音乐他也喜欢,特别喜欢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肖邦、柴可夫斯基等名家作品。进入古稀之年后,他常在休闲时通过DVD、CD欣赏音乐。江院士之所以能精力充沛地攀登理论化学高峰,是与他有健康的身体分不开的。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