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浅论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5 17:59

摘要: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增长大学生见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大学语文的公共课性质,...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增长大学生见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大学语文的公共课性质,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境,亟待在实践中进行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课开设的面比较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将共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与中学教材有重复,教与学两方面受局限。虽然现行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多个版本,但在编排体例上基本都沿用高中语文的,甚至所选的有的篇目在高中期间就上过了,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复。中学教学及学习的惯性自然或不自然地就会带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难以跳出中学教学方式的窠臼,学生难以产生太大兴趣。


  2.缺乏硬指标,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普通的公共课,与其他公共课比较,既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学校对大学毕业生的语文水平也没有硬性规定,因此不少学生因为专业课学习压力大,就放松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放弃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也就是放弃了很重要的掌握语文工具的一个机会,无形中削弱了掌握和运用其他知识的能力。


  3.课程地位低,教师没有动力。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每一所高校都开设,按理说是比较重要的,但事实上,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来说,其地位明显偏低。部分中文教师仅仅将大学语文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选择,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个别教师甚至认为担任大学语文教学是专业水平低受歧视的表现。大学语文在教师心目中如此重要,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课时数量少,效果难以保证。同样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的课时安排很不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使得任何一个大学不能任意删减课时,外语课因为有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课时开设较多。一般来说,政治理论课开设一学年,大学英语开设二学年,而大学语文开设一学期、30多个学时,有的专业根本就没开大学语文课,过少的教学时数,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


  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


  1.受高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人才观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建设领域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特别是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人才。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和实际所需,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理工科的专门院校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大多数从师范专科新升本科的高校都选择了理工方向;老牌本科院校多选择维持或缩减人文学科,多发展理工、经济、管理专业,造成了高等教育重理工、经管,轻人文的结构特征。另外,在学生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多以专业水平高低决定聘用与否,影响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课程选择。


  2.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带来了竞争、平等、民主的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涌入,整个社会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趋功利化,人文精神因此逐渐走向失落。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属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大学语文课程遭到社会的冷落就不足为奇了。


  3.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在我国相互交流碰撞,这对于具有深厚底蕴的汉民族文化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民族文化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生存、发展,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孔子学院”已在许多欧美国家设立,但其文化传播内容的局限性,以及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大行其道,依然反映出汉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


  要改变大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弱势的局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总的来说,要从理念和技术方法两方面着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改理念创新


  大学语文作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把握这些特性,创新教改理念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基础。


  1.强化工具性特征,明确课程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中国语文作为母语,是我国大学中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交流沟通的工具、学习接受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可以说,它是我们学习一切科学知识的工具,没有中国语文,中华文明就无法传承。作为具有明显工具性特征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应明确课程定位,强化工具性特征的重要性,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判断和表达能力上,提高学生运用这一工具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


  2.强化审美性特征,提高人文素质。中国语文的人文性明确了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句、行音意、判断、推理等工具性知识传授,还是一个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过程。它需要在知识灌输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审美性特征,将情感、美感、韵感教学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片面的工具目的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能力。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优美的诗歌、散文篇章能够陶冶性情,给人提供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体验和感受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和人格美,在作品的动人风采中完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影响和熏陶。这有助于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3.强化专业辅助性,进行兼容式教学。目前,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专业化倾向,各专业有着各自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在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需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心理实际调整教学内容,选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期与各专业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时应尽量使各专业知识合理地融于其中,避免牵强附会。寓大学语文教育于各门专业知识教育之中,是避免人文知识与理工技术知识“两张皮”现象,保持大学语文教育魅力的根本所在。


  四、大学语文教改的技术方法创新


  1.增加授课时数。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一个学期、每周两节的课时很难满足师生教与学两方面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1)可增加课时量,将大学语文课开设一至两个学年,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更有增加的必要;(2)开设一定专题的公选课,既相应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量,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学生的需要。


  2.改进授课方式。传统的大学语文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单篇作品分析与欣赏为主,师生互动少、内容衔接差、学生主动性弱等不足很明显。要改变不足,教学方法的创新很有必要。(1)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授课。可采用“一老师一专题”,也可采用“一老师多专题”的方式授课。每个专题以时间或内容作为一定的纬度排列,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老师围绕某一专题深入剖析,指导学生吃透作品;专题与专题之间衔接自然,使整个大学语文课程系统、完整。(2)引导学生参与。在专题讲座式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开列必读书目――文本细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思路,要求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自己的心灵触角探索文本中的另一个心灵世界。二是设计鉴赏理论教学――鉴赏示范――学生自己欣赏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模仿创造中找到成就感。(3)坚持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课内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写作、演讲能力,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教材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学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外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


  4.改进考核方式。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整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所以在考核上应以综合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一是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评定范围可包括学习态度、搜集的研究材料、论文的质量、发言的见解水平、知识掌握的灵活性,等等。二是期末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考试,又可以是开卷考核,还可以是论文式。三是将学生参与各种人文竞赛的获奖情况纳入成绩评定,主要是反映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写作竞赛、演讲竞赛、文学创作竞赛等。通过考核改革,综合评定学生的表现,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具有广阔前景的事业,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教改过程中,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只有不断地探索、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才能释放魅力。作者: 胡艳丽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