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刍议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来源:UC论文网2019-03-28 08:27

摘要: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析大学生就业心理规律,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自我,优化心理素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心理素质优化;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房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数据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持续增加,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历年来大学毕业生最...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析大学生就业心理规律,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自我,优化心理素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心理素质优化;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房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数据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持续增加,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历年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就业供求关系。除此之外,大学毕业生,包括在校大学生更应当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注意培养并塑造良好的就业择业心理素质,全面客观地了解就业形势,使学生在就业准备、择业过程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实现顺利就业,并能够在就业后尽快适应职业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


  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教授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约12%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困扰,就业问题、毕业后的去向成为最大的困扰:寒窗苦读数十年,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因就业压力过大而抑郁、自杀等过激行为的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日益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工作者应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前制度滞后、分配失衡等客观原因,合理分析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观原因,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思路,积极进行就业心理指导、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与潜能,以自信饱满的状态迎接人生新的开始。[1]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如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自负高傲和自卑怯懦的矛盾心理;就业选择狭隘、功利性强心理;被动等待和寻求安逸心理;眼高手低,不肯“低就”,期望“高攀”心理;焦虑迷茫与从众心理等。步入职场后,年轻人也会凸显以下特点:对上级和前辈的盲从;好高骛远,心浮气躁;率性任为,缺少沟通;只顾眼下,缺少长远规划;遇到问题推脱逃避等。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着重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系统指导,开设并普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时关注学生就业心理的变化,加强挫折教育,提高逆商,做好就业准备,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一、理性认识自我,进行准确自我定位


  在大学期间,学生求职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出现两个极端:求职期望过高或者过低,不能正确评价自我。一种是学生的眼光太高、自我评价过高,自负高傲心理作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的高素质人才,综合能力高于普通的劳动者,就业时目光仅局限在大城市、铁饭碗、高收入。另一种是妄自菲薄、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认为自己的学校不是重点高校,所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自身条件不好,没有特长与经验,不具备竞争力,总是失败,自信心严重受挫,自我评价出现偏差。后者心理压力与负担太重,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与择业;前者表面看起来没有就业压力,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或不能如愿,就会受到打击,由高处摔到低处、由骄傲变为怯懦,就业心理负担急剧加重。过度的压力束缚了思维和行为,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出紧张、恐慌、不自信,不能正常地展现自我,常常会与本可以就业的机会失之交臂。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应如何提高心理素质与竞争力呢?笔者认为,求职者要理性分析自身特点,找准自我寻求与社会职业对接的结合点,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评价。一是自尊心和自信心适度。面对求职与职场,大学生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既不能妄自菲薄,失去信心,也不能妄自尊大,自我膨胀,尽量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得失,善于积极地接纳现实,悦纳自我。二是自我评价良好。大学生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能力水平,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善于扬长克短、查漏补缺,并形成自我改进与发展的计划,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三是培养良好的自我反思总结能力。大学生要不断地发现自我、反思自我、纠正自我、超越自我。同时,要对自己的择业动机、工作能力,以及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的自我了解、对自我职业发展的判断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合理审视、全面反省、及时调控。[2]


  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优化就业心理素质


  在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大学生因就业压力所导致的种种心理问题,注重针对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焦虑、困惑、忧郁、自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进行就业心理疏导与调节,缺少了对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品质的塑造与培养。积极心理学以全新的视角,高度重视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努力发掘和塑造学生自身潜在的诸多正面的积极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自信、诚信、乐观、务实、宽容、勤奋、奉献的就业心态,不断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发挥学生自身正能量,进而提高就业质量。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坚韧的意志、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高职业适应力和挫折承受力。当求职者面对挑战与压力时,有正确的挫折观在指引,挫折是暂时的、是通过调整与努力可以战胜的;面临困境,能够及时积极调控自己的心态,避免迷茫和消极,顺利渡过难关。[3]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就业心理指导模式


  目前,多数高校主要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了。入学后,学生进行了专业学习,对就业前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切实感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就业现状,逐渐产生迷茫、困惑、无措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些学生在入学时可能被调剂了专业,对就业前景更加担忧,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失去了学习兴趣,加重了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荒废了学业。因此,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系统地培养,在入学之初就应开设系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在低年级,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体系课程,尤其是更应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从一开始,就应关注学生对将来就业择业的心态,关注低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变化,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就业礼仪教育、就业技能教育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并逐步使学生掌握求职技能与应聘技巧,准确定位,应注重学生心理调适、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念,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心理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导、合理疏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