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

来源:UC论文网2019-03-30 14:48

摘要: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句式。其特点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也就是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体结构往往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主语,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翻译时一般译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不是什么”。判断的标准是翻译中是否有判断词“是”或“不是”。  一、判断句常用形式  ...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句式。其特点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也就是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体结构往往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主语,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翻译时一般译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不是什么”。判断的标准是翻译中是否有判断词“是”或“不是”。


  一、判断句常用形式


  1.用“者”或“也”表示肯定的判断。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


  该句是用“……者,……”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轸,是游说的人。”


  ③此晋国之宝也。


  该句是用“……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这是晋国的宝物。”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余本非文人画士。


  该句是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可译为:“我原本不是文人画士。”


  3.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该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翻译时,可根据语意的需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直接补出“是”作判断,可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二、判断句常见错误


  1.“者”或“也”的形式虽为判断句常见的形式,但并非一用“者”“也”就是判断句。例如: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这两句都不是判断句,①句中的“者”可译为“……的人”,②句中的“者”可译为“……的原因”。


  2.副词“乃”“则”“即”“皆”等有时也表判断,但这种情况一般较少见。如果是判断句,句中有“者”或“也”,则“者”“也”表判断;如果句中没有“者”或“也”,而翻译时又必须译出“是”或“不是”,则用副词来表判断。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该句是判断句,但表判断的是句末的“也”,句中的“则”是为了加强语气,可译为“就”。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该句不是判断句,“乃入见”可译为“于是入朝拜见”,译文中没有出现表判断的“是”或“不是”。


  ③贱即买,贵即卖。


  该句不是判断句,可译为“发现价格低了就买,发现价格高了就卖”,译文中没有出现表判断的“是”或“不是”。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该句是判断句,可译为“应当立为大王的人是公子扶苏”,其中“乃”表判断,译为“就是”或“是”。


  3.有些动词“为”“是”也表判断,但一般不常见。其中“是”表判断时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为”表判断时要注意和用作动词的“为”的区别。例如:


  ①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


  该句不是判断句,其中的“为”可译为“作为”。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该句是判断句,但表判断的是句末的“也”,句中的“是”是代词,译为“这”。


  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该句是判断句,表判断的词是“为”。


  ④枯体即是荣体。


  该句是判断句,表判断的词是“是”。作者:尹杰,王玉柱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