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主持人职业素养谈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4 14:07

摘要: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战地记者水均益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演播室里我是主持人,但我依然还要采访,所以我身上更多的是记者的色彩。在新闻领域,很多时候是二者合一的。一个好主持人必定是一个好记者,一个好记者也具备着好主持人的特点。从我个人内心来讲,我还是希望也相信自己更适合做一个合格甚至是好的记者。把这个工作做好,我可能就是一个好主持人。”水均益这段话体现的正是主持人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必须具有记者的职业...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战地记者水均益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演播室里我是主持人,但我依然还要采访,所以我身上更多的是记者的色彩。在新闻领域,很多时候是二者合一的。一个好主持人必定是一个好记者,一个好记者也具备着好主持人的特点。从我个人内心来讲,我还是希望也相信自己更适合做一个合格甚至是好的记者。把这个工作做好,我可能就是一个好主持人。”水均益这段话体现的正是主持人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必须具有记者的职业素养。


  主持人首先应是记者


  主持人是团队中坐在前台的人,是整个栏目的形象,或者说是栏目的品牌,但是主持人的定位、主持人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跟栏目整个团队互相依存,如果没有其他成员的支持,主持人的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作为电视新闻采访的主持人,其语言风格和形象所起的作用固然是无可替代的,他(她)必须通过自己的特色,让受众认识并了解自己,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优秀的主持人,但同时他(她)必须牢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应当反映新闻职业或新闻专业的特点,以传播信息为主旨,以节目为核心,以受众为归宿,而不是将演播室当成施展自己个性、打造自己形象的舞台,否则,即有辱使命,有负节目期望达到的效果。正如水均益说的,电视新闻采访的主持人,首先是一个记者,然后才是一个主持人,首先成为一个好记者,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好主持人。


  主持人应是倾听者


  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主持人,必须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被采访者的讲述。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迅速加工整理,分出层次,理出重点,对不合逻辑的地方进行修正,然后用准确的表达传递给受众。作为一个“听故事”的人,也只有专注地倾听,才能够确知被采访者有哪些地方没有表达清楚,如果这部分恰恰是观众最关心的内容,采访者就应当及时地以提问的方式引导被采访者加以补充,从而让整个采访内容完整,逻辑严谨。


  水均益谈到他做《高端访问》主持人时的感受时说,绝大多数采访对象是无法安排的,比如采访普京、希拉克这样的一流政治家,只能现场发挥。人家很守时,30分钟就是30分钟,你很难有机会跟他们海阔天空地聊天,你不仅要在单位时间内让他成为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同时你还应该像现场直播一样,以秒来控制时间,那么,你就得成为一个好的听故事的人。


  主持人应是语言专家


  与纸媒不同,电视媒体以语言的形式传播信息,而电视新闻采访的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的直接执行者,其语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做中文节目时,能讲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是必不可少的,语调有亲和力,悦耳动听,口齿伶俐,表达清楚;要有感情色彩,因为电视新闻采访的主持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获取者,获取信息以交流为前提,生硬乏味的语言会让主持人与采访对象之间产生情感上的障碍,这样的采访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语言能力是电视新闻主持人最离不开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一)将专业语言通俗化


  电视新闻主持人,除了考虑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有利于与采访对象沟通外,还必须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电视媒体是从一个点到无数点之间的直线传播,信息的释放和接收稍纵即逝,一瞬间便决定了传播效果。如果主持人大量使用过于专业、深刻、生僻的语言,极有可能让部分受众失去兴趣,他们会觉得这个信息离自己很遥远,即使勉强收看了,留下的印象也是淡薄的。事实上,这就意味着整个团队精心策划的节目没有达到目的。所以,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表达务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用老百姓能懂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阐述深刻道理,务求通俗易懂,生僻的语言果断弃用。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神十”上天系列节目,主持人现场采访有关专家时,其中便涉及到很多普通观众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但是主持人在使用这些专业术语时,都会很贴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为加深观众的印象,他们还使用道具现场演示,让观众在轻松、愉快中理解高深的空间物理科学。毋庸置疑,这样的节目播出后,收视效果必然能达到策划者的预期目的。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在谈到主持《一丹话题》的体会时,说过一句话:“谈经济话题,不能把话说得像经济专家,求深度,也不能让观众觉得很难懂。主持人如能以平常心去体味,以平常话去表达,就可能深入浅出。我经常与观众站在同一起点上接触某个经济问题,随着采访的展开,又同观众一起一步步走向深入。在这样的位置上,更能体会观众心理,更能注意把枯燥的经济话题社会化、软化,找到贴近观众的切入点。”


  (二)强化与采访对象的语言互动


  在中国,很多电视台都有访谈类或穿插有访谈内容的节目,为什么有些节目大受欢迎,让人欲罢不能,有些则寡淡无味,看过一次便再也不想锁定?细细分析便会发现,这种情况往往不是节目内容本身造成的,而是主持人的风格和语言、沟通能力造成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这样的节目中,语言表达多的一方是被采访对象,主持人起的是引导作用,用适时的插话和提问给对方以灵感,为其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表达空间。如果主持人把自己放在听众的位置上,只在对方可能跑题时,以不露痕迹的方式掌控谈话方向,那么,整个气氛,无论对采访对象还是对观众都是很舒适的。我经过对比多家电视台访谈类节目失败的案例,发现那些不受欢迎的节目有一个共同特点:要么是主持人滔滔不绝地表述,把采访对象晾在一边;要么急于求成,为完成访问计划,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表述。这就容易打乱采访对象的思路,消灭其表达欲望,甚至引起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当然,这种情况也会让观众对主持人产生反感,直接后果可能是从此不再看这个节目。


  激发被采访者说话的愿望,才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最好的平台。主持人所有语言的目的和指向都是被采访者和受众,如何高效获取信息并有效到达受众,才是主持人应当考虑和把握的,这种高效和有效,无不以顺畅交流、有效沟通为前提。


  (三)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实施采访之前,栏目组可能制定了周密的采访计划,对采访对象进行过细致了解,以尽可能保障采访顺利完成。但在实际采访中,仍然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毕竟不是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是确定的,就算是确定的采访对像,也并非能完全配合采访者的工作步骤。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1.准备充分


  水均益做《高端访问》主持人时,有一次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进行一系列尖锐提问后,基辛格一度显露抵触情绪。水均益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停止计划中的访问,谈到了基辛格的生日,因为再过几天就是基辛格71岁生日了,水均益真诚地向他表达了生日祝福,基辛格很意外也很激动,先前的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下来,采访时间也由原先计划的5分钟延长到25分钟。


  斯诺在其回忆录中说,她到延安采访之前设计了70多个问题;另一个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邓小平之前,除研读大量邓小平的材料外,还走访很多访问过邓小平的人,最后准备了50个问题。可见,充分准备是每一个成功记者的必备法宝。


  2.锲而不舍


  站在采访的前沿,面对多变的现实环境,作为电视新闻主持人,不可能做到每次都尽善尽美,但保持锲而不舍的战斗状态却是职业素养的良好体现。


  在某一期《高端访问》中,水均益的采访对象是俄罗斯总统普京。按事先约定,水均益只能提3个问题,但是普京对前两个问题没有丝毫兴趣,三言两语就应付过去了。照这个趋势,第三个问题提出来,普京几句话应付完,采访就得结束,采访目的根本达不到。水均益略一思索,提出一个计划外的问题:“您曾发誓要让俄罗斯人过上应有的生活,那么俄罗斯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否认为有必要改善外国人在俄的投资环境?”


  水均益事先了解到:普京喜欢说要让俄罗斯人过上好日子,喜欢听别人重复这句话;近来外界抱怨俄罗斯投资环境不好。这两个问题果然让普京兴奋起来,话匣子马上打开了,连说话频率都快了许多。水均益乘胜追击:“您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不少时代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彼得大帝时代、叶卡捷琳娜时代、亚历山大时代,您更喜欢哪个时代?”水均益事先知道,普京最崇拜彼得大帝,也把自己看成拯救俄罗斯的彼得大帝。这一记“马屁”拍下来,局面彻底改变,水均益高质量完成了采访。


  3.处乱不惊


  海湾战争期间,当各国媒体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奉命撤出巴格达的时候,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却深入巴格达进行采访,连续传回大量最真实的画面、图片。在某些镜头中,观众能真切地看到炮火就在闾丘露薇的身边,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强烈冲击着观众的眼球。战争过去很多年了,人们已经忘掉当时的大部分细节,但女记者闾丘露薇匍匐在炮火边缘,一手拿着话筒,一手捂着脑袋进行报道的镜头却牵固地刻在了人们脑海中。她是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记者,她的成功在于她的勇敢,在于她对记者职业素养的坚守。


  作者:纪婉昕(湖北广播电视台体育生活频道)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