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略论新农村文化建设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5 10:34

摘要:

  [内容提要]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出其对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有益。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作者简介]卓瑛(1971―),女,...

  [内容提要]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出其对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有益。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作者简介]卓瑛(1971―),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江西南昌33004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建设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的新农村,而且还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小康社会是发展水平更高、更全面、更均衡的社会,小康社会不光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也对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并且要求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的就要求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期缩小城乡差距,均衡经济、文化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安居乐业,没有农村社会的进步不行;没有新农村的建设不行;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不行。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这里不光涉及到经济指标,也涉及到政治、文化指标,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就是说,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


  每个人都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由于中国的农村和城市还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分化”局面,不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农村和城市差别非常明显,造成广大农民群众不论是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态度、信念等方面还是在对文化产品的欣赏口味、需求种类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甚大,这就要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2004年,全国农村推行免税政策后,全国基层的党组织管理能力下降。一方面是人员减少,另一方面是经费不足。而与此同时,非正规组织,比如农村的宗教和宗族却在悄悄地发展起来,这不利于党在基层的领导也不利于稳定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而文化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可以凝聚人心,自觉抵制“两宗”,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它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行为本身,还涉及到经济行为主体的思想文化意识以及整个农村社会的文化氛围,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本质,因为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因此,农村经济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势必要求先进的农村文化做依托,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先进文化意识的新农民,这也是农村社会进步的关键。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领导以经济指标来衡量农村干部工作的成绩好坏,决定他们的升迁,因此,在农村,经济上的脱贫致富被当作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而文化建设尚未纳入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他们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一切都好办了,没有看到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必然导致对文化建设领导不力,经费投入不够,人员配置不齐,导致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2、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现有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国早在“六五”期间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但这一目标至今尚未实现。据文化部统计,目前,全国仍有226个县无图书馆,78个县无文化馆,6974个乡镇无文化站。就算有图书馆、文化站的县、乡、镇,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而难以开展有效的文化活动。有些地方的图书馆常年不能保障购书经费,多年无新书入库;文化馆常年无业务经费,很难开展有效活动;一些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名存实亡,很多只有一块牌子,一间办公用房,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成为“空壳文化站”。不少农村的文化设施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投资建设的,至今已经破烂不堪。


  3、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贫乏,不良文化乘虚而入


  由于市场化的负面影响,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包括影视作品、书籍、报刊等非常少,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民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贫乏,除了晚上在家看电视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文化活动。以前农村主要的文化娱乐――看电影,由于受到电视的冲击也日益萧条;而深受农民们喜爱的送戏、送文化、送科技、送书下乡等活动频率太低,受众有限,农民们参与机会不多;村镇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就是一些传统节日和地方习俗活动,包括元宵灯会、端午节赛龙舟、春节舞龙舞狮等,一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才会举行,二是这样的大型活动村民们难得碰上,一年也只能遇上2-3次。健康文化缺位,不良文化乘势占领了农民们的空闲时间。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轻而易举地侵入了农村。电影院变成了放映室,多半放映的是宣传暴力的武打、枪战、警匪片,格调不高的言情片,甚至是色情片;脱衣舞等低级庸俗的色情表演在乡村庙会泛滥;迷信和黄色非法书刊、伪科学读物充斥农村集市、小摊点;赌博风气盛行,且愈演愈烈;封建迷信活动已呈公开化、组织化、产业化特点。


  4、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管理不善


  与广大农村地区其他商品市场空前繁荣形成对照,农村文化市场则境况冷清、发育不足。一是文化消费观念落后。年轻人认为看看电视、玩玩牌就是文化消费;而年长者干脆认为文化消费是花冤枉钱;二是文化消费的总体水平较低。农村家庭消费主要项目在建房、子女教育、红白喜事、人情往来,文化消费很少,基本上是缴纳有线电视费、购买书报杂志和宗教活动;三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没有贴近农民,生产与消费脱节,没有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和供求网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善,以电子游戏、桌球、麻将为主的赌博活动重新抬头;以淫秽录像、黄色书刊为主的黄色、低级文化在农村屡见不鲜;沉寂了几十年的封建迷信活动也死灰复燃。


  5、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现行的农村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的体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发挥。大多数地区农村文化站都是由乡镇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很多文化站干部专干不专职,常年承担行政工作任务,基本没有精力考虑组织文化活动的任务。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而近几年的机构改革,文化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合并,并没有形成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合力,反而在客观上带来了多头管理,影响了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此外,各文化单位的运行机制也不灵活,不能充分调动文化干部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认识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大意义,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才能摆上议事日程,才有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有经费保障,在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2、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管理


  在这一点上,政府应发挥主要的作用。按照“多予少取”的原则,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首先,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争取到2010年,达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第二,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任何形式改变文化设施的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第三,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第四,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的实施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新的文化项目,例如流动文化车试点项目等,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丰富农村文化资源。


  3、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务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4、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农村特色文化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特别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寻求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点,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人文历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大力推进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服务。例如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5、大力扶持民间文化活动主体,发展农民自办文化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想使农村文化建设获得“内源性”生长,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最能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也最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这种新的经济文化现象,实质是一种农民投资、农民经营、农民所有、农民受益的文化个体户。对这种新型文化主体,政府要采取政策扶持、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而近年来,民间剧团、民间演艺队、民间红白喜事乐队等民间文化活动主体发展也很快,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在农村文化市场中发挥着有益的补充作用。对这些民间文化活动主体,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要努力想办法,搭平台,搞服务,引导他们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6、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全社会的事业,除了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外,还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拓宽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渠道。首先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文化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其次要继续实施文化扶贫工程。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而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则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援助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表彰和奖励那些长年坚持下乡、下基层演出的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再次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赞助农村文化事业。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要广泛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向农村捐赠电视机、计算机、报刊书籍等;特别是要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文化赞助活动。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