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正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8 16:37

摘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根据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且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在于高校扩招、有效需求的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和教育用人机制存在弊端,并藉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根据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且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在于高校扩招、有效需求的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和教育用人机制存在弊端,并藉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上升趋势。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受到了政府、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结症所在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理应十分的迫切。但是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乐观,问题越来越严重呢?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目前以及潜在的严峻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原因,也有高校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原因。


  1高校扩招带来的矛盾


  1997年,东南亚的经济危机使整个亚洲的经济蒙上阴影,我国经济增长赖以生存的出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应对经济危机,国家开始制定政策――扩大内需,把国民经济从依赖对外调整为内外兼修的经济模式。而此时,正值中国高等教育表现出十分紧张的供不应求状态。全国普通高校的扩招从1999年开始。据统计,在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前,我国每年有1400多万名初中毕业生,其中一半上不了高中;每年有350多万名高中毕业生,其中70%上不了大学。因此可以说,无论是上高中还是上大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扩招建议的提出,可以说既拉动了内需,又满足了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于发展经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几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以8%-10%的速度飞快增长着。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也翻了一番,并且在2003年高等教育规模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2003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它不仅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预示着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必然发生深刻变革,包括招生对象、学校分类、办学形式、学生就业等等。这些变革对于高等教育长期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教育资源本来就非常薄弱,却在短短六年的时间达到普及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本身的缺陷以及和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扩招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高校教师数量的缺乏、水平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教学资源的短缺,非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式从教材到教法脱离实际,课程安排极不合理。这些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同时,大学生就业已经由计划安排走向市场化,但高校扩招并没有按照市场化进行,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2有效需求的不足


  从供需的角度分析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主要在于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不足。一般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一百万以上劳动就业人口的增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动作用会更大。经济增长不足导致的就业岗位增加缓慢是出现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用人单位给出的工普遍下降,有些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些都是目前社会上待业的高校毕业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这样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三是城镇的下岗和分流人员。高校毕业生作为新增劳动力的一部分,很显然也要受到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城镇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在职人员挤占效应的冲击。


  大学面对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仍处下短缺状态,还是个“卖方”市场,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就学”机会,而不是未来的“就业”机会,所以高校不存在生源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忽视按需培养的问题。只要学校愿意提供教育机会,就会有人去消费,这是一种大众的教育需求。二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一些用人单位盲目的设置各种障碍。其中最重要就是工作经验的障碍,两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需求完全把刚毕业的学生挡在门外。有些用人单位在性别、身高等生理条件等方面也有要求。很多用人单位有意无意的制造性别差异,给女性毕业生就业设置了巨大的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女生和农村出身的毕业生面临相对不利的处境:女生就业率比男生低6.4个百分点;农村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比城市学生低10.9个百分点。专家指出,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将受到进一步削弱。


  一边是旺盛的教育需求,一边是拥挤的人才市场,高校该如何处理供需平衡?在学科上,社会对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计算机、通信工程、英语三个专业供求比例为1∶8.1,1∶6.4,1∶4.3),而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林学、艺术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小。在地域上,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市、发达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对毕业生需求大,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及贫困地区需求明显不足。在毕业生生源结构上,毕业于名牌大学等各类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高材生供不应求,几乎不存在就业压力:毕业于二流、三流院校的各专业优秀学生供求基本平衡,就业压力相对不大:而毕业于各高校冷门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则严重供大于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从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拒绝情况中可以看到,要增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当前用人单位应当真正树立“唯才是举”的选人理念,破除就业当中的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干扰,让毕业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对用人单位与求职学子都有长远效益。


  3学生的就业观念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八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我们不得不承认,受文化、制度、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部分扭曲不可避免。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众的就业观念,缺乏职业生涯规创


  造成从众的就业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没有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使得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职业选择计划,同时由于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不成熟,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对自己优劣势的分析不到位,往往使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不知何去何从,容易随波逐流。


  (2)自我认识上的差距


  自身的能力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面对工作机会,有着力不从心的无奈。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有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之分。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大公司和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具有较高的工资,较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非正规部门,却是报酬较低、没有保障又不稳定。由于大学毕业生期望比较高,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择业时拥挤在正规部门,而不愿意去非正规部门。事实上,许多非正规部门提供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个人独挡几面,能更全面的锻炼和培养个人能力,可以给毕业生提供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一些学生眼光放得不够长远,在短期内不能获利就不想去。这除了跟毕业生期望值有关以外,还跟同学间的相互攀比有关。


  (3)多数学生仍持“精英化”的就业观


  多数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期望值偏高,喜欢互相攀比。由于择业取向单一、不合理,许多人常错过最佳的就业时机,浪费不少就业岗位和教育机会成本。自2003年首届扩招大学生毕业以来,出现了“零工资就业”、“l分钱买断年薪”等现象足可见就业竞争中争抢饭碗之惨烈。近几年出现考公务员热、考研热等等,虽然考上研究生可以推迟毕业,但是最终目的还是向面临就业问题。随着今后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无业可就的人数会越来越多,深造名额有限,工作岗位增量有限,这些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比较普遍,也很严重。


  4就业体制的障碍


  体制障碍主要是指现有体制限制高校毕业生的跨区域就业和灵活就业,使得原本能够就业的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工作岗位。由于我国教育的特殊性,加上过去长期对高校毕业生采取“统招统分”的就业方式,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大学生就业在未来将成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一部分,全面融入社会大环境,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影响仍然客观存在。而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对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宏观调控上。在当前的改革环境中,政府宏观就业指导政策对于教育者、教育者在就业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等还未能进行充分阐述,未能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从而导致宏观就业指导政策缺乏现实指导意义。近几年来,我国用人体制仍存在着诸多束缚和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现象依然较为严重。个别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缺乏紧迫感。毕业生就业市场也缺乏协调统一健全的管理和规范的市场法规及相应的价格体系。各地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以放松对人才流动和灵活就业的限制,但是这些政策的放开速度和节奏很不一致,并且区域间的差距比较大,主要产生了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管理上的脱节,有些政策悬在空中,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二是派遣制度的时间限制压力比较大;三是非国有单位使用高校毕业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四是高校毕业生跨省市流动渠道仍然不很畅通。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来自社会、学校、毕业生个人三方面的因素。如果从问题的内外根源上来分析,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是问题的外在根源;而个人对教育的选择、学校办学以及劳动力市场工作搜寻的特征等则是其内在根源。找到了问题的内外因,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对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才是硬道理。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充分实现其就业,才能把这部分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否则无论从国家投资培养,还是从家庭投资培养的角度来计算成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从总体上说,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国比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于高校毕业生总体上的供需(含数量、品种、质量等)平衡。


  1社会方面


  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机会的扩大。国家在宏观上应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促进全社会就业率提高的同时,也要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奠定基本条件。政府要努力消除的体制障碍。一是要确保出台的就业政策得以及时落实:二是要尽量缩小全国各地区就业政策上的过大差距;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就业政策的合理化改革;四是要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的合理的政策倾斜。消除体制障碍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才与岗位得以合理匹配,同时促进人才的合理化分配。各地应做到加大毕业生择业在地域上的自由度,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切实落实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对于愿意到农村或西部工作的毕业生户口可以保留在出生地,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最后,应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密切配合,转变用人机制,尽快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同时要转变观念,从强化管理转移到强化服务上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改变过去主要以GDP的增长来做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应把促进市民就业的数量、质量以及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质量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评价指标,各级政府必须关注民生,实施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真正为高校毕业生构建广阔的就业舞台和施展空间。此外,在促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逐步消除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


  2学校方面


  高校必须真正面向市场办学,对招生、培养和就业进行统筹考虑。搞好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发展新兴专


  业,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实现按需培养。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很多省(市)的教育厅都做出了高校专业的发展和存废直接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挂钩的新举措,这样就迫使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要更好地与市场结合。如果某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走低的话,那么该校的年度招生甚至专业设置、上级经费划拨都会受到限制。据人民日报载,在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却高达98.5%。1998年,北航看好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景,决定依托自身优势,创办汽车系,第一届毕业生供不应求,2003届毕业生也早已被一汽大众等知名企业一抢而空。用北航招生就业处处长赵瑞群的话来形容,这叫做面向社会办学,开门办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高校还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辅导。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责任除了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一方面能力专长外,还应当让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技巧。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当然,在毕业生就业辅导中,切忌千篇一律,尽量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和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进行培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是就业辅导中的一项重要目标。让他们能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从而确立合理的期望值以便使自己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在正确把握自己之后,要树立信心,要积极参与竞争,自信而不自负、不自傲。


  最后,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大连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就业网站作用,举办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交流的网上双选活动。千余名学生、百余家单位通过网络进行了沟通和联系。据了解,教育部举办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www.myjob.edu.cn),以及各地方、各高校就业服务网,正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并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力争尽快实现与各人才、劳动信息网之间的互联,以便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


  3毕业生个人方面


  首先要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一生的职业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身各个阶段职业的选择有一个很好的参照作用。在确立职业目标以后集中力量搞突破比较容易取得成效。做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步骤:一是认识自我;二是了解社会:三是确立目标;四是制定策略;五是评估修正。其次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挑剔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想,真正把择业观念纳入市场引导、自主就业的轨道上来。我国制订的《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也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提出“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先就业、后择业”实质上是希望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进行重新调整。每位高校毕业生都会为自己勾画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但这个就业期望值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势必影响就业效果。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一点。具体来说:要多学习掌握一些先进科学的理论,用其指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对计算机、英语、现代管理等方面技能的学习,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要摆正心态,勇敢面对挑战,主动争取机会。总之,在择业双选中难免会遇逆境和顺境,此时不应气馁和骄傲,而应对现实勤于思考,积极进去,百折不扰。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具有现实性的社会问题。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们热切盼望社会各界都能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热情,聚才的办法,为广大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作此拙文只是想唤起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和大学生自己的理性思考。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