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矛盾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9 09:26

摘要:

  [摘要]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虽已问世70年,但伟著蕴涵的深刻哲理至今仍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本文以《矛盾论》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的观点,阐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的观点,阐明科学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的观点,阐明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摘要]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虽已问世70年,但伟著蕴涵的深刻哲理至今仍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本文以《矛盾论》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的观点,阐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的观点,阐明科学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的观点,阐明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矛盾运动过程。


  [关键词]毛泽东;矛盾论;哲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999(2008)01-0142-04


  毛泽东1937年撰写的《矛盾论》的历史背景,与今天所处的新时期新阶段大不相同,但它阐述的哲理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学习“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的观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


  《矛盾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同其他事物一样充满着矛盾。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具有共同的本质和特点。但是,由于具体条件的不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又必然形成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具体形式和特征。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不是独立地存在的,而是寓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后者表现出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表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有适合各国情况的统一模式,也没有一个先验的公式。人们的唯一选择,就是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切合各国的具体国情,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从而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寄希望于西方的资本主义,但经过多次努力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把社会主义作为救国图强的目标,高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旗帜,经过克服“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最后才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取得了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从1911年算起,到1935年最终找到正确领导,经历了24年的时间;如果从1921年算起,则经历了14年的时间。


  建国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由于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一个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对这一基本结论的揭示和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和发展,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已经历29年了。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社会主义体制模式进行深刻的研究,并逐步付诸实施。一是针对斯大林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二是吸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创造和苏联社会主义“超阶段论”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三是针对封闭禁锢、因循教条,不思改革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四是针对苏联国民经济重工业化和重工业军事化发展模式,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民生需要出发;五是针对苏联中国几十年来把计划经济看做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将商品、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的“胎记”,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2006年,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社会主义论坛,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诸如:“现在并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而只是各种‘左’倾社会主义模式正处于低潮和走向灭亡,新式社会主义则已经和仍将继续磅礴于全世界”;重新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概念,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社会主义就是充分的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人民社会主义;等等。以上表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正如《矛盾论》告诉我们:“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历史实践是检验“主义”、“道路”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时的226美元,达到现在的超过2000美元。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22%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整个国家实现了由封闭停滞到蓬勃发展的历史性飞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的观点,科学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列宁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矛盾论》一再强调:“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毛泽东认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当时,他批评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143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程。我们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而且要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和具体道路。我们既不能把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绝对化、凝固化,又不能简单地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出发,照搬别国模式,而只能从本国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科学社会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同层次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根据,把通过阶级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即在政治上,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


  从中国具体实际来看,要具体地分析中国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所谓国情,主要是指反映社会性质、国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经济状况、生产力水平、政治结构等的综合范畴。要从这一系列复杂的客观实际中认清和把握中国国情,需要我们运用《矛盾论》的唯物辩证法,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做到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邓小平概括的四项基本原则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无论在实现形式上,还是在具体体制、运行机制上,都能根据当代的时代特征、本国的国情走自己的道路,从而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那么,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二是在政治建设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三是在经济建设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四是在文化建设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五是在社会建设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改善民生。明确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六是在党的建设上,关键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党的创造活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各级党委要把反腐倡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更加注重治本、注重预防和制度建设。


  三、学习“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的观点,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矛盾运动过程的观念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是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它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人类自觉活动推动下的“自为过程”。毛泽东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今天,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生动地体现了这样的矛盾运动过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一,思想上始终保持清醒。无容争辩的事实,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引导我们走向伟大胜利的旗帜。回顾党的历史,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或重要时刻,党中央都突出强调思想清醒的问题。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告诫;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同志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江泽民同志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时,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面对肩负的艰巨使命和繁重任务,胡锦涛同志突出强调走什么道路至关重要,全党同志在思想上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两年,在改革开放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问题上,要不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其实质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我们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第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了精辟概括和完整表述。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已有29年,如前所述,其经济的高增长令人瞩目,国家综合实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加大、城乡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一要从政治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二要从全局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三要从意识形态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