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政治哲学论文 > 正文

邓小平理论的大众化特点

来源:UC论文网2019-04-11 09:12

摘要: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发展。作为我们党集体智慧结晶的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关键词:邓小平;大众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05―0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发展。作为我们党集体智慧结晶的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关键词:邓小平;大众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05―0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认为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崇尚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崇马,学马,用马”的过程。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发展。他光辉战斗的一生,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崇马,学马,用马”的一生。


  一、邓小平同志“崇马,学马,用马”的理论创造之路


  邓小平1920年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离开故乡,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留学生活中,邓小平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他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不久,邓小平加入到这个组织,正式开始了他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生涯。他在当时写的自传中说道,“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20岁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况且在当时西方的欧洲,邓小平可谓真正年少崇尚马克思主义,年少“崇马”。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党内不少同志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发生了动摇,邓小平同志坚定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汲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在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继续书写“崇马”的风度。在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的那段政治历程中,甚至下放送到江西新建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之时,他也不忘随时带着马克思列宁经典著作,在他担任党的领导位置之时,也始终没有停止学习马克思主义,矢志不移“学马”。文革结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开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阶段即“用马”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他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如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大众化特点


  (一)邓小平理论语言艺术的大众化。


  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工作会议决议之中。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载体之一《邓小平文选》,通过细读我们可以发现邓小平理论语言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言简意赅,一鸣惊人。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对发展的定义,邓小平同志用他一名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政治家的独到慧眼,一语道破天机,对发展的这句定义可谓家喻户晓,真正使其大众化,树立了典型,开好了头。再如,对科技的定义,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烘托出科技的地位作用,简短中见真理,言简意赅,一鸣惊人。


  2.文风朴实却不失形象生动。邓小平同志的“白猫黑猫论”,是最典型的代表。196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谈到了农业生产管理政策的调整问题,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1992年春天,88岁的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和珠海。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邓小平同志这个形象的比喻,上至达官贵人知识分子,下至工人农民百姓,妇孺皆知,好一个大众化的形象比喻,让人铭记于心!


  (二)邓小平理论方法论之大众化


  1.思路的大众化。其思路之大众化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中所体现的邓小平同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部分同志提出了“两个凡是”思想,并试图影响中央。“两个凡是”一提出,尚未恢复职务的邓小平同志就以无畏的智慧勇气和求实精神,发现并分析问题,邓小平同志得出了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思想问题。他找到解决方法之道,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两个凡是’不行”。要恢复并且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办法。改革开放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对人们的影响,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同志发现认为这是一个思想保守问题,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纠正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论”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解放困扰人们思想的观念。用“三个有利于论”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2.复杂问题简单化,理论实用化。邓小平理论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化”,实用化。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计划还是市场,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深圳视察之时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因为“不争论”,我们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因为“不争论”,我们领土争端问题可以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因为“不争论”,我们坚持推行并实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不争论”,我们争得了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了一条血路来。将一次次争论的复杂问题,用“不争论”加以解决,邓小平以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放眼全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样这也表现在邓小平同志平时的工作中,文如其人,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说:“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2]他提出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方法措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实践中行得通、直接管用。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整顿时,就多次号召领导干部要不怕,横下一条心。所谓不怕,就是不怕再次被打倒,这就意味着要真正做事。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判香港问题时斩钉截铁地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要按“一国两制”来办。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放到了一个个面临的问题中,一个个加以实际解决,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用化。


  (三)邓小平为人品质的大众情结


  1.热爱人民,忧国忧民,始终不忘人民利益。无论是是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还是在改革时代的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最大的支柱就是给人们谋幸福和利益。在战争环境里,他提出了这样的做事标准:“凡是能够保护人民利益的事,应努力赴之;凡是可以招致敌人摧残人民的事,都应谨慎从事。”在建设时期,他大胆响亮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也同样体现在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中,处处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和根本出发点的。


  2.“东方小个子”的伟人丰碑,吃川菜,打桥牌,爱游泳的平民式生活。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丰功伟绩,全球瞩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奇迹,更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邓小平同志的个人作用是难以低估和形容的。正是这么一位世纪伟人,其日常生活却是如此的鲜活生动平民,吃川菜,打桥牌,爱游泳。伟人的成就是神圣的,伟人的生活却是生活化的,邓小平同志实现了“自我”到“超我”的跨越,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伟人的平民式生活,让我们倍感亲切。正如他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增强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激励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系统工程建设不断努力奋斗!

核心期刊推荐